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达标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达标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3 17:27:24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史纪事本末》记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材料表明宋朝( )
A.平定地方叛乱实现国家统一 B.开始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D.郡守县令由地方来任免
2.宋朝枢密院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其职权却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朝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3.“这一时期的将军们多有生不逢时之感,他们不得不听命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在抗击女真以及蒙古骑兵袭扰南方地区的路上,他们并非没有努力过。”这里的“生不逢时”主要是由于 ( )
A.五代十国纷争不断 B.北宋亡国政局混乱
C.南宋朝廷偏安江南 D.重文轻武限制兵权
4.题4图是陈列在中国科举博物馆中的一组宋代陶俑,从左至右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拿着元宝的商人,其中中间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 )
题4图
A.陶瓷业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 B.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C.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 D.受教育程度导致三者地位不同
5.王安石担任地方知县时,采取了“贷谷与民,立息以偿”的措施,有效解决青黄不接时的农民缺粮问题。然而,青苗法在全国实行后演变为政府敛财手段,在实际执行中自愿原则遭到破坏,引起朝堂争议。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 )
A.造成农业生产混乱不堪 B.无法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C.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D.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无法自立的群体。同时,京城还建立了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题6图)。由此可见,宋朝( )
题6图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7.据史书记载,辽皇室和贵族多习汉文,有的文学素养甚高。宋代民间开版印行的书籍,如《史记》《汉书》等,广泛流入辽境,并被大量刻印。由此可见,当时 ( )
A.辽政权完全废弃本民族文化 B.民族政权之间长期和睦相处
C.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文化 D.两宋时期中外往来交流频繁
8.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留下很多豪言壮语,如“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她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是( )
A.宋太祖控制禁军兵权 B.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
C.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D.八王之乱后人口南迁
9.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在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并上书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对宋金议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这说明南宋初年 ( )
A.中央集权受到了威胁 B.武将政治地位低下
C.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D.官吏任免随意性强
10.北宋神宗时期,开封皇宫御厨所用面、米的比例为2∶1。两宋之交时,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面粉消费量猛增,麦价暴涨,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南宋临安的面食店甚至多于北宋时期的开封。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生活奢靡之风日益盛行 B.北民南迁带来了北方农作物
C.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 D.政局环境影响饮食习俗变化
11.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变成富庶的农业区;北宋时期,政府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由此可见,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
A.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 B.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C.历代政府的政策扶持 D.南北地区实现统一
12.北宋时期,在政府许可下,由成都多家富户联合印制的“交子”纸币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南宋时期,政府发行了“会子”,此后“会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并行。“交子”“会子”的发行 ( )
A.取代了原有货币 B.规范了商业行为 C.推动了商业发展 D.增加了政府收入
13.宋高宗时期,三佛齐(国家名)国王致函市舶司:“近年商贩乳香(一种中药材)颇有亏损。”经过调查后,宋高宗认为前任市舶司袁复在任时“亏损番商”,将其降职处理,以示惩戒。宋高宗这样做有助于 ( )
A.促进外贸发展 B.消除贪污行为 C.强化君主专制 D.推动民族交融
14.宋朝时期,开封市场上商品种类丰富,包括江淮地区的粮食、沿海地区的水产、辽和西夏的牛羊,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以及大食的香料和珍珠。由此可见,宋朝 ( )
A.民间贸易超过了官方 B.商品流通规模扩大
C.与周边政权往来密切 D.海外贸易发展繁荣
15.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题15图所示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题15图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6.题16表为辽、金等民族政权所创制文字的概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民族政权 发展状况
辽 创制契丹文字,用于刻石立碑、文学创作
西夏 创制西夏文字,用于抄写佛经、法律、字典,翻译经史著作
金 创制女真文字,科举中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蒙古、元 (成吉思汗时)形成畏兀儿体蒙古文,用于修史;(忽必烈时)八思巴字用以拼写蒙古语
题16表
A.民族政策相对开明 B.民族历史一脉相承
C.民族政权渐趋统一 D.民族文化多元发展
17.题17图是元朝秤锤。除铸有汉字外,有的还铸有回鹘文、八思巴文(蒙古文字)、波斯文。这一现象说明元朝 ( )
题17图
A.疆域辽阔,对外开放 B.民族交融,社会和谐
C.城市繁荣,人口众多 D.文化发达,泽被东西
18.元朝初年,政府颁行《农桑之制》,要求各地以“社”为农村基层组织,由社长负责主持社内各项事务。此后,朝廷“累降诏条”推行社制,要求“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这表明元朝初年 ( )
A.形成了统一的治理体系 B.重视基层社会秩序的构建
C.村社治理效率显著提升 D.农村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19.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使地方官员丧失行政权
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辖辽阔的疆域
20.元朝设置的某一管理机构,除了维持澎湖和琉球的治安以及为政府征收盐税之外,它还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这一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 C.安西都护府 D.市舶司
21.蒙古王子阔端与吐蕃地方政教首领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晤。元朝建立后,设宣政院,总管西藏的一切事务。据此可知( )
A.中央对西藏治理效果显著 B.元朝采取了民族平等政策
C.中央开启了与西藏的联系 D.中央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22.北宋的城市完全取消了里坊和市场的围墙,民宅当街开门,自由出入;店铺和作坊沿街而建,街市、早市、夜市以及临时性的“勾栏”“瓦子”一类的娱乐场所和集市大量出现。这反映了宋朝 ( )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C.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3.宋元时期,市井音乐迎合城镇中下层听众的需求,创造了许多群众喜爱的说唱曲目。一些专业艺人和艺人班社还发扬隋唐散乐百戏的传统,采用化妆演示故事人物的形式,将说唱、歌舞和器乐艺术融为一体来进行演出。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政府政策的支持 D.词曲文化的发展
2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以“节日民俗·四时烟火”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整理出题24表所示的成果卡片。材料表明( )
节 日 春节(元日) 元宵节(上元节) 端午节
庆祝 活动 宋朝 燃放鞭炮、相互拜年等 挂彩灯、划旱船等 吃粽子、赛龙舟等
当今 燃放鞭炮、相互拜年、祭祀祖先等 挂彩灯、划旱船等 吃粽子、赛龙舟等
题24表
A.宋朝时国家立法规范节日习俗 B.宋朝节日文化影响深远
C.宋朝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丰富 D.宋词以描写节日为中心
25.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写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指开封),可怜无数山。”这体现了辛弃疾 ( )
A.强烈的爱国情怀 B.委婉、细腻的词风
C.生活的流离不定 D.对盛唐伟业的赞赏
26.宋词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展现了江南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到了元朝,散曲比宋词更为灵活,更适应市井演唱的需要。材料主要说明宋元时期 ( )
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
27.在宁夏发现的西夏后期(相当于南宋时期)印制的一本经书残本具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甚至有个别字排列颠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且有隔行线的痕迹。该发现可佐证( )
A.造纸术的发明创造 B.雕版印刷术的普及
C.火药技术广泛使用 D.活字印刷术的应用
28.“元朝时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文明的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可见,元朝科技高度繁荣的原因是( )
A.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B.中外科技文化的广泛交流
C.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 D.中国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
29.波斯史学家拉施特的《史集》中记载,元朝的驿路地区分布上,帖里干道和木怜道多用于岭北至上都、大都之间的邮驿服务;纳怜道仅用于西北军务,大部分驿站在今甘肃省境内,所以亦称“甘肃纳怜驿”。由此可见,元朝驿路主要用于 ( )
A.发展陆上对外贸易 B.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C.对西域的军事征服 D.加强与海外市场的联系
30.宋元时期,各主要港口政府均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材料表明宋元时期( )
A.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14分)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交融与碰撞推动了多元一体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终年流动的契丹牧民来说,它(农业)只是一种间或从事的副业。这种情况,从辽初起,就逐渐改变了。陆续流入契丹地区的大量汉人,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契丹人越来越多地懂得并熟悉了稼穑之事,转向半农半牧了。
材料二 题31表所示为辽、西夏、金政权的部分统治措施。
政 权 内 容
辽   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契丹官仪》   重熙五年(1036年),帝(辽兴宗)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 ——[元]脱脱等《辽史》
西夏   元昊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金   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元]脱脱等《金史》
题31表
材料三 澶渊之盟是在辽宋都无力消灭对方、完成统一的情况下签订的和平协议,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对辽朝来说,北宋每年提供的银、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同时盟约对于双方边界的划定,也彻底宣告了燕云地区属于辽朝。对北宋来说……
——摘编自游彪《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初社会生产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西夏、金政权发展的共同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补充“对北宋来说”省略号后面的内容。(4分)
32.(14分)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南北交通改善,为技术和贸易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氛围宽松自由,商业空前繁荣,同时在赋税方面大量征收纺织品。这一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徙,为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资金,同时也将北方较为先进的纺织技术传到江南地区。1289年,元世祖又“诏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在此情况下,棉纺业在各地广泛兴起,元代棉花已能与丝、麻纺织原料鼎足而立。
——摘编自杨敏《宋元江南纺织手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二 坊市制崩溃后,宋代城市管理制度也发生变化,从前的坊市区分改为厢坊制:在汴京(开封)新旧城内共分10厢,121坊,城外又划分9厢。每厢分辖若干坊,厢里也是住宅与商店杂处,十分热闹。……盛唐之后,一些城市曾出现夜市,丰富了都市的夜生活。但禁令屡颁,夜市尚未完全合法。到北宋中叶,夜市迅速发展,再也没有时间限制。日趋繁荣的夜市成为繁荣城市的又一景观。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
材料三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庄园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漕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宇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江南纺织手工业发展的社会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对“市”的管理有哪些新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元经济发展的启示。(2分)
33.(12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词是宋朝的代表性文学,是一种音乐文学。它从唐朝“声诗”发展而来,兴起于中晚唐,流行于五代,繁荣于两宋。词本是尊前娱宾遣兴的工具,由士大夫文人在宴会中即兴创作,由歌伎当场演唱。北宋时期,词从士大夫的尊前开始走向市井,成为士大夫文人与市井细民共同享受的娱乐性伎艺——小唱。小唱又称“浅斟低唱”,是宋朝一种十分流行的表演艺术,无论是在歌楼、酒馆,还是在瓦舍、私宅,都能见到它。
——摘编自龙建国、廖美英《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
材料三 宋朝是印刷术普遍应用的时期,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等类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是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印刷术发展与学术发展的关系。(4分)第二单元达标测试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根据题干“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可知,朝廷一纸政令就像身体指挥手臂,手臂指挥手指一样非常顺畅的下达到郡县,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C选项符合题意;“平定地方叛乱实现国家统一”题干并未涉及,排除A选项;开始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是秦朝,排除B选项;“郡守县令由地方来任免”与史实不符,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2.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稳固国家政权,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来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出现了“文臣主疏密”的现象。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来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售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因此,题干中的“这一时期的将军们多有生‘不逢时之’感”中的“生不逢时”主要是由于重文轻武限制了兵权,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4.C 【解析】根据题干“从左至右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拿着元宝的商人,其中中间读书人个子最高”可知,宋朝瓷俑中“读书人个子最高”体现了宋代社会的重文风气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C选项符合题意;“陶瓷业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题干均体现不出,排除A、B选项;导致医生、读书人、商人社会地位不同的原因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受教育程度,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5.B 【解析】根据题干“然而,青苗法在全国实行后演变为政府敛财手段,在实际执行中自愿原则遭到破坏,引起朝堂争议”并结合所学可知,青苗法推行时,地方政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加重了百姓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加剧,说明王安石变法无法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C选项符合题意;“造成农业生产混乱不堪”题干体现不出,排除A选项;“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说法片面,不仅加剧了统治集团的矛盾,还激化了统治集团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C选项;“青苗法自愿原则被破坏”与“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无关”,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6.C 【解析】根据题干“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无法自立的群体。同时,京城还建立了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可知,宋朝重视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C选项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难以完成”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选项;“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关注”与题干无关,排除B选项;“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题干并未涉及,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7.C 【解析】根据题干“辽皇室和贵族多习汉文,有的文学素养甚高。宋代民间开版印行的书籍,如《史记》《汉书》等,广泛流入辽境,并被大量刻印”可知,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文化,C选项符合题意;“辽政权完全废弃本民族文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选项;“民族政权之间长期和睦相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选项;题干涉及到的是民族关系不是中外往来,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8.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靖康之难)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因此,题干“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的创作背景是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B选项符合题意;“宋太祖控制禁军兵权”“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均是在北宋时期,与李清照所生活时代不符,排除A、C选项;八王之乱是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9.C 【解析】根据题干“岳飞在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高宗未予理睬。……反对宋金‘讲和’的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可知,宋高宗对岳飞的备战言论置之不理,并极力打压中央政府的主战派官僚,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C选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收到了威胁”与史实不符且题干体现不出,排除A选项;“武将政治地位低下”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选项;“官吏任免权随意性”与史实不符,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10.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随着宋室南移、北民南迁,北方人爱吃面食的习俗影响了南方人的饮食习俗,面食在南方主食中的比重大大增加,因而出现了“南方面粉消费量猛增,麦价暴涨”及小麦在南方种植面积扩大的现象,D选项符合题意;“社会生活奢靡之风日益盛行”题干体现不出,排除A选项;“北民南迁带来了北方农作物”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选项;“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符合史实,但题干体现不出,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11.C 【解析】根据题干“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变成富庶的农业区;北宋时期,政府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可知,南方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历代政府的政策扶持,C选项符合题意;“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大量北方人口南迁”题干均未涉及,排除A、B选项;“南北地区实现统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政府发行了“会子”,纸币与铜币并行。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的流通,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取代了原有的货币”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选项;纸币的出现不一定能规范的商业行为,排除B选项;支部的发行与“增加政府收入”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13.A 【解析】根据题干“宋高宗认为前任市舶司袁复在任时‘亏损番商’,将其降职处理,以示惩戒”可知,宋高宗处置“亏损番商”的市舶司官员,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消除贪污行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选项;惩治贪污行为与“强化君主专制”“推动民族交融”均无直接关系,排除C、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14.C 【解析】根据题干“宋朝时期,开封市场上商品种类丰富,包括江淮地区的粮食、沿海地区的水产、辽和西夏的牛羊,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以及大食的香料和珍珠”可知,可知宋朝与各民族、周边各国的往来密切,C选项符合题意;“民间贸易超过了官方”题干体现不出,排除A选项;“商品流通规模扩大”题干并未涉及,排除B选项;“海外贸易发展繁荣”以偏概全,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15.D 【解析】根据题干折线图“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可知,在北宋之前北方人才比重超过南方,南方人才在北宋之后开始超过北方。根据题干“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南方地区的开发,最终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导致了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D项符合题意;“明清社会文化繁荣”“科举考试快速发展”“南方政局更加稳定”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16.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辽西、夏、金、蒙古、元都分别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反映出这一时期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D选项符合题意;“民族政策相对开明”与题干无关,排除A选项;“民族历史一脉相承”与史实和题干均不符,排除B选项;“民族政权渐趋统一”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A 【解析】根据题干“元朝秤锤。除铸有汉字外,有的还铸有回鹘文、八思巴文(蒙古文字)、波斯文”可知,元朝疆域辽阔、对外开放间、兼容并蓄,A选项符合题意;“民族交融、社会和谐”说法错误,远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A选项;“城市繁荣,人口众多”“文化发达,则被东西”题干均体现不出,排除C、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18. B 【解析】根据题干“元朝初年,政府颁行《衣桑之制》,要求各地以“‘社’为农村基层组织,……对推行社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子解决”可知,元朝初年,政府在地方推行以“社”为农村基层组织,后又不断明确推行社制,加强对基层的管理,说明元朝初年重视基层社会秩序的建设,B选项符合题意;“形成了统一的治理体系”题干体现不出;排除A选项;基层治理的结果以及影响题干并未涉及,排除C选项;“农村的社会矛盾异常尖说”题干并未涉及,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19.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可知,军政权力都牢牢掌握在了中央手里。故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选项符合题意;“使地方官员丧失行政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选项;“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题干并未涉及,排除C选项;“不利于管辖辽阔的疆域”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20.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21.D 【解析】根据题干“随后元朝设宣政院,总管西藏的一切事务”可知,元朝设立相关的机构管理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D选项符合题意;“中央对西藏治理效果显著”题干体现不出,排除A选项;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选项;“中央开启了与西藏的联系”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22.A 【解析】根据题干“北宋的城市完全取消了里坊和市场的围墙,……店铺和作坊沿街而建,街市、早市、夜市以及临时性的‘勾栏’‘瓦子’……”可知,宋朝城市经济功能增强,A选项符合题意;“经济格局发生变化”题干体现不出,排除B选项;“城市管理水平提高”题干并未涉及,排除C选项;“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期,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23.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迎合城镇中下层听众的需求,宋元时期市井音乐创造了许多群众喜好的说唱曲种,A选项符合题意;题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民族交融的加强、政府层面的支持、词曲文化的发展,排除B、C、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24.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宋朝时候的节日习俗一直保存到了当今。这说明宋朝节日文化影响深远。B选项符合题意;“宋朝时国家立法规范节日习俗”题干并未涉及,排除A选项;“宋朝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丰富”与题干无关,排除C选项;“宋词以描写节日为中心”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25.A 【解析】根据题干“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弃疾是南宋词人,而汴京是北宋都城,这首词寄托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A选项符合题;“婉约细腻的词风”是李清照,排除B选项;“生活的流离不定”题干体现不出,排除C选项;“对盛唐伟业的赞赏”说法错误,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26.B 【解析】根据题干“宋词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到了元朝,散曲比宋词更为灵活,更适应市井演唱的需要”可知,宋元时期的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B选项符合题意;“城市娱乐活动丰富”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选项;“通俗文化成为主导”题干体现不出,排除C选项;“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是出现题干现象的原因,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27.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题干“出土的南宋时期的印刷品残本”可以佐证活字印刷术的应用,D选项符合题意;造纸术的发明是在东汉时期,排除A选项;“雕版印刷术的普及”题干体现不出,排除B选项;“火药技术广泛应用”与题干无关,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28.B 【解析】根据题干“元朝时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可知,中外科技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元朝科技的高度繁荣,B选项符合题意;“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唐朝的时代特征,排除A选项;“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与题干和史实均不符,排除C选项;“中国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29.B 【解析】依据题干“……多用于岭北至上都、大都间的邮驿……仅用于西北军务,大部分驿站在今甘肃省境内”分析可知,元朝的驿路从地区讲主要分布在首都与西北地区之间,目的是要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管理,维护帝国的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官方的驿路制度不可能是为了满足发展陆上贸易的需要,排除A选项;元朝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对西域地区的军事征服,排除C选项;元朝的驿路制度与加强同海外市场的联系无关,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30.C 【解析】根据题干“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可知,宋元时期,政府注意规范海外贸易,C选项符合题意;“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与题干不符,排除A选项;“强调内外贸易平衡”与题干无关,排除B选项;“严格限制海外贸易”与“各主要港口政府均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不符,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31、(1)从单一的游牧生产转变为半牧半农的生产。(2分)大量汉人的流入带去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游牧业经济自身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辽初政府对于发展农业经济的支持。(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学习中原王朝制度;创立本民族文字;重视经济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3)积极影响:使北宋获得了长期的安定,与辽的周边贸易兴旺起来;促进了宋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两国交往增多,有利于民族交融。(2分,任答一点即可)
消极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2分)
32.(1)南北交通有了较大改善;经济氛围宽松自由;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政府重视纺织手工业的发展。(4分,一点1分)
(2)厢坊制取代坊市制,“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夜市合法化,“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4分,一点2分)
(3)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扩大了漕运和海运的规模;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的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4)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2分,言之有理即可)
33.(1)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学术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教化;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继承和发展唐诗的特点;具有市井文化和士林文化的双重娱乐性;能够入乐,具有音乐属性;风格逐渐平民化和世俗化;形式比诗灵活,更适合抒发感情。(4分,任答两点即可)
(3)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宋朝学术的复兴与发展,宋朝学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印刷业的繁荣,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分,一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