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 结合新课标的课程设计
一、教学设计解读
(一)单元整体分析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整个单元来看,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心愿”,教材中的三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以层层递进的形式,紧紧围绕着“心愿”这一主题进行编排,其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通过读红色故事,了解革命年代乡亲们的心愿;《我多想去看看》通过“新疆儿童想去北京看看,北京儿童想去新疆看看”这一内容,分享了儿童的心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愿;《四个太阳》则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儿童让世界更美好的心愿,从了解他人的心愿——表达自己的心愿——种下美好的心愿,形成了内在逻辑。
从语言要素来看,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首次提出了:初步培养学生寻找明显信息的能力,本单元也是这一语文要素的延续和深化,单元教学的重点是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三篇课文的特点,确定本单元的大概念为:1. 美好的心愿带来美好的生活;2.提取信息,知道大意。同时,为了给学生创设基于教材学习的情境,确定了布置“班级心愿墙”的单元任务,展开真实情境下的单元教学活动。
围绕单元大概念、大任务,确定出本单元的子任务为:
(二)本课教学内容分析
《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要重点完成第一个子任务:阅读红色故事,了解他人的“心愿”。本课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完成了乡亲们想吃上水的心愿,乡亲们感激毛主席,解放以后在井边立碑纪念,饮水思源,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全文故事性比较强,作为二单元开篇的课文,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根据问题找出文中明显信息的方法,并在之后的课文学习中,逐步巩固,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时代的人们的心愿。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拼音进行阅读,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认字方法以及阅读方法。低段孩子喜欢听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革命文化类课文,课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对于毛主席,学生了解得并不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此外,根据问题找出文中明显信息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与之前所学的童谣儿歌相比,本课在篇幅上更长,并包含许多长难句子、生字词,学生朗读有一定困难。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通过两课时完成。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本单元的任务情景“心愿墙”导入,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主题以及任务要点,带着任务进入本单元的学习。以“井”的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各种方式识记生字,巩固识字认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根据课题提出疑问,以学生的疑问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读思结合,在读的过程中通过明显提取信息解决问题,通过教师教、学生练巩固提取明显信息的方法,初步锻炼学生的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突破长难句的学习。通过设置情景,引导想象,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根据学情以及生字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书写,提升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单元的大概念、大任务,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13个生字,认识“心字底、广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吃、没”等7个生字和横折弯一个笔画。
2. 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 能根据问题找出文中的明显信息,通过提取信息知道故事发生在哪里,故事里有哪些人,乡亲们的愿望是什么,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
4. 体会“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
5. 完成班级“心愿墙”第一板块“他人的愿望”。
(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13个生字,认识“心字底、广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吃、没”两个生字。
2. 正确朗读课文。
3. 能根据问题找出文中的明显信息,通过提取信息知道故事发生在哪里,故事里有哪些人,乡亲们的愿望是什么,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
4. 体会“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吃、忘”等13个生字,会写“没”等2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根据问题找出文中的明显信息,通过提取信息知道故事发生在哪里,故事里有哪些人,乡亲们的愿望是什么,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微课视频。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 多举并用识课题
1. 谈话导入,明确单元任务
师: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心愿?
生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的心愿可真不少!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心愿,我们才会对生活充满期待!相信你现在肯定也特别期待进入二单元的学习吧,二单元的主题也是“心愿”,学习完这一单元,我们还要制作一面班级“心愿墙”,你们看,这面心愿墙包含三个板块,他人的心愿,自己的心愿,关于世界的心愿。
师过渡:今天,我们就走进一个故事,去看看故事里的人们有什么样的心愿。
2.多种方式识生字
展示井的图片,学习“井”字。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看到过井吗?知道井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在没有水源的地方,有了井,人们就能取用地下水了。这口井看起来不起眼,但在90年前,它却成了许多人久久无法实现的“心愿”(板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一起读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
(1)学习“吃”:口字旁,与嘴有关。谈谈你最爱吃什么。
(2)学习“忘”:说一说,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相机学习“心字底”。
3. 再读课题提疑问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谁是吃水人?谁是挖井人?为什么不忘?为什么要挖井?
教师相机将问题进行归类:地点、人物、事情。
【设计意图】革命传统故事,离学生现在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借助“心愿”这个话题,从孩子们自身谈起,引出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以及任务情景,使学生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带着目标和任务进入单元学习。再由单元任务谈到课文中的心愿,以此来引出要学习的课文。识字写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在本环节通过运用多种方式如看图识字、借助偏旁识字等多种方式学习生字,帮助学生巩固之前学到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将课题读通读顺,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二 初读课文正字音
1.教师范读
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吧!请同学们竖起小耳朵,听老师读,注意听清楚字音哦。
2.学生自读,正字音
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使学生将字音读准,初步感知较长篇叙事课文与之前学习的有韵律的课文在朗读上的不同之处。
活动三 提取信息知心愿
1. 知挖井之地
(1)提取关键信息,突破长难句
①由易到难提信息(“沙洲坝”“瑞金城”“江西”)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归课文,找出表示地点的词。哪些词是表示地点呢?
播放微课视频,了解“什么是地名”。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尺子和铅笔,在表示地点的词下面划上横线,标记出来,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三个地名:沙洲坝、瑞金城、江西。
先后出示带拼音、不带拼音的词卡,练读。
师:下面,你能按照大小给他们排排队吗?说一说原因。
借助微课,进一步理解大小关系。
搭建支架,说清故事发生的地点。
③学习“毛主席”
师:现在明确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谁在沙洲坝住过?请用上刚刚讲的勾画的方法,把这个人圈出来。
出示:毛主席。
师:你们认识毛主席吗?在哪里见过毛主席的样子?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我们上学了”,天安门城楼上就挂着毛主席的画像。
相机学习“广字头”。
(2)再读长难句,齐读第一自然段。
2. 悟挖井之因
(1)了解挖井的原因
①为什么要挖井?从文中找到答案。
刚刚还有同学问,为什么要挖井?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在底下用尺子划上波浪线。
请同学回答,全班核对: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②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沙洲坝村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吃。乡亲们挑水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乡亲们外出挑水,又热又累,但还是要坚持下去,把水打回家。
预设1:到了冬天,天气很冷,路很滑,乡亲们可能会滑倒。
预设2:乡亲们可能需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挑水的地方。
“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 沙洲坝的村民们真是太不容易了!
③指导朗读
为了吃上这口水,乡亲们真是太不容易了,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出乡亲们的辛苦。
面对吃水难的生活,沙洲坝村民们心中有一个愿望,你能想到是什么吗?
有一口水井。
(2)村民们的心愿实现了吗?是哪些人帮他们实现了心愿?
生:毛主席、战士、乡亲们。
学习词语“战士、乡亲们”。
③我们把这三个词语放回课文中,我们再来读一读。
读一读: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3. 感挖井之恩
(1)结合插图理解课文
师:瞧,这就是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的那口井,如今还完好的保存在江西瑞金的沙坪坝村,仔细观察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预设:水井的旁边有一块石碑,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师:谁是“吃水人”?
预设:沙洲坝的乡亲们。
师:谁是“挖井人”?
预设:毛主席。
师: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乡亲们为了纪念挖井这件事做了什么呢?
预设: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
(2)多种形式读课文
①设置情景,体会情感
师:毛主席也始终有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让所有乡亲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如今,对于沙洲坝的村民们来说吃水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了,但他们还是时常来到井边,喝上一口甘冽的井水,为的就是感谢毛主席,不忘记毛主席的恩情。
②再读第三自然段
师:把这句话放回课文,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③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提取信息是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本环节以读为本,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里的人物以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初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多次不同层次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发现、感悟,明白乡亲们的心愿是什么、心愿是否实现等等,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
活动四 梳理信息说大意
师: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江西、瑞金城、沙洲坝
故事中的人物有谁:毛主席、战士、乡亲们
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没有水井、挖井、立碑
同学们真厉害,你们看,通过提取关键词,我们这么难的课文都被大家理得清清楚楚!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生字宝宝就藏在板书之中,你们都会读了!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清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事件,在梳理的过程中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生字,巩固字词。
活动五 分类指导写生字
1.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启发学生思考生字的书写要领。
2.教师范写,提示要点
“没”:注意第五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横折弯也是本节课的新笔画,书空练习。
口诀:吃吃吃,横折弯钩挺大肚;没没没,横折弯,没有钩。
3.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在学生进行写字练习时,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4.个别点评,展示优秀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指导学习“吃”“没”两个字,让学生养成在写字之前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活动六 布置作业做总结
1.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复习生字。
(2)说一说,沙洲坝的乡亲们的心愿是什么?是怎样实现的?提示:可以用上这些词语哦!
(江西,瑞金城,沙洲坝,毛主席,战士,乡亲们,没井,挖井,立碑)
(3)小小记者:采访你身边的人,了解并记录下他们的心愿,为完成“心愿墙”第一板块做准备。
2. 总结
结语:孩子们,今天我们走进了沙洲坝村,了解了革命年代乡亲们简单、淳朴的心愿,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的心愿更加丰富多样了,比如还有这样的、这样的(PPT 出示《四个太阳》《我多想去看看》图片)……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心愿,美好的心愿带来美好生活,美好的生活促使我们产生更多美好的心愿,下节课我们接着完成心愿墙的任务。
【设计意图】针对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布置具有梯度性的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发展学生素养。在课堂最后,紧扣单元主题,并由“革命时代”的愿望关联到“和平年代”的愿望,引出本单元后面几篇课文,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结尾再次强调单元主题、单元任务,加深学生印象。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
(一)作业设计
1. 朗读课文,复习生字。
2. 说一说,沙洲坝的乡亲们的心愿是什么?是怎样实现的?提示:可以用上这些词语哦!
(江西,瑞金城,沙洲坝,毛主席,战士,乡亲们,没井,挖井,立碑)
3. 小小记者:采访你身边的人,了解并记录下他们的心愿,为完成“心愿墙”第一板块做准备。
(二)设计意图
第一项为基础作业,这项作业针对学生的不同学设计差异设计梯级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第二项作业是结合本节课梳理出的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尝试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印象,巩固课文中的明显信息。
第三项作业旨在拓展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视野扩展到课外,通过“小记者”的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周围人的心愿,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加深对于“心愿”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正确书写“叫、主、住、江、以”5个生字。
(二)学习课后第二题,积累词语。
(三)交流分享收集到的“他人的心愿”,完成心愿墙“他人的愿望”板块。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读课文
1. 游戏:挑水竞赛——复习生字。
2. 朗读课文。
(二)回顾课文,积累词语
1. 借助板书,回顾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事情。
2. 学习课后第二题,积累词语。
(三)小记者会,交流分享
1. 学生分享自己采访到的“他人的愿望”。
2. 制作心愿卡,布置心愿墙。
(四)写字指导,完成练习
1. 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叫、江、以”等5个生字。
2. 交流展示,学生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