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艺术家创造不朽的艺术瑰宝;科学家创造造福人类的科学奇迹;教育家创造真善美的人……无论身处何地,身在何时,身为何种职业,创造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是历经沧桑却依旧被需要的时代精神。再强大的事物,在经历岁月之后,若没有创造为其注入活力,终将消亡!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
第21课 创造宣言
陶行知
学习目标
1.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文章使用具体事例反驳观点,得出自己观点的方法
3.能从修辞角度赏析精彩语句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
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6年起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43年10月13日,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陶行知在文中的基本观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写此文,着重启发青年人,去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大思想障碍: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道。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遁词( ) 懒惰( )
懦夫( ) 中伤( )
鲁dùn( ) huàn养( ) guàn gài ( )
lǎn duò
dùn
nuò
豢
灌溉
钝
zhòng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2.解释下列字词。
豢养:
画龙点睛:
自暴自弃:
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
喂养。
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
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指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整体阅读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初步感知课文,划分文章段落。
(12-16)呼唤创造,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5-11)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并逐一加以反驳,得出结论。
(1-4)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
整体阅读
2.本课题目为“创造宣言”,请问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重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重点探究
2.仔细阅读第5-11段,找出“不能创造”的几种借口,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进行反驳的。
(1)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
反驳论据:八大山人挥毫几笔,白纸成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能将平凡的石头变为不朽的雕像。
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
重点探究
(2)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
反驳论据:监狱里诞生了《易经》之卦辞、《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在沙漠中诞生了“苏彝士运河”;肉包铺子诞生了“平老静”。
(3)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反驳论据: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令人惊叹。
重点探究
(4)太无能,不能创造。
反驳论据: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下下人有上上智”。
(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反驳论据:玄奘历经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中的莫扎尔特写出了《安魂曲》;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
重点探究
3.“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作者安排这个故事的意图是什么?
用“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心的老师,将“树苗”喻指学生。借这个故事揭示失去创造之心的可怕性,呼吁教育者应该保护并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不要像“东山樵夫”一样,忽视学生价值,不能正确引导学生。
东山樵夫只因泰山茅草比东山少,便得出“泰山不如东山”的结论。泰山树苗因此想去东山看看,却被樵夫粗暴拔起,当作柴草烧掉。
重点探究
4.完成文章的论证思路。
开头提出观点
使用多种论据批判五种错误的认知
借用“东山樵夫”的故事指出不创造的危害
最后呼吁大家要创造
重点探究
5.分小组探究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本文主要用举例论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用反例来批驳错误的认知。例如八大山人、爱迪生、《正气歌》等事例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用“东山樵夫”砍树的事例揭示创造力的重要性。
重点探究
(2)比喻论证。例如将“教育”比喻成雕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教育理论和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
(3)引用论证。例如在反驳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时,引用慧能的“下下人有上上智”、歌德的“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古语 “穷则变,变则通” 。
重点探究
6.赏析语句。
(1)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本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产生”强调了在单调恶劣的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有力地反驳了“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观点。
重点探究
(2)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意志”和“信念”比作“金刚”,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课堂小结
提出观点:我们要创造
创造宣言
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人
反驳借口,人人能创造
东山樵夫,不懂创造的可怕
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
课堂小结
陶行知先生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懒惰者、平庸者不愿创造,还为自己找到种种借口。先生以教育家的口吻告诉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当堂检测
1.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证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
主观题
当堂检测
2.理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一句的含意,并分析其作用。
含意:对持有“我太无能,不能创造”观点的人的质问,激励他们要积极创造。
作用:这是一个犀利的反问句,引人反思,催人奋进。作者把以“我太无能”为借口、自暴自弃、不去创造的人和吃桑叶就能吐丝的蚕做比较,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奉献。
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拓展延伸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