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4分,共64分)
1. 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征是( )
早期国家建立 B.政权分立 C.社会变革出现 D.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
2.隋朝为加强对户籍的管理,规定不许大家族聚居,必须分房,各自立户。这项措施使得户数快速增加,官府的赋税也跟着水涨船高。此项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收入 B.巩固国家统一
C.提高生产效率 D.促进人口增长
3.《百家讲坛》中的教授在点评隋炀帝这个毁誉参半的悲情帝王时指出,隋炀帝顶着一个“炀”的谥号,这可是整个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陷炀帝之所以顶着“最差的谥号”,其原因不包括他( )
A.多次巡游江都 B.三征辽东 C.营建东都洛阳 D.统一全国
4.下列属于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是( )
①隋文帝的暴政,阶级矛盾尖锐 ②开凿大运河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③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④沉重的赋税,使人民不堪重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这里是汉唐的故都,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哪一城市( )
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成都
6.开元四年,唐玄宗召新选任的县令人大明宫宣政殿,由他亲自出题考试,考察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结果有45人被撤职。由此可以看出,唐玄宗( )
A.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B.整顿吏治,注重考核
C.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7.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历史知识,为评价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极盛时期
8.如表摘自某书的目录。与“黄金年代”有关的是( )
百废待兴(公元618-683年)
篡位、叛乱与腐败(公元684-712年)
黄金年代(公元713-755年)
动荡时期(公元756--804年)
恢复时期(公元805-860年)
A.光武中兴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9.下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骆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艺术的繁荣 B.农业的发展 C.开放的风气 D.手工业的进步
10.我们学习了隋唐中外交流的历史,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等传回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B.唐与新罗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友好往来,相互交流学习
C.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D.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地区
11.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如此描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从诗句可以了解到唐朝长安城( )
A.游客如云 B.规划整齐 C.农业发达 D.商业繁荣
12.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清康熙年间编著的《全唐诗》共收录诗歌48900首,诗人2300多位。唐代诗歌之所以兴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一方面,唐代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开放,处于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也促进了文人的创作,材料所述的是( )
A.唐诗兴盛的原因 B.唐诗产生的影响
C.唐诗的历史地位 D.唐诗的创作内容
13.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问天”之名取自于先秦诗人屈原的长诗《楚辞·天问》;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均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我国源远流长的( )
A.思想理论 B.政治制度 C.文化底蕴 D.经济繁荣
14.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5.今年春晚节目《山河诗长安》向我们重现了长安城的辉煌。长安城规划井然有序,东、西两市商铺林立;人口百余万;国内外商人、学者云集于此。可见,当时的长安城( )
A.生活丰富 B.繁荣开放 C.对外交流频繁 D.农业技术发达
16.开元二十六年,唐朝中央改革边防军制度,由各军镇在各种征行人及客户中招募丁壮为“长征健儿”,世代镇守戍边,不事生产,终身免除课役,装备给养全由政府供应。“长征健儿”的设置( )
A.大大巩固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B.使唐朝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为唐朝中央提供了充足兵源 D.为藩镇割据的出现埋下隐患
二、综合题(2小题,每题18分,共3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来,官员的选拔主要采用推举的方法。在汉代,推举的对象多是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者是儒生和有德行的人士。魏晋以后,选举之权更是逐渐被地方上的士族门阀所把持,庶族子弟多受排挤。
材料二 科举取士则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意在为大批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
材料三 科举制度自隋朝诞生以来,人们对其评价形形色色,毁誉参半。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秦汉与隋唐的官员选拔方式的不同。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开始于哪一朝代?完善于哪一朝代?
(3)从材料三我们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对科举制评价颇高。那么,科举制在隋唐时起了什么作用呢?
18.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和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度。
﹣﹣(唐)柳宗元
材料二 如图,2020年2月,在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关键时期,日本援华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的背后是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深厚的人文渊源。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
材料三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朝哪位君主的称呼?材料一体现了“天可汗”时期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1例说明。
(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边邻国,尤其是日本。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什么?结合材料二,说一说中国的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举2例)。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通过材料二、三,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A 6.B 7.B 8.C 9.B 10.D
11.B 12.A 13.C 14.C 15.B 16.D
17.(1)秦汉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办法,主要以门第高低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2)隋朝;唐朝.
(3)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主要作用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选拔人才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18.(1)唐太宗;开明;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遣唐使;建筑、文字方面等。
(3)玄奘;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等精神。
(4)对外开放。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