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9.2 用表达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况,用表达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模型思想; 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找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根据表达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表达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温故知新: (1)如果△ABC 的底边长为 a,底边上的高为 h,那么面积 : (2)圆锥底面的半径为 r,高为 h,体积: (3)若长方形的长为 a,宽为 b,则长方形的周长 : 面积: (4)若梯形的上底长为 a,下底边长为 b,底边上的高为 h,则梯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二.交流合作,探索新知: 确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量有哪些? 1.如图所示,△ABC 底边 BC 上的高是 6 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 C 沿底边所在直线向点 C 运动 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 (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 y (厘米 2),可以表示为
教师总结:表达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一般是用含自变量的代数式 表示因变量的等式,反应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某种规律。确定表达式的步骤:先找出题 目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用含有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表示因变量的字母放在等 号的左边。引导学生根据机器图完成表格,为接下来的用表达式求值做准备。 x/cm...1098765...y/cm2......
(3)当底边长从 12 厘米变化到 3 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 厘米 2 变化到 厘米 2. (4)三角形的面积从 36 平方厘米变化到 9 平方厘米时,三角形的底边长从 厘米变化 到 厘米. 2.如图,圆锥的高度是 4 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发生 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 r(厘米) ,那么圆锥的体积 v(厘米 3)与 r 的关系式为( ) 当底面半径由 1 厘米变化到 10 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 )cm3 变化到( )cm3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3. (1 ) 家 居 用 电 的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量 可 以 用 关 系 式 表 示 为 , 其中的字母分别表示 . (2)在上述关系式中,耗电量每增加 1 KW·h,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 _________ 当耗电量从 1 KW·h 增加到 100 KW·h 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从 kg 增加到 kg.
4.在地球某地,温度 T( C)与高度 d(m)的关系可以近似地用 T=10-d/150
来表示,根据这个表达式,当 d 的值分别是 0,200,400,600,800,1000 时,计算相应的 T 值,并用表格表示所得结果。 高度 d/m02004006008001000温度 T/ °C
5.变量 x 与 y 之间的表达式是 y=x2-3,当自变量 x=2 时,因变量 y 的值是( ) 6.如图,圆柱的底面直径是 2 cm,当圆柱的高 h cm 由大到小变化时,圆柱的体积 V(cm3)随 之发生变化. (1)在这个变化中, 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2)写出圆柱的体积 V 与高 h 之间的表达式. (3)当 h 由 10 cm 变化到 5 cm 时,V 是怎样变化的? 四.总结归纳,提升自我 (1)表达式是用含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的等式.=号左边是因变量,关系式不带单位, 能化简要化简; (2)表达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大的优点在于能比较方便地求出自变量为取值范围内的任 意一个值时,相对应的因变量的值 ; 不足是:并不是所有的变量间的关系都能用式子表示. (3)自变量的值和因变量的值是对应的,已知表达式既可以由自变量的值求因变量的值,也可 以由因变量的值求自变量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