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鹬蚌相争》《刻舟求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国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第22课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翻译课文,掌握翻译古文的方法。
2.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对自己有所启迪。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全书160篇。又称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后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1.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1)古今异义
穿井得一人 古义:
今义:
国人道之 古义:
今义:
挖掘、开凿
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上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本国的人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2)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
闻: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动词,听到
使知道
名词,传闻、消息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若:不若无闻也
求闻之若此
于: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
动词,比得上
动词,像
介词,做“向”讲
介词,做“在”讲
整体阅读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1.课文解读。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打水浇田
等到
整体阅读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讲述
使听到
答应,回答
整体阅读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重点研讨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重点研讨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重点研讨
3.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
(1)丁氏表达不够清楚。
(2)“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3)“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重点研讨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重点研讨
5.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容易使人产生误区。
当堂检测
主观题
宋国国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拓展延伸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启示】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