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中学高2022级第四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生 物 试 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块稻田里的水稻及其他生物 B.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C.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虫子 D.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生物
2. 大脑活动与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是目前脑科学的主要前沿领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觉性记忆所记的信息是不能构成真正的记忆的
B. 人们能看懂电视剧与大脑皮层言语区V区有关
C. 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有调控作用
D. 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B. 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不同
C. 研究某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需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出现的频率等
D. 生态位受环境资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4. H+对呼吸的调节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血浆中的H+浓度升高,会直接刺激动脉中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血浆中H+对脑干中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但是CO2可通过血脑屏障,并与水反应解离出H+,从而对中枢化学感受器产生刺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剧烈运动可使血浆中H+浓度升高,呼吸加深加快
B. H+浓度升高引发呼吸加深加快属于正反馈调节
C. 血脑屏障的存在可减少酸碱失衡对脑的影响
D. H+和CO2对呼吸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5. 下列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常用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B. 在计数室内滴入酵母菌培养液后须缓缓盖上盖玻片,以免产生气泡
C.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可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 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不会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6. 研究人员对林区两种主要乔木黄牛木和鸭脚木进行了调查。如图表示两物种种群数量的比值(D=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0~c时间段黄牛木对生活资源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B. 不能在同一区域对两种乔木同时进行取样调查
C. 黄牛木幼树和成年树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0~d时间段,鸭脚木的K值和种群数量都在逐年下降
7. 免疫吸附是指利用具有特定亲和力的物质,特异性的吸附清除患者血液中的内源性致病因子。借助免疫吸附剂葡萄球菌蛋白A(SPA)的免疫吸附,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B.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C. 推测 SPA 免疫吸附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D.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被 SPA免疫吸附
8. 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结果如图所示(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前4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结构稳定型
B. 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C. 第6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
D. 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9.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不同因素(a、b、c)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和b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 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a因素的制约作用会减弱
C. 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c代表
D. 寒流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
10. 互花米草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由于其耐盐、耐淹和促淤护堤作用,曾被世界多地引种,用于改善沿海生态环境。引种后互花米草能够快速取代本地植被,已成为我国备受关注的入侵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互花米草的入侵改变了原有群落的结构
B. 互花米草的入侵减少了某些鸟类的食物资源
C.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 使用除草剂治理互花米草时需考虑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11. 下列与群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别自然湿地生物群落与人工湿地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B. 生活在一定区域中,不同季节的各种生物种群的简单集合可以构成一个群落
C. 分布在校园不同主干道两侧的樟树高低错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 群落中新物种的引入会提高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12. 驼鹿是一种既能上山又能下河的大型食草动物,以一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为食物。科研团队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对南翁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驼鹿种群的监测发现,驼鹿几乎没有天敌,自由繁衍生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驼鹿在建立自然保护区初始的生态位是稳定的,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B. 保护区内驼鹿几乎没有天敌,预测其种群密度会持续增大
C. 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调查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
D. 驼鹿作为一些植物的捕食者,有利于增加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
13. 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B.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特性
C. 热带雨林群落由于环境温度高,日照强,都是阳生植物
D.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14.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一组是( )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细菌等生物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③①④
15. “一朝鲸落,万物重生”。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孤独深海里最温暖的绿洲。其形成分为四个阶段:鲨鱼、螃蟹等取食鲸鱼的柔软组织一海蜗牛、蠕虫等动物以残余鲸尸为食一厌氧细菌分解鲸骨中有机物并产生硫化氢,硫细菌等从硫化氢中获取能量合成有机物→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相同时间内聚集在鲸落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了群落
B. 鲸落的出现为深海生物提供庇护场所和食物来源
C. 厌氧细菌、硫细菌是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的分解者
D. 鲸落演化过程中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不断发生改变
1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且一定是第一营养级
B. 细菌要么是生产者,要么是分解者
C. 植物一定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D.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17.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上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非生物环境
B. 太阳能属于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C. 生物圈内现存的群落并非都处于顶级群落状态
D. 生物圈中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统一性
18. 烧荒、过度放牧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而利用一些耐旱的乔木(如柽柳)、灌木(如沙棘)来建立草场防护林,是进行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草原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着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即群落演替
B. ①向②、②向③的转变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次生演替的方向
C. 草场防护林是该地的顶极群落,群落类型不会再发生变化
D. ①→②→③的过程中,草场的总初级生产量不断增大
19.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即细密的渔网)体现古人在生态保护和渔业捕捞上面的认识。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为捕捞鱼鳖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B. 不使用“数罟”捕鱼,目的是保证鱼鳖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捕捞后鱼鳖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有利于鱼鳖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
D. 不同年龄段的某种鱼位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0.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 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1是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 B2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C2包含初级消费者粪便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可表示为A +A +B +B +C +C +D
21. 甲、乙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金字塔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1、2、3分别表示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一个营养级
B. 甲和乙均可表示数量金字塔
C. 能量金字塔只能用乙来表示
D. 乙中的1越宽,能量传递效率就越高
22. 保护性耕作法也叫免耕法,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的耕作技术。下面对免耕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免耕法是让植株秸秆残茬中的能量提供给新茁利用,促进新茁的生长
B. 免耕法可以增加土壤中作为消费者的小动物的食物来源,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免耕法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流失,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减少沙尘暴的出现,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D. 免耕法能够使自然本身的保护和营养恢复功能增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举措
2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C. 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合成和分解没有任何关系
D. 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能够加快物质的循环过程
24. 某地“退耕还林”后,第1年,该地群落中沙蓬占绝对优势;第2年,该地形成以沙蓬和狗尾草为主的杂草群丛;第3年,沙蓬和狗尾草优势降低,该地群落以黄花蒿、铁杆蒿和阿尔秦紫菀为主;第4年,该地群落的黄花蒿和铁杆蒿成为优势种,同时样地中出现了杠柳,形成以黄花蒿和铁杆蒿为主的草灌群丛;第5年,该地群落的杠柳明显增多,与黄花蒿、铁杆蒿共同构成优势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弃耕地与冰川泥、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的类型相同
B. 随时间推移,该群落演替中优势种发生更替,最终沙蓬、狗尾草消失
C. 研究杠柳生态位可研究其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种间关系等
D. 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将不会发生变化
25. 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没有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只有分解者
B. 向该食物网中引入外来生物,食物网更复杂,结构更稳定
C. 若蛙的数量突然减少,一段时间内鹰的数量可能基本不变
D. 植物根系可吸收土壤中铅,因此植物铅的含量要高于动物
二、非选择题(共5题,总分50分)
26. 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①②③④为体液。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填标号);一般情况下,①与②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
(2)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都可能发生变化,请列举引起②增多的实例____。(写出两点即可)
(3)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产生激素的器官是____。
(4)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因大量出汗散热而退烧,排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垂体释放的____增多,使尿量减少。
27.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在中国北京和张家口举行。本届冬奥会中,我国以9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的战绩圆满收官,高居奖牌榜第三!金牌数、奖牌数均创下我国参加冬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身姿矫健﹑朝气蓬勃的运动健儿们迅速成为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对象。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健儿们在寒冷的室外进行比赛时,机体的___中枢通过___(调节方式)实现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___等激素的释放可使产热增加。
(2)当运动员全神贯注进行比赛时,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调节作用通常是___的,这对机体来说有何意义 ___。
28.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栖息于河口和沿海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存在下降的趋势。研究人员对厦门湾分布的中华白海豚进行长期的种群生态监测。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白海豚喜食的鱼类位于表层、中上层和中下层,鱼类的分层体现了群落的___,这种分布主要取决于___条件。
(2)科研人员利用照相技术记录下中华白海豚的外观影像,利用不同个体间的稳定外观差异作为“标记”,再次拍摄时找到曾经“标记”过的个体,以此计算种群密度。该调查方法的优点是___(写出一点即可),该调查方法属于___。
(3)下表是2018-2019年厦门湾中华白海豚年龄结构及生存率的调查结果。
年龄 幼年 成年 老年
个体数 5 38 6
生存率(%) 28.9 99.5 未调查
结果显示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幼年个体数偏少,推测其原因是___。
A. 中华白海豚幼年生存率较低
B. 小种群的近亲繁殖使子代遗传病发病率高,容易夭折
C. 繁忙的航运和水下噪音,干扰中华白海豚的繁殖
D. 幼年个体对水质成分变化更敏感,死亡率较高
29. 某荔枝果园生态系统,在荔枝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的试验,利用高湿度、低风速等环境条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回答下列问题:
(1)草菇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荔枝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的功能。
(2)研究小组对荔枝果园生态系统中某种昆虫—荔枝蝽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据下表分析,荔枝蝽同化的能量是___KJ/(cm-2.a)。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个体数量则一般较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___。
摄入的能量[KJ/(cm-2.a)]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KJ/(cm-2.a)]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KJ/(cm-2.a)] 粪便中的能量[KJ/(cm-2.a)]
62.3 2.7 25.1 34.5
(3)分解者种类、环境温度、湿度及pH等均会对落叶的分解速率产生影响,不同地块的微生物种类存在差异。现欲证明不同地块分解者对淀粉的分解速率不同,请以碘液作为检验试剂,不同地块的土制成的土壤浸出液,淀粉溶液等为材料,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思路___。
30. I.近年来,蝗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数千万亩的天然草牧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为此,当地科学工作者进行相关实验来研究内蒙古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___模型。
(2)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___,它与其他蝗虫的关系是___。
II.根据所学种群和群落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江西武功山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其中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区别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蓬溪中学高2022级第四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生 物 试 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块稻田里的水稻及其他生物 B.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C.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虫子 D.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是指某一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组成的集合。
【详解】A、一块稻田里的水稻及其他生物属于种群,A错误;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B正确;
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虫子含有多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C错误;
D、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生物构成了群落,D错误。
故选B。
2. 大脑活动与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是目前脑科学的主要前沿领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觉性记忆所记的信息是不能构成真正的记忆的
B. 人们能看懂电视剧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有关
C. 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有调控作用
D. 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 感觉性记忆是转瞬即逝的,有效作用时间往往不超过1秒,所记的信息并不构成真正的记忆,A正确;
B、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人们能看懂电视剧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有关,B正确;
C、神经系统中存在分级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有调控作用,C正确;
D、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人体大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但是头面部除外,D错误。
故选D。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B. 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不同
C. 研究某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需研究其种群密度、植株出现的频率等
D. 生态位受环境资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和植株高度等。
【详解】A、生态位包括该物种占用的资源情况,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A正确;
B、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而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群落中的位置不能称为生态位,B错误;
C、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和植株高度等,C正确;
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故选B。
4. H+对呼吸的调节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血浆中的H+浓度升高,会直接刺激动脉中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血浆中H+对脑干中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但是CO2可通过血脑屏障,并与水反应解离出H+,从而对中枢化学感受器产生刺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剧烈运动可使血浆中H+浓度升高,呼吸加深加快
B. H+浓度升高引发呼吸加深加快属于正反馈调节
C. 血脑屏障的存在可减少酸碱失衡对脑的影响
D. H+和CO2对呼吸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详解】A、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中H+浓度升高,呼吸加深加快,A正确;
B、H+浓度升高引发呼吸加深加快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不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
C、血浆中H+无法透过血脑屏障,可减少酸碱失衡对脑的影响,C正确;
D、H+和CO2对呼吸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B。
5. 下列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常用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B. 在计数室内滴入酵母菌培养液后须缓缓盖上盖玻片,以免产生气泡
C.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可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 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不会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
【详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正确;
B、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错误;
C、为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C正确;
D、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的最大数量,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不会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D正确。
故选B。
6. 研究人员对林区两种主要乔木黄牛木和鸭脚木进行了调查。如图表示两物种种群数量的比值(D=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0~c时间段黄牛木对生活资源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B. 不能在同一区域对两种乔木同时进行取样调查
C. 黄牛木幼树和成年树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0~d时间段,鸭脚木的K值和种群数量都在逐年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D表示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D值在下降,说明黄牛木的种群数量在下降。
【详解】A、D表示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0~c时间段D值在下降,说明黄牛木的种群数量在下降,所以0~c时间段黄牛木对生活资源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A正确;
B、可以用样方法在同一区域对两种乔木同时进行取样调查,B错误;
C、黄牛木幼树和成年树高度不同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因为不同高度的黄牛木属于同一个种群,C错误;
D、D表示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0~d时间段,D值在下降,说明鸭脚木种群数量在逐年上升,但K值是否发生改变,根据题意无法判断,D错误;
故选A。
7. 免疫吸附是指利用具有特定亲和力的物质,特异性的吸附清除患者血液中的内源性致病因子。借助免疫吸附剂葡萄球菌蛋白A(SPA)的免疫吸附,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
B.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C. 推测 SPA 免疫吸附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D.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被 SPA免疫吸附
【答案】B
【解析】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会引起过敏反应,B错误;
C、SPA是免疫吸附剂葡萄球菌蛋白,推测 SPA 免疫吸附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C正确;
D、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被 SPA免疫吸附,从而可用于治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D正确。
故选B。
8. 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结果如图所示(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前4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 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C. 第6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
D. 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详解】A、由图可知:在第1~第4年之间λ=1.5,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第4年到第5年间λ减少,但仍然大于1,则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B错误;
C、第5年到第9年间,λ=1,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从第11年到12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第13年该种群的数量要比第5年的少,没有达到K值,D错误。
故选C。
9.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不同因素(a、b、c)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和b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 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a因素的制约作用会减弱
C. 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c代表
D. 寒流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2、据图分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a的死亡率增大,b的死亡率不变,说明a代表密度制约因素,b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b的死亡率不变,故b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当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种群密度过大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密度制约a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增强,种群的死亡率增加,B错误;
C、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a代表,C错误;
D、寒流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D正确。
故选D。
10. 互花米草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由于其耐盐、耐淹和促淤护堤作用,曾被世界多地引种,用于改善沿海生态环境。引种后互花米草能够快速取代本地植被,已成为我国备受关注的入侵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互花米草的入侵改变了原有群落的结构
B. 互花米草的入侵减少了某些鸟类的食物资源
C.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 使用除草剂治理互花米草时需考虑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为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方向上呈现镶嵌分布的为水平结构。
【详解】A、互花米草的入侵快速取代本地植被,植被改变,原有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
B、互花米草能够快速取代本地植被,会影响以本地植被为食的鸟类,B正确;
C、互花米草作为入侵物种,影响本土植被生存,影响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减小,C错误;
D、除草剂可能对底栖动物有毒害作用,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与群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别自然湿地生物群落与人工湿地生物群落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B. 生活在一定区域中,不同季节的各种生物种群的简单集合可以构成一个群落
C. 分布在校园不同主干道两侧的樟树高低错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 群落中新物种的引入会提高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群落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故区别自然湿地生物群落与人工湿地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A正确;
B、在相同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才可以构成一个群落,且不是简单随机聚集,B错误;
C、分布在校园不同主干道两侧的樟树构成的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结构,C错误;
D、新引入的物种,只有能适应此环境且不对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才能提高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错误。
故选A。
12. 驼鹿是一种既能上山又能下河的大型食草动物,以一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为食物。科研团队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对南翁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驼鹿种群的监测发现,驼鹿几乎没有天敌,自由繁衍生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驼鹿在建立自然保护区初始的生态位是稳定的,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B. 保护区内驼鹿几乎没有天敌,预测其种群密度会持续增大
C. 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调查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
D. 驼鹿作为一些植物的捕食者,有利于增加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详解】A、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相对稳定的,是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
B、保护区内驼鹿几乎没有天敌,但仍存在环境中其他因素导致的生存阻力,所以,其种群密度不会持续增大,B错误;
C、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应该包括植物、动物等所有生物,而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只针对一些较大动物,C错误;
D、捕食者会优先捕食群落中个体数量较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13. 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B.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特性
C. 热带雨林群落由于环境温度高,日照强,都是阳生植物
D.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
2、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3、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4、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详解】A、湿地生物群落中有水生生物,也有鸟类等陆生生物,A正确;
B、生活在荒漠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的特性,比如荒漠植物的叶不发达,以减少蒸腾作用,根很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B正确;
C、热带雨林群落也有阴生植物,C错误;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便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细菌等生物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③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2、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3、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详解】①生活在人的大肠内的细菌等生物属于生物群落; 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为多个物种,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为一个种群;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为一个生态系统;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5. “一朝鲸落,万物重生”。鲸落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深海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孤独深海里最温暖的绿洲。其形成分为四个阶段:鲨鱼、螃蟹等取食鲸鱼的柔软组织一海蜗牛、蠕虫等动物以残余鲸尸为食一厌氧细菌分解鲸骨中有机物并产生硫化氢,硫细菌等从硫化氢中获取能量合成有机物→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相同时间内聚集在鲸落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了群落
B. 鲸落的出现为深海生物提供庇护场所和食物来源
C. 厌氧细菌、硫细菌是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的分解者
D. 鲸落演化过程中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不断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详解】A、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相同时间内聚集在鲸落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了群落,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硫细菌等从硫化氢中获取能量合成有机物,鲸骨的矿物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故鲸落的出现为底栖生物提供庇护场所和有机质来源,B正确;
C、特殊生态系统鲸落中的硫细菌属于生产者,C错误;
D、鲸落演化过程属于群落演替,演替过程中环境和生物种群分布不断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1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且一定是第一营养级
B. 细菌要么是生产者,要么是分解者
C. 植物一定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D.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详解】A、生产者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一定是自养生物,且一定是第一营养级,A符合题意;
B、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也可能是消费者,如菟丝子,动物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蜣螂、秃鹫,C不符合题意;
D、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上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非生物环境
B. 太阳能属于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C. 生物圈内现存的群落并非都处于顶级群落状态
D. 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统一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A、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A错误;
B、生物圈中的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所以太阳能属于生物圈的组成部分,B正确;
C、地球上现存的群落不一定处于顶极状态,例如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群落,可能正在进行演替,C正确;
D、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统一性,其组成物质都有糖类、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D正确。
故选A。
18. 烧荒、过度放牧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而利用一些耐旱的乔木(如柽柳)、灌木(如沙棘)来建立草场防护林,是进行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草原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着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即群落演替
B. ①向②、②向③的转变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次生演替的方向
C. 草场防护林是该地的顶极群落,群落类型不会再发生变化
D. ①→②→③的过程中,草场的总初级生产量不断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外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演替分为初生演替(比如在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和次生演替(比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详解】A、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结构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这叫群落的季节性但不是演替,A错误;
B、据图可知,烧荒、过度放牧可导致草原退化,种植柽柳等可建立草场防护林,人类活动能够改变次生演替的方向,B正确;
C、草场防护林是该地的顶极群落,当环境条件改变时,群落类型仍然可能发生变化,C错误;
D、①→②→③的过程中,草场的总初级生产量先减小后增大,D错误。
故选B。
19.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即细密的渔网)体现古人在生态保护和渔业捕捞上面的认识。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为捕捞鱼鳖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B. 不使用“数罟”捕鱼,目的是保证鱼鳖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捕捞后鱼鳖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有利于鱼鳖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
D. 不同年龄段的某种鱼位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为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方向上呈现镶嵌分布的为水平结构。
【详解】A、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人为捕捞鱼鳖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A正确;
B、不使用“数罟(细密的渔网)”捕鱼,可以使种群的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增加,保证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捕捞后鱼鳖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C正确;
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特点,而某种鱼的不同年龄段的空间分布不同,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D错误。
故选D。
20.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 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1是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 B2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C2包含初级消费者粪便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可表示为A +A +B +B +C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 粪便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A、A1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错误;
B、B2+C2+D2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错误;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1中,C错误;
D、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或(A1+B1+C1+A2+B2+C2+D2),D正确。
故选D。
21. 甲、乙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金字塔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1、2、3分别表示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一个营养级
B. 甲和乙均可表示数量金字塔
C 能量金字塔只能用乙来表示
D. 乙中的1越宽,能量传递效率就越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可以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详解】A、图中1、2、3分别属于不同的营养级,因而,1、2、3均可表示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一个营养级,A正确;
B、数量金字塔一般是正金字塔,数量金字塔也可以出现倒金字塔,即甲和乙均可表示数量金字塔, 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能量金字塔通常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型,不可倒置,因此,只能用乙来表示,C正确;
D、乙中的1越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但能量传递效率未必越高, D错误。
故选D。
22. 保护性耕作法也叫免耕法,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的耕作技术。下面对免耕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免耕法是让植株秸秆残茬中的能量提供给新茁利用,促进新茁的生长
B. 免耕法可以增加土壤中作为消费者的小动物的食物来源,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免耕法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流失,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减少沙尘暴的出现,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D. 免耕法能够使自然本身的保护和营养恢复功能增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举措
【答案】D
【解析】
【分析】保护性耕作法是指通过少耕、免耕技术及地面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确定本地区事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并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耕作方法。
【详解】A、免耕法是让植株秸秆残茬中的能量提供给分解者利用,A错误;
B、免耕法可以增加土壤中作为分解者的小动物的食物来源,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
C、免耕法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流失,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减少沙尘暴的出现,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
D、免耕法能够使自然本身的保护和营养恢复功能增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新的举措,D正确;
故选D。
2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C. 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合成和分解没有任何关系
D.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够加快物质的循环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详解】A、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可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发生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A正确;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到第5个营养级时,所剩能量已经很少了,不足以养活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故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物质作为能量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错误;
D、消费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加快物质的循环过程,D正确。
故选C。
24. 某地“退耕还林”后,第1年,该地群落中沙蓬占绝对优势;第2年,该地形成以沙蓬和狗尾草为主的杂草群丛;第3年,沙蓬和狗尾草优势降低,该地群落以黄花蒿、铁杆蒿和阿尔秦紫菀为主;第4年,该地群落的黄花蒿和铁杆蒿成为优势种,同时样地中出现了杠柳,形成以黄花蒿和铁杆蒿为主的草灌群丛;第5年,该地群落的杠柳明显增多,与黄花蒿、铁杆蒿共同构成优势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弃耕地与冰川泥、火灾后草原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的类型相同
B. 随时间推移,该群落演替中优势种发生更替,最终沙蓬、狗尾草消失
C. 研究杠柳生态位可研究其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种间关系等
D. 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将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在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为初生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
B、随时间推移,该群落演替中,群落的优势种发生变化,但沙蓬,狗尾草不会消失,只是其优势被取代,B错误;
C、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正确;
D、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25. 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没有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只有分解者
B. 向该食物网中引入外来生物,食物网更复杂,结构更稳定
C. 若蛙的数量突然减少,一段时间内鹰的数量可能基本不变
D. 植物根系可吸收土壤中铅,因此植物铅的含量要高于动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2、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而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
【详解】A、该食物网中只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向该食物网中引入外来生物,可能形成生物入侵,导致物种减少,食物网变得更简单,结构不稳定,B错误;
C、蛇可以捕获食虫鸟、蛙和鼠,若蛙的数量突然减少,蛇可以捕食更多的食虫鸟和鼠,蛇的数量基本不变,则鹰的食物来源变化不大,则一段时间内鹰的数量可能基本不变,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植物根系可吸收土壤中铅,因此动物铅的含量要高于植物,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题,总分50分)
26. 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①②③④为体液。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填标号);一般情况下,①与②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
(2)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都可能发生变化,请列举引起②增多的实例____。(写出两点即可)
(3)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产生激素的器官是____。
(4)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因大量出汗散热而退烧,排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垂体释放的____增多,使尿量减少。
【答案】(1) ①. ①② ②. 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②
(2)过敏反应、营养不良
(3)下丘脑 (4)抗利尿激素
【解析】
【分析】读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
【小问1详解】
毛细血管里面是血浆外边是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场所是血浆、组织液;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一般情况下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小问2详解】
组织液增多也就是组织水肿,原因是:血浆渗透压<组织液渗透压,导致组织液中水分增多。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可能有: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过敏、淋巴回流受阻等。
小问3详解】
稳态的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其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产生激素的器官是下丘脑。
【小问4详解】
排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导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27.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在中国北京和张家口举行。本届冬奥会中,我国以9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的战绩圆满收官,高居奖牌榜第三!金牌数、奖牌数均创下我国参加冬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身姿矫健﹑朝气蓬勃的运动健儿们迅速成为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对象。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健儿们在寒冷的室外进行比赛时,机体的___中枢通过___(调节方式)实现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___等激素的释放可使产热增加。
(2)当运动员全神贯注进行比赛时,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调节作用通常是___的,这对机体来说有何意义 ___。
【答案】27. ①. 下丘脑体温调节 ②. 神经-体液调节 ③.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28. ①. 交感神经 ②. 相反 ③. 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解析】
【分析】在寒冷环境中,散热加快,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 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散热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汗 腺的分泌量减少,蒸发散热也随之减少。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最终使皮肤的血管 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由此可见,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
【小问1详解】
人在寒冷环境中散热会加快,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接收到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的兴奋后,使有关神经兴奋,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使肝以及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这类通过神经影响激素的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施调节的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2详解】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而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可见,当运动员全神贯注进行比赛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调节作用通常是相反的,这样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8.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栖息于河口和沿海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存在下降的趋势。研究人员对厦门湾分布的中华白海豚进行长期的种群生态监测。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白海豚喜食的鱼类位于表层、中上层和中下层,鱼类的分层体现了群落的___,这种分布主要取决于___条件。
(2)科研人员利用照相技术记录下中华白海豚的外观影像,利用不同个体间的稳定外观差异作为“标记”,再次拍摄时找到曾经“标记”过的个体,以此计算种群密度。该调查方法的优点是___(写出一点即可),该调查方法属于___。
(3)下表是2018-2019年厦门湾中华白海豚年龄结构及生存率的调查结果。
年龄 幼年 成年 老年
个体数 5 38 6
生存率(%) 28.9 99.5 未调查
结果显示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幼年个体数偏少,推测其原因是___。
A. 中华白海豚幼年生存率较低
B. 小种群的近亲繁殖使子代遗传病发病率高,容易夭折
C. 繁忙的航运和水下噪音,干扰中华白海豚的繁殖
D. 幼年个体对水质成分变化更敏感,死亡率较高
【答案】28. ①. 垂直结构 ②. 食物和栖息条件
29. ①. 不干扰中华白海豚的正常生命活动 ②. 标记重捕法 30. CD
【解析】
【分析】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小问1详解】
鱼类位于表层、中上层和中下层,这种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布主要取决于食物和栖息条件。
【小问2详解】
科研人员利用不同个体间的稳定外观差异作为“标记”,相当于初次捕捉给个体带上标记,再次拍摄时找到曾经“标记”过的个体,相当于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此方法类似于标记重捕法。该调查方法是利用了照相技术,不干扰中华白海豚的正常生命活动。
【小问3详解】
分析表格可知,幼年个体的生存率较低,结合题干信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存在下降的趋势”,推测可能是繁忙的航运和水下噪音,干扰中华白海豚的繁殖,以及幼年个体对水质成分变化更敏感,死亡率较高导致,CD正确。
故选CD。
29. 某荔枝果园生态系统,在荔枝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的试验,利用高湿度、低风速等环境条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回答下列问题:
(1)草菇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荔枝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的功能。
(2)研究小组对荔枝果园生态系统中某种昆虫—荔枝蝽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据下表分析,荔枝蝽同化的能量是___KJ/(cm-2.a)。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个体数量则一般较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___。
摄入的能量[KJ/(cm-2.a)]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KJ/(cm-2.a)]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KJ/(cm-2.a)] 粪便中的能量[KJ/(cm-2.a)]
62.3 2.7 25.1 34.5
(3)分解者种类、环境温度、湿度及pH等均会对落叶的分解速率产生影响,不同地块的微生物种类存在差异。现欲证明不同地块分解者对淀粉的分解速率不同,请以碘液作为检验试剂,不同地块的土制成的土壤浸出液,淀粉溶液等为材料,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思路___。
【答案】29. ①. 分解者 ②.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0. ①. 27.8 ②. 能量流动是逐渐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31. 用不同地块的土制成的等量土壤浸出液分别与等量淀粉溶液混合,在相同并适宜的温度、湿度及pH下作用相同时间,用碘液检测并观察变蓝的程度
【解析】
【分析】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之间,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小问1详解】
草菇(真菌)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根据题干信息:荔枝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该营养级的同化量可以流向分解者),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小问2详解】
同化量=呼吸作用的消耗+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2.7+25.1=27.8KJ/(cm-2.a)。由于能量流动是逐渐递减的,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个体数量则一般较少。
【小问3详解】
实验目的是证明不同地块分解者对淀粉的分解速率不同。自变量是不同地块,因变量是对淀粉的分解速率,因变量检测指标是碘液变蓝的程度。无关变量:如温度、pH等需要相同且适宜。实验思路为:用不同地块的土制成的等量土壤浸出液分别与等量淀粉溶液混合,在相同并适宜的温度、湿度及pH下作用相同时间,用碘液检测并观察变蓝的程度。
30. I.近年来,蝗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数千万亩的天然草牧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为此,当地科学工作者进行相关实验来研究内蒙古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___模型。
(2)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___,它与其他蝗虫的关系是___。
II.根据所学种群和群落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江西武功山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其中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区别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
(4)垫状驼绒藜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枝条极短,枝叶被灰绿色绒毛,叶小而厚,伏于地表。垫状驼绒藜最可能生活在___(填“荒漠”“草原”或“森林”)生物群落中,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___的特性。
【答案】(1) ①. 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 ②. 数学##数学模型
(2) ①. 亚洲小车蝗 ②. 竞争##种间竞争
(3)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
(4) ①. 荒漠 ②. 耐干旱
【解析】
【分析】区别不同的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分析曲线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产量;由题图可知,同一密度条件下,牧草量不同,说明不同蝗虫对牧草的影响不同,当种群密度大于5时,牧草量减少最快的是亚洲小车蝗。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产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
【小问2详解】
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增大而减小的幅度最大,因此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由于亚洲小车蝗与其他蝗虫都以牧草为食物来源,因此属于竞争关系;
【小问3详解】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江西武功山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温度、水分、地形、光照等。区别不同的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
【小问4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