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 那么请你给大家讲讲自己和猫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第16课 猫
郑振铎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民进先驱。
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污涩( ) 红绫 ( ) 诅骂( )
惩戒( ) 凝望 ( ) 畏罪潜逃( )
léng角( ) 欺línɡ( ) quán伏( )
sè
zǔ
chénɡ
nínɡ
蜷
棱
qián
línɡ
凌
整体阅读
第一部分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
1.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如何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1~2)
(3~14)
(15~34)
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
写养第二只猫的经过。
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整体阅读
2.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顺序: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时间顺序
重点研讨
1.文中写“我”家养的三只猫,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亡失时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来)
重点研讨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第一只猫
重点研讨
2.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刚来时: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逗着玩时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毫无生意,懒惰郁闷。
重点研讨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
运用比喻、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猫的漂亮、可爱、活泼,表达了对它的喜爱及与它玩耍时的乐趣。
3.赏析句子。
重点研讨
4.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
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逗着它玩。
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重点研讨
5.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暗示了猫的死亡)。
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重点研讨
第二只猫
重点研讨
6.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性情:“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
本领:“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
重点研讨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7.赏析下列句子。
用“又会”“也会”组织句子,通过“跑”、“爬”、“捉”等动词,突出了猫的活泼、顽皮、有趣,透露出“我”的喜爱之情。
重点研讨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通过“树上——墙上——街上”活动地点的变化,还运用“跃”“跑” 等动作描写,突出了猫的活泼、好动、顽皮。
7.赏析下列句子。
重点研讨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7.赏析下列句子。
抓住动作、神情描写,突出猫的机警、灵活。传达出“我”的喜爱之情。
重点研讨
8.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重点研讨
9.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
“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一类人。
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重点研讨
第一、二次养猫:
来 历 外 貌 性情 在家中 的地位 结局 对我的
影响
第一只猫 (1~2)
第二只猫(3~14)
次别
内 容
项 目
从隔壁要来的
从舅舅家要来的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的
很
活泼
更加活泼
宠物
宠物
病死
被一个过路人捉去
一缕
酸辛
怅然愤恨
诅咒路人
重点研讨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第三只猫
重点研讨
10.作者及家人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态度:不喜欢、不加注意;
形态:“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
性情:“忧郁”、“懒惰”、发生了“芙蓉鸟事件”
重点研讨
案发现场情况: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2)案发后的表现: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那只丑猫
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卷 宗 芙蓉鸟被害案
冤 案
重点研讨
真 凶: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难过、自责、内疚。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案件反思
案件定性:
黑 猫
冤 案
(2)在这个冤案中,“我”错在哪里?你从这个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当平等公正,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中 地位 结局 感情
变化
第一只猫 1~2段
第二只猫 3~14段
第三只猫 15~34段
从隔壁要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
宠物
病死
一丝
酸辛
舅舅家送的
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
宠物
丢失
怅然
愤恨
诅骂
遭人遗
弃,拾
来的。
不活泼,忧郁懒惰
更难过,
永不养猫。
含冤
致死
毛色花白,不好看。很瘦,毛烧脱后,更难看。
若有若无,大家不喜欢,不大注意它。
次别
内 容
项 目
重点研讨
11.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偷猫的人太气人,叫人恨意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重点研讨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最后猫也死亡了,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重点研讨
1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因为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
人生哲理: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重点研讨
13.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 同情弱者 严于自省 勇于自责
重点研讨
14.在同一件事上,作者对待不同的猫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猫的遭遇可能是不同的。那么这是什么造成的?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15.全文分为三大部分,说说各部分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小猫的不幸病亡的酸辛之情。
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夺取小猫的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那类人的厌恶之情。
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这只猫的亡失的内疚和痛苦之情。
重点研讨
课堂小结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最后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单凭主观臆断,那样往往会做错事,留下痛苦的回忆;冤枉了别人,如果对方难以辩解,那更会给自己留下痛苦。
当堂检测
主观题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我”没了解清楚,便妄下判断,冤打了猫。猫最后的“亡失” 与我的冤打有关系。
拓展延伸
父亲的玳瑁(节选)
王鲁彦
在墙脚根刷然溜过的那黑猫的影,又触动了我对于父亲的玳瑁的怀念。
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在近来的这一匹玳瑁之前,我们还曾有过另外的一匹。它有着同样的颜色,得到了同样的名字,同是从我姊姊家里带来,一样地为我们所爱。
但那是我不幸的妹妹的玳瑁,它曾经和她盘桓了十二年的岁月。
而现在的这一匹,是属于父亲的。
拓展延伸
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
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了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
“玳瑁,这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