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海水“制碱”同步练习(含答案)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海水“制碱”同步练习(含答案)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24 23:3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3 海水“制碱” 同步练习
一、多选题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加水稀释盐酸
B.向等质量的Na2CO3和CaCO3中分别滴入足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20℃时,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D.向一定质量的稀H2SO4和Mg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
2.煤化工废水中含有NaCl、Na2SO4、NaNO3,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与NaCl相比,NaNO3更适合通过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得到
B.a1℃时,NaNO3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C.a2℃时,NaCl和Na2 SO4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40℃时,Na2 SO4的饱和溶液,升温到60℃变为不饱和溶液
3.常温下,向一定质量的CaO和CaCO3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不饱和溶液甲。向溶液甲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溶液乙和沉淀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生成的CO2质量为4.4g
B.溶液乙中只含一种溶质
C.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为4g
D.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106g
4.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方法正确的是
物 质 所含杂质 除杂质的方法
A.二氧化锰 氯化钠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氯化钠固体 碳酸钠 加入过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C.氯化钙溶液 稀盐酸 加入过量氢氧化钙,过滤
D.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钠 加入适量的石灰水、过滤
A.A B.B C.C D.D
5.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A.鉴别:用扇闻的方法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提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
C.检验:用加入稀盐酸的方法证明碳酸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钙
D.除杂:用在空气中灼烧的方法除去氧化铜中的炭粉
二、选择题
6.如图两圆相交部分是物质相互反应,下列对反应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a处形成浅绿色溶液 B.b处无明显现象
C.c处产生蓝色沉淀 D.d处溶液呈红色
7.区分下列物质,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空气和氧气: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B.二氧化锰和炭粉:取样加入双氧水,观察现象
C.食盐水和蒸馏水:玻璃棒蘸取溶液灼烧,观察现象
D.稀盐酸和稀硫酸:打开瓶口,观察是否有白雾
8.酸、碱、盐在日常生活中是用途非常广泛的一类物质。下列有关酸、碱、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厨房里常用的调味品食醋中含有醋酸
B.纯碱的化学式是
C.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澄清石灰水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9.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B.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体现了硫酸铜的化学性质
C.研究开发新型可降解塑料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D.门捷列夫等科学家创立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现代化学基础
1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因为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
C.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D.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
11.发明“联合制碱法”的科学家是
A.张青莲 B.侯德榜 C.拉瓦锡 D.汤姆生
12.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A.O2(H2O)—通过浓硫酸干燥
B.CaO固体(CaCO3固体)—加足量的盐酸至无气泡产生
C.CuSO4溶液(H2SO4)—加足量CuO粉末反应,过滤
D.NaCl固体(泥沙)—加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13.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比较镁条燃烧前、燃烧后固体的质量
B.一次性鉴别NaOH溶液、稀盐酸、NaCl溶液三种无色溶液:选用CuSO4溶液
C.实验室制取少量NaOH: Na2CO3溶液与石灰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后,过滤、结晶
D.除去CO2中少量的HCl气体和水蒸气: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NaOH溶液
1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到实验目 实验操作
A 分离氯化钡和氯化钠溶液 滴加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
B 制备氢氧化铜 将硫酸铜溶液和适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C 检验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O2 用带火星木条试验,观察现象
D 除去铜中混有的氧化铜 加过量稀硫酸,过滤
A.A B.B C.C D.D
15.工业上将过氧化氢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2Na2CO3·3H2O2),该晶体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接触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失效的是
A.氯化钠 B.氢氧化钡 C.二氧化锰 D.盐酸
三、综合应用题
16.工业上的常说“三酸两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实验室桌面上的五个试剂瓶内(如下图)分别装有属于工业上“三酸两碱”中的“三种浓酸”和“两碱固体”。
查阅资料:含NO3-的物质见光易分解,一般储藏在棕色试剂瓶中。
(1)小袁同学没有利用任何试剂就鉴定出了C、D、E三瓶中的三种浓酸。他的做法是:
①直接观察试剂瓶颜色,棕色试剂瓶E内的是 (填名称);
②分别打开C、D瓶的瓶塞,观察到 ,说明C瓶内的是浓盐酸,D瓶内的是浓硫酸。
(2)小白同学在查阅A、B瓶内的“两碱”的制备方法时,根据收集的信息,绘制了如下一个框图。
注:整个框图中每个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已全部给出。
根据框图,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守恒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写出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Ⅱ.框图中的①反应所属的反应类型是 。
Ⅲ.请选用一种物理方法鉴别A、B瓶内的物质: ,
在实验室中能否通过滴加酚酞试液来区别A、B的溶液? (填“能”或“否”),为什么? 。
17.用科学方法认识和改造物质.请你参与探究并填空:
按照科学认识的过程,科学方法主要蕴含在二个阶段:一是感性认识阶段,主要是为了获得证据,如观察、预测、实验等;二是理性认识(理性思维)阶段,主要是为了形成科学认识,如科学抽象、科学假说,像比较与对比、归纳与演绎等.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验证了很多化学反应的发生,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对比”等科学的一般方法认识了几种典型的酸、碱、盐.请你运用以上方法认识氯化镁.
(1)用归纳/演绎的方法认识氯化镁的性质
已知下列反应:
HCl+AgNO3═AgCl↓+HNO3
NaCl2+AgNO3═AgCl↓+NaNO2
BaCl2+2AgNO3═2AgCl↓+Ba(NO3)2
①这组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是 .
②由①中得到的规律可以推论“氯化镁溶液也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运用的是 的方法.
(2)用实验的方法认识氯化镁的性质
①要验证(1)②中“氯化镁溶液也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的推论,需进行实验,实验方法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结论:氯化镁溶液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
②用实验的方法认识氯化镁的其他性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氯化镁溶液于试管中,然后再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石蕊试液变红 结论:氯化镁溶液
取少量氯化镁溶液于试管中,然后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
(3)用重要的学科实验方法﹣﹣“化学转化法”改造物质
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上以海水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可以得到氯化镁晶体;将无水氯化镁(MgCl2)在熔融状态下,通电后可以得到“国防金属”镁.反应流程如图所示,请从化学视角回答下列问题:
①要使海水中的MgCl2完全转化为沉淀Mg(OH)2,加入石灰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要过量.请同学设计实验确定海水中的MgCl2已全部转化为Mg(OH)2;取上层清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观察到 ,说明海水的MgCl2已全部转化为Mg(OH)2.
②要将沉淀出的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
③海水中本来就有氯化镁,请分析从海水中制取MgCl2时,要经历“MgCl2→Mg(OH)2→MgCl2”的转化过程的原因: .
18.某品牌纯碱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某化学探究小组为了测定该纯碱的纯度(即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纯碱样品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设计了如下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固定装置已省略):
已知:实验室不能用浓硫酸吸收氯化氢气体。需要测定的实验数据:纯碱样品的质量;实验前后C装置(包含氢氧化钠固体)的总质量。
(1)B装置的作用是 。
(2)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与表达】(1)有同学认为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会造成测得的纯碱纯度偏低,原因是 。
(2)为了克服图1装置的不足,有同学提出,还应增加图2装置与A装置连接(A装置中原双孔橡胶塞换成三孔橡胶塞),在反应前、后用图2装置分两次缓缓鼓入空气。
①反应前,断开B、C装置之间的连接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②反应后,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数据处理】称得纯碱样品的质量为11.0g,实验前后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60g和64.4g,纯碱的纯度为 (结果精确到0.1%)。
【反思与评价】能否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理由是 。
参考答案:
1.BC
2.AC
3.BCD
4.BD
5.BD
6.D
7.D
8.B
9.D
10.B
11.B
12.B
13.C
14.D
15.A
16.(1) 硝酸 产生白雾
(2) 复分解反应 将A、B两种固体放入烧杯,加水溶解放热的是氢氧化钠,不放热的是碳酸钠 不能 因为碳酸钠也显碱性
17. 氯离子和银离子能够结合成氯化银沉淀 归纳 向氯化镁溶液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显酸性 氯化镁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澄清石灰水 不产生白色沉淀 稀盐酸 使海水中的氯化镁富集
18. 除去水蒸气 A、B装置中残留的CO2气体未被C装置中的NaOH完全吸收 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A、B装置中原有的空气(合理即可) 用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残留在A、B装置中的CO2(合理即可) 96.4% 稀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被C装置吸收,影响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