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卷七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
(90分钟 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刘慈欣短篇小说《诗云》想象中用整个太阳系物质建造的“诗云”的描绘运用了贴切巧妙的多种比喻,形象地勾勒出宏大而奇妙的“诗云”的面貌。在刘慈欣的作品中,这样的传神描写 ① ,它们勾勒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带来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观看体验。读者因此也 ② ,见到了这些世界的奇观。
当然不能说主流文学没有这样 ③ 的描绘笔法,主流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经典的段落。但大体而言,这是相对次要的方面,而且越来越过时了。谁还会像巴尔扎克那样 ④ 地描绘一个房间,或者像雨果那样花一章篇幅来描写巴黎的全貌 但科学幻想小说还是会将大量的笔墨用在这些方面,这也是许多读者最渴望读到的内容。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① ② ③ ④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3.请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古汉语没有注音,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的发音。可实际上,①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在古代怎么读 那个字在古代怎么读 ②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 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③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无处不在。
④据统计,全世界现存6000多种语言;其中约2000种有书面文字,96%的语言,其使用者只占世界人口的4%,超过1000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眼下,雁北方言已活得不那么欢天喜地、展油活水,仿佛有点苟延残喘、带病延年。
⑤方言涵盖了家乡文化的一切情感,它不仅作用于历史,更作用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当然希望千百年后,依然可以听见方言动人的声音。⑥然而语言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
方言的式微是无法挽回的趋势,是城市高速发展必然付出的代价。海量信息的交换和涌入,人们必然会选择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通用语言。乡音在现代文明之下,终将是渐行渐远的记忆。
4.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六处句子有三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指出句子的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3分)
答:(1)序号: 修改意见: 。
(2)序号: 修改意见: 。
(3)序号: 修改意见: 。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6.文中加点的“展油活水”是晋北方言,有“自由自在、痛痛快快”的意思。作者不用“自由自在”,而用“展油活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2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3分)
题 桃 树①
杜 甫
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②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③。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自阆州归成都草堂时。安史之乱中,诗人流落四川,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初平,蜀乱已平。②信:任意。③车书正一家:指天下统一。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首联描写五株桃树长大了,遮挡了昔日直通草堂正厅的小径,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
B.颔联从正面写桃树在秋天向人们奉献果实,来年春天盛开满树桃花,呼应上句“亦从遮”(放任桃树生长)。
C.颈联写卷起门帘让乳燕通行,叮嘱儿童勿任意打慈鸦,对仗工整,“每宜”“莫信”等词,语浅情真。
D.诗人因桃树而念及贫人,因贫人而兼及鸦燕,因鸦燕而顾及寡妻群盗,相连而下,以小见大,寓意深远。
8.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9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13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这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
B.诗中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
C.诗中的“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着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
D.尾联描写诗人到了灵州后的场景,他每天早上能听见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客房根本就没有开过。
10.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9分)
三、文言文阅读(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5分)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 ”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 ”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 ”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 ”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 ”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B.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C.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D.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与“具告以事”(《鸿门宴》)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B.“而燕太子质于秦”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质”字含义相同。
C.“我自行之而不肯”与“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两句中的“行”字含义不同。
D.“应侯之用秦也”与“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用”字含义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文信侯为了伐赵以扩张领土,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换来燕太子丹入秦做人质。
B.张唐拒绝去做燕相,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甘罗表示能说服张唐,文信侯颇为怀疑。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成功说服张唐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
D.甘罗告诉赵王,应阻止秦、燕相亲,并许诺给赵王割让土地,赵王决定与秦国交好。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4分)
译文:
(2)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4分)
15.甘罗是怎样说服张唐去燕国的 请简要概括。(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5分)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晟幼孤,奉母孝。往事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殪之,三军欢奋。魏博田悦反,晟为神策先锋,与河东马燧等合兵攻之。晟内攻郑景济,而外抗朱滔等,自正月至五月不解。李怀光屯咸阳凡八旬,帝数促战,以伺贼隙为言,卒不出兵,阴通朱泚,反迹浸露。晟恐二盗合以轧之,则卑词厚币,伪致诚于怀光者。时敖廥单覂,调畿内赋,不淹旬,刍米告具。乃陈兵下令曰:“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士皆雪泣曰:“惟公命。”贼伏千骑出官军背,晟以麾下百骑自驰之,贼惊溃,禽馘略尽。余党悉降。贞元三年,帝坐宣政殿引见晟,备册礼,进拜太尉、中书令,罢其兵。通王府长史丁琼见晟曰:“以公功,乃夺兵柄,夫惟位高者难全,盍蚤图之 ”晟曰:“君安得不祥之言 ”执以闻。诏为晟立五庙,追贲高祖芝以下祔其主,给牲器床幄,礼官相事。薨,年六十七。帝闻流涕。册赠太师,谥曰忠武。及葬,又御望春门临送,遣谒者宣诏于柩车。晟性疾恶,临下明。每治军,必曰:“某有劳,某长于是。”笃分义,隆于故旧。岚州刺史谭元澄尝有德于晟,后贬死。晟既贵,直其枉,诏赠元澄宁州刺史,晟抚其二子,为成就之。治家以严,子侄非晨昏不辄见,所与言未尝及公事。正岁,崔氏女归宁,让曰:“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即却之,不得进。达礼敦教类若此。
(选自《新唐书·李晟列传》,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B.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C.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D.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河东,文中指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称今山西全省。该地区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B.牲,供祭祀及食用的家畜。古时所谓“三牲六畜”,三牲指牛、鸡、猪;六畜指牛、羊、鸡、犬、猪、鸭。
C.御望春门,指皇帝亲自到望春门。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驾指皇帝的马车,御名指皇帝的名讳。
D.归宁,文中指已经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婚俗,流行于南北广大地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李晟武艺不凡,立下战功。他跟随王忠嗣讨伐敌人,在危急时刻,他一箭射杀劲敌;他受命讨伐叛贼,与敌人难解难分,最终平定叛贼。
B.李晟忠于朝廷,深得赏识。他为了避嫌,主动解除自己的兵权,拘押不忠于朝廷的人;他去世后,皇帝十分悲痛,并派人吊唁,给予他极大的荣耀。
C.李晟明察部属,重情重义。他对部下的情况了如指掌;他的恩人岚州刺史谭元澄受冤而死,他显贵后,为谭元澄雪冤,并抚养谭元澄的两个儿子。
D.李晟谨守礼节,治家严谨。他孝顺母亲;在家也不与后辈谈公事;他赶走自己的女儿,要她回婆家尽好媳妇的本分——准备酒食,接待宾客。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公功,乃夺兵柄,夫惟位高者难全,盍蚤图之 (4分)
译文:
(2)晟性疾恶,临下明。每治军,必曰:“某有劳,某长于是。”(4分)
译文:
20.李晟为平定叛乱,在哪些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 请简要概括。(5分)
2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①比比皆是 ②身临其境 ③浓墨重彩 ④不厌其烦(每处1分)
2.【答案】示例:刘慈欣短篇小说《诗云》对想象中用整个太阳系物质建造的“诗云”的描绘运用了多种贴切巧妙的比喻,形象地勾勒出宏大而奇妙的“诗云”的面貌。(两处语病,每改对一处给2分)
3.【答案】示例:科学幻想小说中(1分)大量的(1分)传神(1分)描写(1分)。
4.【答案】示例:(1)① 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 (2)③ 句号置于引号后
(3)④ 分号改为逗号(每指出并改对一处给1分)
5.【答案】示例:面对海量信息的涌入和交换,人们必然会选择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通用语言。(两处语病,每改对一处给2分)
6.【答案】①本文中心话题为“方言”,作者对方言信手拈来,做自己主张的实践者,能令读者会心而笑。②“展油活水”运用了比喻手法造词,形象生动,十分鲜活。(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5分)
7.【答案】A
【解析】“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这一理解不准确,原诗无此意。
8.【答案】①对桃树和燕鸦的爱护(仁爱)。②对曾经连年动乱、群盗杀人的社会现实的痛恨。③对战乱平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平的欣喜。(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D
【解析】最后两联是作者对友人往后生活的推测与想象。
10.【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3分)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只有满载的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6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C
【解析】原文标点: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12.【答案】B
【解析】B做人质/同“贽”。A侍奉/事情。C使……前往/军队。D执政,当权/施行。
13.【答案】D
【解析】“并许诺给赵王割让土地”分析有误,甘罗要求赵王给秦国割让土地来阻止秦、燕相亲。
14.【答案】(1)文信侯于是请秦人张唐到燕国任相国,想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来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得分点:“因”“相”“广”各1分,句意1分)
(2)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得分点:“欲”“难”“去”各1分,句意1分)
15.【答案】①张唐的功劳不如武安君,文信侯比应侯的权势更大。②当年武安君抗拒应侯,应侯杀了武安君。③如果张唐抗拒文信侯,文信侯将杀死张唐。(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全对给5分)
参考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办事三年后,燕太子丹入秦国成为人质。文信侯于是请秦人张唐到燕国任相国,想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来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取道赵国,有能抓到我的赵国人,会受到方圆百里土地的奖赏。”文信侯很不高兴地离开。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 ”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办事三年,燕太子丹已经入朝成为人质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却不肯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斥退他,说:“我亲自出马他尚且不肯前往,你又怎么能让他前往呢 ”甘罗辩解说:“项橐七岁时就当了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君侯让我去试一试,为何不由分说便呵斥我呢!”甘罗拜见张唐,问他:“您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 ”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不可胜数,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的功勋不如武安君。”甘罗问:“您果真自知功劳不及武安君吗 ”张唐答道:“知道。”甘罗又问:“应侯在秦国执政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势更大 ”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权势大。”甘罗问:“您果真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权势大吗 ”张唐说:“知道。”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您却不肯前往,我不知道您身死何地啊。”张唐说:“那我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启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借我五辆车子,让我先去通报赵王一声。”甘罗去见赵王,赵王到郊外迎接他。甘罗对赵王说:“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吗 ”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又问道:“大王听说张唐将到燕国为相的事了吗 ”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分析道:“燕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叛秦国。张唐在燕国为相,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互不欺骗,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秦、燕不相互欺骗,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燕太子丹,并且联合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燕太子丹回去。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16.【答案】D
【解析】原文标点: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
17.【答案】B
【解析】三牲指牛、羊、猪,六畜指马、牛、羊、鸡、犬、猪。
18.【答案】B
【解析】“他为了避嫌,主动解除自己的兵权”错,应是皇帝解除了他的兵权。
19.【答案】(1)以您的功绩,却被剥夺兵权,位高的人难以保全,何不早做打算 (得分点:“柄”“盍”“蚤”各1分,句意1分)
(2)李晟生性痛恨丑恶,对下级严明。每次整治军队,必定说:“某人有功劳,某人在这方面擅长。”(得分点:“临下”“治军”“长于是”各1分,句意1分)
20.【答案】①分化敌军。②备齐粮草。③激励士气。(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全对给5分)
参考译文: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县人。李晟年幼时,父亲去世,他侍奉母亲很孝顺。投奔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跟随王忠嗣进攻吐蕃。凶悍的吐蕃军头目登上城墙,杀伤了很多士兵,王忠嗣发怒,招募擅长射箭的人,李晟一箭射死了吐蕃军头目,三军欢呼振奋。魏博田悦反叛,李晟担任神策先锋,跟河东马燧等人联军进攻叛军。李晟对内攻击郑景济,对外抗击朱滔等人,从正月到五月不能解围。李怀光驻扎咸阳共八十天,皇帝多次督促他出战,李怀光用等敌人有机可乘为借口,始终不出兵,暗通朱泚,谋反的迹象渐渐显露。李晟担心两个贼寇联军来夹击他,就用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假装向李怀光表示诚意。当时粮仓匮乏,征调京城附近地区的赋税,不到十天,粮草准备充实。于是陈列军队下令说:“国家多难,皇帝乘舆流亡,见危险而效死尽节,本是我们的职责。你们此时不诛杀元凶,就不是英豪。渭桥正可截断贼军的首尾,我想与你们同心协力,建立绝代功勋,可以吗 ”士兵都擦去眼泪说:“一切听从您的命令。”贼寇埋伏的一千骑兵从官军背后出击,李晟率领部下一百骑兵亲自赶到,贼寇惊慌溃散,几乎全被俘虏斩杀。余党全部投降。贞元三年,皇帝坐在宣政殿引见李晟,准备好册封礼仪,进任太尉、中书令,解除他的兵权。通王府长史丁琼拜见李晟说:“以您的功绩,却被剥夺兵权,位高的人难以保全,何不早做打算 ”李晟说:“你怎能说出不祥的话 ”拘押他上奏皇帝。(皇帝)下诏为李晟建立五庙,追尊高祖李芝以下将神主牌位袝入祖庙,并提供牺牲祭品、器皿、床幛,礼官赞礼。李晟去世,享年六十七岁。皇帝听说后流泪。册封赠官太师,谥号为忠武。等到入葬时,皇帝又亲临望春门送葬,派谒者到灵车前宣读诏书。李晟生性痛恨丑恶,对下级严明。每次整治军队,必定说:“某人有功劳,某人在这方面擅长。”很重情义,厚待故旧。岚州刺史谭元澄曾对李晟有恩,后因被贬而死。李晟显贵后,为他申冤,朝廷下诏追赠谭元澄为宁州刺史,李晟抚养他的两个儿子,让他们成就功名。(李晟)治家严格,子侄辈不是早晚不得谒见,与他们说话不曾涉及公事。正月,嫁到崔氏的女儿回娘家来探亲,李晟批评她说:“你有家,你的婆婆在家,媳妇应当备办酒食以招待宾客。”立即让她返回,不让进门。李晟就是这样通达礼义严加教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