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有关点、线、面及某些基本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积累有关的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物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 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从大量的实例中逐步丰富对点、线、面、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的认识。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拓展应用 第四环节:巩固提升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常见的几何体,并且可以从大量的实物中抽象出这些图形.我们 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由一些基本元素构成的,那么构成这些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 活动内容: 观察长方体模型,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与线 相交成几个点,三棱柱呢?
总结: 图形是由点 、线 、面构成的. 【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 学生核心素养。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内容: 探究一: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1.(1)找出图中的点、线、面. (2)图中的哪些线是直的,哪些线是曲的?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 探究二:点、线、面、体的关系
2.(1)六棱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 的吗? (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 (3)六棱柱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棱?
【设计意图】通过此从正反两个方面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通过交 流、研讨以及自主寻找点线面体的实例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而动画演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第三环节 :拓展应用 活动内容: 1. 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2.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以上三幅图的例子吗? 3.练习: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 ;车 轮旋转时,看起来像一个整体的圆面,这说明了 ;直角三角形绕它 的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形成了一个圆锥,这说明了 .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交流活动与联系,进一步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形成知识 体系。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主动的思考,感受直线与曲线,平面与曲面的关 系.利用动画展示,了解点、线、面在动态时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几何观念. 第四环节:巩固提升 活动内容 1:
1. 汽车的雨刷把玻璃上的雨水刷干净可以用来说明( ) A.点动成线 B.线动成面 C.面动成体 D.以上都不对 2.下面几何体中,全是由曲面围成的是( ) A.圆锥 B.正方体 C.圆柱 D.球 3. 在球、圆锥、圆柱、棱柱中,由曲面和平面围成的是( ) A.球和圆锥 B.球和圆柱 C.圆锥和圆柱 D.圆柱和棱柱 4.圆柱是由长方形绕着它的一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那么下列左 图是以下四个图中的哪一个绕 着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 )
5.如图,第一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二行的某个几何体, 用线连起来. 活动内容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哪些知识?领悟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 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不同情况下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进行知识的沉淀,
(
【设计意图】
)
同时从平面图形的转动抽象出几何体,感受本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