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卷九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信息性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卷九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信息性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3 15:0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项突破卷九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信息性阅读
(90分钟 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尖毛草是非洲草原上长得最高的草之一。在其生长初期,天气干旱,人们几乎看不出它在长高。但到了雨季,它就像被施了魔法,三五天便会由一寸蹿到两米多,成为“草中之王”。其实,尖毛草起初长得并不慢,只不过其起初是 ① ,地面部分生长不快。 ② ,有的长达30米。由于根系发达,尖毛草能充分吸收养料。这样,其后来居上也就不奇怪了。a正是尖毛草带给我们的启示。
许多成功和奇迹,看似发生于一瞬,其实,如果追本溯源,就会发现,在成功之前,或在奇迹发生之前, ③ 。企业成长、产业建设同样如此。想要实现大的发展,想要弯道超车,就必须学会向下扎根,打好基础。
向下扎根体现的是毅力与专注。历经半个多世纪,天津铸金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及其科研团队在新材料领域砥砺前行,打造出中国b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该基地年产高端金属粉体材料超万吨。一个企业、一项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是不可能c的。那些技术壁垒高的产业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下功夫,虽然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到成效太小,但只有持续用力,把基础打牢,终会有所突破。
1.请在文中“□”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答:a. b. c.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① 12字
② 12字
③ 12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2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4~5题。(14分)
咏 史 诗①
班 固
三王②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③有罪,就逮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注】①班固晚年因诸子犯法,受牵连入狱。这首诗作于班固入狱之后。②三王:夏禹、商汤和周文王。③太仓令:主管国家粮仓的长官。这里指齐太仓令淳于意。淳于意育有五女,无子,缇萦是第五个女儿。④《鸡鸣》:《诗经·齐风·鸡鸣》寓有小人馋毁,使无辜者获罪之意。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诗歌开头介绍刑罚的沿革,表明了诗人对肉刑的态度,并引出后面的史事。
B.缇萦上书皇帝,陈述父亲冤情,表明救父之意愿,感情真切,打动了皇帝。
C.诗歌将淳于意获救前后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对比,突出他获救后的欣喜。
D.诗歌以叙事为主,咏史抒怀;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缇萦的形象。
5.这首诗写淳于意之女缇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10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14分)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
苏 轼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①。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雷辊夫差国②,云翻海若③家。坐中安得弄琴牙④。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注】①萼绿华:传说中的仙女。年约二十,着青衣,有姿色,下到凡间。②辊:滚动。夫差国:这里指杭州。杭州为吴国故地。③海若:传说中的海神。④弄琴牙:抚琴的伯牙。传说他向成连学琴,三年不成,后随师到海上,作《水仙操》,琴技大进。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词人面对江潮,联想到仙女下凡的传说,想象乘竹筏顺潮势飞升天上。
B.上片末句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均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C.“云翻海若家”一句以大海上翻滚的云彩喻翻滚的江潮,生动而贴切。
D.这首词描写江潮,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立体地展现出江潮的特点。
7.这首词是怎样写潮声的 请简要分析。(10分)
三、信息性阅读(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27分)
材料一:
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概率。同年底,美国《科学》杂志评选“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这一基础领域的科学成果成功入选。此时,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的一位科学家说了一番话,这番话耐人寻味。
他说,长期以来,主导基础物理研究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投入的经费不足,科研机构研究积累薄弱等,我国基础物理研究水平一直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这一差距的形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公众对基础研究认识不足。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疑问:这个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如果回答“没有”,下一个问题就是:能得诺贝尔奖吗 如果回答“不能”,对方就会说:既没有实际用途,又不能得诺贝尔奖,花费时间搞这个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这位科学家提到的被人质疑的情形,想必很多科研人员都遇到过。实际上,这类急功近利的认识和心态在科技界和公众中并不鲜见,甚至还比较普遍。如果任由这种认识和心态长期存在,不予以纠正,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科技事业的发展。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有诸多表现。比如,在科学决策方面,某些“没用”的基础科研项目得不到经费支持,错失获取重大科研成果的机会;比如,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去学“没用”的基础科研专业,导致一些重要的基础科研领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再比如,某些基础研究领域出现了很好的研究态势,研究刚有点头绪,科研人员就急于求成,抢发论文,结果被其他国家跟踪反超;又比如,有的科研人员为了尽快出名、出成绩,甚至不惜造假、作弊。
2012年国家科技奖颁布,自然科学一等奖再度空缺,引起热议。人们罗列出各种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还有人说是因为评奖标准高,“宁缺毋滥”,却很少有人反思是不是还因为研究者心态不端正。
事实上,基础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基础研究需要研究者长期积累、坚持不懈,基础研究产出成果的周期较长,成果的作用也不是立马就可以显现的。20世纪初,马克思·普朗克、尼尔斯·波尔等物理学家共同创造了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量子力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物质的结构及结构间的相互作用的见解发生革命性的改变。通过量子力学,许多现象才得以真正地被解释,一些新的、无法凭直觉想象出来的现象被预言,接着又被验证。
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理论的诞生,使人类形成崭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对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耗时多年的基础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绝不是用“有用”“没用”这样的简单标准就能衡量的。
因此,要使我国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更多具有原创性、开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研究者必须改变心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于求成的冲动,多一些“铁杵磨成针”的恒心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
(摘编自吴月辉《急功近利 害莫大焉》,《人民日报》2013年2月22日)
材料二:
在政策的导引下,基础研究很快就会成为中国科技的一个热点领域。为了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要设计、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
基础研究是探究事物本质的研究,其成果离市场化应用很遥远,这意味着此类研究的变现能力较弱,而且其取得成果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拓宽人类的认知视野,增加人类的知识库存。由此看来,从事基础研究是需要情怀的。当下,功利主义甚嚣尘上,量化考核越来越精细化,如果没有特殊的制度安排,很少有人乐意从事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事业就很容易萎缩。
设计基础研究激励机制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基础研究队伍适度冗余原则。要保障基础性知识供给的连续性,就要适当地扩大基础研究队伍的规模,使队伍中的人才有一定余量,避免人才数量大起大落。二是通过激励机制形成知识蠕变效应。知识蠕变效应指在持续稳定的微小投入的刺激下,经过一定时间的知识累积,使局面发生重大改变。
基础研究各阶段成果产出具有不确定性与差异性,因此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必须考虑时间折扣效应。时间折扣效应指人类倾向于给更远的未来产生的结果赋予更低的价值。受时间折扣效应的影响,我们更喜欢即时满足,而无法接受延迟满足。基础研究成果与应用研究成果不同,前者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体现出价值,而后者往往很快就显示价值。我们在评价中经常对基础研究成果给予较低的评价,而对应用研究成果给予较高的评价。这种评价的差异会影响科技共同体成员的收益。因此,我们在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时,要从制度上给予补偿,只有这样,才能抵偿评价者的认知给科技共同体成员带来的收益损失,从而向科技共同体成员传达明确的激励信号:对成果的承认可以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而且对成果的回报是可观的。
(摘编自李侠《激励机制与评价决定基础研究的未来》,《光明日报》2022年2月24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2012年以前,我国公众对基础研究持有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到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水平。
B.量子力学是由多位物理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共同创造的,其发展使人们对物质的结构及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新的认知。
C.坚持基础研究队伍适度冗余原则,通过激励机制形成知识的蠕变效应,这些做法有助于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健康有序地发展。
D.在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时,评价者不应以研究成果在当下体现的价值为唯一标准,而应考虑到基础研究的特点,合理评价。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一项研究成果入选“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这一事件引起人们对我国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的热议。
B.科学研究尚在进行,却急着发表相关论文;为了在学术界博取名声,不惜造假……这些行为反映出当事人急功近利的心态。
C.一些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耗费了漫长的时间,因此,人们不该用“有用”“没用”这样的简单标准来衡量它们的科学价值。
D.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少,这与基础研究变现能力弱、其取得成果具有不确定性、量化考核精细化等因素有关。
10.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4分) ( )
A.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张凯丽表示,年轻演员不要急功近利,而应追求工匠精神,在德行上严于律己。
B.我国科研领域存在“慢跑思维”,有些科研工作者存在不敢想、不敢干的保守思想,创新动力不足。
C.2003年森田小组开始了寻找新元素的研究,他们常常好几个月没有任何发现。9年后他们终于取得成功。
D.李政道先生在谈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时说,正如没有水就没有鱼,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应用研究。
11.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分)
12.要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相关方该怎样做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9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27分)
材料一: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为培养人接受、理解、评价、欣赏美好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手段。审美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精神进行塑造和陶冶,净化人的思想。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人性的回归、复苏,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需求,重视经营美丽、经营梦想,重视人文理念、人文关怀,反感简单说教。因此,在开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应总结规律,顺应潮流,改善方法,有的放矢,应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来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而审美教育便具有这种作用。
审美教育能以令人愉悦的可感形象感染人,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说:“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源于人们的内心。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其成为人们的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付诸实践。审美教育就是以美的事物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广大学生在效仿榜样的过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学生通过对美的鉴赏来分辨美丑,自觉地扬善弃恶,不仅达到“好德”的境界,而且达到“乐德”的境界,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
审美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的心情能促进思想健康发展;反之,紧张、烦乱和其他恶劣心情,会令人感到困惑、郁闷,给人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调查显示:“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象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和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专家指出,“郁闷”是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针对学生的“郁闷”,高校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工作的审美态度。苏联著名学者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美的准则,同时也是道德的准则。健康的体魄、崇高的道德和高尚的美的统一,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和谐。”在营造和谐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学习、工作的审美价值,让他们在学习、工作中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享受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愉悦,进而激发其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热情,使其实现思想上的升华。
(摘编自刘涛《审美教育优化当代大学生》)
材料二: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使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这一重要文件,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强化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对引导全社会重视美育的价值、营造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学校美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有待加强的环节,学校美育在改革发展中表现出了三个“不适应”: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适应,与两个百年目标不适应。因此,需要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力争就课程教学、教师队伍、评价机制等方面,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革举措。
对此,《意见》确立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坚持”三项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怎样才能上好美育课 首先要认清美育的目标。将美育等同于技能教育,认为美育可能增加学生负担,都是对美育的严重误解。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培养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对于广大学子来说,在专业美育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大合唱、集体舞、课本剧等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体验,还可拓宽视野;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大自然等奇妙世界,不仅能激发个体对历史、文化和生命的敬畏,更能进一步追寻人生的价值与境界。美育注重的是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理应与加强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融合。
加强美育的渗透,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是重点。《意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关键要素和环节,从学科融合、学段衔接、目标整合、教材贯通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构想,同时,围绕学校美育教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改革举措: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推进美育评价改革,促进高校艺术学科创新发展。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目前,学校美育已经实现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单一鉴赏到综合实践,从线下探索到线上共享,从校园走向家庭、社会等一系列巨大转变。但也应看到,强化美育的薄弱环节,需要学校及社会各界群策群力,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供切实支持。
(摘编自马苏薇《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现在,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需求,重视经营梦想,重视人文理念……受此影响,国民的人性逐渐回归。
B.一些道德规范起初并非人们的信仰和要求,当很多人都付诸行动,形成潮流,它们才成为人们的信仰和要求。
C.学生了解了一个美好的人物后,就会以对方为榜样,自觉地扬善弃恶,思想升华至“好德”“乐德”的境界。
D.相关调查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产生郁闷情绪的原因有所不同,这与他们在大学期间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会对人的思想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生活中常常感到郁闷的人,其身心健康往往存在问题。
B.现在,我国的学校美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两个百年目标等不适应,美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仍显薄弱。
C.我国加强学校美育工作,需要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以便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D.高校教育者可通过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学习的审美价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意义和作用的一项是(4分) ( )
A.强化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有助于营造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B.对学校美育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C.确立了学校美育工作“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三项原则。
D.从学科融合、学段衔接、目标整合、教材贯通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美育课程的构想。
16.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
17.要有效加强美育,相关方该怎样做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9分)
2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a.厚积薄发 b.首屈一指 c.一蹴而就(每处2分)
2.【答案】示例:①拼命往地下扎根 ②尖毛草的根很长 ③就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每处2分)
【解析】根据“只不过其起初”以及后文与根相关的内容,可推断第①处的内容。根据“有的长达30米。由于根系发达,尖毛草能充分吸收养料”,可推断第②处的内容。根据“如果追本溯源,就会发现,在成功之前,或在奇迹发生之前”和“就必须学会向下扎根,打好基础”, 可推断第③处的内容。
3.【答案】示例:那些技术壁垒高的产业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虽然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到明显成效,但只要持续用力,把基础打牢,终会有所突破。(每正确修改一处语病得2分。修改正确即可)
【解析】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成分残缺,二是“看不到成效太小”结构混乱,三是“只有……终会”不合逻辑。
4.【答案】C
【解析】诗歌没有写淳于意获救后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故选项理解错误。
5.【答案】①通过写缇萦富有才华,勇敢救父,表达了诗人对缇萦的赞赏之情和对淳于意的羡慕之情。(5分)②将缇萦和“百男”对比,表达了诗人冤不得申的悲愤和对“百男”不如女子的感慨。(5分)
【解析】解答这道题,考生要把缇萦救父之事与诗人的境遇结合起来思考。考生可从缇萦、淳于意、诗人自身、“百男”等方面进行思考,归纳答案要点。
6.【答案】B
【解析】上片末句没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7.【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潮声比作响彻杭州的雷声,突出潮声之大。(5分)②化用典故,写再难寻觅像伯牙这样的琴师,依潮声谱曲,与《水仙操》比高下,突出了潮声之美妙。(5分)
【解析】解答这道题,考生首先要找到写潮声的句子。下片第一句很明显是写潮声。考生往往想不到“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也是写潮声。确定了句子,再分析句子各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对表现潮声有什么作用。这道题的难点在于理解“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的含意,分析其表达效果。
8.【答案】A
【解析】“决定了”夸大了急功近利的心态的作用。根据文意,公众对基础研究持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是我国基础研究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的一个原因。
9.【答案】B
【解析】A材料一只是提到“此时,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的一位科学家说了一番话,这番话耐人寻味”,文中没有信息表明“这一事件引起人们对我国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的热议”。C原因不全面,且主要原因是这些基础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D“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少”这一说法于文无据。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基础研究不可急功近利。C是说森田小组开展基础研究,凭借恒心和定力,历经9年,最终取得成功。该选项可以支持材料一的观点。A是说演员不可急功近利,与基础研究无关。B论述的是科研领域的“慢跑思维”,“慢跑思维”不是急功近利思想的体现。D说的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与急功近利思想无关。
11.【答案】材料二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①第一段亮出观点——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要设计、制定合理的基础研究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2分)②第二、三段主要围绕设计、制定激励机制展开论述:第二段阐述了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设计、制定激励机制的必要性、重要性,第三段阐述设计、制定激励机制要考虑的问题。(2分)③第四段论述设计、制定评价标准要考虑的问题。(2分)
【解析】这道题的难点有两个:一是明确材料二采用了怎样的论述结构,二是准确概括各段的大意。
12.【答案】①公众要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支持基础研究,促进尊重、支持基础研究的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②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要摆脱功利心态,坚守科研情怀,潜心研究,坚持不懈。③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为基础研究领域设计、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每点3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考生要从两则材料中找到相关方及相关做法。考生要先找到相关方,从材料一中可找到公众、科研人员、政府相关部门等相关方,从材料二中可找到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这些相关方;然后根据各个相关方,在材料中确定信息区间;再精读信息区间,提炼关键信息;最后整合关键信息,形成答案。
13.【答案】D
【解析】A因果关系颠倒。根据文意,是人性的回归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发生重大改变。B由材料一第二段“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其成为人们的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付诸实践”可知,选项理解错误。C“就会”表述绝对化。
14.【答案】D
【解析】原文没有依据表明“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5.【答案】B
【解析】选项说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相关工作和效果,而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意义和作用。
16.【答案】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述结构,先总说审美教育的作用,然后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②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著名学者的话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以调查报告的相关内容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每点2分)
【解析】面对考查论证特点的题目,考生可从论证方法、论证结构两方面进行思考。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常见的论证结构有三种:总分式(含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再总几类)、层进式、并列式。
17.【答案】①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引领,提供相关指导。②学校切实落实相关政策,认清美育的目标,开展丰富的美育活动,从多方面加强美育课程建设,加强美育的渗透。③社会各界重视美育,群策群力,为学校美育工作提供支持。(每点3分,答齐三点得满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解答这道题,考生首先要根据材料明确相关方有哪几个,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找到对应的信息区间,弄清楚各方可采取哪些措施。在答题时,考生要注意整合信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