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表格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3 22:0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 人与环境
第 2 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年级 高二年级 授课时间 1 课时
课题 第 2 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第一节标题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章引言紧密呼应。本节内容分 两个主题展开:一个是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另 一个是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本节以学生熟悉的旅游经验为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人类活动是否一定会破坏环境,进而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既发展经济又 不破坏环境。由此引导学生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紧 密而复杂的关系,展开对本章内容的学习。教材引入生态足迹的概念, 是为了形象地表征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同 时产生向地球排放的废物。生态足迹值越大,意味着占用了更多的资 源、排放了更多的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就越大。教材设计了 非常形象的生态足迹示意图,揭示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可以 更直观、更深人地理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接着, 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对“世界人口动态 ”“ 生态超载"“ 大 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以及“我国生态赤字 ”等资料的分析,探讨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理解人口、资源与环 境的关系 ;同时了解我国人口基数大、生态赤字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巨 大压力,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本节让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驳冶炼厂方面的 观点,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基于证据和逻辑、抓住事物本质 及相互关系的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认同应处理好人口增长 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应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3.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具体建议或行动计划。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教学难点 (1)分析生态足迹。 (2)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
教学过程
教学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 课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大规模“ 围湖造田 ”导致滇池附近的标准农田和 居民用地不断改造, 工矿企业不断涌现。滇池由“高原明珠 ””走向“臭水 池。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从滇池的实例思考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环境 2、滇池复生启示我们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边发展,边保护,边治理 学生观看视频, 探究思考并回答相 应问题。尝试对人 类活动与生态环境 的关系进行讨论。 创 设 情 境 , 引 导学生从人口、资 源、环境和发展几 方面综合考虑可持 续发展的问题,导 人新课。
新 课 教 学 、 人 口 增 长 【生态足迹】 学生阅读书本,说出生态足迹的概念、换算方式、内容与特点。 (1)概念: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维持某 人口单位 (一个人、一个城市、 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 生产资源 和 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 的面积 。 阅读资料,小组讨
与 生 态 足 迹 (2)换算: 教师介绍中国生态足迹的情况。 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分析并回答: 生态足迹主要由耕 地足造、草地足迹、 林地足造、渔业用 地足迹、建设用地 足和碳足迹组成。 根据老师的介绍, 学 生 分 析 并 回 答:20世纪 70年代, 全球出现生态赤字 《从盈余到赤字), 并且赤字规模有扩 大的趋势。可能的 原因有:随着人口 的增长和经济的发 展, 自然资源的消 耗量增加等。 学生讨论, 降低生 态足迹的方法。转 变生产方式,如推
(3)内容: 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 CO2 所 需的森林面积。 建设用地:表示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渔业用地: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耕地:表示种植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草地:表示生产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林地: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4)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 大。 为减小生态压力,应减少生态足迹的值。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生活方式生产资源吸纳废物(碳足迹)步行 开车占用吸收尾气需要森林面 积吃蔬菜 吃牛肉养牛需要养牛比种菜排放更多 CO2
【任务一:生态足迹分析】 1. 据图分析,什么足迹的比例逐渐增加,请分析其中原因 碳足迹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 2. 开车出行与步行相比,生态足迹增大的原因? 开车出行增加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吸收尾气 需要的林地面积。 3. 为什么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以及养牛和种植蔬菜在排放温室 气体方面的差异来思考作答。 【活动二:人口增长与环境压力】 近几十年来, 全球人口持续飞速增长, 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广节能新技术,提 高 资源利用率 ;优 化能源结构,减少 化石燃料的使用, 开发新能源 :提倡 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方式,如主动减少 碳排放 :倡导低碳 经济 :植树造林,提 高植被覆盖率 ;等 等。 引导学生讨论 在日富生活中怎样 傲才能缩小生态足 迹、减少环境污染, 进面形成“环境保 护需要从我做起" 的生态意识。 学生根据教师 提供的资料, 回答 相关问题。把生态 足迹的知识,用于 具体实践活动中。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人口增长导致生态足迹_需求_增大, 生态足迹_供给__增大, 造成生态足迹 增大。 问题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 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2.根据教材“思考·讨论 ”的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 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 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 3 显 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3.研究表明, 目前生态承载力比 1961 年增长约 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 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 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 费体系等。 概念解析,向学生提供概念,让学生用生活常识对概念进行对照解析。 学 生 阅 读 资 料,根据老师的问 题进行思考,认识 人口增长与环境压 力的关系, 了解我 国的生态赤字情 况。
常见状况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盈余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
态足迹总量 常的结构与功能,可 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 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 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 坏,引发全球性生态 环境问题
【 习 题 巩 固】 1.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 C.生态足迹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 值 【答案】C 【详解】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维持一个人、 一个城市、 一 个国家或全人类的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A 错误; 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从而减小生态足迹,多吃野菜、少吃牛肉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 的占用, B 错误; C、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C 正确; D、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 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不一 定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 D 错误。 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目前,人口增长已使地球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B.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就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小 C.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增长,这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间 接影响 根据所学知 识, 完成相关习题, 对知识进行运用, 巩固知识。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答案】B 【详解】A、目前,人口增长已使地球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进而给生物圈 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A 正确; B、人口增长越慢, 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越小, 对环境的影响也不一定越小, 错误; C、人口增长导致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增长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间接影 响, C 正确;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以实 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D 正确。
二、 关 注 全 球 性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活动三:全球性生态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现在存在的生物环境问题。并小组讨论,它们产生的原因。 生态问题原因全球气候变化 CO2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化石燃料的燃烧)水资源短缺人口多, 污染 严重臭氧层破坏 氟氯烃、哈龙 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制冷剂)土壤荒漠化植被的 破坏 ,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生存的 环境 被破坏环境污染包 大气、水土污染 。
问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 和许多动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水资源短缺:对生物生存、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造成影响。 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生存。 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联系地理学科 地域分异的相关知 识,根据资料分析 讨论现在影响全球 生态问题有哪些, 分别是什么原因引 起的。 小组讨论,这些全 球问题与人类关 系,以及我们可以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照射增强,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率升高。 问题 2:绿色出行、“光盘行动 ”、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 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拖鞋等; 旧衣服送人重新利用,旧衣服改造成其他用品;垃圾进行分类,可回收垃 圾重新利用,不随手乱扔垃圾;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等都可以缩小生态 足迹,减少环境污染。 问题 3: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呢?小组讨论说出方案 正确理念: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 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国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为基本国策。 从我做起: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节能环保,广为宣传。 采用“素食、低碳 ”的生活方式, 减小个人的生态足迹, 提高生态承载力。 从哪些方面改善。
【 习 题 巩 固】 3.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体中放射性物质属于水体污染物 B.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C.氟氯烃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酸雨形成 D.人类活动可能会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答案】C 【详解】A、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 物质都可以叫做水体污染物,故水体中放射性物质属于水体污染物, A 正 确; B、全球气候变暖会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 因此全球 气候变暖会使我国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 B 正确; C、氟氯烃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层减少, 使臭氧层遭 到破坏;酸雨的形成与化石燃料产生的氮、硫的氧化物有关, C 错误。 D、人类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D 正确。 4.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 如果不采取紧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动来保护 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将日益受到更严重的威胁。下列关于全球生态环境 完成相关习 题,对知识点进行 巩固。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
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B.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 C.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D.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以缓解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 【答案】D 【详解】A、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为目的的, 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A 正确; B、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增, 进而引发全球生态环境问 题, B 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 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C 正 确; D、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威胁本地物种, 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D 错误。
课堂小 结 滇池由“高原明珠 ””走向“臭水池。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壤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 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激发学 生从自身做起,缩小自己的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增强生态意识。本节教学设计的主 要特点如下。 1.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对于本节的学习内容, 学生并不缺乏这方面 的生活经验和基本认识 。如何调动他们将 自 己 的认识和观点表达 出 来,并通过分析、讨论,建构概念,形成观念,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本节课设计了多种 方式的学习活动,包括引入环节的讨论、阅读资料和研究数据并参与讨论、观看视频及思 考讨论、探究实践活动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活跃课堂教学、落实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在分析真实研究资料的过程中, 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对本节涉及的“ 生态足 迹"“ 生态承载力 ”等概念,教师和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为此, 教师通过查阅文献,补充 了字、数据等资料, 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活动,创设出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学生基于真实 研究数据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方面能促进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等概念的 建构,从而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这些概念的生态学含义 ;另-方面也有利于形成基于证据和 逻辑作出分析和判断的思维方式。 3.重视核心素养目标落实, 关注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从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素养形成 的角度看,本节内容的核心素养侧重点在于稳态与平衡观、生态观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在 引人环节,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的讨论环节,以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讨 论环节, 教师都有意识地渗透稳态与平衡观, 引导学生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几方面 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活质量变化导致的生态 足迹变化,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从而能够身体力行地参与环境保护,践行“ 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
板书设 计
课后作 业 【基础题】 1. 我们既要关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也要注意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 来的问题,请在左右两栏之间画上适当的连线。
【答案】
【详解】人口增长过快, 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 题难以解决, 造成资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恶化等, 还有一些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 作;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已引起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 龄化等问题。连线后如图 。 2.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现, 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正在逐年融化, 使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水土流失 B.温室效应 C.大气污染 D.海洋污染 【答案】B 【详解】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升高,南极地区部分海冰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变得越来越少, B 正确, ACD 错误。 3.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下列举措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A.推广生物防治,少用杀虫剂 B.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生物废弃物 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答案】D 【详解】A、生物防治害虫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 A 不符合题意; B、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废弃物重新得到利用,即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 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B 不符合题意; C、工厂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能防止废气污染空气,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 不符合题意; 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会污染海洋环境,不利于改善环境, D 符合题意。 【拓展应用】 1.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尽量少地消耗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请举两个例子说明。 (1)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
(2)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灯泡照明, 随手关灯, 休息时关闭电脑, 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 根据 能耗标识选用能耗低的电器。 (3)避免浪费: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具(如塑料袋、纸杯、木筷等)。 2.“ 国家节水标志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的图案组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 象征节约用水是保 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 寓意 “节水 ”,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 条 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手接着水珠, 寓意“接水 ”,与“节水 ”音似。 举例说明,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节约用水? (1)生活中一水多用:用洗菜水浇花, 用洗衣水拖地, 用洗碗水冲厕所, 等等。 (2)洗 手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3.有些企业的生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但企业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停产又将影响职工的收 入和产品的供应。这样的两难处境,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请你查阅资料,找一找摆脱这类困境 的办法。 地方政府可以适当集中财力、智力和技术力量, 建设功能性园区, 按照标准搞好 基础设施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引导企业入园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宣传教 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树立起人口与经济、 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 4. 亚洲象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在我国主 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据 2017 年的一项 研究显示, 西双版纳地区共有 228-279 头亚洲象,但它们分 布于 5 个互不连通的 地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请你分析导致隔离的原因。 人类活动, 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 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 使亚洲象 的息地处于隔离状态 (2)我国已经启动了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的调査规划和建设项目, 请你谈谈这项措施 的意义。 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有利于亚洲象的繁行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