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作业】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2+第2单元+课件+课时作业(10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江作业】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2+第2单元+课件+课时作业(10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1 22:56:01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评(二)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氓(ménɡ)   狁(yǔn)  伶俜(línɡ) 否泰(pǐ)
B.愆期(qiān) 戍守(shù) 葳蕤(ruí) 三匝(zhā)
C.垝垣(ɡuǐ) 侘傺(zhà) 蹑(niè) 子衿(jīn)
D.汤汤(shānɡ) 鸷鸟(zhì) 纨素(zhí) 暧暧(ài)
【解析】 B项,“匝”应读“zā”;C项,“侘”应读“chà”;D项,“纨”应读“wán”。
【答案】 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拙归园田     拙: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厌:满足
C.可怜体无比 可怜:值得同情
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依依:杨柳随风摇曳飘拂的样子
【解析】 C项,“可怜”应为“可爱”之意。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解析】 A项,古:一直到;今:另提一事。B项,古:交错相通;今:运输邮电事业总称。C项,古:走投无路;今:经济困难。D项,坏运气和好运气。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相”的用法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的一项是(  )
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解析】 B、C、D三项中的“相”都是“相互”之意。
【答案】 A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
D.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解析】 A项,应是“分别开创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答案】 A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要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诗人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到宋代,以禅喻诗遂成为风气,在这风气中出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诗话牵涉到的以禅喻诗的评论,又引出各种赞同和反对的意见,是是非非,争论了将近一千年。
②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③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兴趣。更值得研究的是另外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冷斋夜话》里的一段记载也很有趣。华亭船子和尚有偈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丛林盛传,想见其为人。山谷倚曲音,歌成长短名曰: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明月归。船子和尚写的是垂钓的情景和过程,意象丰富,境界高远,而又寄寓着随缘任运的禅理。千尺丝垂,以见求之深,万波随动,以见动之广;鱼既不食,遂空载月归。诗的意境亦返于清净虚空,有禅理禅趣而无禅语,简直可以当一首渔父词来读,和柳宗元的《江雪》、张志和的《渔歌子》相去无几,难怪为人所盛赞。
④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细分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三种不同的以禅喻诗。
(摘编自袁行霈《诗与禅》)
6.下列对于诗与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属于文学范畴,禅属于宗教范畴,二者的归属、旨趣都不同。
B.诗与禅建立联系是在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诗人广泛地受到禅的影响,而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
C.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充满理趣,到宋代,诗歌完全受到禅的影响。
D.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追求言外之意,二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解析】 “诗歌完全受到禅的影响”说法太过绝对。原文是“到宋代,以禅喻诗遂成为风气”。
【答案】 C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文学批评著作问世后,人们对于其以禅喻诗的评论有不同看法,引出了一千多年的诸多争论。
B.“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C.王维的《鹿柴》并没有禅语,之所以能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只是因为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D.中国诗歌的艺术风格冲和淡泊,在以禅喻诗成为风气后,这种风格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可见,禅对诗的风格是有影响的。
【解析】 A项,“一千多年”有误,扩大了范围,第一段说“将近一千年”;B项,“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有误,文中无据,第二段说“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C项,“只是因为笔墨之外寓有禅意”说法太武断,第三段说“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答案】 D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赋予禅的是外在的形式,禅赋予诗的则是内省带来的理趣,由此可见,禅对诗的影响更大更深刻。
B.船子和尚写了垂钓的情景和过程,丝纶、水波、游鱼、月明等意象丰富,寄寓随缘任运的禅理,意境之美可以和《江雪》《渔歌子》相比。
C.以禅喻诗细分起来有三种: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者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D.禅言诗有些是用禅语阐述禅理,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可取之处不多,因此不能流传至今。
【解析】 “因而不能流传至今”有误,文本无依据,强加因果。
【答案】 D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晴、雨霁三游西湖
史 鉴
钱塘为东南佳丽,而西湖为之最。重山环之,名藩枕之,凡峰峦之脉络,城郭之逶迤,台殿亭榭之参错,举凌虚乘空以临其上,天光水色,颠倒上下,烟云起灭,其状万殊。而酒棹游橹往来交互,歌吹之声相闻,自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无日而息也,其盛矣哉!客来钱塘时,侨居宝石山上,湖之胜,尽在几席下,然犹以未即其中为恨,故连为三游焉。虽所遇之景不同,而所得之乐无不同也。
二月望日,其始游也,主则邦彦,客则佥宪、启南、继南、立夫、沈明德暨予凡七人。时春日妍丽,湖水明净,万象在下,柳色微绿,梅花犹繁盛,点缀远近。篙师刺船,纡回宛转,傍湖徐行,而卖花献技之人,皆乘小红船凫飞水上,迎前尾后,由东至南,由南至西、至北,复至东而休焉。遇胜而登,适兴而返。感今悼昔,形诸诗歌,有唱斯和,虽兴寄不同,然皆沨然成音,可讽咏也。凡所履历,并记之:孤山在湖北,去岸犹二里许,无所连系,林和靖墓在其上,后人建祠肖白香山、苏东坡并和靖,曰“三贤堂”。庆乐园在湖南,今废,惟太湖石在耳。园昔为韩侂胄山庄,初名“胜景”。后韩侂胄诛,入官,更今名云。
后五日,其再游也,主则杭人归生,客则惟邦彦、明德不至,余咸在,凡六人。是日风雨交作,船不得出外湖,惟在断桥内迤逦行耳。顾望四山,云雾蒙幂,俨如水墨画中。继南笑指曰:“天殆欲别出一奇乎?然对此无言,山灵亦将笑人矣。”因共联一律。
又后二日,其终游也,合始游、再游之主与客凡八人。时宿雨新止,天宇朗然,日光漏云影中,乍明乍灭。群山尽洗,绝无尘土气。空翠如滴,众壑奔流,水色弥茫,湖若加广,草木亦津津然有喜色焉。遥望云气出山腹,如白浪在大海中汹涌不定。方欲赋一诗记之,而佥宪赴臬司招,竟不及成章而散。噫!客志此久矣,私心以一至为足,而今乃三焉。天又随所至辄改张其观以示,若使尽识之;况主客多能言,清而不固,丽而不侈,乐而不流,因次第书之。
(选自《西湖游记选》,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侨居宝石山上       侨:寄居异乡
B.立夫、沈明德暨予凡七人 暨:及,与
C.篙师刺船,纡回宛转 刺:用篙撑
D.后人建祠肖白香山 肖:肖像
【解析】 肖:动词,雕塑人像。
【答案】 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来”。B项,兼词,“于之”,在那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连词,表转折,“却”。D项,副词,“竟然”/副词,“才”。
【答案】 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作者三游西湖“所得之乐”的一组是(  )
①其盛矣哉
②湖之胜,尽在几席下
③有唱斯和,虽兴寄不同,然皆沨然成音,可讽咏也
④俨如水墨画中
⑤草木亦津津然有喜色焉
⑥私心以一至为足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解析】 ①②是在三次游览之前对西湖景色的描绘。⑥是作者游览之前的想法。
【答案】 B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极力描写西湖景色之优美,游人娱乐之热闹,为下文写作者游览西湖、描写西湖的美景做铺垫。
B.作者在初春晴天、雨天、雨后三种情况下游赏西湖,欣赏到了西湖的不同景色,都是尽兴而归,没有留下一点遗憾。
C.从结构上看,文章先总述西湖美景,然后分述三次游览西湖的经过,最后总述写文章的原因,层次清晰明了。
D.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记叙了游览的过程,又描绘了西湖的景色,还抒发了游赏之乐。
【解析】 “没有留下一点遗憾”错。文中最后一段说“方欲赋一诗记之,而佥宪赴臬司招,竟不及成章而散”,可见作者在第三次游赏西湖时有些许遗憾。
【答案】 B
【参考译文】
钱塘郡是东南地区的名胜,而西湖是其中最美的地方。层层山脉环绕着它,有名的重镇紧靠着它,那些起伏连绵的山峦、曲折连绵的城郭、参差错落的台殿亭榭,都凌空面对着它的上方,天光水色,上下颠倒,烟云升起消失,它的形状各不相同。而游船来来往往互相交错,互相能听到对方唱歌吹奏的声音,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没有一天停止过,真是热闹啊!我初来钱塘时,寄居在宝石山上,西湖的美景,都在案几座席之下,但仍然因为没有亲临其中而遗憾,因此连续三次游览西湖。虽然看到的景色不同,但得到的快乐没有什么不同。
二月十五日,是我第一次游览西湖,这次游览的主人是邦彦,客人是佥宪、启南、继南、立夫、沈明德和我,共七人。当时春光明媚,湖水明净,一切景物都倒映在湖水中,柳树才绿,梅花开得仍然很繁盛,远远近近地点缀着。船夫划着船,曲折回旋,在湖上徐徐前行,而卖花献艺的人都坐着小红船像野鸭一样在水面上滑行,或在我们船的前面迎接,或跟在我们船的后面,从东到南,从南到西、到北,又到东才停止。(我们)遇到美景就上岸,尽兴而归。感慨今日并为过去而感伤,把这种心情用诗歌表现出来,有唱就和,虽然起兴寄托不同,但都婉转成音,可以讽诵吟咏。所有这次游览经过的地方一起记下来:孤山在湖的北部,距离湖岸二里左右,与岸没有连接的地方,林和靖的墓在孤山上面,后人建立祠堂雕塑了白香山、苏东坡和林和靖的形象,命名为“三贤堂”。庆乐园在湖的南面,现在已经荒废了,只有太湖石还在。这个园子原来是韩侂胄的山庄,当初名叫“胜景”。后来韩侂胄被杀,这个园子被朝廷没收,换成了现在这个名字。
五天后,我第二次游览西湖,主人是杭州人归生,客人只有邦彦、明德没有来,其余的人都来了,共六人。这一天风雨交加,船不能到外湖去,只是在断桥内曲折缓行罢了。远望四面的山峦,云雾笼罩,好像在水墨画中。继南笑指着山峦说:“上天大概要另外显示一个奇景吧?但是我们面对这样的奇景却不作诗,山灵也要笑我们了。”于是一起作了一首诗。
又过了两天,我最后一次游览西湖,集合第一、二次游览的主人和客人一共八人。当时夜雨刚刚停止,天空晴朗,阳光从云影中漏下来,时亮时暗。群山都如同洗过一样明净,一点尘土的气息也没有。草木的绿色好像能滴下来,众多的沟壑中流水奔腾,水气弥漫,西湖如同变大了一样,草木也湿漉漉的仿佛有喜悦的神色。遥望云气从山中飘出来,如同白浪在大海中翻滚,汹涌不定。我们正要写一首诗记下来,佥宪却要赶赴到提刑按察使司去,最终我们没有写完诗就散了。啊!我立志到这里来游览很长时间了,自己以为来一次就满足了,现在却来了三次。上天又随着我的到来总是改换它的面目给我看,好像要使我看到它的全部面目;况且主客大都能言善辩,高洁而不固执,风流而不过度,快乐而不放纵,于是按顺序记下这几次游览。
第Ⅱ卷(表达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犹以未即其中为恨,故连为三游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胜而登,适兴而返。感今悼昔,形诸诗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又随所至辄改张其观以示,若使尽识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即”“恨”,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登”“诸”,第(3)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改张”“识”。
【答案】 (1)但仍然因为没有亲临其中而遗憾,因此连续三次游览西湖。
(2)(我们)遇到美景就上岸,尽兴而归。感慨今日并为过去而感伤,把这种心情用诗歌表现出来。
(3)上天又随着我的到来总是改换它的面目给我看,好像要使我看到它的全部面目。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新”字是说那种不期而至的“愁苦”会时时产生。
【答案】 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
(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野旷天低树”,是说作者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答案】 这两句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幅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昔我往兮,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 (《诗经·采薇》)
(2)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__。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离骚》)
(3)君当作磐石,___________,蒲苇纫如丝,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第(2)句要注意“偭”“竞”字的写法,第(3)句要注意“磐”字的写法。
【答案】 (1)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2)偭规矩而改错 竞周容以为度 (3)妾当作蒲苇 磐石无转移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槐花约
①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②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令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花若有待!我知道,槐花隐忍着推迟她的花期,等着我的到来。
③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④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薰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绻缠绵啊!
⑤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的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的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⑥它是众山之首,奇兀、险峭、壮美,但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⑦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贸然登临。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这是至少一个甲子的等待。我与泰山的约定如金石,践约选择的就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刻。同行者四人皆我好友,感人的是毛老师,他已体力不支,为陪我,强行至中天门。力竭,众人劝止,改乘索道至南天门迎我。毛老师于翌年病逝。
⑧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们的约定。那次登临后,我寻求再次登山的机缘。五年后重登泰山,陪同者易人。四月,山中微寒,花时尚早。我暗下决心,相约十年为期,重践槐花之梦。
⑨这就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刻。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我如听天音召唤,摈弃手边俗务,跃身而往。是日,朝发永定门,午前直抵泰安。主客杯酒言欢,相忆十年旧事,我心有所萦,不敢恋杯,瞬即离座,款步登山。较之十年前,身边多了几位陪同者,均儒雅时贤,一路言谈甚欢。
⑩ 抵中天门,但见满谷槐花汇成了溢满岱宗的香雪海。自2004年首次登临,阅槐花盛事于中天门,至今近十载。2013年春日,我如约前来,花事如海,真情如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我将此种感受发至远方:“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为了表达我对槐花的感激,或可换种表述:“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篇点题,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第三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燕园的槐花与中天门的槐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平原槐花的不屑与对泰山槐花的喜爱之情。
C.第七段中作者连用四个“最”字加强语气,表达自己对登临泰山的郑重其事和尊崇景仰。
D.十年后作者跃身前往泰山践约,回忆十年旧事,物是人非,毛老师等故友的离去,心有所感,无心把酒言欢,所以瞬即离座。
E.作者将槐花拟人化,多次用“她”和“你”来称呼槐花,表达作者对槐花的有情有爱。
【解析】 B项,“表达了作者对平原槐花的不屑”错误;D项,不是“无心把酒言欢”。
【答案】 BD
17.为什么作者说自己“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中把登泰山看作是“朝圣”,由此可见作者对泰山的敬仰,而泰山代表着华夏文明史。作答时,要顺着这一思路来进行思考。
【答案】 (1)作者登泰山并不是像一般游客为了看风景或者上香拜神,而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2)作者通过对前两者的否定,强调自己对泰山的敬意,以及登临的决心与虔诚;(3)呈现出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厚重,体现了作者对华夏文化、文明的景仰和尊重。
18.结合全文来看,文章第八段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从内容上,写出作者对泰山的敬重;从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可概括原文进行必要的分析。
【答案】 (1)承上启下。上承前文,点出槐花与前文登泰山之间的联系;引出下文的十年之约的实现。(2)点题。(3)写出作者槐花之约的郑重和对泰山的景仰。
19.最后一段中作者称赞槐花是“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而且还感慨道“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但是作者提到首登泰山五年后重登时槐花却“花时尚早”。通读全文,并结合日常生活体验,探讨作者这样写作的原因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作答时,要紧扣文本,在梳理作者思路的同时,仔细分析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还要注意联系日常生活体验。
【答案】 ①槐花的情义首先体现在作者首次登临泰山的时候,在平原已过花期的槐花却以怒放之姿迎接作者的到来,在十年后槐花汇成满山的香雪海,以完成与作者的十年约定。
②槐花不仅蕴含着作者对齐鲁故人情义的感激和思念之情,还承载着对泰山的敬意与对中华文明的景仰之情。
③作者写“槐花含情”,实际上是作者“含情”的体现,以主体的眼光和感情看客观事物,则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沾染着主体的感情,有主体的意愿在其中。
六、(12分)
20.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要介绍一幅漫画,一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二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就本漫画来说,应该先介绍潜游人,再介绍鱼,或反之。(2)揭示漫画寓意时,一要认真阅读漫画;二要联系实际,看漫画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
【答案】 (1)漫画由一个穿着潜泳衣背着氧气瓶的潜泳人和一条背着纯净水瓶的鱼儿组成。前者居左,后者在右,他们相向而对,互诉心曲,似乎在说:大气的污染已迫使人类不得不变成水中背着氧气的鱼,水的污染也使鱼儿离不开纯净水了。(2)漫画揭示了当今环境污染已达到令人和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严重程度,警示人们要保护环境,否则,必自食其果。
21.中学生李晓天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种说法,他很是怀疑。于是给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栏目组写了一封信。该信有几处不妥之处,请指出三处并进行修改。(4分)
黄西:
您好!
我最近听说有这么一件事,就是利用微波炉五分钟就能将土豆烤熟做出土豆泥。我妈妈在家里用高压锅来做土豆泥要用好长时间呢,所以我认为这种说法肯定是瞎说。希望你们在节目里把这种说法核实一下。
多谢!祝节目越办越好!
2015年5月1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考查书信体的格式以及用语不得体的问题,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书信写法的了解来考虑。
【答案】 (1)称谓,改为“黄西老师”(或: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黄西先生);(2)称谓的书写格式,应该顶格写;(3)“肯定是瞎说”措辞不当,可改为“有不实之处”(委婉的质疑说法);(4)落款错误,没有写信人,改为:(学生)李晓天 2014年5月1日(或:在年月日前加入“李晓天”)。
22.仿照下面的例句,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要求:引用恰当的古诗文,句式一致,内容积极。(4分)
何谓真正的“白富美”?身为女子,“出淤泥而不染”,做到洁身自好,是为“白”;“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到饱读诗书,是为“富”;“一片冰心在玉壶”,做到心清如水,是为“美”。
何谓真正的“高富帅”?身为男子,____________,是为“高”;____________,是为“富”;____________,是为“帅”。
【解析】 基本句式为“‘……’,做到……”;引用古诗文要恰当,与“做到”后的内涵一致;内容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
【答案】 (示例)“不坠青云之志”,做到志存高远 “天生我材必有用”,做到自信满满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做到从容淡定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只有一直往前走,才能把影子甩在身后。
——何东霖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个隐含关系型作文,论述的是“往前”和“影子”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生命往前,就会将“影子”甩在身后,踏在脚下;生命退缩,将会被“影子”压垮、吞噬。因此在构思、行文时一定要紧扣二者的关系,选取论据时一定要选准人物身上“向前”和“影子”的关节点,绝对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偏离文章中心。
【参考例文】
生命向前即风景
前方有花,所以蝴蝶翩然归往;前方有蜜,所以蜂群簇拥前行;前方有梦,所以我们踏步而行,虔诚追逐。只有一路向前的人,才不会迷失其途,才能把“影子”甩于身后。
诚如毕淑敏所言,童年时的烙印,如果是黑暗的,那么就用成年人有力的手将其捏碎。向前,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保持一颗向前的心,你才能驶向更为广阔的海洋。总是活在过去的人会被时光的刻刀无情划伤,久久不能愈合。
一路向前才能走出阴影,迈向光明。心向前方的人不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也不痛惜于以往的过错,而是能够摆正心态,豁达开朗。林公渠边野花散发着淡淡清香,映照清澈的河水,身为两广总督的他,身系百姓,忠于报国,却因虎门销烟而获罪,发配边疆的林则徐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勇敢走出阴影,因为他的心在前方,所以笑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远在伊犁却心向前方,他治水利,修公渠,造福一方百姓。
林则徐能够踏地而行,一心向前,所以走出人生的阴影,于逆境中体现人生价值。
“我的家庭分离是获得一个民主的缅甸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之一。”昂山素季发出惊人的一语,不愧是众人眼中的“亚洲女神”,她为了缅甸的和平、民主,不停地努力奋斗,即便是被囚十五年成为“完美囚徒”;即便是家离子散;即便是受政府的恐吓与迫害。她依然固执地为缅甸民主呕心沥血。她的激情与坚定,把各种破坏和平的敌人打倒,让曾经威胁她的政府走向光明。昂山素季把所有阻碍和平民主的“影子”都狠狠地甩在了身后!
但是如果总是活在过去的阴影中,不敢向前的人总是被历史潮流抛诸岸边。楚霸王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自刎江边,不肯东山再起,徒留江风在耳畔呼号……还记得最先在全球推出智能机的诺基亚,让全球为之疯狂的诺基亚吗?是的,它曾经风靡全球,可正是满足于那时的辉煌,沉迷于漫天的鲜花和掌声,不再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从而被后来的三星、苹果跃居其上。岂不悲哉?
历史和现实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唯有一直往前,才能不被影子甩在身后。
然而,一直往前走并非固执机械地前行,你需带着灵魂上路,不时回顾影子,反省自己,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不管是弃医从文的鲁迅,还是放弃显赫盛名携妻献身于非洲的史怀哲;不管是西藏高原最美的仓央嘉措,还是雪域高原的心灵医师毕淑敏,他们之所以让我们敬仰、铭记,除了带给我们向上的一路美景,更有他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背影”的追问。
一心向前,你才会领悟到蝶舞花间的自由;将影子甩于身后,才会享受到蜂采花蜜的甜美。因为,生命向前即风景。
课件35张PPT。综合测评综合测评(二)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79张PPT。晨读·快乐背诵链接·课文导读课时作业基础·预习新知探究·精研文本范文·边读边悟到了。 把……当作。 多年。 将帅。 士兵。 并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 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课时作业(四)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72张PPT。晨读·快乐背诵链接·课文导读课时作业基础·预习新知探究·精研文本范文·边读边悟工于取巧。境遇困窘,不得志,走投无路。以之为。无所用心的样子。改变措施。修长的样子。流放或死亡。
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世人)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
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课时作业(五)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109张PPT。晨读·快乐背诵链接·课文导读课时作业基础·预习新知探究·精研文本范文·边读边悟
自作主张。无论如何。
暗沉沉的。连接。可爱。
告别时的动作。迎接。这里指兄。
其实并不是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被仲卿的母亲休回娘家。还说什么再回来的话呢!(我)指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
你既然如此记着我。也自己在庭院中的树上上吊身亡。在大官府中任官职。回到空荡荡的房间里,长叹一声。课时作业(六)
点击图标进入… 课件74张PPT。晨读·快乐背诵链接·课文导读课时作业基础·预习新知探究·精研文本范文·边读边悟内心。指感情深厚。
多少。明亮的样子。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的样子。
用什么解决忧愁?不慎误落在尘世的罗网中。在南面的山野里开垦荒地。狗在深巷中叫着。鸡在桑树的顶端鸣叫。课时作业(七)
点击图标进入… 课时作业(四) 《诗经》两首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愆期(qiān)       垝垣(huán)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D.桑葚(shèn) 棠棣(dì)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解析】 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
【答案】 C
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        B.②⑥
C.③⑧ D.④⑦
【解析】 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尔”通“”;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
【答案】 B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内心痛苦的样子
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解析】 “孔”意为“很”。
【答案】 A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析】 A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引出另一个话题。C项,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项,古义:下雪,“雨”为动词;今义:名词,雨和雪。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披坚执锐,以挡来敌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解析】 A项,“复关”代指从复关来的“氓”。C项,“坚”“锐”代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D项,“总角”代指少年时代。
【答案】 B
6.诵读要读出诗歌的感彩和语调。对下列诗句所含感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思念、回忆)
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伤心、无奈)
C.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情、温柔)
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伤、无奈)
【解析】 D项,决绝,刚烈。
【答案】 D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诗经·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 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②夷:通“怡”,喜悦。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写妻子乍见到久别的丈夫时的喜悦心情。诗人用了夷,瘳、喜三个字,便把这个思妇一刹那间感情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来了。诗中写“风雨”其实是赋、兴的手法,在渲染凄凉气氛的同时,表达出主人公的炽烈感情。
【答案】 主要运用赋、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相思、惆怅之情。
(2)诗人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情景描述诗,诗人没有描写不好的心情,而是通过她朝思暮想的君子突然的出现,描写了她惊喜的心情。透过惊喜,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平时相思的忧愁和痛苦。使人难过的天气没有变化,而她的心情却有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艺术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读者也能产生深深的同感。
【答案】 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示思妇一刹那间感情的变化。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夭夭:木少盛貌。②于归:指姑娘出嫁。③蕡:音fén,果实将熟的样子。
(1)《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要解答此题,首先要对赋比兴手法有深入的了解,这首《桃夭》比较明显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展开。
【答案】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头一节写“花”,第二节写“实”,第三节写“叶”,既是托物起兴,又是比的写法。借花形容新娘的美丽,借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来形容一派兴旺的景象。
(2)这首诗表达了先秦时代人们“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探究能力。诗中先写自然之美,然后再写家庭和睦之美,使美的内涵更加丰富,这充分体现了先秦时期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答案】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美。也就是说,一个姑娘,不仅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作答时,可从对人物性格、环境气氛和诗歌的韵律等方面的作用来考虑。
【答案】 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诗中写“蒹葭”,主要渲染出凄清冷落的气氛,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是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五鼓乘风过洞庭
孔武仲
半掩船篷天淡明,飞帆已背岳阳城。
飘然一叶乘空度,卧听银潢①泻月声。
【注】 ①银潢:银河,天河,潢(huáng),水深而广。
(1)本诗描写了诗人过洞庭湖的见闻感受,前后两联描写角度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联写作者眼前的景象,第二联写作者想象中凌空飞行的情形,虚实结合,把过洞庭的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答案】 第一联侧重实写,描写了诗人从船篷半掩的船中,看到天色微明,飞帆乘风,远离岳阳的景象。第二联侧重虚写,诗人觉得自己像乘着一片苇叶而凌空飞行,听到了银河奔涌,月光倾泻的声音。想象奇特,意境高远。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过洞庭获得的独特感受。
(2)“乘空度”是诗人的美妙感受,从诗中看,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卧听银潢泻月声”与“乘空度”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详细地进行分析,将“乘空度”的“空”体现出来。
【答案】 ①“天淡明”与“乘风”为诗人感受提供了湖天空阔、浑然一体的背景;“飞帆”一叶,更显飘然;“卧听”的姿态将诗人的视线引向天空,于是使诗人体验到凭虚御风的独特感受。②正因为有凌空飞越的感觉,激发了诗人的想象,仿佛诗人到了银河之畔,听见月光倾泻的声音。
11.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主要陈述对象。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务必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
【答案】 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12.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个字(含标点符号)。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届时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的发射任务。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整体上火箭“身体长高、翅膀变长”,芯级火箭增高1.5米,两个助推器加长0.8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同时采用“天基测量”技术和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可以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实现了“实时问诊”和“宽带传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归纳主要意思,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答题。
【答案】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搭配“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它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13.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7字,语言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写对联需要注意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等)两个节日的特点,上下联要语意对应,同时要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 (示例)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课时作业(五) 离 骚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修姱(kuà)    鸷鸟(zhì)    兰皋(gāo)
B.偭(miǎn)规矩 侘傺(chà)(chì) 谣诼(zhuó)
C.芰荷(qì) 蕙襄. 揽茝?chǎi
D.謇朝谇(jiǎn suì) 溘死(hè) 延伫(zhù)
【解析】 A项,“姱”应为“kuā”;C项,“芰”应为“jì”;D项,“溘”应为“kè”。
【答案】 B
2.下列几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涕 规矩 返顾 芳菲
B.浩荡 侘傺 杂揉 芰荷
C.峨眉 鸷鸟 陆离 嗑死
D.工巧 兰皋 芙蓉 太息
【解析】 A项,反顾;B项,杂糅;C项,蛾眉,溘死。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忳郁邑余侘傺兮
C.佩缤纷其繁饰兮
D.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解析】 A项中“错”通“措”;B项中“郁邑”通“郁悒”;D项中“离”通“罹”。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固时俗之工巧兮(本来)
B.何方圜之能周兮(合)
忍尤而攘诟(忍受侮辱)
C.伏清白以死直兮(佩服)
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D.苟余情其信芳(只要)
岂余心之可惩(受创而改变)
【解析】 伏:守、保持。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 A项,“民生”句中指“百姓的生活”;B项,“流亡”句中指“遭受放逐或突然死去”;C项,“改错”句中指“改变措施”。
【答案】 D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不同类的一项(  )
A.长余佩之陆离      B.步余马于兰皋兮
C.哀民生之多艰 D.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 A项,长: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步:名词用作动词;C项,哀: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厚: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涉 江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粖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7.诗中“重华”是指古代贤君虞舜的名字。诗人为什么要与重华游仙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屈原的理想、德行是不容于世的,而其追求又是执着的,故常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来寄托。
【答案】 与重华(古代贤君虞舜)游仙宫,寄托自己的心志,表明理想的远大及对“美政”的执着追求。
8.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B.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C.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D.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解析】 A项,余幼/好此/奇服兮;C项,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D项,幽独/处乎/山中。
【答案】 B
9.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江》叙写屈原从鄂渚(湖北)到溆浦(湖南)的一段行程。行程从渡江开始,故题名为涉江。
B.诗人自幼到老都好“奇服”,表明诗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品质,象征他的与众不同。
C.诗歌第四段列举古代贤士的种种不幸遭遇,抒发悲愤,表现不愿同流合污,将遵守正道,决不妥协的精神。
D.全诗叙事历历如见,抒情真挚深沉、激情澎湃,议论则合理警策,想象丰富,表现了诗人愤世嫉俗、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眷恋国土的爱国情感。
【解析】 B项,“奇服”比喻不同于世俗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
【答案】 B
10.最后一段,是全诗的总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涉江》是屈原晚年放逐江南时所作的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抒情诗,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答第二问时,要结合时代背景。
【答案】 运用对比和比喻,痛斥了楚国朝政的混乱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诗人不可遏抑的悲愤之情。
【参考译文】
我从小就爱好这奇特的服饰,年纪老了这种爱好仍然没有衰减。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之冠。披挂着夜晚发光的明珠,佩戴着珍贵的美玉。社会混浊没有人了解我,我却正在大步驰骋义无反顾。用青龙驾车,两边配上白龙,我同重华一道去游玉树的园圃。登上昆仑山吃那玉树的花,我要跟天地一样长寿,跟日月一样光华。我为楚国没有人了解我而悲伤,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江。
登上鄂渚我回头眺望,在秋冬余下的寒风中叹息惆怅。让我的马走上山冈,让我的车来到方林停放。我乘着篷窗船上溯沅水,船夫们一齐摇桨击水前行。船慢腾腾地不肯向前,在回旋的水流中停滞不进。清晨从枉渚出发,晚上歇宿在辰阳。只要我心地正直,放逐在僻远的地方又有何妨?
进入溆浦我又迟疑不决,迷失方向不知该往哪里去。深邃的树林幽远昏暗,这可是猿猴的住处;山岭高峻遮住了太阳,山下阴暗不明而且多雨;霰雪纷纷扬扬地无边无际,浓云密布,好像连接着屋宇。
可怜我一生毫无乐趣,寂寞孤独地居住在山里。我不能改变心意去附和世俗,当然会忧愁痛苦终身不得意。接舆装疯剃去头发,桑扈走路时赤身露体。忠诚的人不一定被任用,贤能的人不一定得到职位。伍子胥遭到灾殃,比干被剁成肉泥。整个前代都是这样,我对现在的人又何必埋怨责备?我将遵守正道而毫不犹豫,本来会终身一再陷入黑暗的境地。
乱曰:高尚的鸾鸟和凤凰,一天天地离得更远;渺小的燕雀和乌鹊,把巢筑在殿堂和庭院。芳香的露申和辛夷,死在草木丛杂的深林;腥的臊的一齐用上,芳香的不能靠近。阴和阳颠倒了位置,我生活的时代不合适。怀抱着忠信却这样失意惆怅,我将要飘然远走他乡。
11.在下面横线上续写恰当的语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
楚大夫沉吟泽畔,在叩问苍天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吟“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选择了孤独,纵然不被世人理解,终不随其波逐其流。孤独,丰富了人生的内涵,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解析】 本题考查续写能力。答题时,一要注意句式特点,二要注意内容上的连贯。此外,前面例句中用了名句,续写时也要注意。
【答案】 陶渊明饮酒田园,在安详自乐中选择了一份孤独,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太白游玩山水,在如画的江山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2.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信的优势。每条不超过8个字。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聊天软件,相比其他聊天工具,主要有以下优势: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
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比其他软件,类似“米聊”的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PK等功能,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功能更加实用。
【解析】 空格处所填的答案必须是对后文内容的概括,作答时,要从语句中挑选出重要词语,然后加以整理组合,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语音发送便捷(或语音的快捷性) 用户真实私密有用(或用户的真实性) 功能更实用(或功能的实用性)
13.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另选一个对象,阐释加线句子所蕴含的道理。
“唯有埋头,乃能出头。”急于出人头地的话,除了自寻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就像一只蝴蝶,要想美丽如画,它的蛹就必须要经过地表下漆黑炼狱般的生活。如果不肯接受被压抑的痛苦,展翅欲飞之时,就是它的美丽终结之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给例句前句打比方,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达,后一句用假设关系的形式来说明,作答时,要注意这一点。
【答案】 (示例)就像一颗种子,要想生根发芽,就必须先要经过在泥土中挣扎的过程。如果不肯忍受被埋没的苦闷,破土而出之时,就是它生命枯萎之日。
课时作业(六) 孔雀东南飞 并序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自缢(yì)        公姥(lǎo)
棒槌(chui) 伶俜(pīng)
B.葳蕤(wēi)(ruí) 短襦(rú)
纨(zhí)素 磐(pán)石
C.拊(fǔ)掌 否(fǒu)泰
婀娜(nuó) 踯躅(zhí)(zhú)
D.赍(jī)赏 遗(wèi)施
著(zhuó)粉 冥(míng)冥
【解析】 A项,“姥”应读“mǔ”;B项,“纨”应读wán;C项,“否”应读“pǐ”。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葳蕤 遗施 哽咽 主薄
B.扶将 窈窕 伶聘 公姥
C.思量 誓违 许和 怅然
D.婀娜 掷躅 嗟叹 煎迫
【解析】 A项,“主薄”应为“主簿”;B项,“伶聘”应为“伶俜”;D项,“掷躅”应为“踯躅”。
【答案】 C
3.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D.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解析】 A项,“奄”通“晻”;C项,“帘”通“奁”;D项,“取”通“娶”。
【答案】 B
4.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C.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D.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兰芝初还时,府君见丁宁
【解析】 A项,它/自己;B项,出嫁/依照;C项,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相互;D项,对我怎么样。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D.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解析】 A项,“作息”偏指“作”;B项,“公姥”偏指“姥”;D项,“牛马”偏指“牛”。
【答案】 C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D.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解析】 A项,“可怜”古义为“可爱”;B项,“自由”古义为“自作主张”;C项,“处分”古义为“处理安排”。
【答案】 D
7.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问题。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内容、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我们理解诗歌基本意思,然后加以概括。这首诗写的是边塞地区,有雨雪,只能见狐迹、马蹄,说明人烟稀少。“别路”即离开家乡的路。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旗彩”因为天冷冻坏了,“鼓声”因为地暗而感觉声音也小了。强调的是天气寒冷。而这里的戍卒自然是面对艰苦的环境更增添思乡之情感。
【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上 邪
《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上邪》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女主人公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感情炽热,热情奔放。
【答案】 诗歌以一个恋爱中的女子的口吻写成,但这个女子却没有通常诗人所描绘的羞涩和含蓄,她是一个对爱情大胆而执着,爱情誓言惊天动地,热情奔放,无所顾忌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爱。
(2)诗歌中的“我”希望“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却又从反面立誓,开列了“与君绝”的条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首抒情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但诗歌写起来却匠心独运,作答时,要分析出其中的奥妙。
【答案】 正面立誓“长命无绝衰”,已说到了极点,但作者仍觉意犹未尽,思路一转,又从反面竭力诉说,说是“乃敢与君绝”,其实仍是“长命无绝衰”,甚至要胜过“长命无绝衰”。山陵坚定不移,江水源远流长,冬雪夏雷是天道自然,天高地厚永存不变,只要这些不变两人就永远长相厮守,感情可以跨越时空,直到宇宙万物不复存在,天道发生逆转。此番誓言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跃然纸上。
9.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完成问题。
古 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①,树木何修修②。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③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 ①飚(biāo)风:暴风。②修修:形容树木干枯的样子。③思:悲。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这三句写秋风萧瑟,诗人愁绪满怀,出入难安,无计摆脱。
B.“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何人”“谁不”,以两个反问表明,除了诗人以外,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
C.“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两句,描写了北方边地的树木被狂风吹得枝叶干枯,给人以萧疏之感。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两句,表明诗人离家越来越远,乡愁越来越重,因而日见消瘦,衣带渐宽。
【解析】 B项,“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有误,双重反问表明座中之人均怀满腔忧愁,更加衬托出诗人愁情之重。
【答案】 B
(2)这首诗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两句堪称写愁妙笔,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肠中车轮转”从修辞的角度看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从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看,主要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要点:表达技巧,“比喻”或“夸张”),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苦难以言表,就像车轮在肠中不停地转动。深切表达了客居胡地游子浓重的思乡愁绪。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令人震撼。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1)“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诗句中的“鹊衔巢”“明寒草”来看,前者为动,后者为静,动静结合,整个画面生动形象,富有特色。
【答案】 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鸟雀营巢(动),月映碧草(静)的景致,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明快动人)的景象。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山川风景好”是写对美好景象的喜爱;“少年看却老”,表达人生苦短;“别离多,欢会少”更多地表达出一种无奈。概括分析作者情感时,要结合具体诗句。
【答案】 本词的思想感情丰富,包括:对美丽(生机勃勃)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人生苦短,别离多、相聚少,世事无奈之情;华年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之情;风景古来依旧,人生聊聊百年,感叹人生的渺小,自然的伟大。
11.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同学们把它改编成了课本剧并表演。有一位同学在二胡演奏《化蝶》的背景音乐中用低缓、沉抑的语调来朗诵,另外两位同学采用虚拟的表演动作来象征刘、焦二人的殉情。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请你以“五字句”拟写一个对刘、焦爱情美好祝愿的画外音结束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写画外音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用“五字句”,必须是对爱情的美好祝愿。
【答案】 孔雀东南飞 飞天去不回 诚愿有缘人 共饮一江水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解析】 从后文孟子的说法和后文的解说可以看出,①是说文人做饭不常见;第②处要扣住本段文字的开头,第③处依据后文是说东坡做出的名菜。
【答案】 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②他不仅爱好美食 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13.请用“古塔”“风铃”“故事”三个词语,写一段以“古塔”为重点的文字,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将三个词从内容上进行必要的连接,要以“古塔”为描写对象,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案】 (示例)这是一座七层古塔,显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嘶哑地讲述着它所经历的故事。
课时作业(七) 诗三首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迢(tiáo)迢    鼓瑟(sè)    绕树三匝(zhǎ)
B.慷慨(kǎi) 吹笙(shēng) 越陌度阡(qiān)
C.皎(jiǎo)洁 譬(bì)如 脉(mò)脉含情
D.朝(zhāo)露 吐哺(fǔ) 青青子衿(jīn)
【解析】 A项,“匝”应读为“zā”。C项,“譬”应读为“pì”。D项,“哺”应读为“bǔ”。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羁鸟 攀笼 沉吟 月明星稀
B.故渊 机杼 泣涕 乌雀南飞
C.暧暧 墟里 皎皎 周公吐哺
D.树颠 嘉宾 脉脉 越陌渡阡
【解析】 A项,“攀”应为“樊”。B项,“雀”应为“鹊”。D项,“渡”应为“度”。
【答案】 C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枉用相存(问候,怀念)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B.依依墟里(集市)烟
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C.绕树三匝(周,圈)
羁鸟(笼中鸟)
D.越陌度阡(南北向的小路)
樊笼(比喻官场生活)
【解析】 B项,“墟里”意为“村落”。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采之欲遗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B.忧伤以终老 何以解忧
C.同心而离居 忍尤而攘诟
D.所思在远道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解析】 D项,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A项,代词/助词,的;B项,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借”;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C.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析】 D项,“自然”这里指田园,又指天然本性;今指大自然。
【答案】 D
6.下列句子中没有用“互文”手法的一句是(  )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解析】 要注意从互文特点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 D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行行重行行
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只用一“重”字绾结。这样的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的鉴赏能力。“行行重行行”,这种写法别具一格,复沓重叠的声调中传达出来的是沉重的情感。
【答案】 重叠使用四个“行”字,极言行程之远,兼有分离长久之意。用复沓重叠的声调、弛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感情的沉重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
(2)古人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请指出“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中的“诗眼”各是什么,并简要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句的炼字能力。两句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是“老”和“晚”,这正是诗歌的诗眼。答题时,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分析。
【答案】 “老”和“晚”。“老”并非只言年龄,更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身心憔悴、精神衰老之感;“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已逝、红颜已老的迟暮之感。
[解题指要]
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点出表现手法)。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容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下列对这首诗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九首,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丈夫的闺情诗。
B.前四句是夜景描写,引起空闺之思,抒写愁情别绪,凄怆真切。与“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春不思,独在机中织”这首诗异曲同工。
C.末四句用“出户”“彷徨”“入房”“泪下”几个具体实际的动作,显示女主人公因久别愁思而坐卧不安的痛苦,形象地描写出相思之苦,将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动作表达出来,生动逼真,饶有兴味。
D.这首诗,无论抒情或写景,虽着墨不多,但形象生动,含意深蕴。
【解析】 B项“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春不思,独在机中织”这首诗语言清新秀丽,率真自然,意境朦胧温馨,恬静优美。这两首诗显然不同,原诗意境与李白的《静夜思》异曲同工。
【答案】 B
(2)下列四首诗中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写作手法一致的一首是
(  )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C.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D.朝发桂兰渚,昼夜桑榆下。怀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解析】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设想其夫思念自己,A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手法一样,都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思念自己,这是从对方角度落笔。
【答案】 A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这首诗的前六句使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先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分析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
【答案】 这首诗的前六句写了“日”“月”“风”“夜”这些意象,它们富有意味,一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二是写天气的变化四时的更替,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作者“不眠”的凄寒心境。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考查诗句的作用。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既是对前六句的总结,也具有引领下文的特点。
【答案】 总结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第二句中的“扇”字,是常见的字眼,却显得新鲜有味。试结合诗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诗托兴咏怀,书写传统的“美人迟暮之感”,揭示出青春易逝,好景不常,万物有盛必有衰的哲理。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不久之后又会怎样呢?诗人难免出现悲观厌世,寻求自我解脱的感想。
【答案】 “扇”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既准确地写出了春风和煦的特点,又形象生动地将无生命的春风写得情意绵绵,勾画出一幅春意融融、沁人心脾的浴风图。
(2)“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冷语刺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句中的“刺骨”之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云间月”“月中华”,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辉啊。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映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话语似不甚峻切,内在的情感分量却是不轻的。作者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
【答案】 “云间月”和“月中华”只是暂时的美好,不久的将来会怎么样呢?诗人借对花月的嗟叹,抒发了华年易逝、好景不长的感慨。这种人生无常的无可奈何的喟叹让人有刺骨之痛。
11.在下面①②③三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①②与前后语句顺畅连接,③构成对前面语句的总结。
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潇洒的高人雅士不可胜数、他们的潇洒各有千秋,有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有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潇洒,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潇洒,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潇洒……他们的潇洒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已超越了表面的行为举止。
【解析】 本题考查续写能力。①处句式的结构较为简单(人物+诗句),关键在于所选诗句必须体现一种“潇洒”。③处为结句,注意总结以上分述的共同特点。
【答案】 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显露了非凡的个性
12.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要介绍一幅漫画,一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二要注意表述的准确性。(2)揭示漫画寓意时,一要认真阅读漫画,二要联系实际,看漫画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反映了什么。
【答案】 (1)画面画有一匹前蹄奋起、脖颈高扬、腹部写有“房价”二字的咆哮不安、腾空而立、意欲摆脱控制的狂烈的马,它的缰绳正被旁边一位掌管“政府指导价”的人奋力死死拽住,但仍难以将其制服。(2)寓意:在房地产领域,政府的指导价政策根本难以控制市场楼市价格的上涨势头。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从四个方面概括“吐槽”的特点,总字数不得超过15个字。
吐槽是对他人的言论或行为所做出的回应,主动地发起话题称不上是吐槽。它一般也就一句话,不会太长,如路飞一大块肉一口吞,众人:“好快!”,短短两个音节,配合画面,路飞那淡定的表情,效果立现。吐槽的内容一般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掺杂了吐槽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或者在逻辑理解上需要绕点弯的高端笑话,效果都不会太好。虽然吐槽看起来很像讽刺挖苦,但它并不存在恶意,吐槽者应秉承娱乐至上的精神进行揶揄或者感叹,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制造笑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给材料共4句话,第1句从“主动地发起话题称不上是吐槽”来看是强调其“被动性”;第2句话中“不会太长”是说其“简短性”;第3句话“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可归纳出“通俗性”;第4句话则是说其“娱乐性”。
【答案】 被动性,简短性,通俗性,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