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选修2第四章第三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步训练
1、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2001年首次在我国天津、河北发现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迅速蔓延。试推测黄顶菊的迅速蔓延最可能会使这些地区( )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基因多样性增加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没有天敌的外来物种入侵,将使本地原有物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生存受到威胁,破坏当地物种的多样性。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 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不包括( )
A、环境的破坏
B、人口的快速增长
C、环境的污染
D、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人类活动的加剧,进而加剧对生物多样性 ( https: / / www. / s wd=%E7%94%9F%E7%89%A9%E5%A4%9A%E6%A0%B7%E6%80%A7&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dhnWf4mHFhnhN9nymsm161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1TL0qnfK1TL0z5HD0IgF_5y9YIZ0lQzqlpA-bmyt8mh7GuZR8mvqVQL7dugPYpyq8Q1cknHm4PjDvPWT1PWTdrHb4rjT"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的破坏。乱砍乱伐森林会破坏生物的栖息地;环境污染会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生物不能再适应环境而死亡;生物入侵 ( https: / / www. / s wd=%E7%94%9F%E7%89%A9%E5%85%A5%E4%BE%B5&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dhnWf4mHFhnhN9nymsm161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1TL0qnfK1TL0z5HD0IgF_5y9YIZ0lQzqlpA-bmyt8mh7GuZR8mvqVQL7dugPYpyq8Q1cknHm4PjDvPWT1PWTdrHb4rjT"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我们知道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而我们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 ( https: / / www. / s wd=%E7%94%9F%E7%89%A9%E5%A4%9A%E6%A0%B7%E6%80%A7&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dhnWf4mHFhnhN9nymsm161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1TL0qnfK1TL0z5HD0IgF_5y9YIZ0lQzqlpA-bmyt8mh7GuZR8mvqVQL7dugPYpyq8Q1cknHm4PjDvPWT1PWTdrHb4rjT"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例如,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禁止采伐树木,相反,适时地、有计划地进行合理的采伐,不仅能获得林木产品,而且有利于森林系统的更新。野生动物 ( https: / / www. / s wd=%E9%87%8E%E7%94%9F%E5%8A%A8%E7%89%A9&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dhnWf4mHFhnhN9nymsm161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1TL0qnfK1TL0z5HD0IgF_5y9YIZ0lQzqlpA-bmyt8mh7GuZR8mvqVQL7dugPYpyq8Q1cknHm4PjDvPWT1PWTdrHb4rjT"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及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是这样。因此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 https: / / www. / s wd=%E7%94%9F%E7%89%A9%E5%A4%9A%E6%A0%B7%E6%80%A7&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dhnWf4mHFhnhN9nymsm161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1TL0qnfK1TL0z5HD0IgF_5y9YIZ0lQzqlpA-bmyt8mh7GuZR8mvqVQL7dugPYpyq8Q1cknHm4PjDvPWT1PWTdrHb4rjT"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故D符合题意。故选D。
分析: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要求考生掌握生物资源的威胁,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3、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的危害不包括的是( )
A、破坏生态环境
B、严重危害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C、污染环境
D、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渔业捕捞中,过度捕捞往往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危害可持续发展。故选C。
说明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要求考生掌握过度捕捞的危害,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4、 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20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20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 )
A、掠夺式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的相关知识。
5、下列措施中,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不相符的是(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
D、农田施用的无机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农田长期处于C项中的状况会使土壤贫瘠,降低农作物的产量。故选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学生要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6、生态效益的大小是评价森林资源价值的重要指标。林业部门将森林的保护和增值作为主要目标,走“采育结合,育重于采”( )
A、提供木材等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产品
B、控制木材消耗
C、大搞荒山绿化,弥补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D、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原则之一。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的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7、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全面禁止捕捞 ②实行休渔期、划分休渔区 ③控制渔网网眼大小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不应禁止捕捞,而应适度捕捞,否则,会因种内斗争激烈而影响鱼类的繁殖和生长。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意在考查开发和保护鱼类资源措施,属于常考题。
8、下列哪个时间,中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A、1990.5
B、1991.5
C、1998.4
D、1998.5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修订是在1998.4,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意在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修订,属于易考题。
9、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我国哪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
A、1996
B、1998
C、1986
D、1985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制定是在1985年,故选D。
分析:主要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清楚的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修订。
10、发菜与下列哪种生物的结构相似( )
A、大豆
B、大肠杆菌
C、线虫
D、酵母菌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发菜属于细菌,与大肠杆菌相似。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属于基础课题,学生熟记即可,难度不大。
11、1998年,我国长江和嫩江流域都发生了特大洪灾,这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有直接关系,由此可以说明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消除污染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降低风速,稳定流速
D、增加空气湿度,容易形成降雨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的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明确森林的作用是解本题关键,难度不大。
12、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计划性合理砍伐与种植
C、营造单纯林种
D、过量砍伐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森林是可再生资源,我们要保护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一定要合理采伐,伐后及时更新,使木材生长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甚至大于采伐量。同时要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单纯的杉木林中生物种类单一,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差,生态平衡易被破坏,不利于保护森林资源。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主要是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属于常考题。
13、过早出现的漫天黄沙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的大面积的标志
③要以至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使防沙的最好途径
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由于人为的滥砍乱伐,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植被破坏,易产生土地沙化,就会使该地区的植被活动受到抑制,植树.种草增加植被,防风固沙。由此可见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故选D。
分析:做这题的关键是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主要是考查沙漠化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会考到,注意掌握。
14、我国的植被中,什么植物占据了主体?( )
A、森林 B、草原 C、苔藓植物 D、蕨类植物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以下几种: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在我国的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329.5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仍居世界前列,我国的森林资源虽然植物种类丰富,但是我国却是一个少林国家。就拿森林覆盖率来说,圭亚那是97%,芬兰是69%,日本是68%,美国是33%,我国仅仅只有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故选A。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解答时可以从植被的概念和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方面来切入。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位居世界前列
B、我国的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
C、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D、植物造林有利于改善环境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A、在我国的植被中,森林占了主体;我国的森林资源尽管植物种类丰富,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少林国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B、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以下几种: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在我国的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329.5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仍居世界前列,我国的森林资源虽然植物种类丰富,但是我国却是一个少林国家。就拿森林覆盖率来说,圭亚那是97%,芬兰是69%,日本是68%,美国是33%,我国仅仅只有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C、我国是土地沙漠化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漠化造成的城市沙尘暴日益严重。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由于城市化加剧,工程建设形成大量粉,也能造成沙尘暴天气。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哪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D、陆地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植物增加空气中的氧含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了解植被的特点,更好理解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知识的应用。
16、我国西部绵延不断的天然草地,组成了我国重要的绿色屏障,同时它又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沙尘暴频发的地区。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首先做好( )
A、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然后考虑生态环境建设
B、鼓励农民不断发展畜牧业,大幅度提高经济收入
C、开发和利用草地,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
D、大力开展植树种草,营造山川秀美的环境,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开展植树种草,营造山川秀美的环境,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加快退化草地治理等重点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规划,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当前首要采取的措施。故选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意在能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7、植被大面积减少给生物圈带来了许多问题。下列各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植被减少引起的是( )
A、水俣病 B、酸雨 C、沙尘暴 D、赤潮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水俣病、酸雨、赤潮是环境污染的恶果。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意在考查沙尘暴的原因,难度不大。
18、下列关于我国植被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植物种类很少
B、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C、我国长期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D、我国由于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A、据统计,我国裸子植物的已知种数占世界裸子植物的已知种数的1/3,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因此我国植物种类很多。B、我国的森林资源尽管植物种类丰富,但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5公顷,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国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C、我国人均森林覆盖率低,又加上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伐优留劣、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D、我国的草原植被由于过度放牧已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沙化的面积在逐年扩大,土地沙漠化已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综上所述,B、C、D说法全正确。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意在考查过度砍伐的作用,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植被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①森林减少②荒漠蔓延③水域污染④草原退化⑤湿地缩小⑥火山地震频繁.
A、①②④⑤ B、①②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①由于乱砍滥伐导致森林减少②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是导致荒漠蔓延的主要原因③水域污染主要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影响④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⑤不合理开发、围湖造田等导致湿地缩小⑥我国火山活动较少。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意在考查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等相关知识。
20、据调查,绿化区空气里的细菌比闹市区的少7倍以上,其原因之一是有些植物能( )
A、释放O2 B、吸收CO2 C、吸收SO2 D、分泌抗生素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较多,其杀灭细菌的重要作用对人类正常生活有重大意义。故选D。
分析: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绿化的意义。
21、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某地的生态结构图,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将正确的选项填在上图相应的空白格内。
A、流域蓄水能力降低
B、围湖造田
C、水土流失
D、旱涝增多
(2)为了保障本地区农业的良性持续发展,目前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
A、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B、绿化造林,兴修水利
C、退耕还湖,扩大水域面积
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人均收入
(3)围湖造田对本地区水患的影响在于: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地区旱涝发生的规律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下图
(2)C
(3)A、减小了湖区的水域面积,降低了流域的蓄流能力,B、降低了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增加了干流的排洪负荷
(4)A、梅雨过强,梅雨期过长则涝害发生,B、梅雨期过短,梅雨过弱则旱灾发生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本题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不断发生洪涝灾害为背景,以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人们得到大自然严酷惩罚的事实为依据进行题目立意,意义深远,本题涉及地理、生物、自然、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知识,有理论深度和综合的强度。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对培养学生遵循科学规律办事和科学的决策能力大有益处。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意在考查考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2、如图所示为我国20世纪50~90年代某海域一种渔业资源的产量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捕捞量迅速增加是由于______的改善,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捕捞量迅速下降,是由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就已出现了______________超过了______________。
(2)造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原因,除了过度捕捞外还有____________,其中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为______________,能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污染物是______________,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3)请运用相关生物学知识谈谈海洋生物资源低质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捕捞工具、手段措施|捕捞量|资源再生能力
(2)环境污染|石油、重金属等|重金属|N、P等矿质元素|有机物
(3)海洋生物资源低质化的原因有两个:①长期过度捕捞某些经济鱼类等破坏了食物链,如大黄鱼为肉食性鱼,它以某些小杂鱼为食,大量过度捕捞大黄鱼则使小杂鱼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导致低质化;②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变异也是低质化的原因。
(4)①开发:大力发展沿海水产品养殖和增殖;②利用和保护:适度捕捞、控制污染因素、实施禁渔区和禁渔期政策、规范捕捞工具等。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1)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捕捞量迅速增加是由于捕捞工具、手段措施的改善,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捕捞量迅速下降,是由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就已出现了捕捞量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
(2)造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原因,除了过度捕捞外还有环境污染,其中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为石油、重金属等,能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污染物是重金属,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有N、P等矿质元素和有机物等。
(3)海洋生物资源低质化的原因是①长期过度捕捞某些经济鱼类等破坏了食物链,如大黄鱼为肉食性鱼,它以某些小杂鱼为食,大量过度捕捞大黄鱼则使小杂鱼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导致低质化;②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变异也是低质化的原因。
(4)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之有效的措施有①开发:大力发展沿海水产品养殖和增殖;②利用和保护:适度捕捞、控制污染因素、实施禁渔区和禁渔期政策、规范捕捞工具等。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海洋渔业资源变化情况、原因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我国海洋资源有严重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要保护海洋资源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23、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沙尘暴”和“泥雨”,其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森林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________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
(2)自我调节能力|植被
(3)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4)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植被。
(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沙尘暴”和“泥雨”,其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森林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分析: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能力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24、如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HYPERLINK "http://c.hiphotos./zhidao/pic/item/dbb44aed2e738bd421f4fb85a28b87d6267ff9a9.jpg" \o "点击查看大图" \t "http://zhidao./_blank" INCLUDEPICTURE \d "http://c.hiphotos./zhidao/wh=600,800/sign=45c21cdd262dd42a5f5c09ad330b778d/dbb44aed2e738bd421f4fb85a28b87d6267ff9a9.jpg" \* MERGEFORMATINET
(1)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______;B______;C______
(2)种群C的密度会______,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图______(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年______.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的组成趋于图______(填代号)
(3)濒于灭绝的生物其年龄组成的类型可能是______(填代号)
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越来越小 A 增大 B
(3)C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B、C的类型依次是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种群C为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密度会越来越小;我国每年新生人口较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密度会越来越大,实行计划生育努力使人口年龄组成趋于稳定;
(3)濒于灭绝的生物幼年个体较少,为衰退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记住种群的特点,应该能解决相关题。
25、我国的四川甘肃等地,在海拔2000~4000m的高山中生活在珍稀动物大熊猫。据统计,目前野生大熊猫仅存800只左右。请分析:
(1)造成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______
(2)将动物园内的大熊猫放归大自然,与野生大熊猫相比,______的生存能力强
(3)为保护大熊猫,下列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
①在栖息地引入多种动物
②将大熊猫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③在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制定法律,严禁猎捕
⑤在其栖息地多种植竹林
答案:(1)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了人熊猫的生活环境
(2)野生大熊猫
(3)②③④⑤|③
知识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解答:(1)造成大熊猫濒危的因素很多,大熊猫的食物结构简单,繁殖能力很弱,但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日常活动干扰和破坏了大熊猫的栖息地环境,使基因的多样性减少。
(2)将动物园内的大熊猫放归大自然,与野生大熊猫相比,野生大熊猫的生存能力强。因为,野生大熊猫比动物园内的大熊猫的生存适应能力强。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建立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 https: / / www. / s wd=%E5%9B%9B%E5%B7%9D%E5%8D%A7%E9%BE%99%E5%A4%A7%E7%86%8A%E7%8C%AB%E8%87%AA%E7%84%B6%E4%BF%9D%E6%8A%A4%E5%8C%BA&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3njKbnH99nWF-ujcznAm0IAYqnWm3PW64rj0d0AP8IA3qPjfsn1bkrjKxmLKz0ZP1TjYk0ZP1Tjcqnf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HR1PHcsP1fsrHR3PHmYnWbz"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严禁捕猎大熊猫;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在栖息地引入多种动物,对于保护大熊猫无明显意义。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 ( https: / / www. / s wd=%E8%87%AA%E7%84%B6%E5%8D%9A%E7%89%A9%E9%A6%86&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3njKbnH99nWF-ujcznAm0IAYqnWm3PW64rj0d0AP8IA3qPjfsn1bkrjKxmLKz0ZP1TjYk0ZP1Tjcqnf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PHR1PHcsP1fsrHR3PHmYnWbz" \t "http: / / zhidao. / _blank ),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即栖息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要掌握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