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雷雨发展的顺序讲述图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雷雨前后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教师导语,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注意过天气变化吗?有没有仔细观察过雷雨?雷雨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雷雨》,感受雷雨前后的景象变化。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雷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3.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纠正读音。
4.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象雷雨景象。
(三)深入研读,理解内容
1. 学习雷雨前部分(第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雷雨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并描述雷雨前的景象,如:天空突然变得阴沉,风越来越大,闪电划破天空,雷声隆隆作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读出雷雨前的紧张气氛。
2. 学习雷雨中部分(第4-6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雷雨中景象有什么特点?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雨大、天黑、风猛。
(3)引导学生想象雷雨中的景象,如:大雨倾盆而下,天空一片漆黑,风势猛烈,树枝摇曳。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读出雷雨中的磅礴气势。
3. 学习雷雨后部分(第7-8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7-8自然段,思考:雷雨后景象有什么变化?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彩虹、蝉鸣、蜘蛛坐网。
(3)引导学生想象雷雨后的景象,如:彩虹高悬,蝉鸣声声入耳,蜘蛛重新坐在网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8自然段,读出雷雨后的宁静与美丽。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变化。雷雨虽然短暂,但它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回家后,和家人一起观察一次雷雨过程,记录下你们观察到的景象变化,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分享交流。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雷雨
雷雨前: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雷雨中:雨大、天黑、风猛
雷雨后:彩虹、蝉鸣、蜘蛛坐网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