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选修二
问题探讨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kā)拉喀
托火山爆发,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 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后,地面上长出 了小草,出现了一种蜘蛛。到1909年,有202 种动物在这块土地生活。 1919年动物增加到
621种, 1934年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物
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 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问题探讨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
可能会消失,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因此 而发生了变化, 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新形成的群落与原来的群落不同
■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演替的原因
群落演替
目录
1 演替的类型
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4 习题检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阐明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演替的关系,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二、重点
群落演替的过程。
三、难点
群落演替的过程。
1
演替的类型
1 演替的类型
一、初生演替
1.概念 指在一个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 的地面,或者是_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案例 如在 沙丘 、 火山岩 、 冰川泥 上进行的演替。
从0开始
草本植物阶段
苔藓阶段
地衣阶段
灌木阶段
3.过程——裸岩到森林的演替
六个阶段
一、初生演替
裸岩阶段
乔木阶段
表层为岩石或石砾,裸岩
上没有任何生物,或者是原来 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3.过程——裸岩到森林的演替
①裸岩阶段
地衣侵入→定居→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
→土壤颗粒和有机物增多。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3.过程——裸岩到森林的演替
②地衣阶段
苔藓侵入→定居、扩展→进一步分解岩石
→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微生物增多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3.过程——裸岩到森林的演替
③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侵入→定居→竞争→较高草本植物占优
势→ 小动物增多→土壤有机物丰富、通气性好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3.过程——裸岩到森林的演替
④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小乔木侵入并定居→竞争→ 灌木、
小乔木占优势→动物进一步增多→物种多样化 →群落结构较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3.过程——裸岩到森林的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⑤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苔藓阶段
⑥乔木阶段 乔木在竞争中占优势→形成茂盛的树林→进一步
改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更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3.过程——裸岩到森林的演替
丰富多样→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思考 · 讨论】 分析群落的演替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地衣被苔藓取代了吗?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
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处于优势地位,结果逐渐取代了地衣。
3.过程——裸岩到森林的演替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 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
指“优势取代” ,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
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在演替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群落中物种丰
富度逐渐加大,食物网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3.过程——裸岩到森林的演替
1 演替的类型
二、次生演替 从1开始
1.概念 是指在 原有植被虽已不在 ,但 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 植物的种子 或 其他繁殖体 。
2.案例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 、 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 上进行的演替。
弃耕农田 杂草 灌木 乔木 森林
3.过程——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二、次生演替
弃耕农田 杂草 灌木 乔木 森林
农田被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在杂草的覆盖下,
土壤条件会得到改善, 一些多年生的杂草会“接踵而至 ”
3.过程——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一年生杂草生长→土壤条件改善→多年生杂草接踵而至。
弃耕农田 杂草 灌木 乔木 森林
3.过程——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杂草
土壤有机物增多,土壤保水能力增强→ 小灌木生长→形成灌木丛
3.过程——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弃耕农田
森林
乔木
灌木
杂草
乔木出现→逐渐取代灌木,称为优势种。
3.过程——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弃耕农田
森林
乔木
灌木
杂草
乔木
森林
灌木
气候适宜的条件下,逐渐演替出树林。
3.过程——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弃耕农田
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
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或 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 疏的灌木阶段。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
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森林 需要数十年时间。
【思考】弃耕农田一定会演替成森林吗?
不一定。
一年生杂草
3.过程——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弃耕农田
小灌木
灌木丛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多年生杂草
乔木
森林阶段
比较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从演替的起点来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什么不同?
这两种演替还有哪些差异?
①从演替的起点看:
裸岩上的演替是从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
是原来存在过植被、后来植被彻底消失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其他差异还有:
裸岩上的演替速度慢,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等等。
比较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这两种演替有哪些共同点?
①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
②群落中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
③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④群落稳定性越来越强,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
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3.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 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程度,
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不一定;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环境,生物的繁殖、
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划分依据 起始条件不同
无→有→多
少(有) →多
不 同 点 演替速度、时间 慢而长
快而短
趋向 形成新群落
恢复原来的群落
经历阶段 较多
较少
相同点 群落结构由 简单 到 复杂 ,物种数量和群 落层次 增多 ,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演替不一定是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物种丰富度从少变多。
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三看法”判断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演替的终点
有人说,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变化是永恒的。
请结合群落的演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当群落演替发展到群落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
生物环境之间都相适应时,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此 时群落内的生物种群仍然进行着繁殖和变化,同时外界环境也 会改变,这些因素又会使群落发生改变。因此,群落始终处于 动态的变化中,并趋向于形成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气候和土壤)处于平衡状态时, 演替不再进行。
此时的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结构最复杂最稳定,遇到干扰后
的自动调节能力强。
演替的终点
u群落演替的终点是顶级群落
当群落演替到生物群落内部、以及生物群落与外界环境
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
顶级状态。顶极群落类型主要是 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
影响演替的因素
1.外部因素: 群落的外界环境的变化。
如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等
2.内部因素: 决定因素
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如种内关系、种间关系(演替的催化剂),生物入侵等。
3.人类的活动等
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
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 地演替。
习题巩固
1.所有弃耕农田都一定能演替成森林吗 不一定 。
2.群落的演替达到最高的森林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
如 土壤、降水量 等。
3.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 增加 ,总生产量 增加 , 群落有机物总量 增加 。
4.群落演替过程中 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即生物发生了进化。
5.方向性: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因而往往是可预见的。
6.群落演替 不会 (会/不会)永远进行。
习题巩固
7.水生演替系列是湖泊填平的过程,该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
泊中央顺序发生的,一般经历以下阶段: 自由漂浮阶段→ 沉水植 物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阶段→ 湿生草本阶段→木 本植物阶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一般情况下,所有湖泊最终都会演替到木本植物阶段
B.浮叶根生植物的出现,会导致沉水植物向更深的湖泊中央转移
C.湖泊周围和湖泊中央出现了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
垂直结构
D.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习题巩固
8.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
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C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资料1】我国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曾郁郁葱
葱,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着温带落叶 阔叶林、疏林灌丛草原、温带草原等。然 而,现在的黄土高原上,森林和草原的覆 盖率比历史上大幅度下降,很多黄土丘陵 呈光秃状态。除了气候变化的因素,人类 活动是导致这一地区出现濯(zhu6)濯童 山的主要原因。自秦代以来,由于移民屯 垦和大量砍伐森林,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 很快,环境却年复一年地遭到破坏, 导致 大片森林和草原消失。
生物类群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水生植物 种类 92种
68种
占优势的物种 菱、竹叶眼子菜、 苦草、黑藻
微齿眼子菜、菰(ɡū)、 金鱼藻、黑藻
鱼 类 种类 74种
54种
占优势的物种 鲤鱼、鲫鱼、 鳊(biān)鱼
鲫鱼、黄颡(sǎnɡ)鱼、
红鳍鲌(bó)
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资料2 】 自20世纪60年代起,长江中下游某湖泊进行了大规模的围
湖造田,湖水面积减近50%。对该湖泊多种生物的调查表明, 水生植 物、鱼类和物种丰富度下降,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下表)。
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上述资料中,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
2.人类活动对上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响?
人类活动加快了这种演替的速度。
3.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
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一般会朝着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状态
进行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会增加,结构会变
群落物种丰富度
环境改变 降低;种间关系、 空间结构等更简单
群落演替的方向 和速度改变
得复杂。
人类活动
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1.砍伐森林 过度砍伐, 导致森林破坏
2.过渡放牧 可能很快导致土地荒漠化,使草原生物群落
演替为荒漠生物群落。
3.污水排入河流
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可能给水生生物带来
灭顶之灾。
在短期内改变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
进而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
60年前毛乌素沙漠
中国治理最好的三大沙漠:
库布齐沙漠、
毛乌素沙漠、
天漠
现在的毛乌素沙漠
管理草原
建立人工群落
治理沙漠
—— 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上升
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封山育林
二、积极影响
①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速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快或者减慢。
②人类活动往往会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演替的方向,
有时也会和自然演替的方向一致。
③人类活动不一定同时改变速度和方向。
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 往往 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 的 方向 和
速度 进行。
注意:
普遍性
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普遍现象,可发生于每个群落。
规律性 可预测性
群落演替有一定的规律,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
够根据现有情况预测群弱的发展趋势,从而正确掌握
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稳定性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演替,最终都会到达一个与其所处
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持续性
外部环境,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人类活动
等因素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因此群落不断的演替。
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群落演替的三个易错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 而
非“取而代之” ,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 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
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
发展的顶点。
①图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种演替类型?判断依据是什么?
由于甲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应属于
初生演替;乙群落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于次生演替。
②火灾后森林的演替与 乙 群落的演替类型相同。
③ 次生 演替的速度更快,历时更短。原因是:
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
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习题巩固
1.(1)右图表示甲、乙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
多样性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习题巩固
(2)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
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 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 的演替速度 变快 (填“ 未发生改变”“ 变慢”或“ 变快”),演替的方向 未发生改变 (填“ 发生改变”或“ 未发生改变”)。
3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3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 为扩大耕地面积, 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牺牲环境为
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成为洪涝灾害频 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退耕后(2017年)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退耕前(1984年)
3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我国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 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截至2013年,
全国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这项工程,累计完成退耕
还林2.98×107hm2 。这项浩大的工程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工 程。
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2015年将这项工程列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
2018年,我国启动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习题巩固
1.判断
①农业生态系统必须依赖人力来维持,否则可能发生演替( √ ) ②初生演替很容易发展到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很难发展到森林阶段
( × )
③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 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
的消亡 ( × )
④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
水平结构 ( √ )
⑤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 )
⑥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 √ )
习题巩固
⑦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 ⑧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呈“S”型增长( × )
⑨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负相关(× )
⑩幼小灌木集群分布,中灌木随机分布,大灌木均匀分布,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引起的结果( × )
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 )
大灌木均匀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 √ )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的数目( × )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
常用方法( × )
习题巩固
2.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
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原理,调查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群 落中不同植物类群的物种数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为
后一阶段的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
B.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
C.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对光能等
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D.在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草本植物的物种数的峰值会推迟
习题巩固
3.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r )
A.一片草地上所有动植物构成了群落
B.调查草地某种植株种群密度时应选择密集的地方选取样方
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可以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E.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此类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F.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是因为针叶林中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为复杂
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
1.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
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 新物种 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 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 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2.生物入侵的危害:
①竞争、占据当地物种的空间和食物 等,摧毁生态系统。
②分泌释放化学物种,抑制其他物种生长,危害生物多样性。
③影响遗传多样性等。
4
习题检测
习题检测
1.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和数量会发生变化。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群落演替就是群落内原有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状态。
( ×)
(2)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 √)
习题检测
2.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了灌木的优势地位,
其主要原因是 ( D)
A. 灌木寿命较短
B. 乔木繁殖能力较强
C. 灌木生长极为缓慢
D. 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习题检测
3. 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
究表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
分消失了。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B )
A. 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B. 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 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 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 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 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
习题检测
4. 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的记录如右上表所示, 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 快 (填“ 快”或“ 慢”),
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 慢 。
(2)一般来讲,与草原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复杂 (填“ 简单”或“ 复杂” ),原因是
针叶林的植物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 。
(3)如果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 哪个阶段?
可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习题检测
5.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 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 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习题检测
6.甲地发生森林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
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 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习题检测
7.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 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 一段时间后,各池塘 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D )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
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
可能导致乙消失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习题检测
8.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多年后被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
请解释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草莓不能和木本植物共同繁盛呢?
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因为木本植物较为高大,能占据
更多空间,获得更多的阳光,与草莓相比,它们处于优势 地位,所以能繁盛起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
难以成片生长。
习题检测
9.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群落,近30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种群密
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鳍鱼、田螺等动物,
现在它们几乎绝迹。
(1)试分析该稻田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原因。
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化肥、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
人类的捕捉等。
(2)上述变化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对农民的收入会有影响吗?
害虫数量会增多,土壤生态环境会被破坏,土质变差;农民
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强,生产成本较高,因而影响农民增加 收入。
习题检测
(3)按此趋势发展下去,再过30年,稻田群落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按此趋势, 30年后,稻田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将越来
越强,稻田群落变得更为单一、脆弱。
(4)现在有些地区发展稻田养鱼,建设“稻—萍—鱼”等立体农业。
你认为这是人类的创造还是对大自然本来面貌的回归?
这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创造,其目的是借助自然群
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使人类的活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 也有益于环境。这种做法体现了尊重自然的理念,因而在某种 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对大自然本来面貌的回归。
习题检测
10.我国南方很多的村落背后都有一片充当绿色屏障的防护林。防护林保留了
部分原始植被的特征,但同时由于深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与自然群落有一定 差异。研究表明,在华南某地,随着干扰(主要是砍伐成树)强度的增加,
防护林林下的植物丰富度增加,阳生植物增多。在人工干扰强度不同的防护
林中,占优势的树种也有差异。受到重度干扰的防护林,比自然林更容易遭 受外来物种的入侵。
(1)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影响了哪一类种间关系?
干扰后林下的阳生植物为什么会增多?
种间竞争。 人工干扰后,林下阳生植物能够获得更多的
光照、水肥,有利于其生长繁殖。
习题检测
(2)一定程度的人工干扰可能会增加防护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适度砍伐成树,既可以增加防护林物种的丰富度而提高其
稳定性,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为什么重度人工干扰的防护林比自然林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重度人工干扰,导致防护林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
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弱,就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人侵。这提示我们 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好绿水青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堂总结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