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3 19: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
任务一 课内重点积累
1.搜集资料常用的三种方式是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
2.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
3.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隶书一楷书。
4.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由清代的王懿荣发现。
5.甲骨文字形特点:
①象形性较强②写法不固定③线条比较纤细6.金文铸刻在铜器上,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
7.金文的特点:
①线条粗壮:②早期象形性较强,西周晚期,字形逐渐规整、美观。8.小篆是我国最早的统一文字,在秦统一后得到推行。
9.小篆的特点:
①字形结构稳定;②线条圆转,粗细基本一致:③象形意味不明显。10.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汉字基本笔画已经形成,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可用"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来形容)
11.隶书的特点:
①象形意味基本消失:◎笔画简化,
12.楷书南北朝占主导地位,一直通行至今。
13.楷书的特点:
①字形方正:②笔画规整平直。
14..书法字体,各具特色。行书流畅,狂草奔放,正楷端庄。
①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端庄雄伟
②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飞动自然
③行书:行云流水、舒展有型、挥洒自如
15.优秀书法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熟悉的书法
家还有欧阳询、颜真卿、智永。
16.我国通用的语言和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17.研究报告包含四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
18.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船老大带徒弟——从何(河)说起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马尾巴做琴弦——不值一谈(弹)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任务二 主题阅读——感知汉字之美
第三单元阅读知识考点:
语文要素:"感受汉字趣味。了解汉字文化"。
阅读主题
本组教材安排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安排了"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部分教学内容。"汉字真有趣"通过"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有趣的谐音""'枇杷'和'琵琶'""有趣的形声字"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展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材料,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等。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我爱你,]汉字"安排了"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如,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等。指导学生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阅读方法
1.从"有趣"走向"可爱"。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有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真诚的爱。
2.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在活动时除从书本里寻找相关素材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里去找,把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3.从自主走向自觉。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让自主的活动变成学生深入学习的自地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注重个性的阅读体验,是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和研究型阅读于一体的阅读方式。不少考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各则材料的特点及内在联系,筛选不出关键信息,不能通过分析与综合得出得到结论,失分较多。
要想做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准确审题 筛选信息 分析综合 联系经验 规范作答
那么,当你拿到一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如何对照这个五个方面来入手呢?
准确审题。要仔细阅读题目的要求,画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阅读的方向和答题的要求,否则,在阅读的过程中极易受干扰信息的影响导致"答非所问"。例如"图文转换"题,究竟是要求"描述画面内容"还是要"推断提炼主题",如果不加注意,是很容易答偏的。
2.筛选信息。筛选信息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基础,要仔细阅读每则材料,抓住文中负载性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这不仅是一个常见考点,而且也是下一步深入探究的基础。
3.分析综合。对几个材料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虽然这几个材料是有着"共同话题"的,但我们要认识到它们是有着"个性"的,要善于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分析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找出材料的内在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关键信息,得出结论。
类文阅读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从汉字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商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灭亡,甲骨文开始了近3000年的沉寂。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安阳小屯村偶有农民耕地翻到了被刻画过的骨头。历经数千年,甲骨文终于重见天日。最初,甲骨被当成"龙骨",作为中药使用。直到1899年,人们才有意识地将它作为珍贵的资料收藏。而1899年也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金文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而来的,秦统一全国后得到推行,成为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笔画简化,书写方便,汉字的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已经形成。魏晋时期有了楷书。进入南北朝后,楷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字体,一直通行至今。
附:"鸟"字的演变
【材料二】
汉字之忧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不会写字"。例如:在"听写大会"中,"熨帖"一词只有1%的书写正确率,"癞蛤蟆"一词也只有2%的人能够写对。这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1.根据材料一中"鸟"的字体演变,判断下面书法作品的字体,并写下来。(3分)
根据以上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x "。(4分)
(1)甲骨就是"龙骨",现在被当作中药使用。( )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商代通行的文字。( )
(3)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是楷书。( )
(4)汉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让人忧虑。( )
3.阅读材料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所提到的"汉字危机"其实是指什么?作为小学生,你认为可以为捍卫汉字做些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们的生活不可缺少汉字
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跳动在方格纸上,谱出一曲曲动人的汉字之歌;像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过笔尖,汇成一篇篇佳作。汉字,中华民族的汉字!
汉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瞧!街头的广告牌上,眼前的书籍上,都有汉字的足迹。我爱读书,我爱写作,我更爱中国的汉字!如果没有汉字,这一切又从何谈起?
从小,我就与汉字拉起了手。在那彩绘书中,汉字向我招手;在各种童话集中,汉字拉着我的手,为我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一本本科普书籍中,汉字告诉我一个个世界奇观,对我讲述一个个科普知识,开阔我的眼界。如今,我喜欢上了写作,汉字好像我的兵将,乖乖地听我调遣,形成一篇篇佳作,我爱你汉字!
汉字那悠久的历史也让我着迷,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小篆、隶书、草书,从草书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楷书、行书,汉字每前进一步,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心血,汉字是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凝聚的核心!
每当看到熟悉的汉字,我赖以交流沟通的汉字,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句子:"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益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这些片段在我脑海里久久回荡。
1.阅读短文,补全思维导图。
2.阅读句子,回答问题。
(1)画""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画""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2)结合自身经历,想想汉字的特点和作用,从上面的修辞手法中选择一两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具有( )等不同的美。(多选)
A.形象之美 B.文化之美 C.音韵之美 D.艺术之美
课后作业
任务三 记叙文阅读
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sì shì)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 艰难)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 座)看,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积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静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 bó báo )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 chù chǔ )长给我叫来!"
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 méi mò )了他的话。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他怔怔地它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坐 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地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在原文括号中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2)在原文括号中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伫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丰碑原本指 ,课文中指
(5)文章划线句子是对老战士的 描写,从中我可以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加入了环境描写。这两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样的队伍"指的是什么样的队伍?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学经典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注释】①韩退之: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②并辔:并排驾着马。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下面加点的"之"字,与"推敲之势"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炼之未定 B.立马久之 C.观者讶之 D.布衣之交
(2)下列对韩愈说""敲'字佳"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敲"字更能体现出僧人的礼貌
B."敲"的声音更响亮,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C."敲"字写出了声音,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夜晚的宁静
D."敲"字能够体现出僧人一丝不苟、严谨创作的态度
(3)这个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