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海水“晒盐”同步练习(含答案)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海水“晒盐”同步练习(含答案)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24 23:3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2 海水“晒盐” 同步练习
一、多选题
1.有一包不纯的碳酸钾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钾、氯化亚铁、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向该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部分白色沉淀消失。
(2)另取13.8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2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9.7g白色沉淀。
(资料:稀硝酸与碳酸盐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稀硝酸与氯化银不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杂质中一定不含有氯化亚铁
B.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可能含有硝酸钾、碳酸钠
C.该包粉末的组成只有两种情况
D.所用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8%
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得到的溶液仍然是甲的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3.为除去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下列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方案
A H2 CO2 通过足量NaOH溶液,干燥
B CaO CaCO3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
C NaNO3溶液 Na2SO4 加入适量BaCl2溶液,过滤
D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过量Ca(OH)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4.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电解水
B. 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和铁粉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 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5.如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于t1℃时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更大
B.降温是将a处的甲溶液变饱和的方法之一
C.t1℃时将50g乙投入水中能完全溶解
D.t2℃时相同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乙溶液中溶剂质量更大
二、选择题
6.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阴影区域中,A、C均处于不饱和状态
B.时,将固体A加入到水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C.将等质量的A和B的饱和溶液从降到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
D.B固体中含有的少量A杂质,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B
7.在20℃时,向50g水中加入10g食盐,搅拌,食盐全部溶解,得到溶液A;再加入10g食盐,搅拌,得到溶液B,底部约有2g食盐固体没有溶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A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溶液B的浓度一定大于溶液A的浓度
C.溶液B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D.升高溶液B的温度能把底部的食盐固体溶解
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
B.t1℃时,乙的不饱和溶液只有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才能转变成饱和溶液
C.t3℃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9.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B.t3℃时50g水中加入30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80g溶液
C.升高温度能使饱和的甲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10.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按下图所示自制蔗糖晶体,②中保持水温始终为100℃(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蔗糖的溶解度/g 181.9 201.9 235.6 288.8 365.1 476
A.实验中使用冷水效果会更好
B.②中加入了48.7g蔗糖
C.③中的溶液为蔗糖的饱和溶液
D.③与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1.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用等质量的B、C分别配制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B>C
B.将t3℃时的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2℃,析出固体的质量:A>B
C.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Q点的A溶液变为M点的状态
D.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3℃降温至t1℃,析出溶质质量:A>B>C
12.根据图中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时,向100g氯化钾饱和溶液中加入3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最终得到130g溶液
B.4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小
C.70℃时,把40g硝酸钾和50g氯化钾分别加入到100水中,充分搅拌,降温至10℃,剩余晶体的质量一样多
D.70℃时,50g硝酸钠饱和溶液与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之比为1︰2
1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B.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甲
C.t℃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将45℃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时,两溶液均会析出晶体
14.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性的是
A.加热 B.搅拌 C.增加水量 D.将蔗糖研碎
15.如图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C.将60℃时100g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硝酸钾的质量一定大于析出氯化钠的质量
D.60℃时,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三、综合应用题
16.酸、碱、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 (填“酸根离子”或“氢离子”);
(2)下列物质中,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是 。
A.氢氧化镁 B.氢氧化钠 C.氢氧化铝 D.碳酸氢钠
(3)小明对中和反应进行探究,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当发现溶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①此时溶液的pH可能位于 (填“a”、“b”或“c”)点;
②小明为检验溶液pH所处的位置,认为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即为a点溶液。请问该方案合理吗? (填“合理”或“不合理”)。
(4)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①海水晒盐是利用 的方法使食盐晶体析出,得到粗盐;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少量CaCl2、Na2SO4、MgCl2等可溶性杂质,进行下列操作:a.过滤, b.加适量盐酸,c.加过量Na2CO3溶液,d.加过量NaOH溶液,e.加过量BaCl2溶液,f.蒸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 。
②工业上常用电解氯化钠溶液的方法来制取氢氧化钠,同时还能获得氢气、氯气两种化工产品,若制取10吨氢氧化钠,同时可得到氢气多少吨? 。
17.某化学实验室用稀硫酸处理含有氢氧化钠的废水。现取废水样品80g倒入烧杯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然后逐滴加入9.8%的稀硫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
(1)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颜色变化是 。
(2)求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往上述80g废水中逐渐加入稀硫酸至过量请在答题卡中画出Na2SO4质量随加入稀硫酸质量变化的曲线。
18.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放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3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 。
(2)图3中N表示的是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3)图1中甲一定是 溶液,乙 是不饱和溶液。
参考答案:
1.AC
2.BC
3.BCD
4.CD
5.BD
6.C
7.C
8.D
9.B
10.C
11.C
12.A
13.C
14.A
15.B
16.(1)氢离子
(2)B
(3) ①c 不合理
(4) 蒸发结晶 ecdabf(合理即可)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设:可得到氢气的质量为x。
x=0.25t
答:可得到氢气的质量为0.25t。
17.(1)无色
(2)10%
解:设80g废水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100%=10%
答: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
(3)
18. 相等 乙 饱和 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