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20.曹刿论战(课标篇目)
《左传》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专: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报以实情。”
叙述战前的准备。第1层:开篇即点出战争的起因,曹刿与乡人的对话点明了他决意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第2层: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使鲁庄公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公与之乘(chéng),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写长勺之战的经过。鲁庄公之“鄙”与曹刿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战胜齐军后(既:已经),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结构图解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战争准备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战场上要注重蓄养士气,冷静判断战机的道理,表现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爱国之情。
◎写作特色 1.巧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2.取材精当,详略得当。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部分,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3.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如文中写曹刿和乡人、鲁庄公的对话,凸显了人物个性,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和性格。
◎人物形象 鲁庄公:政治见识鄙陋,军事上轻率;性格急躁,遇事鲁莽,但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曹刿: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机敏稳重,善于进谏;军事上,指挥从容,胸有成竹,冷静睿智,计谋出众。
一、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含☆为课后习题字词)
(1)齐师伐我 师:军队
(2)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3)又何间2023常德焉 间:参与
(4)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5)何以战 以:凭、靠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
军队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凭、靠
指安身
独自享有
(7)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
(8)牺牲玉帛 ☆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9)弗敢加也,必以信 加:虚夸,夸大 信:实情
(10)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使信服 福:赐福,保佑
(11)小大之狱 狱:指诉讼事件
(12)虽不能察,必以情 察:明察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13)忠之属也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
遍及,普遍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虚夸,夸大
实情
使信服
赐福,保佑
指诉讼事件
明察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14)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以:可以凭借 从:跟随
(15)公将鼓之 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16)齐师败绩 败绩:大败
(17)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18)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
(19)一鼓作气 作:鼓起
(20)再而衰 ☆再:第二次
(21)三而竭 竭:穷尽
(22)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可以凭借
跟随
起补足音节作用
大败
驱车追赶
已经
鼓起
第二次
穷尽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3)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
(24)惧有伏焉 伏:埋伏
(25)望其旗靡 靡:倒下
推测,估计
埋伏
倒下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齐师伐我 伐:攻打,征伐
(2)肉食者谋之 谋:谋划,出主意
(3)小惠未遍 惠:恩惠
(4)民弗从也 从:听从,顺从
(5)既克,公问其故 故:缘故,原因
(6)夫战,勇气也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攻打,征伐
谋划,出主意
恩惠
听从,顺从
缘故,原因
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3.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课下注释,省略句)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课下注释)(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4.断句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2)彼 竭 我 盈 / 故 克 之 / 夫 大 国 / 难 测 也 / 惧 有 伏 焉
/
/
/
/
/
/
/
二、内容理解与探究
5.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教材“积累拓展” )
示例: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远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 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 这个条件,才“可以一战” ,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6.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教材“思考探究” )
①政治上取信于民:曹刿战前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鲁国获得了人民的支持。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在“齐人三鼓” ,士气衰竭的时候出击,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惧有伏焉” ,在仔细观察敌情后才追击,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7.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教材“思考探究” )
本文紧扣“论战” 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 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 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写邹忌分别向妻、妾、客询问自己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人皆表示邹忌比徐公美。但邹忌亲见徐公后,自叹不如,并对此事进行了理性思考。 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bì)甚矣。”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写邹忌以亲身经历设喻,推及治国之道。以家中三种情况类比齐威王处境,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宫里侍妾一类女子和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没有谁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老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啦。”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jiàn),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谏言,根据谏言的不同情况设立了上、中、下三种奖赏,在经历了三个时间节点后,这一政令在国内外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常常还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结构图解
◎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向齐威王进谏,以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阐明国君只有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写作特色 1.“三叠”(三问、三答、三思、三赏、三变等)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2.类比说理、委婉讽谏的劝说艺术。采用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易于接受。◎人物形象 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明辨是非,善于进谏。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行动果断,赏罚分明。
一、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含☆为课后习题字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2)邹忌修2023常德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3)而形貌昳丽 昳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窥镜 朝:早晨 服:穿戴 窥镜:照镜子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6)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第二天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长,这里指身高
光艳美丽
早晨
穿戴
照镜子
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第二天
(7)明日徐公来 明日:次日,第二天
(8)孰视之 ☆孰:同“熟” ,仔细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 私:偏爱
(10)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莫:没有谁
(11)王之蔽甚矣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次日,第二天
同“熟” ,仔细
认为……美
偏爱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没有谁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12)能谤讥于市朝 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13)闻寡人之耳者 闻:这里是“使……听到” 的意思
(14)时时而间进 时时:常常,不时
间:间或、偶然
(15)期年之后 期年:满一年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这里是“使……听到” 的意思
常常,不时
间或、偶然
满一年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赶得上, 比得上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的确
(3)今齐地方千里 地:土地,领土
方:方圆,周围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过:过错
赶得上,比得上
确实,的确
土地,领土
方圆,周围
过错
3.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课下注释)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定语后置)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状语后置)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6)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几个月以后,常常还有人偶然进谏。
4.断句
(1)明 日 徐 公 来 / 孰 视 之 / 自 以 为 不 如 / 窥 镜 而 自 视 / 又 弗 如 远 甚
(2)今 齐 地 方 千 里 / 百 二 十 城 / 宫 妇 左 右 莫 不 私 王 / 朝 廷 之 臣 莫 不 畏 王 / 四 境 之 内 莫 不 有 求 于 王
/
/
/
/
/
/
/
/
二、内容理解与探究
5.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 —— 三类比 —— 三赏赐 —— 三变化。试据此梳理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教材“思考探究”)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
【变式设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写法上有很多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写法分析)
示例一:面对邹忌“与徐公孰美”的问题,妻、妾、客的“三答”,语意相同,句式、语气各不相同,生动地写出了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不同心理。示例二:把赏谏后的变化分为“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写出了齐王纳谏的不同情况及效果,表现了齐王的从谏如流。
6.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教材“思考探究” )
与邹忌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有关,也离不开齐王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7.邹忌对生活小事能“暮寝而思之” ,进而“入朝见威王” ,最终使齐王纳谏。从这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人物形象)
示例:①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能根据个人经历明辨是非,不被谗言所蒙蔽,并能从中得出经验;②做事讲方法,懂得用委婉的方式劝谏齐王,条理清晰。
8.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请简要分析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教参“素养提升” 改编)
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 进行类比。先从自家“比美” 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 ,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 的结论。
9.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拓展探究)
一个人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