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设计者 授课年级 五年级 授课时间 2024.3
单元主题 责任
授课题目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型 阅读课 课时 2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三学段提出要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文学阅读表达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三学段的要求中提到应让学生在阅读表现人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语文课程也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本课教学中我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让学生在描写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细节描写的句子中获取信息,以此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毛主席的无比悲痛。为此,在课堂实践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景,为学生搭建口头表达的训练支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多篇表现革命传统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现代白话文的开篇,更具有引导学习的价值。 本文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毛主席看到有关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第二部分写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抉择,最后作出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课文通过对毛主席运用、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
学情分析 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本单元学习,聚焦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通过品读这些词句,既包括体会人物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及变化,体会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教学中,我通过打通词句与人物内心的关联,通过朗读体悟、资料补充、链接生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感受,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获得真切、细腻的阅读体会,积累深度阅读的经验。 抗美援朝战争历史与孩子现实生活相差较远,孩子更多的认知来源于影视作品。本单元以“责任”为人文主题,而单元导读页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让学生通过文本去理解也是有难度的,为了让学生更投入到文本中去,在教学中引入了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影片《长津湖》、《生命的最后一刻》等影视作品、资料介绍,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学习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电报背景,尝试说出这则电报所包含的内容沉重。
2.通过圈画、品读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说出毛主席失去爱子的痛心和抉择得艰难。
3.基于背景资料和创设的情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毛主席失去爱子内心的悲痛。
评价任务 1.读资料,知背景
2.圈画、品读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说出毛主席内心的悲痛和艰难抉择
3.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毛主席内心的悲痛。
教学反思
教师及学生活动 (提示: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知识体系,整节课总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 达成评价 (表现性评价附评价标准)
活动一:读历史背景 1.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前老师布置给大家一个任务——搜集有关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背景资料,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学生展示) 2. 教师补充: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牺牲之后,三个孩子流落街头,8岁的毛岸英带着两个弟弟靠乞讨为生。后来,地下党终于找到他们,但是最小的弟弟毛岸龙已经下落不明。再后来,毛岸英到苏联上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加入苏联红军,走上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战场。回国后,毛主席又送毛岸英到农村,到工厂,到最艰苦的基层去锻炼。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战,赴朝作战。34天后,毛岸英不幸牺牲。 3. 1951年元月2日,一份电报放在了毛泽东的案头。(出示文中电报内容)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教师点评。 4. 同学们,这封电报短短几十个字,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写了整整两个小时,又修改了整整一天,才把电报寄到北京,到了北京后又在周恩来总理手里压了整整一个多月,两年多后,毛主席才把这一噩耗告诉毛岸英新婚的妻子刘思齐。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活动二:寻细节描写 品人物内心 5.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毛主席看到电报的那一刻。(出示第四自然段) 6. 请大家默读这一段,抓住打动你的细节之处,圈画批注,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1)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1) 抓住“整整一天”“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感受到毛主席的内心非常悲痛。 2) 补充资料:“毛主席看到电报后,下意识的想抽烟。当他拿起一支烟放进嘴里时,却又找不到火柴盒。而火柴盒原本就放在桌子上,毛主席却始终看不见,他还在上衣口袋里到处翻找,可眼泪己经在眼眶里打转。”你感受到了什么?(毛主席作为一国领袖只能把自己的悲伤压在心里) 3) 指导朗读 (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 拓展资料:视频展示毛主席与岸英次次分离的经历。图片展示毛主席写给岸英的一封信、一份书单以及送给岸英的两件旧呢子大衣。感受毛泽东与岸英之间的爱。 2) 品读“喃喃”,说说“喃喃”的意思,聚焦“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中的省略号与叹号,想象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什么。 3) 合作朗读。 小结: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我们抓住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深深体会毛主席这位深爱孩子的父亲失去爱子的痛心。 7. 当毛泽东还沉浸在失去爱子的悲痛之中时,他还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请同学们聚焦文章第二部分,当毛泽东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有两个身份,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个父亲,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位领袖,完成学习单。 8.小组汇报,交流,教师随机点评指导。 活动三:书不眠之夜 9.聚焦“枕中的泪水”,走进人物内心,拓展资料——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收拾毛泽东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小箱子,在箱子的底部是毛泽东珍藏的毛岸英的遗物:一双袜子、一条毛巾和一顶军帽。从毛岸英牺牲到毛主席逝世,有26年的时间。这26年,毛主席的家在北京至少搬过5次,但是从来没有人看到这些遗物,碰过这些遗物。当我们发现这些遗物时,毛岸英牺牲已经过去了40年,毛主席逝世也已经14年,我们无法想象这位老年丧子的父亲是在怎样的悲伤和寂寞中悄悄藏着儿子的遗物。 10.让我们拿起笔来,夜深人静,当所有人都离开的时候,毛泽东,这位老年丧子的父亲,悄悄打开箱子,写下那些思念。(出示) 11.生自由练写,教师相机指导。 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一位保家卫国的儿子、一位伟大父亲、一个英雄家庭,让我们铭记历史、永怀先烈,齐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了解背景资料,学生能够说出岸英成长之路的坎坷,能够说出这封信被“压”这么久是因为其背后内容十分沉重,对毛泽东打击巨大,所有人都不忍心告诉毛主席和刘思齐。 聚焦文章第一部分学生圈画、品读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 聚焦文章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找出能够体现毛主席内心悲痛的细节描写,完成学习单,说出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情感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聚焦不眠之夜,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主席内心的悲痛。
板 书 设 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作业设计 拓展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受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