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卷八 语言文字运用+信息性阅读+小说阅读
(90分钟 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9分)
“刷屏”时代,“读书”有什么意义 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 ① 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阅读体验上,“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尽观天下事”。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求知的方式各异,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化零为整、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 ② ,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这种魅力,正是 ③ 的快餐式阅读、蜂拥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丽意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宏大场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尽收其中。人们翻开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答:① ② ③
2.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进一步强调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重要价值。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可适当增删词语,但要保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6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7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15分)
虎,是林中骄子、百兽之王,更是勇猛和力量的化身;同时, ① 。打开《中国植物志》电子版网站,在“中文索引”中,能查到以“虎”字开头命名的植物有68种,以“老虎”开头命名的有33种……有种兰花,植株高大,花多而大,形状像虎头,故名虎头兰。有种植物每生出一枚叶片,外皮就会长出几个半透明的小子球,在阳光下金光闪闪, ② ,故名虎眼万年青。它不仅四季常青,其花也不易凋谢,观赏期长一个多月,因此有了“友谊长存,青春永驻”的花语。所以每年毕业季,很多同学都会赠一盆虎眼万年青表达情谊。有了虎头、虎眼, ③ ,叶子圆圆萌萌,似虎耳模样的虎耳草就是其中一种。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9分)
答:① 12字
② 12字
③ 12字
5.“用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沈从文在《边城》中多次提到“虎耳草”,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虎耳草”的花语(不超过10个字)。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片段一: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 摘虎耳草!
片段二:“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怎么样 ”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二、信息性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对中国神话中英雄主义的崇尚是从毛泽东开始的。毛泽东弘扬神话精神的代表作,就是对愚公移山神话的诠释和解读。他在抗大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希望大家明白抗战是持久战,要学习愚公,子子孙孙打下去。在《愚公移山》这篇讲话中,他不仅以通俗的语言重述了愚公移山的神话,并且将愚公移山的故事与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现实事业结合在一起。毛泽东创造性地弘扬了愚公移山神话中的抗争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树立了一个中国神话文化遗产传承的典范。
神话不单纯是原始社会的特产,更是人类理想主义的作品,标识着现代人的精神路径,现代中国人至今还在为实现两千年前嫦娥奔月的神话而奋斗。中国神话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与现代性契合度很高。比如,今天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就是中国的神话人物成为神话的原因之一。伏羲发明舟船,黄帝发明车辆,女娲发明笙簧,他们都是圣人神人,所以中国古人把工匠的作品称为“圣人之作”。中国神话不仅赞扬工匠,许多记录神话故事的作品,本身也是杰出工匠精神的体现。
中国神话具有“抗争”精神,这是中国崛起的一种精神力量。但同时,中国神话也具有包容谦让、共赢共荣的精神。把中国神话的主体精神片面解读为“抗争”,容易引起世界人民对于中国人民与中国文化的误解。
中国文化是多元的,面对山岳,除了抗争,也有敬畏、崇拜。中华民族的祖先,其业绩多与山岳有关,比如黄帝,《史记》这样记载:“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合符釜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的盟会,这次盟会就发生在山上。山岳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因此是朝拜之地。二十世纪前期,愚公移山的故事的弘扬富有时代感;而二十世纪后期,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改造自然,就有陷入单一化之嫌,没有理解中国山岳神话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今天我们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回到坚韧不拔的品格传承上来,回到传承不畏强暴的精神、挺直民族脊梁的气概方面来。
(摘编自田兆元《中国神话与中国精神》)
材料二:
随着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经济引擎的大趋势,神话学过去只在学院派高墙内部热闹的旧局面已完全被打破。可以预期,随着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迅猛崛起,文创产业和流量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增长,影视动漫和网游共振,一个全民性的神话学热潮即将伴随着科幻热潮而到来。
神话学作为一门现代新学科,其诞生之际就被麦克斯·缪勒命名为“比较神话学”。神话学在现代学术整体中,具有引领整个文科学术跨文化比较研究大潮的“报春鸟”性质。没有比较研究,就没有随后到来的知识全球化浪潮,也就没有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证性研究与思考的基础条件。
(摘编自叶舒宪《从神话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先民用神话记录人类追求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萌芽和雏形也自此产生。中国远古神话,是先民们在探索自然、挑战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以最质朴的形式,奠定了民族精神的基础。这些精神也是实现中国梦所必备的民族精神。
我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身试药提炼青蒿素的经历,与“神农尝百草”的远古神话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解读中国神话与中国梦的关系。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看,神话是一切文化的源头,希腊神话是欧美文化的源头,中国神话则是中国文化之源。神话的呈现有多种形式,一般表现为三种形态: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中的伟大精神通过口头传述,然后以文字流传下来;如小年夜对于灶神的崇拜、端午节对于屈原的崇拜等,屈原的事迹被神化,形成民俗节日仪典,神话以民俗仪式的形态呈现,爱国主义和正直高洁的品格是通过仪式行为来传播的;还有一种是物象图像与景观的形态,神话中的英雄被塑造成雕像,被安置在庙宇里面,许多的神话与地域景观结合,叙述着古老英雄和乡贤的故事。因此中国神话是立体呈现的,是语言形态、仪式形态和物象景观形态三合一呈现的综合形态。
与西方神话不一样,中国神话虽然简短,却通过民俗仪式活在人们心中,通过景观和神庙传达古老的文化精神,很多神庙到现在依然香火旺盛。同时,中国还有新神话不断滋生发展。神话是一种人文理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梦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理想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国神话文化现代性传承发展的体现。
(摘编自施晨露《从屠呦呦“尝百草”看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崇尚中国神话是从毛泽东开始的,他希望大家在抗日时学习愚公精神,子子孙孙打下去。
B.神话是人类理想主义的作品,标识着现代人的精神路径,中国神话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与现代性完全契合。
C.随着文创产业和流量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增长,全民性的神话学热潮伴随着科幻热潮而到来。
D.中国远古神话记录了人类追求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的盟会发生在釜山,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对山岳的敬畏、崇拜之情,这与山岳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有关。
B.在现代学术整体中,神话学引领了整个文科学术跨文化比较研究大潮,有了比较研究,才有后来的知识全球化浪潮。
C.我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身试药提炼青蒿素的经历,与“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不谋而合,可见屠呦呦对中国神话非常熟悉。
D.与西方神话篇幅较长不同,中国神话简短,却通过民俗仪式活在人们心中,很多神庙到现在依然香火旺盛就是例证。
8.下列论证方法,材料一中没有运用的是(6分) ( )
A.举例论证 B.因果论证 C.引用论证 D.道理论证
9.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二十世纪和当今分别体现了哪些中国精神。(9分)
10.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中国神话呈现的形式有哪些。(9分)
三、小说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文本一:
纸 的 胜 利
[俄]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
根尼亚·皮拉普廖特奇科夫来到院子里透气。他的双腿天生就有毛病,因而他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很是奇怪。他没有父亲。在这里,半数孩子都没有父亲。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根尼亚没法像他们那样说自己的父亲战死了,因为他压根儿就不曾见过自己的父亲。凡此种种,让根尼亚成了一个非常不幸的孩子。
根尼亚站在院子中央,愕然谛听着远处天空的隆隆声,此时一只肥猫小心翼翼地用脚掌轻触湿润的地面,准备斜穿过庭院。第一团泥巴正巧落在猫和男孩的正中间。肥猫弓起身子向后跳去,根尼亚一哆嗦,飞溅的污泥“啪”的一声重重地打在他脸上。第二团泥巴落在了他的背上,未等第三团泥巴砸下来,他拔腿连蹦带跳地向自家门口奔去。紧跟着,一句杜撰的打油诗像一梭响亮的飞镖一样响起:
“瘸腿根尼亚,鼻涕流成河!”
根尼亚望了望四周:小女孩们尖叫着,而在她们身后,站着那个她们为之卖力的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机灵鬼热尼卡·艾特尔。根尼亚赶紧向自家门口奔去。
两个星期过去了。宁静而温柔的春天来临了,污泥也都干了,庭院里始终干净整洁,绿草如茵。根尼亚已经上了两个多星期的学了。生日前夜,母亲告诉根尼亚,要为他举办一场真正的生日会。
“叫上你们班里和院子里你想请的孩子。”她提议道。
“我谁也不想请。妈妈,不要。”根尼亚恳求道。
“要。”母亲简短地回答。看她眉毛抖动的样子,他明白自己没法回避了。
傍晚母亲来到院子里,亲自邀请孩子们明天来家里玩。她一下子邀请了所有人,并没有挑挑拣拣,但艾特尔是她单独去找的。
根尼亚忧郁地环顾房间。最令他不安的,是那架漆黑发亮的钢琴——似乎院里像他们这样的贫寒人家都没有这东西。书柜,搁架上的琴谱,这些似乎都还可以原谅。可是贝多芬,这个可怕的贝多芬面具呢
将近四点钟,拉开的大桌上已经摆好了一个大大的汤盆,配上切得细细的杂拌菜,还有配鲱鱼的烤面包、馅饼和米饭。根尼亚坐在窗边,背朝着餐桌,竭力不去想那群吵吵嚷嚷、快活无比,却又和他水火不容的敌人马上就要闯进他家的样子……看上去他正在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用报纸折一艘带帆的小海船。
他是这项纸艺的能工巧匠。根尼亚生活中有几千个日夜是在床榻上度过的。他在折纸游戏中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创造了许多别人做梦都无法想象的东西……根尼亚手中转动着那只还未做好的小海船,惶恐地等待着客人的到来。
他们来的时候刚好四点整,是结伴一起来的。大家彬彬有礼地围着桌子坐下,母亲给每个人的杯中倒上自制的气泡饮料,加上酱色的樱桃,然后说道:“让我们为根尼亚干杯——今天是他的生日。”
艾特尔把整个房间上上下下审视了一遍。在他用眼神把所有东西都摩挲了一番之后,终于指着那个面具问道:“穆西阿姨!这是谁啊 普希金吗 ”
母亲微笑着,温柔地答道:“热尼卡,这是贝多芬。一位德国作曲家。他是个聋人,但写出了许多美妙的乐曲。”
“德国人 ”艾特尔警惕地反问道。
母亲连忙替贝多芬洗脱嫌疑:“他去世很久很久了。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法西斯之前很久。”
“你们想听我弹贝多芬吗 ”母亲问道。
“请吧。”艾特尔表示同意。
所有人都静静地坐着,没有流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色。这景象可真是不可思议:约莫十二个衣着寒酸但梳洗得洁净整齐的孩子,悄无声息地吃着主人待客的食物,而一个瘦削的女人正在琴键上敲击出轻快奔流的音乐。
根尼亚始终处于一种可怕的紧绷状态,但此时某种类似于骄傲的情绪第一次在他心头闪过:这个弹奏贝多芬的是他的妈妈,没有谁在嘲笑,所有人都仔细听着,看着那双让人眼花缭乱的有力的手。母亲停止了弹奏。
“好了,音乐到此为止。我们来玩点什么吧。你们喜欢玩什么呢 ”
“可以玩牌。”
“我们玩方特游戏吧。”母亲提议道。
没有人知道这个游戏是什么。艾特尔在窗台旁摆弄着那只还未做好的小海船。母亲向大家解释游戏怎么玩,但看样子谁都没带方特。艾特尔把小海船放到桌子上,说:“这就是我的方特了。”
根尼亚把小海船拿过来,三两下就完成了整艘船的建造。男孩们剃得光光的小脑袋和女孩们被辫子绷得紧紧的小脑袋齐齐地向桌子这边凑了过来。小船……小海船……带帆的小海船……杯子……盐瓶……面包篮……衬衫……
他每完成最后一步,做好的小东西马上就被等待已久的手一把夺走。所有人都忘了方特游戏。根尼亚麻利地折起纸张,把接缝处压平整,再次折起,弯出折角。小人儿……衬衫……小狗……
孩子们朝他伸出手去,他给大家分发那些纸做的稀罕玩意儿,所有人都笑着,所有人都向他道谢。他不自觉地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了擦鼻子,但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的举动,就连他自己也没察觉。
艾特尔在窗台上摆弄一张报纸,他把小海船展开,然后试着重新折一遍,但怎么也折不好,于是他走到根尼亚面前,碰了碰他的肩膀,生平第一次叫了他的名字,请求道:“根尼亚,帮我看看吧,下一步怎么折……”
正在擦拭餐具的母亲微笑着,泪水滴落在肥皂水中。幸福的小男孩把那些纸做的小玩具分发给众人……
(有删改)
文本二:
乌利茨卡娅作品中的主人公尽管都生活在苏联时期,但是他们都不是苏联官方文学中那种所谓积极活跃于社会舞台的苏维埃人,正如乌利茨卡娅所说,“是那些这样或那样处在我们的社会理性之外的人们。病人、老人、伤残者和疯子,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边缘人——局外人”。他们是普希金、果戈理笔下传统的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俄罗斯现代社会的再现。
提起俄国文学传统中的小人物,我们就会想起普希金《驿站长》中的维林、果戈理《外套》中的巴什马奇金和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切尔维亚科夫。他们卑微、贫穷,备受侮辱与欺凌。也就是说,作家对小人物的态度的基调就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怜悯和同情。
但乌利茨卡娅对小人物的态度则不仅局限于此,而是又多了一份对小人物的认识和理解。乌利茨卡娅笔下的“小人物”身上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美好的东西——天真、纯洁。他们琐碎的家常生活也展现了凡俗生活简朴、纯真的美好之处和它美丽、宝贵的本质。
(摘编自《纯洁而崇高的“小人物”》)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文本一中“宁静而温柔的春天来临了”既指春天来临,也指根尼亚和伙伴们的对立关系将发生变化。
B.根尼亚家中摆放的贝多芬面具引起了艾特尔的警惕,这折射出了小说事件所处的特殊的战争时代背景。
C.十多个孩子都仔细听着根尼亚妈妈弹奏的贝多芬乐曲,这让根尼亚内心涌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骄傲情绪。
D.乌利茨卡娅笔下的“边缘人——局外人”形象,是对俄国文学传统中“小人物”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1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文本一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叙事不用华丽的辞藻,却能通过对情节的平铺直叙来展现人物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B.文本一对根尼亚折纸的动作和过程进行了详细描写,这既体现了根尼亚折纸技术的高超,也写出他此时的认真、专注和投入。
C.文本一结构严谨:根尼亚“用报纸折一艘带帆的小海船”是伏笔,艾特尔把小海船放到桌子上,说“这就是我的方特了”是照应。
D.《外套》中的巴什马奇金卑微而贫穷,备受侮辱与欺凌。果戈理基于把他当作自己的兄弟,因而给予他同情和怜悯之情。
13.小说以《纸的胜利》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9分)
14.文本二说,乌利茨卡娅对小人物的态度不仅局限于怜悯和同情,还多了一份对小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分析乌利茨卡娅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小人物”的。(9分)
2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①前所未有 ②意味深长 ③走马观花(每处2分)
2.【答案】示例: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意义何在 这难道不是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限吗
3.【答案】这几句话重在阐发书本带给读者的独特馈赠。(1分)①首先运用比喻,贴切形象地写出了书本包罗古今、细大不捐的特点。②后面的三句话形式上构成排比句,依次列举美丽意象、宏大场景、深沉思考三个方面,有代表性地论述了书本包含的辽阔的精神世界,富有气势。③贴切地引用诗句,不仅增加了文采,而且带给读者生动形象的感悟。(每点2分)
4.【答案】示例:①它也被广泛用于植物命名 ②形似虎眼且常年嫩绿 ③人们还用虎耳来给植物命名(每处3分)
5.【答案】花语:美好爱情,不懈追求。(2分)理由:①翠翠听到歌声,梦到摘虎耳草,虎耳草象征着少女向往的爱情;②要摘虎耳草,得“爬上高崖”,寓示着要追求美好的爱情必须勇敢不懈地付出。(每点2分)
6.【答案】D
【解析】A“崇尚中国神话是从毛泽东开始的”扩大范围,由材料一可知,应是“对中国神话中英雄主义的崇尚是从毛泽东开始的”。B“与现代性完全契合”说法绝对,由材料一可知,应是“与现代性契合度很高”。C“全民性的神话学热潮伴随着科幻热潮而到来”变未然为已然,由材料二第一段可知,应是“一个全民性的神话学热潮即将伴随着科幻热潮而到来”。
7.【答案】C
【解析】“可见屠呦呦对中国神话非常熟悉”于文无据。
8.【答案】B
【解析】“伏羲发明舟船,黄帝发明车辆,女娲发明笙簧”属于举例论证,《史记》记载内容属于引用论证,分析文字属于道理论证,材料一没有运用因果论证。
9.【答案】①在二十世纪前期主要体现了抗争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在二十世纪后期主要体现了改造自然的无畏精神。(6分)②在当今主要体现了坚韧不拔的品格,不畏强暴、充满自信的精神。(3分)
【解析】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和第四段可知,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二十世纪前期主要体现的是富有时代感的抗争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在二十世纪后期,愚公移山的故事主要体现的是改造自然的无畏精神;而在今天,它主要体现的是坚韧不拔的品格,不畏强暴、挺直民族脊梁充满自信的精神。
10.【答案】①以口头和文字表述呈现的语言形态。②以民俗节日仪典呈现的民俗仪式形态。③以物象图像与景观呈现的物象景观形态。(每点3分)
【解析】此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三第二段,“神话的呈现有多种形式,一般表现为三种形态”为总领句,接下来的三个分句分别论述了神话呈现的三种形态,最后一句为总结句,总结了神话呈现的三种形态,将三种形态对应前面的分句分析概括即可。
11.【答案】B
【解析】“贝多芬面具引起了艾特尔的警惕”错,引起艾特尔警惕的不是贝多芬面具本身,是贝多芬德国人的身份。
12.【答案】A
【解析】“平铺直叙”错,第十二段“他是这项纸艺的能工巧匠……”运用了插叙手法。
13.【答案】①高度概括小说内容。根尼亚通过高超的折纸技艺和欺负他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关系变得融洽,这就是“纸的胜利”。②揭示作品主题。小说通过“纸的胜利”这一情节,展示了人性的美好——小孩子的天真、纯洁和母爱的伟大。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纸”如何取得胜利 取得怎样的胜利 (每点3分)
【解析】“纸的胜利”在文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根尼亚通过高超的折纸技艺折服了那些欺负他的孩子们,然后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是浅层含义;二是纯洁、善良的人性的胜利。小说以《纸的胜利》为题,既有设置悬念的作用,又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14.【答案】①根尼亚被其他孩子孤立,乌利茨卡娅通过“根尼亚忧郁地环顾房间”中的“忧郁”、“惶恐地等待着客人的到来”中的“惶恐”表达了对根尼亚的同情,对根尼亚被孤立后要面对“敌人”的惶恐心情的理解。②乌利茨卡娅通过艾特尔对贝多芬德国人身份的警惕,表达了对俄罗斯人在二战中遭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同情。③根尼亚妈妈为了让儿子融入孩子们,邀请孩子们参加根尼亚的生日会,并为孩子们弹奏贝多芬的钢琴曲,看到儿子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时,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乌利茨卡娅以此赞扬了母爱的伟大。(每点3分)
【解析】小说中的根尼亚因为种种原因被其他孩子孤立,内心敏感而孤独,其母亲为了让他融入孩子们,特意为他举办了生日会,乌利茨卡娅对根尼亚的处境深表同情,也对根尼亚的惶恐深为理解,对根尼亚母亲的努力深为理解并含蓄地赞扬。作答时,要紧扣与此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