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卷三 文学性阅读专题
(90分钟 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33分)
在轮下(节选)
黑 塞
……前几周一晃就过去了。毛尔布隆地区数不清的湖泊水面上,倒映着深秋的天空,以及岸边的白蜡树、桦树和橡树,到了晚上,水面上仍流连有柔和的暮光。瑟瑟的秋风卷过美丽的森林,干枯的树叶从树枝上纷纷飘落,地面也已经结了好几回薄霜了。
诗人赫尔曼·海尔涅一直徒劳地找寻一位意气相投的朋友,现在每天在空闲的时间里,他独自一人在森林里徜徉。他似乎特别钟爱一处荒凉的褐色池塘,池塘周围芦苇丛生,水面上方是凸出的萧条树冠。他屡次掏出一个黑色的小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了一两行诗句。十月下旬的一个阴沉的下午,他如往常一样在那冥思时,汉斯·吉本哈特碰巧也一个人来到了这里。他看见这位初出茅庐的诗人坐在通往水闸门的狭窄木板道上,裤兜里装着笔记本,身边搁着一本翻开的书,嘴里含着一只削尖的铅笔,一脸的忧郁。汉斯缓步走上前去。
“你好,海尔涅。你在这干吗呀 ”
“读荷马呢。你呢,吉本哈特,你干吗呀 ”
“你觉得我不知道你在干吗 ”
“啊 ”
“你在写诗,对吧!”
“你是这样想的吗 ”
“当然啦。”
“来,坐下。”
吉本哈特挨着海尔涅坐了下来,双腿在水面上荡悠,看着一两片褐色的树叶在静谧的水面上打着转,最终一动不动地停在了淡褐色的水面上。
“这儿真凄凉啊。”汉斯脱口而出。
“嗯,是啊。”
两个人都仰面躺了下来。眼光所及之处,只有几株斜伸的稀疏树冠、浅蓝色的天空和几片飘浮不定的云层。
“云儿真美啊!”汉斯凝视着天空说道。
“是啊,吉本哈特,”海尔涅叹了一口气,“我们要是云儿就好了。”
“怎么啦 ”
“这样我们就可以到处游荡,越过森林、村庄,四海为家,就像艘美丽的轮船一样。你见过轮船吗 ”
“没有,海尔涅,你呢 ”
“我见过啊。天啊,你只知道学习,不停地学习,又怎么会明白这些呢!”
“那你觉得我是个书呆子 ”
“我没这样说。”
“我没像你想的那样傻。不过没事,你跟我说说轮船的事。”
海尔涅翻了个身趴下来,差一点没掉进水里。现在,他两只手支着下巴,看着汉斯。
“我见过轮船,”他说,“那是一次在莱茵河度假的时候。我记得是一个礼拜天,船上有音乐会,到了晚上,彩灯高挂,灯光倒映在水中,轮船在音乐声中顺流而下。每个人都在畅饮莱茵酒,姑娘们穿着白色礼服。”
汉斯默默地听着,闭上了眼睛,他似乎看见了那艘船,在夜色中伴着音乐和红色的灯光航行着,姑娘们都穿着白色礼服。
海尔涅继续说:“唉,那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这里有人知道那里的事情吗 尽是些无趣的懦夫,就知道不停地学,拼命地学,根本就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比希伯来字母表更重要的事。你也一样。”
汉斯还是一言不发。这个叫“海尔涅”的家伙绝对是个怪人。一个浪漫主义者,一个诗人。每个人都看得出,他压根就不怎么学习,但知道的却也不少,他知道怎么给出满意的回答,但同时却又厌恶学习。
“我们在读荷马,”他继续嘲讽道,“好像《奥德赛》是本食谱。两节诗要花一个小时,一个字一个字地细嚼慢咽,反复翻炒,直到你想要呕吐为止。结果教授来了这么一句:‘注意啊,诗人用这个短语的手法多么巧妙!这就是诗歌生命力的奥秘所在!’其实无非就是给不定过去式和小品词涂上点糖衣,这样你理解时就不会被噎死。我觉得这样的荷马没有一点用处。”
“刚才你是在写诗吗 ”汉斯问。
“是的。”
“关于什么的 ”
“关于这里,池塘和秋天。”
“我能看看吗 ”
“不行,还没写完呢。”
“那你什么时候能写完 ”
“放心吧,写完了会给你看的。”
两个人立起身,慢慢地走回修道院。
“那里,你有没有注意过那有多美 ”他们经过“天国乐园”的时候,海尔涅说,“走廊、弓形窗、回廊、食堂,哥特式和罗马式的风格,都出自艺术家之手,美轮美奂啊。但这样的仙境用来干吗了 就为了几十个将来要成为牧师的无知男生。”
整个下午,汉斯的脑子里全是海尔涅。多么奇怪的一个家伙!汉斯的焦虑和渴望在他那压根就不存在。他有自己的思想,活得更精彩和自由,同时又遭受着奇怪的不安,对身边的一切厌恶至极。他懂得古老的建筑之美,深谙以诗言志的神秘独特之道,在想象的世界里为自己构造了另一种生活。他思维敏捷,桀骜不驯,一天的乐趣胜过汉斯的一整年。他神情忧郁,却又视忧伤为特有的调味剂,虽风味怪异,却食之甘味。
【注】《在轮下》是黑塞以他在毛尔布隆神学院的求学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制度的反思,对青少年的成长问题的关注,至今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海尔涅在荒凉的褐色池塘边寻找诗句,但是很多时候,他并没有也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东西。
B.汉斯遇见海尔涅并问他:“你在写诗,对吧!”海尔涅对此感到很意外,因为很多人都以为他在胡闹。
C.“我觉得这样的荷马没有一点用处”,这句话说明了海尔涅并不认同神学院老师的教学方式。
D.汉斯觉得他跟海尔涅是性格、爱好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应该很难走在一起,成为彼此的朋友。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选文首段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静谧萧瑟的毛尔布隆,为下文海尔涅与汉斯相遇渲染气氛。
B.汉斯想象着海尔涅描绘的另一个世界,那是自由且充满活力的,与神学院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C.“一天的乐趣胜过汉斯的一整年”,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海尔涅给汉斯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D.节选文段语言朴实清新,流畅自然,又饱含哲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引发一定的思考。
3.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海尔涅所向往的“另一个世界”的基本特点。(9分)
4.有学者指出黑塞《在轮下》“抒发心灵的孤寂,描绘青年人的彷徨和苦闷”,是为了主张“顺从自然,返回自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与思考。(1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34分)
文本一:
采薇(节选)
鲁 迅
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倦鸟归林,啾啾唧唧的叫着,没有上山时候那么清静了,但他们倒觉得也还新鲜,有趣。在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他们一早就被乌老鸦闹醒,后来重又睡去,醒来却已是上午时分。伯夷说腰痛腿酸,简直站不起;叔齐只得独自去走走,看可有可吃的东西。他走了一些时,竟发见这山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因此也有了缺点:下面就是首阳村,所以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
…………
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的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爬着爬着,只向前。终于似乎自己变了孩子,还是孤竹君的世子,坐在保姆的膝上了。这保姆是乡下人,在和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
他又记得了自己问过薇菜的样子,而且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
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
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 ”伯夷焦急的问。
“鲜的!”
两人就笑嘻嘻的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的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
有一天,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她问。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鸦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见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
文本二:
鲁迅对这两位先贤是致以极大同情和尊敬的,至少,认为他们是“失败的英雄”。鲁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伯夷叔齐,就是在他人见胜兆纷纷聚集之际,虽非武人,却先单身鏖战,后韧性反抗。而他们的反抗,就是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早期、中期鲁迅批判中国之“国民性”,晚期,当思想更深邃之时,却从中国的古人中,寻找“中国的脊梁”,寻找“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于是,有了《出关》的老子、《理水》的大禹、《非攻》的墨子、《采薇》的伯夷叔齐、《起死》的庄子。可见,鲁迅对于伯夷叔齐,不仅理解,而且寄托了他对于文化和生命的最终理解。鲁迅以《采薇》为题,一是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之事,更深层的意思,乃取《诗经·小雅·采薇》之诗意,尤其是末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感慨的是伯夷叔齐不为人知、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悲伤。
伯夷叔齐到首阳山的原因,是这孤竹君之二子,相互礼让国王之位。孤竹君意把王位传给三子叔齐,因叔齐能力更强。伯夷知道父亲的心事,为不阻挡弟弟继位,主动离开了孤竹国。兄弟二人相遇于途,闻知西岐周文王行仁义,于是相约同来。
然而自夏至清亡,为争帝位,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多少人头落地、残酷杀戮。如此看来,伯夷叔齐在周武王夺商纣王之位时的马前冒死劝谏,便有着不寻常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李晓东《首阳思夷齐》)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伯夷年纪比叔齐大,经常腰痛腿酸,叔齐独自采回薇菜,总是要先放在自己嘴里嚼,然后他们才一起吃。
B.因有首阳村,薇菜一颗也找不出;叔齐垂头丧气时想起了保姆讲的故事,便鼓起勇气摘了半衣兜薇菜。
C.乌老鸦吵闹、倦鸟啾啾唧唧地叫,象征着不吉祥,预示着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与下文采薇遇上那鸦头相照应。
D.“好像聪明得很”“大义凛然”等词语带有讥讽意味,但是鸦头那番话充满关心,使伯夷和叔齐不再糊涂。
6.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鲁迅认为:伯夷、叔齐他们是以“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的方式反抗周王室的,他们是失败的英雄。
B.鲁迅在《采薇》中找到了能寄托他对于文化和生命的最终理解的人,并对其致以极大的同情和尊重。
C.“采薇”是为了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之意蕴,与《诗经·小雅·采薇》的诗意妙同;表达了伯夷叔齐因不为人知而产生的痛苦。
D.伯夷叔齐相互礼让王位而离开故国,他们先投靠了文王,后来武王夺商纣王,伯夷叔齐便冒死劝谏。
7.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9分)
8.文本二中,鲁迅认为伯夷叔齐身上体现了“韧性反抗”的精神,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1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33分)
六尺巷前说乡愁
李 翰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一曲《六尺巷》,让皖中小城桐城一夜红遍大江南北。正月初三打那经过,只见平日门可罗雀的六尺巷,肩摩踵接,挤满了各地的观光客,好不热闹。
这地方于我真是太熟悉了。这一区块是安徽省荣军医院,大家都叫它荣休院。荣休院的大礼堂,是当时县城仅有的两家电影院之一。小时候吵嚷着要看电影,父亲让我去买票,我挤到售票口,踮着脚尖将钱一把塞进去,掉头就走——以为这就可以入场了。
大礼堂的西南边,还有一进小院落,五十米左右的长廊贯通南北,给人庭院深深的感觉。长廊尽头有一处池塘,草青水绿,旁边一棵高大的皂荚树,那是我们嬉戏的乐园:折纸船、捉蜻蜓、斗蟋蟀……一放学,那就是整版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某天傍晚,透过皂荚树的缝隙,忽见暮日迟迟,阳光和暖安静地洒向一株碧桃,花枝明媚,迎风掩映。春风撩动少年的烦恼,一时竟觉莫名惆怅。从顽童到少年到青春,此间花飞虫吟,一路伴我。记忆中,礼堂正面台阶前是一方方花圃,用围栏圈起,侧面有一条林荫道,两旁是高大笔直的水杉,水杉下有几排长条石凳。几年前建造六尺巷,全都拆除了。此刻,看着眼前拥挤的人群、记忆之外幽长光新的小巷,熟悉的故地,恍惚间却陌生起来。
桐城六尺巷的传说,姚永朴《旧闻随笔》卷四有详细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成书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桐城志略》,载录此事,当即本于姚氏,此后再修县志,便袭以为真。张英为康熙朝显宦,若果有此事,道光朝《续修桐城县志》,理应叙录,但笔者检阅一过,未获片言。张英存世诗集中,亦无所传让墙之诗。类似故事自明代起就在多地流传。江西南昌有让墙巷,河北蔚县有公道巷,河南安阳有仁义巷,等等;同名的六尺巷,在山西榆社、河北霸州、山东聊城等地,也都有踪迹。人物与时间不同,细节或略有出入,故事主干则基本一致。民俗学有所谓“母题”之说,颇能解释这一现象。这实际上就是某一“母题”的民间演绎,不必定是历史实存。六尺巷所演绎者,即“礼让”“和睦”之母题;与我记忆相关的六尺巷,也仅仅是作为母题,以“传说”这一形态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乍见人造实物,新建筑冲突旧记忆,反而犯起了迷糊,此地果然故地否
所谓无处安放乡愁,大概也就是这般处境。城市化轰鸣热烈的进程,让大小城市如韩式整容,分不清彼此。新生代没有过去的印象,打小就生活在同一幅空间,哪里都是故乡,哪里也都不是故乡;而对于我及同代人,或者更老一辈,旧风物刻在记忆深处,星移斗转间,物事皆非,焉能不惘然若失 长期居乡,记忆与空间没有分离,一切变化也只是温水煮青蛙,则又不会有此突兀之感。
乡愁在时空隔阂中滋生,因孤独而发酵,由记忆中的旧风物来承载。心之有所系,便千山万水,亦觉安稳。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古人的乡愁如此从容,是因为他确知寒梅岁岁开,绮窗年年在,家一直在那里,等他归来。当然,等他归来的,乃绮窗里的家人。借梅问人,是诗歌惯用的抒情技法。哪怕寒梅未开,绮窗已改,只要人还在,心之安系处,便是故乡。那是时光逆流中的有情空间,飘零四海时可笃定归依的所在。那里总有一扇大门,为你打开;有一盏灯火,为你守候——那是家。最笃定的,是家;最有情的,就是家里的人。
2014年的夏天,父亲突然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一手建造的、居住了近四十年的宅院。没有了父亲的家,留下令人惶恐的虚空,只能用回忆拼命填充。
小侄女2014年年初出生,父亲走的时候,她抱着奶瓶,睁着大眼,懵懵懂懂看着这个新奇的世界。她的岁月尚未展开,没有记忆,没有悲伤。人生如流水,后溪逐前溪,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只是作为“中人”者,悲欣交集,何以忘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虽然六尺巷与我的成长无关,但等小侄女长大后,那里就会是她乡愁的符号。张英的六尺巷未必实有,但新时代修建的六尺巷,猴年春晚的一曲歌,对后人来说,则为信史。人事代谢,乡愁既非恒固不迁;事在人为,历史也就在真真假假中,表达着当代人的意愿。
(摘编自《文汇报》)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买电影票的经历,与初出生的小侄女“睁着大眼,懵懵懂懂看着这个新奇的世界”相似。
B.作者写自己曾经由无忧无虑地“嬉戏”到因“忽见暮日迟迟”而“竟觉莫名惆怅”,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文章写“几年前建造六尺巷”,昔日的花圃、围栏、水杉、长条石凳都消失了,暗含对不重视文化保护的担忧。
D.作者认为:故乡是“飘零四海时可笃定归依的所在”,故乡给游子的总是一份真情的守望,一个安全的港湾。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文章写“于我真是太熟悉了”的六尺巷,空间转换井然有序:以旧址所在的医院的大礼堂为中心,向各方展开。
B.文章以既有时代感,又为人熟知的“韩式整容”来形容城市建设的速度之快,让人眼花缭乱,比喻恰切而新颖。
C.文章多处引用典故,有关于六尺巷的古籍记载,也有表达浓浓思乡之情的千古诗文,娓娓道来,极富感染力。
D.文章采用文白相间的语言表达情感,显得典雅而富有韵味,有助于读者在细品之后就其蕴含的哲理产生共鸣。
11.文本表达乡愁时,插入了对六尺巷传说的考证,对此你如何理解 (9分)
12.文本以“六尺巷”和“乡愁”为行文线索,两者相互融汇,请加以简析。(14分)
2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根据文本第二段“他屡次掏出一个黑色的小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了一两行诗句”,海尔涅还是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诗句的。B“因为很多人都以为他在胡闹”在选文中找不到依据。D根据文本结尾“整个下午,汉斯的脑子里全是海尔涅”,海尔涅对汉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根据选文可知他们相处得挺愉快,所以“他们应该很难走在一起,成为彼此的朋友”说法过于绝对。
2.【答案】C
【解析】“海尔涅给汉斯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文中并没有依据,根据文本结尾,海尔涅对汉斯的影响是巨大的,海尔涅让汉斯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但并没有造成他“巨大的心理落差”。
3.【答案】①自由浪漫且充满诗意。②符合个性且受到尊重。③多姿多彩且充满幻想。(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语言与主题的理解能力。结合文本第二段“他屡次掏出一个黑色的小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了一两行诗句”,第十六段“我们要是云儿就好了”等,可见海尔涅一直在追求自由浪漫且充满诗意的世界;结合文本第二十九段“我觉得这样的荷马没有一点用处”等可知,海尔涅追求符合个性且受到尊重的学习生活;结合文本第二十五段“那是一次在莱茵河度假的时候。我记得是一个礼拜天,船上有音乐会,到了晚上,彩灯高挂,灯光倒映在水中,轮船在音乐声中顺流而下。每个人都在畅饮莱茵酒,姑娘们穿着白色礼服”等可知,海尔涅对多姿多彩且充满幻想的生活的向往。
4.【答案】①不管是海尔涅还是汉斯,心灵都是孤寂的,内心都是彷徨和苦闷的,因为海尔涅找不到能够理解自己的朋友,又厌恶学习,而汉斯不断地学习,却越学越焦虑。②海尔涅与汉斯恰好是两个对立面,汉斯在海尔涅的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就是“顺从自然,返回自然”,海尔涅在池塘边寻找诗句,想像云儿一样自由,跟汉斯讲轮船的事情等,汉斯从他身上找到了活得精彩与自由的方式。(每点7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与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结合文本可见,不管是海尔涅还是汉斯都是“心灵的孤寂”又“彷徨和苦闷”,海尔涅找不到能够理解自己的朋友,又厌恶学习,而汉斯不断地学习,却越学越焦虑;最后,根据文本结尾可知,汉斯在海尔涅的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就是“顺从自然,返回自然”,海尔涅在池塘边寻找诗句,想像云儿一样自由,跟汉斯讲轮船的事情等,汉斯从他身上找到了活得精彩与自由的方式。结合文本的细节进行分析即可。
5.【答案】C
【解析】A“经常腰痛腿酸”错误,原文是“醒来却已是上午时分。伯夷说腰痛腿酸,简直站不起”,“总是”说得太绝对。B“因有首阳村,薇菜一颗也找不出”错误,原文是“下面就是首阳村,……,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D“鸦头那番话充满关心”错误,“鸦头”的那番话可谓别有用心。
6.【答案】C
【解析】“表达了伯夷叔齐因不为人知而产生的痛苦”错误,原文是“感慨的是伯夷叔齐不为人知、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悲伤”。
7.【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结构严谨。“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上承第一句话中的“太阳已经西沉,倦鸟归林”;“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下启第三句话中的“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3分)②内容上:自然过渡到下文“采食薇菜”的内容,揭示伯夷叔齐正义不屈的性格特点。(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通常我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的作用主要是揭示人物形象,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作答时要结合具体情境,联系文本。
8.【答案】①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逃到首阳山采食薇菜,过着艰难的生活。②伯夷叔齐听到鸦头的话后感到羞耻,便不再吃薇菜,饿死在石洞里。③虽说伯夷叔齐之死与不变通、固执等因素有关,但他们孝悌仁义,正义不屈,体现了“韧性反抗”之精神,值得同情和尊敬。(每点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利用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内容的能力。通过文本二,我们能明了“韧性反抗”的含义,进一步可以明确伯夷叔齐的韧性反抗就是“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然后再结合文本一,列出具体情节,分析意义即可。
9.【答案】C
【解析】全文对因重建六尺巷而导致某些事物消失没有否定或赞成之意,只是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因而“暗含对不重视文化保护的担忧”理解有误。
10.【答案】B
【解析】从原文“新生代没有过去的印象,打小就生活在同一幅空间”来看,“韩式整容”形容的是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色彩。
11.【答案】①桐城六尺巷是作者的故乡,六尺巷的传说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②六尺巷传说中“礼让”“和睦”的母题给远游的作者以牵挂和激励。③六尺巷传说的真真假假寄寓了作者对人事代谢、世事变迁、真假难辨的感慨。(每点3分)
【解析】此题可转换为“文本为什么要插入对六尺巷传说的考证 插入的内容对表达乡愁有什么作用 ”可以重点关注六尺巷传说与乡愁的关系、传说与全文主题的联系。
12.【答案】①开头写表达乡愁的歌和眼前六尺巷热闹的人群,引出乡愁的话题。②回忆在六尺巷的成长经历,表达对故乡的依恋。③介绍关于六尺巷的传说,以传说的真假引出乡愁无处安放的哲思。④回忆在六尺巷出生和老去的亲人,揭示乡愁的根源。(每点3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解析】概括分析文章结构即可,注意围绕“两者相互融汇”组织答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