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张PPT)
情境导入:
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
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
那么,
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
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
祝 福
鲁迅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
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文题解读
什么是“祝福”?
作 者 介 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从文目的:
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
三是为了他的敌人: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黑色的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
故事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鲁迅曾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不久就失望了——帝制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其中妇女就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褒扬条例”中“表扬节烈”的条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鲁迅一向同情劳动妇女,因此,他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是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祝福》里就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农村的真实面貌。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顺序:顺 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平叙
回 顾 小 说 常 识
主题
目 标
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故事概况
“我”之活动轨迹
01
“我”的活动轨迹
12月23日,“我”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午饭后,访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午饭后还是看朋友。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
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五更被爆竹惊醒。天亮,离开鲁镇。
小说中“我”的作用
从情节结构看,“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从人物塑造看,“我”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主要人物
人称上,“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从主题看,“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索,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故事情节
02
一、情 节 结 构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复述祥林嫂的人生轨迹。
情节——内容———— 顺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一、情 节 结 构
2、哪一句是在结构上取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一、情 节 结 构
1、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制造悬念
暗示情节的悲剧性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段,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本文采取了倒叙的叙述方式,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从读者感受上看:
从情节上分析:
从人物形象上分析
从主题上看:
一开始祝福的热闹和祥林嫂的死亡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具讥讽性,揭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设置了悬念,有利于吸引读者,促使读者思考
先写主角之死,使情节更具戏剧性,更有表现力。
开始便写祥林嫂死在祝福之夜,突显人物悲剧命运
情节的运行模式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高考链接
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
蒙太奇式结构:或叫“镜头组合式”,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
突转式结构: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意识流式结构: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2)外国小说模式
形象分析
03
故事背景
新年来临前的一天,鲁镇下了一场大雪
随着夜幕降临,雪花漫天飞舞
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镇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鹅、买猪肉
忙碌地准备着“祝福”......
然而第二天,街头惊现一具女尸
鲁镇侦探队接到群众报案,据群众指认死者名为祥林嫂
请大家阅读课文剧本,完成任务:
1.找到死者祥林嫂的相关资料;
2.完成死者档案和肖像侧写;
死者档案 姓名 性别
年龄 亲属
身份 (多重) 遗产 人生际遇 无真实姓名
女
26/27——40
无
童养媳、寡妇、逃妇、女佣人、被卖的女人、改嫁的女人、幸福的妻子、幸福的母亲、再次丧夫的寡妇、被赶出自己家房子的人、女佣人、乞丐
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年龄 事件
祥林嫂年谱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三十三四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二三
阿毛两岁
二十八九
丈夫患伤寒死去,阿毛三岁
二十九三十
捐门槛,冬至祭祀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一二
离开人世
四十上下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回到鲁镇做工。
三十三十一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七八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六七
童养媳,与打柴的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以前
事件
年龄
祝福
祥林嫂一生: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立春之日没了丈夫
孟春之日被迫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二、人 物 形 象
人物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他人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二、人 物 形 象
1、肖像描写
二、人 物 形 象
思考
小说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她的外貌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死者三次肖像侧写(根据报案人“我”的回忆笔录)
脸色 两颊 眼神 衣着饰物 工作状态 (原文) 性格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重回鲁镇
临死前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善良温顺、勤劳朴实,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的抱有希望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精神已经完全麻木,风烛残年,
对生活已经绝望,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仿佛木刻似的
分析:
(1)初来鲁镇的祥林嫂,是逃避婆婆逼嫁而离家打工的,她以精神力量抗拒人生灾难,是一个健康、勤快、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 虽然生活困苦,“脸色青黄”,但精力充沛,干活不惜力气,“两颊还是红的”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和内心世界的明净。
(2)再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叼走,自己被大伯逐出,精神受到严重打击,内心极度悲伤,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了精神力量,近乎麻木。
(3)临死之前的祥林嫂,因再嫁丧夫受到周围所有人的歧视,沦为乞丐,物质上一无所有,精神完全枯竭,毫无寄托,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
变化----眼睛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讨论:
在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不让祝福 ——
行 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安分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
内心痛苦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没有神采的眼睛
作用:
用对比、白描手法,将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在对比中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善良、勤劳、安分),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被摧残、被迫害,以致变得麻木、绝望)。
——压迫
二、人 物 形 象
2、语言描写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9-15)
对四婶讲阿毛(68\69 )
对大家讲阿毛(78)
与柳妈的对话(90-101)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痛苦、自责
麻木、空虚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二、人 物 形 象
二、人 物 形 象
3、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
二、人 物 形 象
二、人 物 形 象
4、行动描写
找行动
反对再嫁——(60)逃、撞
怕被分身——(102)捐(门槛)
怀疑灵魂——(9-15)问
二、人 物 形 象
这一系列的行动,是否反映了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是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悲剧人物总有悲剧性格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共性
个性
勤劳、善良、安分、自立、蒙昧
顽强、倔强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亚里士多德
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死者侧写结论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里,她不但不能争得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命运悲惨,被践踏、遭迫害、被愚弄、受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04
主题之谁是凶手?
请大家迅速重读课文剧本,完成任务:
1.找到相关嫌疑人;
2.理清嫌疑人作案动机。
祥林嫂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也正因为如此,死于祝福的她更需要各位侦探来还她一个公道。
那么: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鲁四老爷?
因为他剥削了祥林嫂……
祥林嫂之婆?
因为她拐卖了祥林嫂…..
柳妈?
因为她的“地狱之说”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
“我”?
因为“我”的无能,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
三、主 题
嫌疑人一一锁定
鲁四老爷
柳妈
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的婆婆
鲁镇的人们
回到鲁镇的“我”
鲁四老爷是凶手吗?
(20、38、41、46、49、52、)
语言
(六次语言描写)
(34、37、71)
行为
(三次皱眉)
(1、2、)
侧面描写
(书房)
研读:人物形象——鲁四老爷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身份:
(2)陈设:
讲理学的老监生
朱拓的大寿字
对联“事理通达;心平气和”
案头书籍:《近思录集注》
顽固保守、固守礼教、阴险歹毒
间接描写:书籍凌乱残缺——不学无术、装点门面
鲁四对祥林嫂的态度言行:
“谬种”——冷酷无情、虚伪
三次“皱眉”
初到鲁镇,“讨厌她是一个寡妇”34
猜测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37
二进鲁镇 “败坏风俗”71
“可恶!”
“可恶,然而 ”
“然而”
偷偷地抢走祥林嫂,有失鲁家体面,实在可恶;
祥林嫂私自逃走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
“卫老婆子”先荐后劫
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得到的
研读:人物形象——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守旧、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政权
鲁四婶是凶手吗?
四婶的三次断喝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的三次断喝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冷酷
43 44 47 50 54 57 59 61 65 69 71 73 75 106 108 110
鲁四婶自私、冷漠,她并没有真正关爱祥林嫂,只是把她当作一件干活的工具。她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祭祀活动的准备工作,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祥林嫂的婆婆是凶手吗?
(45、58、60)
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自利的典型形象。
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就把她卖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柳妈是凶手吗?
(88-101)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对祥林嫂的悲剧经历:叹息→满足→评论→厌烦→咀嚼鉴赏→唾弃→厌弃→嘲笑调侃。
一直称呼“祥林嫂”,而不是“贺老六嫂”。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劝她捐门槛赎罪。
柳妈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她受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
她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嘲讽;她出于善意,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撑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鲁镇闲人是凶手吗?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
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麻木不仁、冷漠愚昧的看客
8.“我”
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无能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我”准备到福兴楼去吃鱼翅,也是逃避现实的具体行动。
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对鲁镇的态度;回答祥林嫂;了解祥林嫂死因及死后的心理
“我”是凶手吗?
小说中“我”的作用
从情节结构看,“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从人物塑造看,“我”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主要人物
人称上,“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从主题看,“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索,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情节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人称上,“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旁观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主题上,“我”使小说主题从同情底层妇女的不幸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底层妇女的精神毒害,辐射到底层人之间的冷漠,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懦弱。
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写出了同一阶级成员之间的隔膜,不仅是地主和劳动人民是隔膜的,知识分子跟地主是隔膜的,在鲁四老爷家,“我”跟“四叔”是隔膜的,最奇怪的是,祥林嫂跟柳妈也是隔膜的。这一点最厉害,从这一点我们才看出劳动人民翻身的困难,革命的困难!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祥嫂之婆,柳妈、“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还不是穷死的!”
祥林嫂真的穷吗?
每月工钱五百文
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
换算了十二元鹰洋...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力气大
不多言,专心劳动
“鲁镇住满了吃人的人,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部都闪着白森森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
凶手是谁呢?
1、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2、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足之地
(1)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2)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柳妈嘲笑她,吓唬她;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和同情,反而如置身于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死亡原因分析
政权
族权
夫权
神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鲁四老爷、鲁四婶
守节观念
婆婆、小叔子、大伯、堂伯
柳妈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毛泽东
总之,祥林嫂正是受这“四条绳索”的多重绞杀而死的。夫权、婚姻是封建社会决定女性命运的关键,也是“四条绳索”束缚女性的集中体现。婚姻并未给祥林嫂带来什么幸福,却使她一步步走向痛苦和死亡的深渊。
资料链接
------不守妇道
什麽大罪名?
害死祥林嫂的幕后黑手!
“吃人”的
封建礼教
1、贞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从一而终
2、秩序
男尊女卑
三纲五常
3、三从
妇女,服也
4、祭祀
三从四德
5、迷信
清白、圣洁
鬼神、阴司、灵魂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政权,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也可指一个社会的制度,或者一个社会的秩序。
族权,宗法制度下,族长对家族的支配权力,或家长对家庭成员的支配权力。
神权即是神所拥有的权力。僧道往往自称能通神明,具有神所赋予的举行祭祀,超度亡灵,为人类赎罪等权力,这种权力也谓之神权。
夫权是指夫妻关系中,丈夫控制支配妻子的权利。体现了剥削阶级社会中男女在夫妻关系中的不同地位。
结案陈词
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主 题
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小说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结果,往往是小说要揭示的主题。
环境,让苦命人更苦
05
导入新课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彷徨》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11篇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以 为题。
人物
事件
时间
地点
物象
形象特征
环境
《呐喊》
14篇
人物、物象、事件、时间、地点
环境、形象特征、线索、主旨、问题
1.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呢?
问题探究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祝福”是浙江一带的传统民俗活动,是小说故事的社会背景。
三次“祝福”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祝福1:突出穷富之间的矛盾,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
一
次
祝
福
……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
二
次
祝
福
三次“祝福”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3:首尾呼应,有钱人在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死去。深化旧社会吃人本质的主题。
第
三
次
祝
福
三次“祝福”
高考链接
探究小说标题作用的思考角度
内容上:
①是否交代小说的主要情节
②是否交代小说的主要对象(人物、事物)
③是否运用修辞,生动形象(象征、比喻、双关等)
④是否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环境
⑤是否暗示小说主题,作为情感载体,寄托作者感情
结构上:
①是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是否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思考
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
环境上: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让故事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
情节上,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欢乐气氛中展开的,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主题上,首尾呼应,这种鲜明的对照具有反讽意味,同时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初到鲁镇时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能力提升
小说描写了几次“雪”?各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渲染悲凉的气氛。
听闻祥林嫂死讯后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祥林嫂死后“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祝福前夕,柳妈拿祥林嫂寻开心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作用: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说结尾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封建迷信的毒害
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闭的农村社会
群众的淡薄、冷漠
鲁镇旧历的年底
雪天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暗
示
这篇短篇小说是对美学特征的完美呈现。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相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呈现出一般小说的审美特征,具有典范性。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王铁仙
小说《祝福》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性问题,当时这个文化的整体,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在这个整体中,她非死不可。而且祥林嫂的死,主要不是肉体上受到迫害,而是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