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做出判断的分支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材分析
2.2的第二课时介绍了分支结构语句;提供了参考算法和需要补充完善的流程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编程计算的完整过程。
使用“最适宜运动心率计算器”项目整合第二单元教学内容。通过子项目二“利用分支语句实现分性别计算”,使学生了解分支结构语句,掌握分支结构语句的一般格式和使用方法,掌握Python中的关系运算符与关系表达式等基础知识。在完成项目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等级指数”。
将子项目二分为三个活动,活动一设计流程图,巩固算法知识;活动二“判断飞船能否升空”,使用单分支结构;活动三“求不同性别人群的最适宜运动心率”,使用双分支结构来完成;拓展活动“求等级指数”了解多分支结构语句的用法。
课时学情分析
经过学习2.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2.2做出判断的分支第一课时,学生知道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算法的表示(自然语言和流程图表示算法)、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赋值语句、数据类型、输入输出语句等知识点。本节课对Python语言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有了提升,学生总体思维活跃,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课时学习重点
分支结构的基本思想
分支结构实现语句的格式与功能
课时学习难点
分支语句的工作原理、格式和使用方法
使用分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开放性学习环境
海龟编辑器/IDLE(Python 3.7)、Word、PPT等数字化学习工具;
教学课件与项目活动资料
六、课时学习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思维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合作分享意识。
2.计算思维:了解分支语句,通过活动掌握分支语句的一般格式和使用方法;能够使用分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计算机程序在提高问题解决效率中的作用;养成利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的习惯,能够选择恰当的算法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够灵活运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来有效管理学习过程;能够运用算法和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出项目2) 根据体检实际情况,引入情境。不同性别最适宜运动的心率是有区别的。那么如何设计算法,判断各种人群的最适宜运动心率呢?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分析如何设计条件“判断用什么性别的最适宜运动心率计算公式”。 通过与上节课项目紧密相连的活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新授内容 (分支语句) 活动一 项目2:计算不同性别的最适宜运动心率 男女的最适宜运动心率计算公式是不同的。男性最适宜运动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X (60%-80%)+安静心率。女性最适宜运动心率=(210-年龄-安静心率)X (60%-80%)+安静心率 请你用分支结构编程实现计算不同性别的最适宜运动心率。 活动1:流程图表示 请将流程图补充完整。 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流程图表示分支结构。 通过判断使用哪种性别的计算公式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支结构的格式与使用方法。
新授内容 (分支语句) 活动二 知识点:分支语句 基本格式 单分支 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 双分支 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 else : 语句或语句组 活动2: 【练习】 调试运行下列程序,观察运行结果。 v=float(input("请输入速度(千米/秒):")) if v>=7.91: print("飞船成功飞行! ") else: print("飞船不能升空! ") input("运行完毕,请按回车键退出...") 学生思考活动二,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根据题意设计流程图。 学生根据流程图与单分支结构格式补充完成活动二程序,并调试运行。 通过与活动一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使用分支结构解决问题,引入单分支结构。 在理解单分支结构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为顺利地理解双分支语句。
知识点:关系运算符 关系语句的条件“v>=7.91”表达式,一般称为关系表达式。成立时为真(true),不成立时为假(false)。如:9>7为真,23==24为假。 常见的关系运算符如下: 【练习】 判断下列关系表达式的值为真还是为假? 2>=3 5<10 ‘male’==‘male’ 21!=9 认真听讲并且思考,自己总结,并完成练习 及时练习,巩固知识点,并尝试运用
任务驱动 (完成项目2的编程) 项目2终结程序:计算最适宜运动心率程序(分性别) 活动3: 【练习】 请将下列程序代码补充完整,调试运行,并观察运行结果。 age=float(input('请输入age=')) #输入年龄 HRrest=float(input(‘请输入HRrest=’)) #输入安静心率 gender=input(“请输入male or female :”) #输入性别 if : #根据输入的性别判断 else: low=(n-age-HRrest)*0.6+HRrest #计算最适宜运行心率最低值 high=(n-age-HRrest)*0.8+HRrest #计算最适宜运行心率最低值 print('最适宜的心率是:',low,'~',high) #显示最适宜运动心率范围 input(“运行完毕,请按回车键退出...”) #屏幕暂停 学生根据流程图和双分支结构格式补全程序,并调试运行。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考,增强课堂活动氛围。
拓展知识 (多分支语句) 拓展:多分支语句 Python中使用if-elseif-else来处理多分支语句。下面为等级指数的多分支语句表示程序。 num=int(input(“请输入答对题目数量:”)) If 0<=num<=3 : print(“青铜”) elseif 4<=num<=6 : print(“黄金”) elseif 7<=num<=8 : print(“王者”) else : print(“数值不正确”)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一步步引导学生,举例学习分支语句,培养计算思维,并及时练习,巩固知识点,尝试运用,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
课堂小结 分支结构 1.单分支 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 2.双分支 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A else: 语句或语句组B 认真听讲并且思考 巩固学生对本次课学习的知识。
课后作业 对项目二程序进行修改,使其可以输入年龄、安静心率和运动后心率,并能依据最适宜运动心率公式输出反馈结果,如“您的运动心率太低,请适当提高”“您的运动心率正好,请保持”“你的运动心率太高,请适当降低”。 完成作业 及时练习,巩固知识点,并尝试运用
板书设计 2.2 做出判断的分支 1.(关系)运算符、 2.(关系)表达式(值) 3.分支语句 单分支 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 双分支 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A else: 语句或语句组B 多分支 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A El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B El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C ...... else: 语句或语句组N
反思:
这节主要学习顺序语句和分支语句,感觉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太多,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有限而且更具有层次性。本堂课通过情境式引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式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感觉学生更容易接受。
上课时,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将生活中例子引入编程,引起共鸣。导入问题看似简单,却可以把学生直接带入到本课的知识情境中。充分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整节课主要按照四步骤进行:
第一步:分析问题
第二步:设计算法(流程图)
第三步:编写程序
第四步:调试运行
针对本课重难点具体分析讲解,通过学生熟悉的实例,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了编程语句和语法规则。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课也不例外。首先,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清晰,对于教学环节设计有所思考和条理,但是和同学互动较少,主要是在下课前交学习的文件,无法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教学形式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很好的亮点。再者,在备课时虽然已经将课分为两次,但还是会内容过多,这是值得反思的。最好将课的内容在减少一部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最后,语言平淡,没有高低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