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水调歌头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水调歌头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3 23:1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一首名篇。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调——《水调歌头》。
第14课 水调歌头
苏轼
学习目标
1.理解诗词的内容
2.品析诗词重要词句,鉴赏诗词意象
3.能评价诗词表达的人生哲理及诗人的旷达胸襟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趁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整体阅读
1.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整体阅读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整体阅读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重点研讨
1.说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一句小序的作用。
小序:交代作此词的缘由,总领全篇。
重点研讨
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重点研讨
2.如何理解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词人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重点研讨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重点研讨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词人怎样的心愿?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词人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显现出词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研讨
下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点研讨
5.如何理解词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运用了拟人、反问手法。这一问似乎是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捉弄人,给人增添离愁,其实是写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惆怅,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含蓄表达了对不幸的分离者的同情及“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重点研讨
6.分析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转为自我安慰,表达了词人心胸开阔旷达的一面。
重点研讨
7.理解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进一步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使全诗顿时开朗,表现词人旷达、乐观的精神境界和美好的祝愿。
重点研讨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词人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表现了词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阙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用想象写景,写见月思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阙写对月怀人,抒写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着重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有理趣。在词的最后一句,词人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了对弟弟的祝愿:但愿我们都能健康常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还抒发了对弟弟的强烈思念。特别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流传千世,脍炙人口的佳句。
当堂检测
主观题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词人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言之有理即可)
月亮
拓展延伸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pèi),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càn),相对永登楼。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与之偕行。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过了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下片则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