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4 17:0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和尚的一幅画作倾心题写的诗篇。诗中笔触细腻,生动勾勒出了竹林外悄然绽放的桃花、水中嬉戏的鸭子、河滩上茂盛生长的蒌蒿与芦笋的新芽,构建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春景图。这幅画作展现了寒冬过后春天的勃发生机,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季节之中,沉醉于春天的无尽魅力。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并能以优美流畅、充满情感的语调朗读和背诵课文,展现文本的内在韵味。
2. 借助生动的讲解、深入的讨论以及对诗句的细致品味,使学生能够全面领略诗句的深层意境,感受春江水暖、万物复苏的醉人景致,并深刻体会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3. 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进而培养他们对生命、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之心。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聚焦于深度解读诗句内涵,精确捕捉诗人所要传达的深情厚意。唯有透彻领悟诗句之意,方能领略诗人的内心世界,为后续的诗歌鉴赏与创作奠定坚实基石。
2.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诵读与想象,深入品味诗句的意境之美,进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这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感悟诗歌的韵味与意境,让他们在诗意的海洋中遨游。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巧妙策划: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丰富优势,将图像、声音与文字巧妙结合,呈现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打造出生动且形象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带来独特的学习体验。
2. 学生积极探究:预先深入预习课文内容,全面挖掘苏轼的生平事迹和卓越文学造诣,为课堂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石,从而更好地领略苏轼的文学魅力。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分钟)
1. 教师以悠扬的歌声拉开课堂的序幕,播放《春天在哪里》,为课堂注入一股春日的暖意和生机,营造出愉悦和谐的氛围,仿佛春风轻轻拂过每个学生的脸庞。
2. 教师以充满亲和力的语气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心中的春天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分享他们对春天的独特感受,让春天的色彩在学生的描述中更加鲜明生动。
3. 教师精心挑选了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展示给学生们欣赏,并引导他们细心观察画面中的每一处细节,深入思考:“这幅画中展现了哪些令人陶醉的景物?这些景物又具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同学们对这幅画有何感想?”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魅力。
4. 在学生们的热情被点燃之后,教师郑重地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美妙的文学之旅,共同学习宋代文学巨匠苏轼为这幅画作所题的诗——《惠崇春江晚景》。”随着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们齐声朗读,声音洪亮,充满期待,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领略这首诗的魅力了。
(二)跟随作者的足迹,探索文学的奇妙世界(五分钟的灵感之旅)
让我们一同踏上一段探索文学巨匠苏轼的旅程。在这短暂而充实的五分钟里,我们将沉醉于苏轼非凡的人生传奇与璀璨的文学瑰宝,感受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与深远影响。借助教师生动细腻的讲述,我们将一同揭开苏轼创作风格的神秘面纱,探寻他作品中独特的文学魅力,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石。
(三)初步品味课文(10分钟)
1. 在教师的深情引领下,我们共同踏入课文的美妙世界。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我们则全神贯注地聆听,留心每一个字音与停顿。在此过程中,教师细心地纠正我们的发音失误,并耐心地教授多音字的精确读法。
2. 随后,我们自由地展开朗读,教师则穿梭于我们之间,提供及时的指导,帮助我们克服朗读中的不足。
3. 教师精心挑选了几位同学,请他们展示朗读成果。在点评与指导中,我们共同品味诗歌的独特韵味和鲜明的节奏感。同学们再次投入练习,通过齐读、配乐朗读等形式,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对我们的朗读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与总结。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借助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初步领略诗歌的内涵与韵味。同时,通过纠正发音、指导停顿、点评朗读等环节,我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了正确的朗读技巧,朗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沉浸于课文研读(20分钟)
1. 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逐句解读诗句,深入挖掘其内在韵味与深意。运用讲解、讨论及想象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句的情感与主题。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融入其中,为课堂注入了生动与活力。学生热情参与讨论,积极发表个人见解,通过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对于诗句所描绘的春江水暖、万物复苏的动人景象,以及诗人内心喜悦的体悟。同时,鼓励学生从诗人的细腻观察和感悟中汲取灵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品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等诗句所蕴含的意境与美感。通过想象与体验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感受春天的美好与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体验活动,深入领略诗中的美好景象与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更让他们学会欣赏生活的美好与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
3. 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句中的意象与情感,如同“竹外桃花三两枝”所描绘的盎然生机,“春江水暖鸭先知”所展现的敏锐观察,以及“蒌蒿满地芦芽短”所流露的细腻情感。这种探索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诗人如何通过细心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细微之处,并将热爱生命、尊重自然和珍视生活的情感巧妙地编织在字里行间。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真谛,以此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逐步体会并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将诗人的积极人生态度内化为推动自己成长的不竭动力。
4. 教师向学生展示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并邀请学生朗读,鼓励他们畅谈诗句中所描绘的景物:竹林间点缀的桃花,春江中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和短小的芦芽。这些景物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画卷,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学生们反复诵读,细心品味,沉浸在诗句的意境与美感之中,不断提升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审美素养。
(五)教学总结(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精彩绝伦的总结,特别强调了学生对诗句背后深远含义的领悟与对诗中所蕴含情感的敏锐捕捉。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复习,为学生们构筑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2.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别出心裁地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并预习下一篇课文《三衢道中》。这种周密的作业安排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本课的学习成果,更为下一节课的学习铺设了坚实的基石。此外,教师还通过引导预习新课内容,点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并培育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 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春天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中春天的美丽画卷。这一环节不仅锤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无尽的热爱与向往。
六、课后任务精心策划
1. 我们邀请同学们以工整的字迹抄写本课的生字与生词,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更是对记忆的深化与理解的提升。
2. 希望大家能够背诵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从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与意境深。
3. 我们鼓励同学们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细心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选择一处触动你心弦的景色,通过文字描绘其独特之处,让我们一同分享你的发现与感悟。
七、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激趣导入、作者简介、初读课文、细读课文等,力求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诗句的意蕴和韵味。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深入浅出的讲解、富有互动的讨论以及无边无际的想象,我引导学生逐步揭开诗句背后的情感与主题的面纱。
回顾此次教学,其亮点在于成功地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我也认识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解过程中,部分细节处理不够细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诗句理解的精准度。为此,我将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细节的打磨,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同时,我将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我坚信,通过这样的不懈努力,我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共同探寻诗歌的奥妙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