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他人多束缚,人人都是套中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夯实字音字形基础知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并初步形成表现能力。
3.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分析小说情节,从小说三要素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入手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把握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理解其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用幽默讽刺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学
(一)
【导入设计一】
在高尔基的《海燕》中,作者既描绘了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飞翔”的海燕,又描绘了被“那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岩底下”的海鸥和企鹅。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许多海鸥和企鹅式的苟且偷安之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典型人才——别里科夫。
【导入设计二】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俄罗斯,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典型形象。
(二)任务驱动
1.作者介绍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
契诃夫与法国作家莫泊桑、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一生创作中短篇小说题材多样,代表作有《第六病室》《变色龙》和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2.写作背景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汹涌发展的革命,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警探遍布全国,告密者横行,各种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反映的就是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3.题目解读
“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规矩,是指限制人的思想、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契诃夫以其卓越的幽默讽刺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变色龙”和“套中人”。“变色龙”已成为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代名词,那么“装在套子里的人”又是哪类人的符号象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套中人”,一识其“庐山真面目”。
4.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可看作序幕。
第二部分(第5—38段)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分为: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39—40段)别里科夫之死,可以看作故事的尾声。
(三)通读全文,梳理文言知识
1.字音识记
胆怯(qiè) 祈祷(dǎo)
辖制(xiá) 憎恶(zēnɡ)
讥诮(qiào) 消遣(qiǎn)
谗言(chán) 搓手(cuō)
契诃夫(hē) 怂恿(sǒng)(yǒnɡ)
2.字形辨认
jí(即)使 jì(既)然
胆 qiè(怯) qū(祛)除
zāo(糟)粕 cáo(嘈)杂
纯 cuì(粹) cuì(淬)火
āi(唉)声叹气 āi(哀)鸿遍野
3.近义词辨析
(1)辖制·挟制
辨析:“辖制”指管束,控制;“挟制”指倚仗势力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服从。
【即时小练】
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被人辖制。但是,我们不能让人家抓住把柄,处处受人挟制。
(2)回报·汇报
辨析:“回报”多指报答,酬报;“汇报”指综合材料向上级或群众报告。
【即时小练】
在他的汇报材料中,反复提到要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社会和人民。
(3)不止·不只
辨析:“不止”指继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指不但,不仅。
【即时小练】
①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
②这个水库建成后,不只可供灌溉、防洪,而且可用来发电。
(4)安然无恙·相安无事
辨析:两者都表示平安,但使用的对象不同。“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伤害。“相安无事”,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用在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中。
【即时小练】
①据香港大公网报道,今年5月英国一名少女梦游时从距离地面七米的卧室的窗口跌落,不过她安然无恙。
②自王昭君出塞后的六十多年内,汉、匈相安无事,长城内外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
(5)告示·告白
辨析:“告示”指①布告;②旧时指标语。“告白”指①(机关、团体或个人)对公众的声明或启事;②说明,表白。
【即时小练】
村头黑板上贴出了告示,目的是把收入与支出的情况告白于全村人。
(6)难看·难堪
辨析:“难看”指丑陋、不好看,或不光荣、不体面。“难堪”指难以忍受,或难为情。
【即时小练】
赵发财见黄盈面色有些难看,不知是因为话题内容令她难堪,还是因为临场应变让她措手不及。
4.熟语积累
(1)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逾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2)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3)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4)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5)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6)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7)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
(8)六神不安:形容人心绪慌乱,或心神不安宁。
二、点津导学
细读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
1.文章标题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笔下,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呢?结合课文的插图找出这些套子。
明确: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衣,用棉花堵着耳朵眼。
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都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棚;睡觉蒙着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2.这些都是生活中有形的套子,还有没有其他的套子呢,思想行为方面有没有套子也在禁锢着他?
思想上: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行动上:教授古希腊文,躲避生活。
3.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这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和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4.这样一个整天战战兢兢,把自己裹得严实的怪人,为什么能辖制全城呢?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
联系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当时整个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人处在迷茫之中,不敢起来斗争。
(二)分析第二部分
1.用几个词概括这部分故事情节。(漫画事件、骑自行车、当面交锋)
2.这几个情节里,别里科夫都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怎样刻画他的?完成下面表格。(提示:神态、语言、心理)
神 态 语 言 心 理 手 法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 典型细节的刻画 幽默讽刺的笔调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师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3.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如何看待这两个人物?
(提示:对别里科夫对比)别里科夫守旧、胆小、畏惧、战战兢兢;华连卡姐弟具有新思想、接触新事物,敢想、敢说、敢做。
小结:第二部分内容紧承第一部分对别里科夫的介绍,通过具体事件凸显别里科夫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形象特点。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因循守旧、胆小怕事、灵魂已死、毫无生气的人,作者运用幽默讽刺的笔调通过细腻传神的神态语言等细节的描写,将这一人物形象鲜明的展现出来,成为世界优秀小说名篇中的典型人物之一,甚至成为一个代表一切守旧、僵死的旧事物的“符号”,成为不朽的经典。
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2.“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精读课文
通过我们前面对文中情节的梳理,对细节的把握,请大家再次回顾课文,思考并探究以下问题。(小组内成员讨论、交流)
1.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使冷酷的人变得温柔,使绝望的人重燃希望之火,那么,当神奇的爱情降临到别里科夫身上时,有没有消除他畏惧害怕、惶恐不安的负面情绪呢?有没有帮他卸掉那些套子呢?(提示:强调套子的顽固性,并进一步明确当时社会沉重压抑的可怖氛围。)
2.有人说,契诃夫艺术手法精湛,他用传神的手笔,以“形”显“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你同意他的说法吗?(提示:形象固然有作者的批判性,联系《变色龙》中的警察奥楚蔑洛夫,《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切尔维亚科夫)
3.在笑过之余,别里科夫的形象还给你什么启示呢?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他那样的有形和无形的“套子”呢?(提示:发散性问题,可联系时代、社会、人性、规则、观念)
在现实中,“骄傲虚荣”是一种套子,“嫉妒自私”也是套子。“封建迷信”是套子,“盲从偏执”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不断学习思考,启智明心,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走向不断完善圆满的人生。
小结:终于,这样一位整日惶恐不安、战战兢兢,既可恨,又令人同情的小小的古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了。他死时,身边的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轻快;他死后,一切又恢复了旧有的样子。说到底,别里科夫不过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滴水,他在压抑可怖的时代中扭曲了人性,丧失了自我,从而被动地成为反动统治的工具。终究的错,不在他。他,只是那个更可怜的人罢了。
重难探究
1.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答:因为别里科夫老是憎恶现实,“歌颂过去”,所以他教古代语言,这样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同时又保护了自己。因此,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就跟他晴天穿的雨鞋、撑的雨伞一样,也是一个套子,好使他与世隔绝。
2.柯瓦连科姐弟俩是怎样的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①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是有正常的人类情感的人,是敢于和“套中人”斗争的人,是进步力量的代表。②柯瓦连科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与旧思想的斗争,华连卡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套中人”的嘲弄,两人代表了新生力量,象征着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反衬“套中人”。
3.别里科夫的有形的“套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无形的“套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有形的“套子”: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等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无形的“套子”: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现实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4.别里科夫的死因是什么?
答:他的死因有以下几种可能:①因为“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生活对他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他悲痛、伤心过度而死。②这样的事情大跌他“正人君子”的面子,平时就战战兢兢地活着的别里科夫,怕众人耻笑,怕上级鄙视,怕……“漫画事件”只是使他“难堪”,而这件事却使他“无地自容”,他因此恐惧而死。③他“满心害怕和憎恶”地活在人群里,整日充满恐惧,“通宵做噩梦”;他想挣脱孤僻的“套子”结婚,结果未婚妻的弟弟推他,未婚妻华连卡笑他,可以说,此时他已经对社会、对生活感到无比绝望了,最终死去。
三、合作共学
1.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都怕别里科夫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
①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旧秩序动摇。
②他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跟他代表的旧制度、旧思想斗争,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③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围的一切都装进套子里。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政府,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它已行将灭亡,摇摇欲坠,但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城。
2.别里科夫“差点结了婚”这一情节,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①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
②“差点”一词已点明别里科夫的婚事是以悲剧收场的。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③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分别代表了保守、没落与进取、新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态度,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力量,这两种观念和力量是不可能依照人们的愿望被“撮合”到一起的。
④作者安排这一情节,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更有利于彰显主题。
3.“骑车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从“骑车事件”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恪守沙皇制度条文,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可以看出华连卡的可爱、热情、活泼。华连卡的生活方式是对别里科夫套子式生活方式最有力的挑战,这也预示了别里科夫这次恋爱的失败结局。
4.别里科夫就骑车一事对柯瓦连科的劝说说明了什么?
说明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代言人,认为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的事就不能做,他忠诚地维护现有的腐朽制度和专制秩序。
5.联系创作背景,分析华连卡姐弟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全城沉默的时代,华连卡和柯瓦连科敢于大声地说,大声地笑,敢于骑着时尚的自行车,敢于去拥抱美丽的自然生活。所有这些都象征了一种挑战旧秩序的力量,象征了对爱和自由的呼唤。
6.“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与前文“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和对自由的向往。但像别里科夫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维护着沙皇的专制统治。人们高兴却不敢表露出来,说明人们害怕遭到迫害。这种结尾,引人深思。
7. 生活很快“又恢复旧样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只要创造“套中人”的社会制度没有被埋葬,这种“套中人”就会继续存在。作者实际上是以此来呼吁人们彻底铲除产生“别里科夫”这样畸形人格的社会土壤。
四、拓展迁移
思维拓展——思考人类命运
1.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
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规矩,是指限制人的思想、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破除迷信,反对盲从,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
2.思考人类命运(人)
如果长此以往,社会不改变,人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对比阅读原著结尾部分,思考社会改变中“人”的作用。
原著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如若你容忍这种虚伪,别人就管你叫傻瓜。你只好忍气吞声,任人侮辱,不敢公开声称你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们一边,你只好说谎,陪笑,凡此种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有个温暖的小窝,捞个分文不值的一官半职!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也许,这就是希望!就如蓝欢评价契诃夫的小说:时代在逐渐崩溃,但人不能绝望地活下去。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前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
观点争鸣
传统观点认为,小说中的别里科夫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但也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分析。
观点一:小说以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下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契诃夫通过对别里科夫外表的描绘、思想状态的揭示及其在具体事件中表现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像别里科夫一样的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的灵魂。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个文学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那种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统治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在崩溃瓦解前的垂死挣扎。
观点二:别里科夫是生活在众人中的一个扭曲者的形象。他被人奚落,甚至嘲弄,漫画事件足以说明这一点。他的不幸恰恰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那些人的笑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健康的笑,就连“促狭鬼”类的年轻人都已失去了同情与关爱,更能说明沙皇专制统治的罪恶,所以我们不应将那群人与别里科夫进行对比,最后得出别里科夫是沙皇统治阶级的忠实卫道士的结论。别里科夫连自己的尊严都不保,哪里还是沙皇统治阶级的忠实卫道士?沙皇统治阶级不会以这么一个无用的别里科夫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别里科夫是不折不扣的牺牲品。作品体现了契诃夫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物”的思想。
五、总结悟学
写作特点
1.运用夸张手法展示生活本质
夸张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
2.运用讽刺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其一,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勾勒。如在最晴朗的日子,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等。其二,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的恋爱与他对骑自行车事件的认识,反映出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本质。其三,恰到好处的叙述、议论。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以议论性的语言揣度别里科夫的性格,又用议论性的语言表达对别里科夫的认识,旗帜鲜明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3.成功的细节描写
作者刻画人物能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来展示人物性格,因此形象逼真。如用“穿上雨鞋”等来描写他的肖像,显示出其与世隔绝的外貌特征;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的口头禅来描写他的“套子式”论调,表现出他依附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性格;用他从楼上摔下时的细节,来写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虚伪、自欺欺人的特点。
【资料链接】
阅读迁移
读懂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就读懂了成年人的无奈
年少上学时读《变色龙》,对里面那个欺软怕硬不断变色的人,很是鄙视,觉得一个人活成这样子,简直不如死去。
可是后来上了班,在公司小心谨慎,突然就明白了,那不过是生活的无奈。
人人生而自由,但大多数人都不自由。
契诃夫讲的故事是讽刺的,可是故事照进现实,你会发现,他讲的可能就是自己。
曾经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会觉得那真是一个奇怪的人,可是如今再读,你会发现那是一个对生活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他把自己装进套子里,为的是获得一点可怜的确定性和安全感。
和他相似,生活中的我们,也总是将自己装进套子里,不敢改变,不敢尝试,因为我们担心“生活会出乱子”。
所以,在这个世界,人人都是套中人,都把自己一层一层地束缚起来,就是为了不让生活“出乱子”。
01
在这世间,有人制造热闹,有人在看热闹。
有些人本身就是笑话,而有些人则是在笑话他人,看着看着,笑话他人的人,也成了他人的笑话。
别里科夫就是他人眼里的一个笑话,他是希腊语教师,但他总是奇奇怪怪的,无论雨天还是晴天,只要出门,就永远带着雨伞,穿着鞋套,裹着暖和的棉大衣。
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喜欢套子,手表要装进套子,削铅笔的小刀也要装进套子,甚至他的脸,因为衣服领子总是竖起来,似乎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他一上马车,就吩咐车夫支起车篷。
总而言之,他的行为让你觉得,他想把自己整个儿装进套子里。
他戴墨镜,穿绒衣,用棉花塞住耳朵,仿佛可以堵住生活的喧嚣和意外,他晚上睡觉一定要蒙住脑袋,这样才有安全感。
可就算这样,他还是提心吊胆,因为小偷也许还会跑进来。
所以,即便是在家里,他也穿长袍,戴尖顶毡帽,把窗户关得严严实实的,还要将门锁住。
而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担心生活“出乱子”。
为了避免一切“乱子”发生,他将自己装进套子里。
他的口头禅就是: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
奥,生活中的我们,也害怕生活出现乱子,害怕生病了没钱看病,所以拼命攒钱,害怕父母老了没钱,所以拼命攒钱,我们活在各种规矩里,将自己装进规矩里,就是怕生活出现乱子。
每个人都害怕自己的生活出现乱子,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做出新的尝试,宁愿将自己装进“套子”里。
02
我们常说,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总是活在他人的看法里,看人的看法就如同一个套子,紧紧地套住我们。
生活对于别里科夫来说,就是一种折磨,吃素的话,他担心对身体不好,可是要吃荤,他又担心别人说他不持戒。
他想找一个女仆人,可担心别人说他行为不端,所以,他雇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很多时候不是老头照顾他,而是他照顾老头。
总之,他总是战战兢兢地活着,很多时候甚至想把自己幽闭起来,以获得极其有限的安全感。
契诃夫说:
生性孤独的人就像寄生蟹一样,竭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
然而,这样的人,不只是别里科夫,还有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缩进工作,缩进传统,缩进规矩,就是为了获得一点可怜的安全感。
因为人生如果不寻求什么改变,那意外就会减少,按照规矩去做事,如果做错了,那也是规矩的问题,不是人的问题,而那些不断尝试的,试图打破规矩的人,是最容易出现乱子的!
我们紧紧抓住工作,抓住人生某些确定的东西,其实也是为了安全感。
可是人生最重要的,恰恰是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
当你接受了生活的不确定性,你也就有了最大的安全感。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从外在寻找安全感,恰是因为我们内心虚弱。
03
别里科夫在日常生活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他在工作的时候,也将自己的行为装进套子里。
所以他最喜欢的,就是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于是,他对通告里禁止的东西,始终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然后一个也不会去触及。
假如通告禁止性爱,别里科夫一定不会产生疑问,只会遵守。
假如通告禁止中学生晚上九点后上街,别里科夫老师不会问为什么,只会全力执行,不让学生们上街。
这些禁止的事情,不做什么,都是明明白白的。
别里科夫就很愿意遵守。
然而,对于要做什么,他却总是害怕,担心会出乱子,因为人只要做事,就有可能会出乱子,这总是让他胆战心惊的。
学校开会后,决定开办一个阅览室,别里科夫就摇头说:
行是行,可别出什么乱子。
就算是开个茶馆,他也会边摇头边说:
这很好,但别出什么乱子。
假如学校决定搞个戏剧小组,别里科夫就坚决摇头:
虽然很好,可是万一出了问题呢?
他因为害怕出乱子,所以拒绝了一切开始,因为害怕出乱子,所以拒绝一切改变。
一切新的事物,都让别里科夫害怕,哪怕只是一些日常小事,只要是新的,他就担惊受怕。
别里科夫是希腊语老师,他在教务会议上反应学生上课很吵,可是他立马就说,千万别人上司知道,千万别出乱子。
对于学生,他唯一没有疑问的,就是学校说要开除谁。
所以,面对任何事情,他都说:
“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啊”。
然而,人生就是无常的,很多事情只要开始了,就有无数可能。
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拒绝这些可能,而是接受这不同的可能。
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多人也不敢改变,工作不喜欢,忍着,因为不想出乱子。
可是,这样委屈的只会是自己。
让该出的乱子出,把该做的事情做了,这才是最生活最好的态度。
04
一个规矩的人,总要遵守很多规矩。
为了与同事保持良好关系,别里科夫主动拜访别人,可是他和别人也不知道说什么,常常沉默地坐两三个小时,他自己也很不好受,可他觉得这样做就是保持好关系了。
上门拜访,不是真的友谊深厚,而是一种义务。
当然,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做得没错,因为越是规规矩矩,越是谨小慎微,越不容易出现大的问题。
然而,别里科夫的做法,不仅让自己难受,更让别人难受,他总是提醒别人,要是出了乱子怎么办?
所以,很多人都变得战战兢兢,怕“不太规矩”,怕新的改变。
总之,别里科夫总是在提醒着大家,这样要出乱子的!
别里科夫如同一个监工,监督着别人的生活,一旦你做得不符合规矩,他就会提醒你,出了乱子怎么办?
所以,大家都遵守规矩,都怕出乱子,都不敢改变。
这像什么?
这就像一面镜子,人们从别里科夫的身上照出了规矩、套子,要求生活不出乱子。
然而,生活哪有不出乱子的?
不出乱子还叫什么生活?
要是牛顿也规规矩矩怕出乱子,所有人都规规矩矩,害怕出乱子,那太阳就还是围绕着地球转的,构成这个世界的,还是风火水三种东西。
要是人类也规规矩矩的,那估计还是猴子,或者还是海里的单细胞生物,而没有人类和万物的演变。
人之所以变成人,就是因为相对于动物而言,有变成人的冲动和行动。
规矩有时候是一种好东西,但人要是把规矩看成主宰,就是将自己装在套子里,失去了应有的灵活。
05
别里科夫人生最大的一次改变,就是他差点结婚了。
那时一个跟别里科夫完全不一样的女性,三十岁左右,为了能让他们在一起,学校里所有的太太们都活跃起来了。
别里科夫也上心了,他经常上女方家里去,他一进门,就默不作声,女方给他唱歌,他静静地听,女方也会瞪大眼睛看着他,要不就哈哈大笑。
和女方相处,别里科夫想到了结婚,可是想到这种巨大的变化让别里科夫痛苦,把他弄得憔悴不堪,他说:
“结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应该好好想想以后的责任和义务,免得以后出乱子。”
然而,这桩婚事还是黄了。
原因很简单,女方和弟弟散步,可别里科夫觉得这不像话。
然后,他越想越觉得自己的认知被颠覆了,他觉得这女的生活方式太奇怪,太新式,思想也太新奇。
两种生活,格格不入,别里科夫病了,别里科夫向校长报告了女方的行为,婚事告吹。
然后,别里科夫一病不起,一个月后,他死了。
他死后,很多人几乎高兴得想大叫,然而,他们却逼着自己表现得谦恭文雅,表现得愁眉不展,一片哀愁。
尽管他们都知道,这是装给别人看的,不然不符合规矩。
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他将套子留了下来。
或许,套子一直都在,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将自己装进去,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套子,我们会把自己装进去,然后才会觉得舒服,才会觉得安全,
莫笑他人多束缚,人人都是套中人。
06
时隔多年了,当我们再看到这个可笑的别里科夫,竟然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套子是什么?
别里科夫的套子,就是衣服,鞋子,是紧闭的房门,是努力让生活不出乱子。
他在那个套子里,会觉得安全。
而我们很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套子,我们渴望稳定的工作,渴望稳定的关系,渴望稳定的生活,所以为了这些东西,我们遵守某些规矩,将自己装进能够获得这些东西的套子里。
然而,这只是外在套子,我们内在还有套子,那就是我们内在的认知,是我们内在的观念,是我们僵化了的自我认识。
所以很多时候,套子即生活。
因为人生很多事情,确实是身不由己,作为成年人,不仅要为自己负责,同时也要为他人负责,你说,这是不是套子?
每个成年人都是这样,可能无数次想辞职,最终还是乖乖上班,那不就是因为套子吗?
因为家庭,我们无数次想不管不顾,可还是按时回家,这不就是套子吗?
生活是充满无奈和束缚的。
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就得把自己装进规矩的套子里,不敢有所差点,就怕生活会出乱子。
07
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里说了这样一句话:
分明看到、听到人家在怎样撒谎、使假,你却被人称作傻瓜,就因为你容忍这样的谎言和虚假,忍受着委屈、侮辱,不敢公开声明你是属于正直而自由的一方的人,而且你自己也在撒谎,脸露笑容,这一切,只是为了得到一片面包,为了营造一个温暖的窝,为了谋得一个微不足道的职位而已。
这就是成年人,这就是人生的无奈。
每个人都有一个套子,那就是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