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3 21: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吃、忘”等13个生字和心字底、广字头两个偏旁;会写“吃、叫、主、江、住、没、以”7个字和“横折弯”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读通顺句子;积累词语。
3.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体会乡亲们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语;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
【教学难点】
本文是革命传统故事,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适当提供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板书导入,理解题意
1.板书:吃,理解“吃”的意思。
(1)口头组词:吃水、吃茶、吃酒。
(2)板书:吃水,吃水就是喝水的意思?为什么用吃水呢?
(古时候,茶叶在加工、煮时要加一些佐料,用这样的方式吃。后来,就演变成了喝水、喝茶、喝酒。)
2. 补全板书:吃水不忘挖井人,理解题目意思。
(1)有干净的水吃对当地人来说是多么幸福,必须有人挖井。
挖井,这件事很辛苦,所以不能忘记。
(2)题目告诉我们,当你觉得幸福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为你付出辛苦劳动的人,这就叫感恩之人。
(3)“吃水”就是饮水、喝水,“不忘”就是思,“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饮水思源”。
3.这个人是谁?从第三自然段读出,这个人是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不忘毛主席”)
4.同学们,这就是沙洲坝立着的石碑,竖着读。
师:这个字刻在石碑上,村民们永远记住毛主席。
板块二 学习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故事的地点在哪?故事时间是什么时候?人物是谁?
(地点:沙洲坝;时间: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人物:毛主席)
2.(补充资料)介绍沙洲坝。
3.品读“住过”,理解人物品质。
(1)理解“住过”。
师:什么叫“住过”?
生:曾经在那里呆过、生活过。
师:住得久吗?
生:不久,住的时间很短。
师:毛主席没有久居,却非常细心地发现问题,并为乡亲们解决问题。
(2)关联阅读,感受人物品质。
1933年4月,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工作非常的繁重,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关联阅读《八角楼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依然心系群众,为乡亲们解决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毛主席带人挖井?在书上圈画相关语句。
2.交流原因。
(村子里没有水井,村民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3. 发挥想象,体会“发现”之不易。
师:毛主席是怎么发现人们生活很不方便的?
(生交流:观察、走访、询问百姓……)
师:毛主席关注百姓民生,仔细观察人们的生活,以这样的身份,观察、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体贴百姓生活,就叫体察。
4. 补充资料,感受挖井之难。
沙洲坝这个地方地形比较特别,当地的老百姓也组织人们多次挖井,但挖的不够深,不够准,再加上人手不够,所以挖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于是,毛主席带领工作人员和战士们经过勘测,终于挖到了水。
4.说话训练。
师:村民、驻军部队战士们,这就是“广大军民”。
师:做了一件好事,造福了广大军民,村民感谢挖井人。
5. 指导书写生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朗读第三自然段。
2.补充资料,理解“立了一块石碑”
师:乡亲们立了一块石碑,在石碑上刻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古代人在什么情况下会立碑?立碑是为了什么呢?(歌颂功德)“刻”是把字印进去,把字永远留下来,村民们想要歌颂铭记,告知后人,传承发扬这种精神,所以乡亲们自觉地在水井旁立了一块木牌,解放以后,在水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从木牌到石碑,人们永不相忘,代代相传。
板块三 总结升华
师:解决吃水的问题,让生命得以延续。毛主席在这里短暂的住过,却为老百姓永久地解决吃水难的问题。他心中装着人民,全心全意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百姓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