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选修2第二章第三节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
同步训练
1、使用农药来防治棉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其原因是( )
A、棉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B、棉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选择
C、棉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变异
D、农药对棉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农药对棉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 关于蝗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B、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灾害
C、东亚飞蝗对我国危害最大
D、多雨天气利于蝗虫幼虫生长,所以蝗灾经常与水灾链性发生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的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蝗虫数量激增。故选D。
分析: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要求考生掌握病虫防害的特点,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3、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 )
A、原始森林面积大
B、森林树种组成多
C、单一人工林太多
D、森林抗虫害能力差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相比,单一人工林易遭受病虫害。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要求考生掌握森林虫害的原理和方法,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4、我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是( )
A、棉红铃虫
B、棉铃虫
C、棉红蜘蛛
D、棉蚜虫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棉花棉铃虫是我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等的相关知识。
5、我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小麦病害是( )
A、小麦白粉病
B、锈病
C、枯萎病
D、赤霉病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小麦锈病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小麦病害。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的应用,学生要掌握小麦病害的类型。
6、棉铃虫重灾区主要分布于( )
A、东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云贵高原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棉铃虫重灾区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温度适宜,水分充足适合棉铃虫生长。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虫害发生的条件等方面的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7、“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指( )
A、森林雷灾
B、乱砍滥伐
C、森林虫灾
D、毁林开荒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指森林虫灾,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意在考查虫害的危害,属于常考题。
8、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由于基因突变,害虫本身存在着抵抗杀虫剂的变异,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以后不断使用该种杀虫剂,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杀虫剂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意在考查杀虫效果下降的原因,属于易考题。
9、2009年5月18日上午,山东省飞机灭杀美国白蛾活动全面展开。今年美国白蛾在山东呈大发生趋势,发生面积将达400多万亩,是去年的两倍多。春末,美国白蛾已进入幼虫危害高峰期,防控形势严峻。林业部门采取人工、生物、化学综合治理的方法,虫灾已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投入13万元培育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从美国引进)是“美国白蛾”的天敌,在这次灭虫工作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白蛾”在我国形成灾害比美国成灾严重的原因是( )
A、我国气候更适宜白蛾的生长
B、美国的食源缺乏
C、我国缺少白蛾的天敌
D、美国灭虫技术高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由材料可以看出我国防治“美国白蛾”的技术方法很多,且取得较明显的效果;由美国引进“美国白蛾”的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可判断,其在中国成灾应是缺少天敌。故选C。
分析:主要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更清楚的了解灾害形成的原因。
10、运用信息传递作用防治害虫的优点是( )
①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 ②防止环境污染 ③防治效果肯定好于化学防治 ④容易操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运用信息传递作用防治害虫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防止环境污染。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属于基础课题,学生熟记即可,难度不大。
11、图为曾经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喷洒 DDT 进行农药防治和引入天敌进行生物 ( http: / / www. / " \t "http: / / www. / jiaoxue / gaozhong / _blank )防治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情况示意图 ( 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业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其种群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
B、A 点开始进行生物 ( http: / / www. / " \t "http: / / www. / jiaoxue / gaozhong / _blank )防治, E 点开始进行农药防治
C、 图中必须进行害虫防治的时间为 A、D 、 E
D.、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或寄生关系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其种群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A点开始进行生物 ( http: / / www. / " \t "http: / / www. / jiaoxue / gaozhong / _blank )防治,E点开始进行农药防治,图中必须进行害虫防治的时间为A、D、E,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而不可能是寄生或竞争关系。故选B。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12、下列防治美国白蛾措施最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的是( )
A、捕杀成虫
B、农药灭虫
C、点火焚烧
D、投放天敌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美国白蛾在我国成灾严重,主要是没有天敌,并且从保护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最好的措施就是投放天敌。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主要是防治害虫的的方法,属于常考题。
1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以用来防治害虫,这种防治法最终通过下列哪项来达到治虫目的( )
A、减少害虫出生率
B、破坏害虫的年龄组成
C、破坏性别比例
D、增加死亡率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目的是破坏该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减少害虫数量来达到治虫目的。故选A。
分析:做这题的关键是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主要是考查治虫的方法,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会考到,注意掌握。
14、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的病虫害包括( )
①蝗虫 ②马尾松毛虫
③落叶松毛虫 ④油松毛虫
⑤云南松毛虫 ⑥赤松毛虫
⑦蚜虫
A、①⑦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②③④⑤⑥属于森林虫害,①⑦属于农作物虫害,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通过了解危害森林的主要病虫害,更好理解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应用。
15、下列虫灾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危害严重的是( )
A、粘虫
B、松毛虫
C、蝗虫
D、稻螟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虫灾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危害严重的是松毛虫,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通过了解培育新品种的原理,更好理解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应用。
16、我国东北地区农林业病虫害较少的原因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乱伐森林
C、过度放牧
D、过度抽取地下水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病虫害不易爆发。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意在能理解虫害少的原因,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7、2009年我国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94.75万亩,病死树74.94万株,分别比2008年减少了4万多亩、31万多株。全国疫情县中,有40个未出现松材线虫病死树。实现了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病死树数量及疫情发生县级单位个数“三下降”。回答下题。
森林病虫害多发的危害有( )
①威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②森林工业经济损失严重
③森林枯死,林木生长量减少 ④虫病蔓延,严重威胁农作物生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森林病虫害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但不是很严重。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意在考查森林虫害的危害性,难度不大。
18、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
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
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人们在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过程中采取的这种做法不是为了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因为棉田是人工在维持的,要获得更多的棉花,不需要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要保护物种多样性;也不是为了使食虫鸟有虫可食,那样棉花的物质和能量就会流入到鸟体内,棉花产量会减少。种农田的目的就是获得农作物的物质和能量。但棉铃虫自身的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可能产生抗药性,为了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采取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变化就会减慢,防治棉铃虫效果就可以持久。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意在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的基本策略是( )
A、使用高效农药,迅速彻底消灭害虫
B、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较低水平
C、种植纯合的转基因抗虫作物
D、大量引入捕食害虫的新天敌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需要将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意在考查防虫害的措施等相关知识。
20、对我国农作物危害较大的农作物病虫害是( )
①小麦锈病病害 ②水稻稻瘟病害 ③棉铃虫病害 ④松毛虫虫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④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小麦锈病病害、水稻稻瘟病害、棉铃虫病害属于农作物病虫害;松毛虫虫害属于森林病虫害。故选B。
分析: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农作物病虫害。
21、美国白蛾原产北美地区,是一种严重危害森林植物和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被列为世界性检疫对象。美国白蛾已对我国某些地区造成危害,北京市已有9个区(县)933个村5万多株树木发现了美国白蛾。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学角度看,美国白蛾进入我国属于 。美国白蛾在京迅速繁殖的原因除资源和空间、气候合适外,还有 。
(2)若防范措施不得力,美国白蛾对北京地区生态系统将造成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破坏生态系统的 ,使 受到威胁。
(3)美国白蛾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它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 。
(4)北京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 的方法最有效环保,利用美国白蛾的 性采用黑光灯诱杀;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蛾破坏其种群 ;利用种间关系原理,有选择性地引入 的天敌抑制其生存。
答案:(1)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入侵)|缺乏制约白蛾的生物因素
(2)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
(3)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4)生物防治|趋光|正常的性别比例|捕食和寄生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1)从生态学角度看,美国白蛾进入我国属于外来物种入侵。美国白蛾在京迅速繁殖的原因除资源和空间、气候合适外,还有缺乏制约白蛾的生物因素。
(2)若防范措施不得力,美国白蛾对北京地区生态系统将造成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美国白蛾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初级消费者 ,它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4)北京市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生物防治的方法最有效环保,利用美国白蛾的趋光性采用黑光灯诱杀;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蛾破坏其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利用种间关系原理,有选择性地引入捕食和寄生的天敌抑制其生存。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意在考查考生防虫害的措施,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2、江苏某县地处水乡,畜禽养殖和栽桑养蚕是当地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在生产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该县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请分析该县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部分)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______开始,图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_。
(2)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生态系统更能净化环境,主要原因是______。
(3)该农业生态系统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因_______。
(4)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看,该农业生态系统与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相比不易发生虫害的原因是_______,请说出两种根据生物学原理防治害虫的方法:_______。
答案:(1)桑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蚕、禽、畜
(2)粪便等废弃物被及时利用
(3)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
(4)抵抗力稳定性较高(或营养结构较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较强) |天敌防治、激素防治、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1)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桑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图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有蚕、禽、畜。
(2)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生态系统更能净化环境,主要原因是粪便等废弃物被及时利用。
(3)该农业生态系统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因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
(4)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看,该农业生态系统与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相比不易发生虫害的原因是抵抗力稳定性较高(或营养结构较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较强)。防治害虫的方法:天敌防治、激素防治、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只要掌握了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做出该题。
2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种亚洲罕见的珍稀树种——红桦目前正在吉木乃县遭受着病虫害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攻击,濒临灭绝。
据乌鲁木齐晚报报道,分布于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境内吐曼德沼泽地的红桦林是目前亚洲地区为数不多的分布地带之一,而且也是面积最大的分布带,总面积5 000亩左右。
这一树种因树枝树梢颜色发红而得名红桦,以耐盐碱,适宜在沼泽水泊生存而著称,具有很高的植物科考价值和较高的观赏价值。然而近几年,红桦林内桦跳象、桦叶小蜂等
害虫繁衍势头迅猛,疯狂侵蚀树叶和枝干,再加上农耕活动范围扩大,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下降,草场退化,沼泽枯竭,红桦林已出现局部枯死现象。
(1)红桦珍稀树种濒临灭绝的原因是 。
(2)红桦树种的生长环境是 。
(3)拯救红桦树种的措施有 。
答案:(1)害虫繁衍,疯狂侵蚀树叶和枝干,农耕活动范围扩大,地下水位下降,草场退化,沼泽枯竭,生态环境恶化
(2)耐盐碱,适宜在沼泽水泊生存
(3)草场围栏,防止人为破坏,加强病虫害防治,建立红桦林自然保护区等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1)一般而言,生物物种灭绝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红桦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是导致红桦珍稀树种濒临灭绝的原因。阅读上述文字材料可知,红桦林内害虫繁衍势头迅猛,疯狂侵蚀树干和枝叶,农耕活动范围扩大,造成当地地下水水位下降,草场退化,沼泽枯竭,使得红桦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
点评:
(2)阅读文字材料可知,红桦树种生长环境主要指土壤环境。“耐盐碱,适宜在沼泽水泊生存”是其典型生长习性,也是其生长环境。
(3)针对红桦树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制定拯救红桦树种的措施。针对病虫害要采取病虫害防治办法;针对农耕活动对红桦生存环境的压缩和破坏,要采取可行措施限制人类盲目地扩大耕地。
分析: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能力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红桦珍稀树种濒临灭绝原因、环境及保护措施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有1200余种,对农作物的危害巨大。
材料二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日益加剧,造成原有生物群落的衰退,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农、林、牧、渔业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类生命安全。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目前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我国,我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余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两种。
(1)我国农作物病虫害中,对小麦、水稻、棉花危害最大的分别是什么?
答案:锈病、稻瘟病、棉铃虫病。
(2)分析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灾情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外来生物入侵的特点。
答案:分布特点:东部重于西部。入侵特点:入侵种类多、频率快;蔓延范围大;造成危害大、经济损失大。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的生物灾害。锈病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水稻的稻瘟病主要发生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棉产区受害尤其严重。农作物病虫害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的分布相似,东部重于西部。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其特点主要从种类、频率、范围和造成的损失等方面来分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记住虫害的分布特点以及危害,应该能解决相关题。
25、近年来,家禽生态养殖在我国发展很快。某地区建立了“稻―鸭”共作的生态型农业生产体系(如下图所示),实现了稻、鸭的双丰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沼气池中的生物属于_________。此生态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_________。
(2)过去,羽毛加工厂通常将废弃的羽毛填埋于土壤中,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将其分解。为了充分利用废弃的羽毛中的蛋白质资源,某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够水解羽毛角蛋白的细菌,他们应从____处取土壤,并制成土壤稀释液。
答案:(1)水稻和杂草|分解|多级利用
(2)填埋废弃羽毛处
知识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解析:解答:(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和杂草,沼气池中的生物属于分解。此生态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2)过去,羽毛加工厂通常将废弃的羽毛填埋于土壤中,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将其分解。为了充分利用废弃的羽毛中的蛋白质资源,某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够水解羽毛角蛋白的细菌,他们应从填埋废弃羽毛处处取土壤,并制成土壤稀释液。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要掌握生态系统的多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