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班级 姓名
1 .下列结合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的①大于②
B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高野生动物的②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影响③
D .春运期间,河南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受④的影响
2 .如图为种群特征及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 大于 C 时种群密度就增大
B .图中 a 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图中 D 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D .若要调查某区域跳蛹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3 .“深谷寻飞鸟,不觉夕阳斜” 。我国鸟类专家们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们的研究对象对应的生
命系统结构层次是( )
A .个体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4 .利用红外照相技术, 估算某保护区每 1km 有 6 .71~9 .70 头亚洲象个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地区亚洲象的种群密度是 6 .71~9 .70 头/km
B .利用红外照相技术估算数量还需要人工捕捉亚洲象
C .利用该技术调查种群密度,对亚洲象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D .也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该地区亚洲象的种群密度
5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具有个体层次所没有的特征。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B .分析年龄结构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C .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6 .亚洲象是一种比大熊猫还珍稀的动物,其数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下降了近 90%,截止 2022 年 3 月,
我国亚洲象数量已由 1985 年 180 头增至 300 头左右,在对这些亚洲象进行统计后可反映种群的某些特征。
下列种群特征中,不能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是( )
A .种群密度 B .迁出率 C .年龄结构 D .性别比例
7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 100,这一年新生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 .所有动物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每年生殖次数增加,则出生率会更高
D .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一般预测种群数量会保持稳定
8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有关种群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B .种群数量越多,种群密度就越大
C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生长茂盛处取样
D .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记重捕法
9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
B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保留,统计后求平均值
C .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D .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并采用样方法
10 .图 a 是某保护区海边潮间带不同龄级的红海榄个体数量,图 b 是红海榄不同龄级的生存率和死亡率曲
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 Ⅰ~Ⅲ龄级为幼龄, Ⅳ~Ⅴ龄级为中龄, Ⅵ以后龄级为高龄。
A .图 a 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 .图 a 表明应重点加强对Ⅰ 、Ⅱ龄级个体的保护
C .图 a,b 表明该种群的密度将越来越大
D .图 a 、b 表明该种群的Ⅵ龄级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11 .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 .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C .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D .调查红豆杉的种群密度时,确定样方面积是保证调查结果更精确的关键因素
1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 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 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 等, 进行标记后放归, 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 你认为
不正确的是( )
单位:只 捕获数 标记数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A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125 只/hm2 B .初捕后,该种群的性别比例可能发生了变化
C .若标志物脱落,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 D .用此方法调查濒危动物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13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繁殖的单位是个体
B .环境可诱导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 .图中 C 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D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将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二、综合题
14 .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 。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
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
(3)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
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各为 100m ,50m,如果要等距抽取 10 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m。若调查中小样方为 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 株、 18 株、 16 株、 16 株、 15 株、 13 株、
15 株、 11 株、 13 株、 11 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株/m2。
(5)如果要调查某一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该调
查方法常用于调查 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15.“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 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
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其种群密度,它是种群 的数量特征,而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的数量特征是 。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
回答。
初始种群规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 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 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
始种群规模范围在 只。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 限制压” ,下图 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 初始种群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
图分析:
由图可知, 随着限制压的增大, 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 ,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 (填“增 大”“减小”或“不变”)。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 5%,限制压为 0.02 时, “最小存活种群” 的规模为 只。 16 .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
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
(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 ,就
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 ,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
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 Nt=N0 λt ,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 型增长。
(4)如图 1 时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 2 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
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回答问题:
图 1 中种群数量以 A 曲线增长时, 种群增长率 (填“增大”“不变”或“减少”)。图 2 中, 当 R 值为 b 点
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 。
17 .(2023·天津 · 高考)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C .年龄结构 D .性别比例
18 .(2023·山东 · 高考)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
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 .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 .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 .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19 .(2022·全国 · 高考)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
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 3 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 S,样方面积为 m ,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 n ,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 2 点即可)。第 1 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班级 姓名
1 .下列结合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的①大于②
B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高野生动物的②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影响③
D .春运期间,河南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受④的影响
【答案】D
【详解】A、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①表示死亡率②表示出生率,所以年龄结构为衰退
型的种群的①大于② , A 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 要增加数量就要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所以建立
自然保护区能提高野生动物的②(出生率),B 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改变的是性别比例, ③表示性别比例, C 正确;
D、春运期间,河南人口数量主要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而不是受④年龄组成影响, D 错误。
故选 D。
2 .如图为种群特征及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 大于 C 时种群密度就增大
B .图中 a 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图中 D 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D .若要调查某区域跳蛹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答案】A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A 出生率大于 C 死亡率, 种群密度不一定就增大, 还要考
虑迁入率和迁出率, A 错误;
B 、a 表示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B 正确;
C 、D 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正确;
D、跳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跳蛹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D 正确。
故选 A。
3 .“深谷寻飞鸟,不觉夕阳斜” 。我国鸟类专家们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们的研究对象对应的生
命系统结构层次是( )
A .个体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答案】B
【详解】题意显示,该鸟类专家们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研究对象是这个地区的同种生物的全部
个体,该对象属于种群,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4 .利用红外照相技术, 估算某保护区每 1km 有 6 .71~9 .70 头亚洲象个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地区亚洲象的种群密度是 6 .71~9 .70 头/km
B .利用红外照相技术估算数量还需要人工捕捉亚洲象
C .利用该技术调查种群密度,对亚洲象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D .也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该地区亚洲象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详解】A 、6.71~9.70 头/km2 是单位面积亚洲象种群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定义, A 正确;
B、红外相机布设在亚洲象的栖息地,通过分析照片可获取种群数量信息,不需要人工捕捉, B 错误;
C、利用该技术调查种群密度,对亚洲象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 正确;
D、该地区亚洲象分布范围较小, 个体较大, 且数量不多.也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D 正确。
故选 B。
5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具有个体层次所没有的特征。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B .分析年龄结构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C .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答案】B
【详解】A、可根据种群的数量特征, 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如构建年龄结构
模型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A 正确;
B、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可以通过分析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B 错误;
C、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C 正确;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 正确。
故选 B。
6 .亚洲象是一种比大熊猫还珍稀的动物,其数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下降了近 90%,截止 2022 年 3 月,
我国亚洲象数量已由 1985 年 180 头增至 300 头左右,在对这些亚洲象进行统计后可反映种群的某些特征。
下列种群特征中,不能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是( )
A .种群密度 B .迁出率 C .年龄结构 D .性别比例
【答案】B
【详解】截止 2022 年 3 月,我国亚洲象数量已由 1985 年 180 头增至 300 头左右,通过统计方法可以计算
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但是迁出率无法计算, ACD 错误, B 正确。
故选 B。
7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 100,这一年新生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 .所有动物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每年生殖次数增加,则出生率会更高
D .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一般预测种群数量会保持稳定
【答案】B
【详解】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 100,这一年新生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出生率为 10/100=10% ,A 正确;
B、只有自然界中雌雄比例为 1:1 ,则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出生率越高, B 错误;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每年生殖次数增加,则产生的后代越多,出生率会更高, C 正确;
D、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因此一般预测种群数量会保持稳定, D 正确。
故选 B。
8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有关种群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B .种群数量越多,种群密度就越大
C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生长茂盛处取样
D .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记重捕法
【答案】A
【详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A 正确;
B、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种群数量越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就越大, B 错误;
C、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应随机取样, C 错误;
D、对于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D 错误。
故选 A。
9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
B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保留,统计后求平均值
C .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D .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并采用样方法
【答案】B
【详解】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粗略估算种群密度, A 错误;
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保留,统计后求平均值, B 正确;
C、两次捕捉时间间隔长短对调查结果有影响,如时间太长导致部分标记物脱落等,导致调查结果不准确,
C 错误;
D、东北虎体型大, 危险度高, 且活动能力强, 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 不适合采用样方
法, D 错误。
故选 B。
10 .图 a 是某保护区海边潮间带不同龄级的红海榄个体数量,图 b 是红海榄不同龄级的生存率和死亡率曲
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 Ⅰ~Ⅲ龄级为幼龄, Ⅳ~Ⅴ龄级为中龄, Ⅵ以后龄级为高龄。
A .图 a 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 .图 a 表明应重点加强对Ⅰ 、Ⅱ龄级个体的保护
C .图 a,b 表明该种群的密度将越来越大
D .图 a 、b 表明该种群的Ⅵ龄级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答案】B
【详解】A、稳定型年龄结构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比较适中, 而图 a 幼龄个体、中龄个体所占比例较高, 高
龄个体所占比例很低,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可能为稳定型, A 错误;
B、由图 a 可知, 红海榄幼龄个体中Ⅰ 、Ⅱ龄级个体数偏少, 推测Ⅰ 、Ⅱ龄级个体生存能力较弱, 应重点加强对
Ⅰ 、Ⅱ龄级个体的保护, B 正确;
C、由图 a 可知,该红海榄种群中, Ⅲ~Ⅴ龄级的个体占绝大多数,而由图 b 可知, Ⅲ~Ⅴ龄级个体的生存率
均低于死亡率,且二者的差值迅速增大,该种群的密度可能不会越来越大, C 错误;
D、由图 a、b 可知, 该红海榄种群Ⅰ、Ⅱ龄级的个体数量很少, 而Ⅳ~Ⅵ龄级的生存率极低, 该种群Ⅵ龄级的
数量可能不会越来越多, D 错误。
故选 B。
11 .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 .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C .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D .调查红豆杉的种群密度时,确定样方面积是保证调查结果更精确的关键因素
【答案】C
【详解】A、河岸两侧通常为长方形,因此调查沿河岸的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宜采用等距取样法, A 错误;
B、濒临灭绝的动物数量极少而且是大型肉食动物, 适合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 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 B 错
误;
C、抽样检测法可用于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的种群密度, C 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 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 乔木
一般是 100m2 、灌木一般是 16m2 、草本一般是 1m2 ,D 错误。
故选 C。
1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 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 2h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 等, 进行标记后放归, 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 你认为
不正确的是( )
单位:只 捕获数 标记数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A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125 只/hm2 B .初捕后,该种群的性别比例可能发生了变化
C .若标志物脱落,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 D .用此方法调查濒危动物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答案】D
【详解】A、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则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
密度约为 50×50÷10÷2=125 只/hm2 ,A 正确;
B、由表格可知,初捕和重捕 50 只,其雌雄个体数不同,其重捕前后雌性或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不同,因
此推断初捕后,该种群的性别比例可能发生了变化, B 正确;
C、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若部分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 C 正确;
D、濒危动物东北豹的种群数量极少,调查其种群数量时,应该逐个计数, D 错误。
故选 D。
13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繁殖的单位是个体
B .环境可诱导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 .图中 C 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D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将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答案】D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A 错误;
B、生物的变异通常是不定向的,环境不可诱导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B 错误;
C、生殖隔离是指自然状态下,个体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育,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 错误;
D、生物能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 正确。
故选 D。
14 .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 。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
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
(3)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
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各为 100m ,50m,如果要等距抽取 10 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m。若调查中小样方为 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 株、 18 株、 16 株、 16 株、 15 株、 13 株、
15 株、 11 株、 13 株、 11 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株/m2。
(5)如果要调查某一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该调
查方法常用于调查 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1) 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2)大
(3)8
(4) 10 14
(5) 标记重捕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详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时,为了使结果更接近实际值,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
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采用样方法调查时, 一般根据调查对象的大小确定样方大小。由于乔木比草本植物大, 因此调查乔木
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3)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 样方四边的个体只能计 1/2,样方四角的个体只能计 1/4 。一般只计
算每个样方左边、上边和左上角的个体,所以应记录的数目是 8。
(4)该地块长、宽各为 100m 、50m,等距抽取 10 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100m÷10=10m。由于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各个样方的平均值,所以某种植物种群的密度为
(12+18+16+16+15+13+15+11+13+11)÷10=14 株/m2。
(5)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种群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由于鱼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
大,因此常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其种群密度。
15.“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 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
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其种群密度,它是种群 的数量特征,而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的数量特征是 。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
回答。
初始种群规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 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 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
始种群规模范围在 只。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 限制压” ,下图 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 初始种群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
图分析:
由图可知, 随着限制压的增大, 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 ,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 (填“增 大”“减小”或“不变”)。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 5%,限制压为 0.02 时, “最小存活种群” 的规模为 只。
【答案】(1) 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28~30
(3) 增大 增大 160
【详解】(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其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而直接决
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据表格分析:初始种群规模为 28 只时, 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为 6.5%,初始种群规模为 30 只时, 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为 4.1%,故以“种群在 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 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
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范围在 28~30 只。
(3)据图分析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率随之增大,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维持种群存
活的最小规模也会增大;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 5%,限制压为 0.02 时, “最小存活种群” 的规模为 160 只。
16 .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
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
(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 ,就
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 ,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
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 Nt=N0 λt ,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 型增长。
(4)如图 1 时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 2 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
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回答问题:
图 1 中种群数量以 A 曲线增长时, 种群增长率 (填“增大”“不变”或“减少”)。图 2 中, 当 R 值为 b 点
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 。
【答案】(1) 样方 随机取样
(2) 性别比例 出生率
(3)J
(4) 不变 增长型
【详解】(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2)消灭某种虫害时,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就
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图 1 中种群数量以 A 曲线增长时,属于 J 型增长,所以种群增长率不变。
(4)图 2 中,当 R 值为 b 点对应的数值时, R 大于 1,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说明布氏田鼠种群的年
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数量特征,并能准确判断不同
生物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同时能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中不同点代表的不同含义,并能准确解题。
17 .(2023·天津 · 高考)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C .年龄结构 D .性别比例
【答案】D
【详解】AB、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AB 不符合题意;
C、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 C 不符合题意;
D、理论上男女比例是 1∶ 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18 .(2023·山东 · 高考)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
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 .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 .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 .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答案】D
【详解】A、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
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 A 错误;
B、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 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
B 错误;
C、图示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 ,由图可知, 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 其存活率逐渐下
降。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 C 错误;
D、据图可知幼体存活率下降较高, 0-1 年死亡个体较多,成年后死亡较少,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
注其幼体, D 正确。
故选 D。
19 .(2022·全国 · 高考)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
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 3 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 S,样方面积为 m ,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 n ,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 2 点即可)。
【答案】(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2)(S×n)/m
(3)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详解】(1)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要
依据调查范围大小来确定样方大小和数量,样方大小要一致、样方数量要适宜。
(2)假设区域内种群数量为 N,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 n ,已知所调查区域总面积为 S,样方面积为 m ,调
查区域内种群密度相等, N÷S=n÷m,则 N=(S×n)/m。
(3)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 与标志重捕法相比, 该 调查方法周期短,不受不良天气变化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生活干扰少,操作更简便,并允许在繁殖季节收
集更多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