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因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课的教学应在让学生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训练缜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精神。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来负责,同时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二)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粱启超的相关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作:《饮冰室全集》。
(三)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掌握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1.读准下列字音。
契(qi)约 揽(16n) 悲天悯(mvn)人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悲天悯人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把握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 ,而不能 。
第二步:根据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分析课文。
(1)讨论第一部分。 .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 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一知足;失意一安分;老死一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的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的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的责任。
b、学生讨论并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2)讨论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乐呢
要点: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人而不自得
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3)讨论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b、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 为什么这样说
要点: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区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d、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意思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3.小结: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
乐。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1.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旬式、哪
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旬、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
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具体句子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
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有哪些帮
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具体句子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使得文章流畅而有气势。
第三步: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第四步:句型练习——仿写:学生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
喜欢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若能——,虽——。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莫若
2.积累。
(1)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
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就学生说出的内容,予以适当的评价,也可引导学生互评。
(2)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
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a、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b、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c、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d、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
乎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
地方 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 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呢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e、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
觉得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3.学生座谈,发表自己的意见。
(1)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和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
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2)漫谈人生。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a、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b、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c、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六)结语。
播放《说句心里话》一歌,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我们看了抗“非典”的专访,知道了自衣战士的责任;我们听着《说句心里
话》,了解了军人的天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也都应有他的责任。只要我
们尽职尽责,我们就会快乐,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七)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用“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这四
个词语连词组段,词序不拘,字数在i00字以上。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
快乐。这是一对姊妹命题,请你也试着去定三个这样的作文题目·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粱启超
最苦: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负责任:对人、对事、对己
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
最乐: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尽责任:人生第一件乐事
苦中真乐:~,-tk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速避责任
【教学探讨】
本文并不是一篇很典型的具有议论文结构的文章,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
接触议论文,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因而在教学中关于文本与延伸的
关系的处理上,尤其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