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三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三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2 12:3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我 要 读 书我 要 读 书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民教育(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2、制定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

-----《共同纲领》第41条 材料二、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
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
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材料三、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材料四、
1950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人民教育》杂志创刊
号上发表《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一文,提出:“为工农服务,
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钱俊瑞 《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 〔延伸探究学习〕1.请阅读下列《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请回答:新中国头17年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3、成就(1)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人才。从而促进了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在1953年底已经恢复到解放前水平,第一个五年计划超
额完成。社会经济逐渐繁荣。 二、动乱中的教育2、表现(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66年,废止高考制度.3、影响(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
(2)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3)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1、指导方针材料五、


“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清华门被砸北大校长被批斗南宁市民欢
送知青下乡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
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阅读《1957-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1966——1976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思考:70S中后期、80S、90S教育领域都有哪些新举措?三、教育的复兴1、70年代中后期2、80年代3、90年代整顿、 恢复、 组织、 倡导
重归正轨 邓小平三个面向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科教兴国战略211工程启动希望工程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蓬 勃 发 展 阅读下列材料: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
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
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
类合格人才。”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
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十六大报告教育指导方针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提示: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在于培养人才。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恢复挫折迅猛发展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
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
+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
(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
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
反映了什么问题?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
——管仲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劝学》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贵不足谋也。

——孙中山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
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
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

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正可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谢 谢 指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