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会动的玩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玩具会动的基本原理,如重力、弹力等。
学会观察和分析玩具的动态特征,并能简单描述。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会动玩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究玩具会动的秘密。
利用小组合作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改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感受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制作会动的玩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引导学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会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
玩具会动的基本原理和动态特征的分析。
学生动手制作会动玩具的实践过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制作出既有趣又具创意的会动玩具。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会动的玩具实物、多媒体课件、制作材料和工具等。
学生准备:美术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制作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教师出示一个神秘的箱子,里面装着各种会动的玩具,让学生猜猜看里面有什么。当学生看到玩具动起来的时候,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激发出来。
提出问题: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你们知道这些玩具为什么会动吗?”引导学生思考玩具会动的原因。
引出课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出本课课题《会动的玩具》,并简要介绍玩具会动的基本原理和种类。
(二)新课学习
观察分析:教师展示各种会动的玩具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材质等方面描述玩具的特征,并尝试分析玩具会动的原因。
探究原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玩具会动的原理示意图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弹力等概念。同时,通过简单的实验或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玩具会动的过程。
创意设计: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款自己的会动玩具。要求学生先画出设计草图,并标注出玩具的动态特征和制作材料。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评价和改进设计。
制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草图,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断创新。
调试完善:学生完成制作后,对玩具进行调试和完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使玩具更加有趣和稳定。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剪刀等工具。
(三)展示评价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放在指定的展示区域,供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要求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作品名称、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
互评互助:其他同学对展示的作品进行互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指出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四)拓展延伸
创意拓展: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会动玩具的制作中,如科学原理、数学概念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环保理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会动玩具,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习惯。同时,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和卫生。
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一款会动的玩具,并写下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
《9 会动的玩具》
玩具会动的基本原理:重力、弹力等
玩具的动态特征:形状、颜色、材质等
制作步骤:设计草图 → 选择材料 → 制作实践 → 调试完善
拓展延伸:创意拓展、环保理念、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