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5 19:4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北京铁二中高二(上)开学考
语 文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2023.9
一、假期红楼检测(选择每题2分,简答4分,共36分)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黛玉因心中惦念来看宝玉,多次叫门袭人却不给开门,又看到宝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第二天又独自去葬花。
B.宝钗在为人处事方面有时也会显得冷酷无情。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撵走羞愤跳井自杀,王夫人自责难过,宝钗这样劝导:“姨娘也不劳关心,不必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几百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C.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于得到贾母的召见,又陪着贾母在园中逛了两日,讨得贾母欢心,临走时,总算不枉此行,得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许多衣服绸缎、瓜果点心。
D.贾母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张道士趁机为宝玉作媒。第二天,宝、黛为这事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剪穗”。
2.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宝钗、黛玉同题诗作《咏白海棠》,一个是以花写人,一个是以人写花。都在诗中表现了自我。李纨评价:一个是含蓄浑厚,一个是风流标致。黛玉诗为第一,因“这诗有身份”。
B.黛玉《咏菊》《问菊》《菊梦》风格别致又满怀哀怨。突出了黛玉孤苦伶仃、寄人篱下而又孤标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心态。
C.宝玉说要效“斑衣戏彩”,博得老祖宗笑一笑。“斑衣戏彩”即二十四孝之“戏彩娱亲”的故事。
D.黛玉告诉香菱“如果真心学诗,肚子里应该有三个人做底子。”即学孟浩然五律、杜甫七律、李白七绝。
3.学校组织“《红楼梦》演出季”活动,要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学生改编“香菱学诗”的情节参加演出,以下台词与人物不符的一项是( )
A.林黛玉对香菱说,既要学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还教得起你。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B.薛宝钗对香菱说,你本来就呆头呆脑的,再加上这么辛苦学诗,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C.王熙凤对香菱说,凡是会作诗的都画在这一幅大观园的画上了,你也赶快学写诗吧!
D.贾宝玉对香菱说,会心之处不在多,刚才听你说了几句就知道你已领悟了诗歌奥妙!
4.由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激发了老祖宗贾母的雅兴,贾母即命孙女______画大观园的“行乐图”。请问这个人是
A.贾元春 B.贾迎春 C.贾探春 D.贾惜春
5.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探春向宝玉倡议创建诗社。适值贾芸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海棠社。探春给黛玉起名“枕霞旧友”,宝钗给宝玉起号“无事忙”、“富贵闲人”。宝钗、探春分别叫“蘅芜君”和“蕉下客”,“稻香老农”李纨自荐为掌坛。大家议定以“白海棠”为题作限韵七律诗,结果薛、林技高一筹。
B.刘姥姥到稻香村,被凤姐插了一头菊花。在潇湘馆布满苍苔的小路上刘姥姥滑了一跤,还把潇湘馆误认为是公子书房。在秋爽斋早饭时,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起了大观园里史无前例的大笑。在缀锦阁午饭,席间行酒令,刘姥姥插科打诨,藏精于拙,博取一笑。
C.妙玉爱“洁”。贾母带领刘姥姥等人来栊翠庵喝茶。后妙玉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刘姥姥用过的)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道是因为刘姥姥吃过了,妙玉嫌脏不要了。
D.甄家派人送了礼单过来。在贾母处,有几个甄家体面的婆子,说甄家也有一个宝玉,不仅长相与贾宝玉一样,脾气性格也无二致。贾母听说后,十分高兴,宝玉却既向往又有些迷惑,竟先在梦中到了甄府,梦见了甄宝玉。醒后方知道是镜中自己的影子。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文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黛玉于是把 始末告诉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小孩儿口没遮拦”这件事指的是前儿在宴会上行酒令时失于检点随口说出《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后宝钗真诚劝告,解了黛玉的疑癖。
B.妙玉“身为下贱,心比天高”,虽然与宝玉相隔两地,但她与宝玉性格非常接近,孤芳自赏,清高洁癖,常常让宝玉引为知己。
C.贾母设宴,黛玉在行酒令时用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文句,被宝钗发觉。事后宝钗私下劝谏黛玉要注意,深情劝诫女子见了杂书,移了性情。这使得黛玉完全打消了对宝钗的猜疑,此后钗、黛二人形如姐妹。
D.袭人的哥哥花自芳因母亲病重,想接袭人回家看看。王夫人让凤姐打发袭人回去,车、服装饰俨然大家气派。凤姐又嘱咐袭人:“你妈若好了就罢,若不中用了,只管住下,打发人来回我,我再另打发人给你送铺盖去。”
7.巧姐的名字是以下哪个人起的?( )
A.贾宝玉 B.王熙凤 C.贾母 D.刘姥姥
8.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中相关情节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黛玉在行酒令时竟引用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话,被宝钗悄悄“提点”了一番。
B.金钏儿投井自杀后,有一天一大早,宝玉穿着素服偷偷到城郊水仙庵焚香祭奠她。
C.赵姨娘的弟弟赵国基死了,探春照旧例给银二十两,赵姨娘来哭闹,说她对舅舅刻薄,说自己连袭人也不如了,因为袭人母丧时给银四十两。这下伤了探春的自尊心,因为她是不承认赵姨娘是她的母亲的。
D.《红楼梦》灯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的谜底是风筝。
9.《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名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的反复渲染,进而表达了游子对远方家人温馨的思念之情。《红楼梦》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林黛玉“闷制”了一首古体诗,是“拟《春江花月夜》之格”,表达了自己感怀身世的悲凄之情。林黛玉这首诗的题目是( )
A.《问菊》 B.《葬花词》 C.《题帕三绝》 D.《秋窗风雨夕》
10.对于《红楼梦》中“鸳鸯抗婚”的情节,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鸳鸯是个“家生子儿”,是贾母的红人,但她自重自爱,从不以此自傲,仗势欺人,深得贾府上下各色人等的好感和尊重。
B.好色的贾赦想强娶鸳鸯为妾,而邢夫人禀性愚弱,只知奉承贾赦以求自保,才将自己变成了“尴尬人”,甚至是“愚蠢人”。
C.面对婆婆邢夫人的说求,凤姐不仅为她彻底解决了难题,更将自己巧妙地置身事外,免受牵连,可见凤姐在处理与长辈关系上游刃有余,八面玲珑。
D.平儿、袭人虽与鸳鸯玩笑打趣,但作为与鸳鸯处于同一社会阶级的丫环,也都不满贾赦在这件事上的所作所为。
11.下列选项中与以下事件发生地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偶结海棠社 夜拟菊花题 雅制春灯谜 联诗悲寂寞
A.衡芜苑 秋爽斋 暖香坞 凹晶馆
B.衡芜苑 潇湘馆 秋爽斋 凸碧堂
C.秋爽斋 衡芜苑 暖香坞 凹晶馆
D.秋爽斋 潇湘馆 衡芜苑 凸碧堂
12.《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小物件,在推进情节方面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作用,其中与宝玉、黛玉的情感发展无关的物件是( )
A.手帕 B.金锁 C.金麒麟 D.虾须镯
13.下面对《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端阳节贾府众人前往清虚观打醮看戏,刚到观前,王夫人搀扶贾母下轿,可巧有个照烛花的小道士,想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王夫人怀里,王夫人一扬手,把那孩子打一筋斗,众婆娘媳妇都喝声叫大。贾母听闻后,忙叫贾珍把小道士领出去,不叫人为难他。
B.凤姐生日那天,尤氏受贾母所托,办得十分热闹,但因为北静王府里一个要紧姬妾没有了,宝玉也没有告诉贾府其他人,一早素衣素服,骑马和茗烟前往北静王府安慰北静王。回来后宝玉直奔花厅,正看到王夫人的丫环玉钏儿为他不见了独坐在檐廊下着急垂泪。
C.莺儿采柳条编花篮,被春燕看到,春燕提醒莺儿,这一带地上的东西都归她姨妈管着,照看得谨谨慎慎,一根草也不许人动。莺儿却说自家姑娘从不曾要过一次花草,今天掐些也无妨。正说间那婆子就来了,看到采了许多鲜花,心里不舒服,就打骂春燕出气。
D.王夫人房中的玫瑰露少了一瓶,平儿明知道那瓶露就在赵姨娘屋里,却不愿意去取出贼赃,就是投鼠忌器,怕事情闹开了伤了彩云的颜面。于是宝玉一起应了起来,只说是自己悄悄的偷了唬着彩云玩。谁知贾环听说这件事后,起了疑心,认为彩云两面三刀。
14.根据人物字号和性格,判断下列的描写,符合李纨在大观园居所景色的是( )
A.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B.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C.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D.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母觉得宝琴雪下折梅比画中的人还好看,于是向薛姨妈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无奈宝琴已许过梅家,薛姨妈只得委婉告知贾母这一消息。
B.贾母特别喜欢宝琴,不仅逼着王夫人认她为干女儿,还送给她一件凫靥裘。众人以为这会引起黛玉的醋意,谁知黛玉竟浑然不觉,还亲切地叫宝琴妹妹。
C.邢岫烟的家境贫苦,全家曾租借庙里的房子,一住十年,后来投靠亲戚来到贾府。她的姑妈邢夫人不关痛痒地将她交给凤姐,凤姐冷眼旁观,发现她心性为人不像邢夫人及她的父母一样,觉得她是温厚可疼之人,又可怜她家贫命苦,反而比其他姐妹多疼她一些。
D.李纨带领众人在芦雪庭里依题即景联句。凤姐以“一夜北风紧”句开了个好头。随后大家争先恐后,大展其才。其中,尤以湘云、黛玉、宝琴三个表现突出。而怡红公子再次落第,湘云于是罚他到栊翠庵求一枝梅花。宝玉果不负众望,取来一大枝梅花。
1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宝琴是个非常有才气的姑娘。芦雪庵联句,宝琴与湘云、黛玉争胜,三人联句最多;众人称赏红梅,邢岫烟、李纹及宝琴三人最先成诗,三人中又以宝琴的最好;宝琴作怀古诗十首,咏古迹,怀往事,又暗隐十件俗物,让众人“都称奇道妙”,不过黛玉认为后两首怀古诗史鉴无考,要求另作,宝钗、李纨反对。
B.平儿是个有原则的大善人。小说第五十二回写到,平儿的镯子被宝玉房中的小丫鬟坠儿偷去,平儿明知底里而不愿意声张,为的是一来体谅宝玉在女儿身上的良苦用心,二是怕招的老太太、太太生气;三是为了顾全宝玉房中大丫鬟们的体面,更怕病中的晴雯生气发作。其用心之良苦,令宝玉大为感叹。
C.芳官是十二女伶中描写最多的一个,特别是她进入怡红院,深得宝玉的喜爱,也就经常成为聚光灯下的人物。发生在芳官身上的事大多与“闹”有关。第一次是芳官的干娘掌管着她的月钱,却让芳官用她女儿的剩水洗头,引起芳官的不满,二人大闹;第二次是芳官不想将蕊官所赠的蔷薇硝转送给贾环,便拿了一包茉莉粉给她。赵姨娘知道后不甘心受辱,便怒气冲冲地来找芳官算账,两人打成一团。
D.贾母喜欢说笑话、听笑话,并能与年轻人打成一片。小说第五十二回写到,贾母说王熙凤“太伶俐也不是好事。”凤姐拍着马屁反驳了几句,并说“我活一千岁后,等老祖宗归了西,我才死呢”。贾母听后,虽然高兴,但却笑道:“众人都死了,单剩下咱们两个老妖精,有什么意思。”说的众人都笑了。
17.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意境,将美丽的景物与人物的精神相互融合,如黛玉葬花时的飞燕飘絮,落花流水;宝黛在沁芳闸同读《西厢》时的落红阵阵,白瀑银练;还有湘云醉卧石凳的红香散乱,蜂蝶飞舞;宝琴折梅时的红梅白雪等等。试举其中一例加以分析,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二、假期背诵默写检测(每空1分,共20分)
18.根据上下文填出语句
1)子曰:“见贤思齐焉, 。”
2)子曰:“质胜文则野, 。 ,然后君子。”
3)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
4)子曰:“ ,仁者不忧, 。”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6)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
7)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菱歌泛夜, 。千骑拥高牙, , 。
8)过春风十里,1 。自胡马窥江去后, , 。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答。(8分)
材料一
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为出行活动提供参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没有现代技术与文明的时代里,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天气预报的呢?
我国的天气预报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祭祀、农业生产、战争等重大活动都需要预知天气。有人曾对殷墟出土的317片甲骨文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卜雨93片,卜晴4片,卜暴雨5片,卜雪、卜雹各1片。但仅依靠龟壳灼烧后的裂纹形状进行占卜预测天气,其准确程度值得怀疑。千年来,人们通过看云、辨风、识星象来观察天气,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知一地某些天气变化规律,从而进行预测。秦汉时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都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
上世纪,科学家发明并应用气象仪器定量测量大气状态变量,汇总各地气象观测数据绘成天气图,天气预报开始变为应用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所有的天气图都是手工绘制的,气象专家利用各种技术,从天气图表显示的天气类型出发,将现在和过去类似的天气类型作对比,预测出当前的天气系统在几小时或几天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诞生,预报准确率也得到大幅提升。数值天气预报是指根据大气实际情况,在一定的初始和边界条件下,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作数值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此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
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依赖确定性物理规律的数值计算能否彻底解决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呢?答案并不那么乐观。大气运动包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初始场的偏差难以避免,如果初始偏差在处理过程中保持稳定,对大气系统的预测也可能得到相对稳定或确定的结果,遗憾的是在大气这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导致 ,初始有效信息最终会全部消失,预测结果将出现重大错误。
(取材于钱维宏、林建设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要面临山地环境“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情况。降雪、气温、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与赛程安排、比赛成绩,特别是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冬奥会期间,贯穿3个赛区的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与各类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共同形成“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冬奥赛区的精密监测,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预报。
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是我国近年来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这背后离不开预报技术的发展。
单一数值预报存在不确定性问题,作为新技术的集合预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途径。集合预报的创新之处是不再使用单一的初值启动计算,而通过一组初值的集合来进行判断。集合中的每个成员虽不能被确认为真值,但都有着同等的代表性。从这些相差不大的初值集合成员就可以得到一个预报结果的集合,即“集合预报”。除了对初始场进行集合外,还要对模式的物理过程和模式本身进行集合,以降低单一预报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在确立集合成员时,首先需要确认每个成员特征的一致性,即各成员初始场相差不能过大;其次,各成员保持适度的离散性,目的是在不出现系统性误差的基础上,确保大气的真值大概率被包含在集合成员之中。
集合预报产品最初级的应用是通过集合预报结果可以获取集合均值,再由气象专家进行会商,并对可能的错误和遗漏进行修正和补充,最终形成单一结果。通过集合预报,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集合预报的最大优势是在服务于决策时,能做到不错漏天气系统变化任何一种可能,力争“万无一失”。目前,集合预报技术在我国台风与海洋预报中有很好的应用。
(取材于许小峰、段昊书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近年来,气象指数承担着帮助人们“消化”天气预报的角色。不同的气象指数,目标受众不同。想要指数贴心、好用,一方面需要设计者用心,另一方面,公众也要充分认识自身需求以及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采访对象:王静,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中国气象报:目前有哪些气象指数?它们究竟是怎么出炉的?公众可以在哪里查?
王静:中国天气网对外发布的气象指数多达30种,与人们吃穿住行相关的常用生活气象指数有10余种,如穿衣、洗车、晨练、紫外线指数等。气象预报指数是气象部门根据公众普遍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和地理区域差异对气象敏感度的不同要求,引进数学统计方法,对压强、温度、湿度等多种气象要素进行计算而得出的量化预测指标。人们可以在气象部门的官方网站、微博以及微信小程序等渠道查询各类气象指数。
中国气象报:这些指数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王静:气象指数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素具象化,直观地表现为数字和等级,以提高和加深人们对气象条件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做到因天制宜,明明白白生活。如北京市气象局与同仁医院长期合作,在全市各区设置花粉观测点,通过“气象北京”“花粉监测预报”小程序等发布花粉观测和分级预报结果。另外,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起的灾害,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气候,不适应气候,不保护气候。上海市气象局调查显示,如果用空调指数科学调整空调使用时间,模拟出的结果为1台1.5匹空调全年至少可节约330度电,少排放0.3吨二氧化碳。
中国气象报:气象指数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静:气象指数的研发会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我们也在不断努力简化气象指数术语,使其更接地气,真正方便人们生活。
(取材于《中国气象报》的相关文章)
19.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古人根据生活实际经验预测天气的一项是(3分)
A.殷墟甲骨文拓片上记载了商君命人占卜是否下雨的铭文:“食日,至中,日不雨。”
B.《论衡》记载:“故天且雨,蝼蚁徙,丘蚓出,琴弦缓,痼疾发,此物为天所动之验也。”
C.《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录了“东风解冻”“虹始见”等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天气特征。
D.民间流传着“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生活谚语。
20.根据上下文,填入材料一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2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D.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1.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集合预报”成员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同等代表性 B.特征一致性 C.适度离散性 D.结果单一性
2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诞生的数值天气预报,可直观反映一定时段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
B.北京冬奥会是在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因此推动了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
C.天气预报发展历经“经验预报”“数值预报”“集合预报”等阶段,终将实现绝对精准。
D.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各地气象部门研发“气象预报指数”应该力求因地制宜。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作答。(10分)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2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难必及韩、魏矣 难:难免
B.而二子无喜志 志:心思
C.智伯不悛 悛:悔改
D.晋绝不祀 绝:灭亡
24.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欲以伐四卿 以:凭借
B.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 以:用
C.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 以:把、将
D.子何以知之 以:依据
2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非反而何
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
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
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
C.为之期日而遣之
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
D.襄子将卒犯其前
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
2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絺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27.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
(三)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作答。(16分)
蒌蒿与河豚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我从前一直是把它当作美食诗来读的。作为自小生长在长江边的土人,我不大认那什么题画诗的账,只是觉得自己是会意东坡老人家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我一直疑心,那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是苏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美食经验,来推测或联想的。试想,在这幅春江晚景图的画面下方,那些一粒粒细小的墨点子,天知道是草还是苗。可是,苏轼说,是蒌蒿,是芦芽。因为在江边生活过,甚至因为,他还吃过,且喜欢吃。
这个美食家,于大宋元丰三年被贬谪到黄州。养家艰难,于是,放下书卷,开荒种地。自古以来,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水边的人,自有水里的鱼虾和岸边的菜蔬。每年春上,穿过开着桃花的人家门前,下到江滩上采摘野菜时,我就会想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就会觉得,有才有识有情有调的东坡,和我,隔着时空,共饮一江水,共食一道菜,那春光也变得分外有纵深感。
春日里,蒌蒿和河豚,都是时鲜。烹制河豚时,里面不要放杂物,以求其味醇正。好的食材,仪态万方,是根本不需要配角来起哄的。但是,河豚是有毒的,要清除干净它的肝脏、眼睛等有毒部位。如此,吃河豚,其实是担着一分危险的。但是,上天安排万物生长,常常会有完美的构思。据说,蒌蒿有解河豚毒的功效。所以,水里有河豚,岸上便有了蒌蒿。
情绪低落时,每读《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就仿佛听见苏轼在教诲:先经营好餐桌,好好吃饭。
苏轼写此诗时,是元丰八年,刚离了贬谪之地黄州,正在归京途中。人的情绪表现有时真是一个悖论。就像苏轼在黄州,身为大宋第一才子,在荒冷之地,开田地自度日月。可是,也正是在黄州,他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他低到泥土稼禾之间,忽然心地广大了。他与天地对话,问日月古今。江水有多无穷,他就有多无穷;月光有多辽阔,他就有多辽阔。
可是,有一天,忽然一只大手从高空伸来,将匍匐在地的人往上一拎。这时,往往万千委屈齐上心头。刘禹锡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些身为沉舟病树的光阴,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幽暗潮湿。阳光乍现,一定会刺眼,一定会流泪。我想,苏轼此番回京路上,内心的感受一定不是只有喜悦一种。在返京的路上,苏轼一定把他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在内心再次演绎一遍。
前几天,读到李少君的两行诗:我们总是迷恋着现代的晕眩感,又深深依恋着故乡的宁静。我想,这大约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写照。
每个周末,我从合肥返回我的江边小镇后,常常在黄昏和家人来到江边,看船,看水,看乡野人家那种默片一样安静从容的生活。这时,我常常在心底问自己: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日夜凿着自己,想要凿去对寻常烟火的享受,凿去固守乡土的安逸,我把自己捻成一根箭了,嗖的一声放出去。我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抵达我的站台。可是,慢慢发现,我多么天真。
好在,还有苏轼。
我有苏轼,就像中了河豚之毒的人之有蒌蒿。蒌蒿来搭救那些因为追求美味而受伤的肠胃和脏腑;而苏轼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在循循教我。
我问自己:你的才华有苏轼那么高吗?你的人生,有苏轼那么颠簸吗?然后我就仿佛听见苏轼的讥笑:那你还委屈什么呢?虽然,我一路泥泞一肩风霜地赶路,想要抵达我风烟中长久遥望的站台,可是临到跟前,才惊觉站台早已被人捷足先登。我和苏轼,隔着时空,面对一桌蒌蒿和河豚,会意一笑。
这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中年之后再读,真是感慨良多。从前只以为它是美食诗,现在,则暗自认定那是一首哲理诗。
“正是河豚欲上时”,每每再读这一句时,我常常会想,可否把这一句里的“上”换了?如果仅仅是表达河豚作为时令食物,正是河豚将捕时,正是河豚洄游时,意思都还能到吧?可是,总还是觉得这“上”实在是好,实在是无词可替。
每年春季,河豚从深冷的大海出发,一路沿江而上,去寻找适宜的水域来繁衍生命。江水滔滔东流,小小的鱼类,要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克服江水巨大的阻力,才能逆流而上,抵达它的目的地。
向上的旅程,从来都是艰险的、是辛苦的。可是,生之意义,似乎也就在于这“向上”之中。
在水里的河豚艰难上行的同时,几尺之遥的江边沼泽和沙滩上,蒌蒿也从地底探出身子。它们会长高、长壮,极尽所有的力气,来完成一棵植物所能抵达的最大高度。它们在秋冬凋零,生的一口气全沉潜在泥土里。它们匍匐在泥土深处,熬过深冬,等冰雪消融,等风日和暖,然后启程,向着天空去攀登。
苏轼写此诗时,正在北上的途中。这是一段地理上的向上之路,更是他仕途上的一段谪后升迁之途。那流落于黄州的五年,恰似一尾鱼沉潜于幽暗水底,恰似蒌蒿落了翠叶,朽了茎秆,埋在土里。
河豚逆江而上,完成了一年的使命,然后便是顺流而下,回到低处的大海。当秋风肃杀,茂密的蒌蒿便开启了生命向下的旅程,叶子回到根边,茎秆摧折,慢慢和腐叶一起化为泥土。
苏轼也要在他的生命里,把“上——下——上——下”这样的节奏不断地演绎。演绎得频繁了,那“上”的喜悦,便是来也来得朦胧徘徊,来也来得滋味万千。
我实在喜欢“正是河豚欲上时”里那遥遥传来的喜气。
(取材于许冬林同名散文)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觉得自己是会意东坡老人家的 会意:会心、领悟。
B.也在循循教我 循循:严肃的样子。
C.沉潜在泥土里 沉潜:潜伏。
D.那遥遥传来的喜气 遥遥:远远地。
2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一诗,也有基于生活经验而形成的画外之趣。
B.“捻成一根箭”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作者在追逐生活理想时的锐气。
C.“上”字很难用他词替换,是因为其中蓬勃的“向上”之气殊为可贵。
D.“匍匐在泥土深处”一句,用拟人和夸张手法表现蒌蒿生命力的顽强。
30.作者在文中引用了李少君的两行诗,请简要分析这些诗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31.本文题目“蒌蒿与河豚”意蕴丰富。综观全文,分条陈述其中包含的意思。(6分)
四、微写作,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0 分。
32.(1)近年来,微信公众号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针对是否需要创建自己的公众号,同学意见不一。为此,班主任老师组织了一次辩论赛,你将作为一辩出征,请明确你的观点(立论角度自选)和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2)开学初,为检测暑假作业中“自选观看有关辩论的综艺节目”的作业效果,语文老师组织了一次辩论赛,辩题为“线上教育应该VS不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请选择一方,展开你的辩论。要求:立场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A项说不开门的是“袭人”错,应是”晴雯”。
2.【答案】B
【解析】A项,应为“宝钗”第一、C项,应为“王熙风”说、D项,学“王维”五律。
3.【答案】C(“贾迎春对香菱说”不当,张冠李戴,贾迎春性格木讷,况且和香菱又不熟,不会说出这样的玩笑话。《红楼梦》原著第四十八回相关内容是“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所以改编的应该是贾探春对香菱说的。)
4.A.贾元春 B.贾迎春 C.贾探春 D.贾惜春
【答案】D
5.【答案】A 探春给黛玉起名“潇湘妃子”,“枕霞旧友”指史湘云
6.【答案】B
【解析】B.“妙玉‘身为下贱,心比天高’”错误。妙玉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的是晴雯。
7.【答案】D
【解析】《红楼梦》里列入金陵十二钗的巧姐由于年纪细小,性格尚未形成,所以在书中处于陪衬地位。书中提到巧姐娇贵多病,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凤姐因巧姐又病,想起要刘姥姥给她起个名字,说“……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她。”刘姥姥听她刚好是生于七月初七,就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她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日后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8.【答案】D 谜底是算盘
9.【答案】D
【解析】《秋窗风雨夕》是曹雪芹于第四十五回明说了的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10.【答案】C
【解析】C项,“凤姐……为她彻底解决了难题”表述错误。面对邢夫人的说求,王熙凤只是表面的见风使舵,对公公的事不抱希望,还是专拣些顺耳的话搪塞邢夫人,虽出了些主意并没有彻底解决难题,凤姐只是将自己置身事外。
11.答案:C
12.答案:D
D项,“虾须镯”是贾琏屋里的平儿的小挂件。这个情节出自书中这一回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贾母那里有新鲜的鹿肉,做诗社的宝玉、湘云等开始烤鹿肉吃,平儿也参加了此次宴饮,宴饮过程中还弄丢了一只“虾须镯”。所以,这个小挂件的情节与宝黛之间的爱情纠葛无关。
故选D。
13.解析:C(A项,选项中“王夫人”错误,应该是王熙凤。B项,“骑马和茗烟前往北静王府安慰北静王”错误。《红楼梦》第四十三回说,九月初二日凤姐生日这天,满园中人都来给凤姐祝寿,唯独不见宝玉。袭人说他一大早就出门去了,穿了素衣裳,说是北静王府里有个要紧的姬妾死了。实际上,宝玉只让焙(bèi)茗一人跟着他骑马出城,借水仙庵恭敬地祭祀了一个人。焙茗也不知道祭祀的是谁,书中始终没有正面说出宝玉祭祀的是谁,但从宝玉回来后去参加凤姐的生日,“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儿不答,只管擦泪。”书中在第四十四回还说到,宝玉因“今日是金钏儿的生日,故一日不乐”。可见,宝玉不顾凤姐生日,去祭祀的就是金钏儿。D项,“平儿明知道那瓶露就在赵姨娘屋里”错误。只有王夫人房中人都知道,这是彩云偷了给贾环了,可是彩云不仅不承认,还挤兑玉钏儿,说是她偷了去。最后,在平儿的盘问之下,彩云才承认了:“偷东西原是赵姨奶奶央告我再三,我拿了些与环哥儿是真,连太太在家,我们还拿过,各人去送人……”。)伤的是贾探春的颜面。
14.【答案】C
【解析】李纨在大观园中她分住的是“稻香村”,书中描写是“数楹茅屋”,外面“编就两溜青篱”“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俨然是一派“竹篱茅舍”的农家风光。这个住所要符合李纨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在后来探春结社的时候,李纨就自定了个“稻香老农”的雅号。作者对李纨这个角色是用同情及赞美的笔触描写的,她的形象既是贤妻良母也是个典型的一个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牺牲品。C项,“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编就两溜青篱”,符合李纨居所的特点。
15.【答案】D湘云改为李纨
16.A (A项认为后两首怀古诗史鉴无考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不是“宝钗、李纨反对”,而应是“黛玉、李纨反对”。)
17.【答案】(示例)“湘云醉卧”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花香,有动有静,有梦境和诗意的'少女春睡图。山石僻处,青板石凳上,蜂蝶闹攘,芍药花飞,湘云醉卧其间,梦中“唧唧嘟嘟”地说酒令。如此优美的意境衬出湘云的浪漫不羁,憨态可掬。
18.
1)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3)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4)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5)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猿猱欲度愁攀援
6) 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7) 重湖叠 山献 清嘉 羌管弄晴 嬉嬉钓叟莲娃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8)尽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19. A 20. C 21. D 22. D
23.A 24.B 25.D 26.B
27.(我们)两家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吗?)
28.B(2分) 29.D(2分)
30.(6分)参考答案:
这两行诗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困境,既是对上文苏轼人生遭遇(内心矛盾)的呼应,又引出了下文作者对自己经历的叙写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评分参考:三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1.(6分)答案要点:
①一首关于蒌蒿和河豚的题画诗,让“我”与苏轼在精神上跨越时空联系起来;
②苏轼之于我们正如蒌蒿之于河豚,其“解毒”效应能慰藉追梦路上的受挫者;
③蒌蒿和河豚生命历程中的“向上”态势,应激励更多的人自信而勇毅地上行。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