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3 21:37: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送友人》教学设计、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能够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能够抓住送别诗的意象,体会作者对朋友所抒发的深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鉴赏的方法,能够学以致用。(重点)
2.抓住并领会送别诗的意象,学会用合适的意象写相关片段。(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宋代的柳永有词云:“多情自古伤离别。”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诗经·燕燕》中就有“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的送别佳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具特色的送别诗,我们一起齐读标题和作者。(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标准节奏,读出感情。(指一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指导)
1.字音很准确,注意节奏:如青山/横北郭 萧萧/班马/鸣
2.律诗一般要押韵,读出韵味:城/征 eng韵 情/鸣 ing韵,韵脚自由转换,可见李白诗歌洒脱自由,不拘一格的特点。
3.读准字音节奏还不够,还要读出自己的感情
哪一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哪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学生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教师以第二联为例:指一生朗读,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从重读、重音轻读、语气的延长,情感的理解等角度指导)如: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加重语气,“一别”说明很看重此次离别/“万里”说明对友人距离遥远的深切关怀)
【读懂诗意,答疑解惑】
(过渡)同学们都读的这么好,可见对诗歌内容和情感都有了深入了解,经过课前的小组交流,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检查导学案中的重点字词句,译读全诗。
三、研读赏析:
【品析语言,体味情感】
送别诗大多有“送”和“别”这个字眼,同学们一起找一下,这首诗有吗?(如“送友人”“此地一为别” )
PPT:李白是如何通过文字传递“送别友人”时的绵绵情意呢?
【圈点批注:可抓住重点字词句从景物、修辞手法、人与物的情态等方面圈点批注】
导学案上继续补充一下(3分钟)小组合作交流一下(2分钟)
(一)“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联交代送别友人的地点,环境。青山静态,白水动态,动静结合,辽阔秀丽,节奏明快,色彩明丽。
1.“横”写出山的横亘,绵延,气势雄壮。
2.“绕”写出波光粼粼的流水绕着东城潺潺流过,体现出不舍之情,暗喻与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3.“郭”这里指外城。如《木兰诗》中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爷娘迎木兰迎到城外,可见思念。诗人一路送友人,道离别,送着送着送到了城外,依依不舍的深挚情意跃然纸上。
4.“青山”对“白水”这幅送别图景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相宜。
(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联交代与友人即将分别,对友人即将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担忧,这种情感不可直言,就寄托在传达情态的景物上。这种用来传达情态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1.【ppt讲解意象】何为意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意的人、景、物。在此联中显然“孤蓬”就是那个传情达意的意象。孤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比喻即将孤独远行的友人。
2.你知道古诗文中“蓬”意象的运用吗?——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白居易《望月有感》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3.除了“蓬”外,你还知道哪些游子漂泊的意象?——浮萍——“身世浮沉雨打萍”;浮云——“浮云游子意”。
(三)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飘忽不定,如同游子不宁的心情,落日徐徐落下,似乎不想离开,如同对友人的留恋不舍之情。此联运用比喻、对偶修辞,借景抒情,将离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写出诗人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真挚感人。
总结:古人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借助景物表达情感。如古人夸人美喜欢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生动形象的写出愁之多愁之深浓。
(四)“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班马”指离群的马,马鸣犹做别离之声,更衬托离情别绪。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注意分别的动作和拟声词,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此联描写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运用衬托手法暗写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马嘶鸣,头仰起,前蹄腾空,萧萧长鸣。马上人只顾驻足手握缰绳,萧萧马鸣声弥漫在整个送别的氛围中。这样的分别诗你见过吗?更显豪迈,洒脱(读)
教师总结:送别诗鉴赏三部曲:
(1)抓意象——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
(2)析情感——依依惜别不舍之情、漂泊天涯深切担忧;
(3)明手法——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比喻对偶、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四、拓展延伸:
【营造意境,感悟情怀】
如果你是一位插画家,让你为这首诗配上插图,你想画上哪些景物?想用什么色彩?想营造什么样的意境?
如:青葱的山岭,清澈的流水,洁白的浮云,火红的落日,嘶鸣的班马。是“寒蝉凄切”吗?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吗?可以说是色彩明丽,节奏明快,感情真挚。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想象与联想,实现从文字到画面,再从画面到文字的信息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注意描绘画面步骤:(1)找全景物。(2)加修饰语。(3)展开想象、联想。(4)语言流畅生动。
【类文比读】
这是些送别诗,可我们李白仍然写得如此洒脱,情深意切,而又豪迈,你还能想到李白送别诗的哪一首吗?
如:《赠汪伦》没有上层社会的礼尚往来,只有不拘俗理,快乐自由的一对友人,直呼汪伦更显真率亲切洒脱,后两句更是脱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哪比得上汪伦与我的情谊啊!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就是我们浪漫洒脱,豪气万丈的不拘一格的“诗仙”李白。
【悟读情怀】
为什么李白诗歌显现出这些特点?
1.盛唐时代:开放的社会气氛。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唐朝人把“大丈夫当治国平天下”作为远大志向。李白高昂豪放洒脱的诗歌风格,更是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2.诗人性格: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志向,屡败不馁的积极人生志向
【拓展意象】
你知道送别诗中除本文的“孤蓬”这一意象外,还有哪些?能不能找一些诗句来说明。【PPT补充相关诗句】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灞陵、长亭、杨柳、夕阳、日暮、流水、酒、月等借以表现别离主题的意象,在送别诗中起到了渲染环境、传达心声、扩大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增强了送别诗的艺术魅力。
教师引导:总结送别诗的特点:
(1)常见意象:柳、酒、日暮、月亮、长亭、南浦等。
(2)内容及主题:伤感离别、劝勉安慰、表明心志等。
(3)常见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比喻夸张等。
送别诗意象小结:灞陵长亭折柳别,夕阳日暮客心愁。
流水无情人有意,月下独酌尽杯酒。
五、课后作业:
1.【搜集资料】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与送别相关的诗歌?你还知道哪些送别中常见的意象?并举例说明。
2.【小练笔】运用本课所学,借助意象,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抒发送别之时的独特情感。(100字左右)
3.【古诗默写】 《送友人》李白
课后反思:
新课程目标指出:“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它对我们的要求是:一、培养鉴赏诗歌的兴趣;二是使其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怎样办呢?我认为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品味、交流,在感悟品味中,培养其鉴赏兴趣,在交流中逐步获得审美情趣,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其逐步认识鉴赏诗歌所运用的一般方法。
另外,从平时的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情况来看,鉴赏无从下手,组织答案没有语言可写。其根本原因,一个是不知如何鉴赏,另一点就是鉴赏时没有清晰的抓手。我想,运用这种课堂模式,就能够弥补学生的这种缺陷,使其领会到怎样鉴赏,从哪里着手鉴赏,鉴赏时有话可说,同时能够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学习一般送别诗的意象,明确了诗歌意象的概念,了解了送别诗意象的特点,让我们进入到诗歌所创造的无限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社会,对生命的最真切的诉说,对接诗人最真切最丰富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精神的情趣。
《送友人》导学案及答案
班级: 姓名:
【导读】《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能够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重点)
3.能够抓住送别诗的意象,体会作者对朋友所抒发的深挚感情。(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诗歌中鉴赏的方法,能够学以致用。(重点)
2.抓住并领会送别诗的意象,学会用合适的意象写相关片段。(难点)
[学法指津]
1.理解“孤蓬”、“班马”等词语的意思。
2.在反复的吟诵中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真挚而复杂的情感。
3.换词赏析。
[知识提炼]
1.诗人名片:《李白——离开长安后的漫游》
李白离开长安后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適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后来,在山东兖州,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一带。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的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四处浪游,漂泊在山东、金陵一带。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
2.诗词故事:赐金放还
李白在长安期间,恰逢渤海国呈报的国书故意用他们自己的文字书写,以此蔑视朝廷。当时这种文字只有李白一人识得。唐玄宗命李白拟回书,并极为郑重其事,请贵妃为他捧砚。李白想趁机戏弄杨国忠、高力士,于是请皇上允许让杨国忠代为磨墨,坐下后又让高力士替他脱靴。玄宗一一应允。为此,杨、高二人恨之入骨,借机向贵妃进言,谎说李白把杨贵妃比作汉朝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讽刺她。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真的生了气,后来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讲李白怎么怎么不好。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也看不惯,于是把李白赐金放还了。
3.写作背景
宣城,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有情衷。《送友人》这首诗是在玄宗天宝末年(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自主学习]
1.预习内容
(1)文学常识积累。
这首诗是 送别(近体) 诗,作者是 唐 (朝代)的 李白 (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青山横北郭 郭:外城②白水绕东城白水:清澈的水
③此地一为别为别:作别④孤蓬万里征 蓬:蓬草 征:远行
⑤挥手自兹去 自兹:从此⑥萧萧班马鸣萧萧:马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
2.诗歌赏析
问题:诗人李白是如何通过文字传递“送别友人”时的绵绵情意的?
【圈点批注:可抓住重点字词句从景物、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情感等方面圈点批注。】
①赏析“横”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矗”“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②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③“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④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⑤“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匆匆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使用对偶,句式工整,音韵和谐。
⑥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效果如何?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效果: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课堂检测]
问题:如果你是一位插画家,让你为这首诗配上插图,你想画上哪些景物?想用什么色彩?想营造什么样的意境?【要求:可就文章内容配以一图或多图,并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把你的设计描述出来】
设计描述:
示例一:
我的画是一幅特写。马嘶鸣,头仰起,前蹄腾空,萧萧长鸣。马上人只顾驻足手握缰绳,萧萧马鸣声弥漫在整个送别的氛围中。
离马不远处,送别之人频频挥手,被送之人大手一挥,只留下潇洒的背影。
示例二:
我的画是一幅全景。画中有青葱的山岭,清澈的流水,洁白的浮云,火红的落日,嘶鸣的班马。是“寒蝉凄切”吗?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吗?不,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这正是一幅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图画。
1.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2.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是送别诗,两首诗所写内容、手法有何异同?熟读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他的美好祝愿。比较学习,巩固深化。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内容:都写送别。《送友人》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和对友人远行的真切关心之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手法:1、都先写景后抒情,并且情景交融。《送友人》手法较多,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送孟浩然之广陵》情景交融。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着力放大了细节,强化了惜别之情。
《送友人》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以细化的场景作结,抒发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感。
《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课后作业]
1.【搜集资料】(1)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与送别相关的诗歌?(至少写出一首)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还知道哪些送别中常见的意象?并举例说明。
1.折柳送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2.芳草惜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
3.长亭饯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雨霖铃》
4.歧路别歌:“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与歌者何戡》
5.饮酒劝别:“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送殷溆》
6.挥泪泣别:“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拟咏怀》
7.以水喻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8.借月咏别:“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
2.【开心练笔】
运用本课所学,借助意象,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抒发送别之时的独特情感。(100字左右)
“孩子们,回去吧!我也该走了,记得好好学习!”支教的张老师催促着送她的孩子们。站台又沉默了。似乎那一刻,空气被凝固,时间被冻结。起初,孩子们都没哭,大家都努力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有个女孩终于忍不住了,率先哭了起来,顿时,站台被一片离情濡湿。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师生是流动的,爱却永久地站着,与坚固的站台一起挥手相送,并等待着下次的重逢……
3.【古诗默写】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