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河南原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3月月考
语 文 试 卷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使用时间:3月23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下列关于“木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木叶被屈原首先用于其动人的诗句中。 B.木叶是人们在文学创作时首选的意象。
C.木叶具有不同于“树叶”的丰富意蕴。 D.木叶是许多名句得以流传的重要因素。
2.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古诗中用“叶”而很少用“树叶”,是因“树叶”可简称为“叶”。
B.事实表明“树叶”不受古代诗人们喜爱,也没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C.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使“木叶”成为历代诗人钟爱之物。
D.历代诗人不厌其烦地用“木叶”表情达意,创作了许多名篇名句。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屈原使用“木叶”意象具有开创意义,对其后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B.“木叶”就是“树叶”,但中国古代诗歌却只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C.从诗人宁可用“木叶”的事实看,他们用“叶”并非是为了文字洗练。
D.中国诗歌语言的丰富多彩,得益于古代诗人不断学习前人,又不断创新。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选文以众多诗人的名句中出现“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
B.选文将“树叶”“叶”“木叶”的意象作分析比较,使文章论证更有力。
C.选文以天才的杜甫使用“落木”为例,说明古代诗人都富有首创精神。
D.选文引用屈原、杜甫等诗赋名家的名句阐述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关丁
冯骥才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
他不爱吃登瀛楼的锅塌里脊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德升楼的炒鲤鱼须子,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在天津这码头上,天下各种口味一概全有,好吃的东西五花八门。这些东西,不光吃不过来,看都看不过来。可是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
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
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若不是出身名门,抑或身怀绝技,身上绝没有这般神气。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叫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开笑嘴,他家当院成了御膳房!
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从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爷的糖葫芦,就用车把王老五从京城拉来。有一次他还在家摆上一桌糖堆宴,把城中一些吃过见过的大人物全请来。一席过后,便将明里暗里笑话他吃糖堆的臭嘴们全堵了。要说天津卫会吃加上会玩的,大关丁的丁大少顶了天。
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没东西可卖。
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
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
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
大关丁过去是吃糖堆,今天是做糖堆。吃糖堆用嘴,做糖堆用心。一旦用心,能耐加倍。他还将山里红改用北边蓟县的,黄枣改用漳洲的,苇秆改用白洋淀的。天津是码头,要什么有什么。大关丁亲口吃过老佛爷的糖葫芦,只有知道那个味儿才能做出那个味儿来。天津又有租界,有洋货,他能知道洋人哪样东西好。他把白糖改为荷兰的冰花糖,不单又甜又香,还分外透亮,看上去每个红果外边都像罩个玻璃泡儿。这些法子,一般小贩哪里知道?
他在钞关长大,懂得做事要讲规矩。他每天必走一条路线,起自针市街,东穿估衣街和锅店街,西至大胡同止。天天下午,按时准到。只是刮风、下雨、三伏天不出来。北门里的富人多,想叫他到那儿去卖,被他婉拒。他说他每天做的东西有限,只够估衣街那边的老主顾。他的糖堆是在估衣街上卖出名来的,心里总装着这里的老主顾们。
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
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
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
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前面不避其繁地写丁大少不爱吃各种高档酒楼食物,是为了突出他喜好的特别,体现他的“奇”。
B.大关丁家因为富得惹眼,在八国联军血洗天津时被抄掠一空,大关丁一家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困境。
C.王老五在京城对他的手艺守口如瓶,可他到了天津却把诀窍说给大关丁听,是因为大关丁拿糖堆当命,王老五认为找到了知音。
D.小说用大关丁衣服和卖糖堆场景的变化,映照了他从“天上掉到地上”到“又站起来了”的过程。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采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塑造了大关丁这一人物。
B.小说以大关丁的视角叙述故事,写出了其日常生活变化的真实情状,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小说写王老五到丁府做糖堆的情节,为后文写大关丁落魄时自己做糖堆做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D.小说句式富有变化,有短句和整句,运用“格色”“顶了天”等天津方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
7.有评论家称,冯骥才深受评书、相声等曲艺形式的影响,在叙述故事时插入了简短的评说,如文中画线句子,请分析其作用。(4分)
8.大关丁能从“落魄”走向“复兴”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侯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君曰:“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谏而不见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为①也。故忠臣者,能纳善于君,而不能与君陷难者也。”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
晏子方食,君之使者至,分食而食之,晏子不饱。使者返言之景公,景公曰:“嘻!夫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也,是寡人之过也。”令吏致千家之县一于晏子,晏子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厚取之君而厚施之人,代君为君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藏之,是筐箧存也,仁人不为也;厚取之君而无所施之,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婴也闻为人臣进不事上以为忠,退不克下以为廉,八升之布、一豆之食足矣。”使者三返,遂辞不受也。
(节选自《说苑·臣术》)
【注】①为:同“伪”。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晏子出A公使B梁丘据C遗之D辂车E乘马F返不受G公H不悦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驾驽马”与“驽马十驾”(《劝学》)两句中的“驽马”含义相同。
B.“于臣足矣”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C.“而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D.“令吏致千家之县一于晏子”与“而致千里”(《师说》)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晏子对忠臣的看法与齐侯不同,他认为忠臣要恪尽职守,建言献策,使君主接受正确意见,避免君主出现有难和出逃这些情况。
B.齐景公派人送去高大华美的马车,晏子多次辞谢。景公不高兴,表示晏子不乘坐这样的马车,那自己也不会乘坐。
C.晏子认为君主乘坐高大华丽的车马,下面的臣子也乘坐它,进而百姓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也就会形成奢侈浪费之风。
D.齐景公命人将一个千户县的赋税全部送给晏子,晏子表示虽然自己家境贫穷,但日常生活八升粗布,一盘食物,也就足够了,仍辞谢了。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忠臣者,能纳善于君,而不能与君陷难者也。
(2)厚取之君而无所施之,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13.晏子身为齐国国相,却能厉行节约,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陈瓘①
身如一叶舟,万事潮头起。
水长船高一任伊,来往洪涛里。
潮落又潮生,今古长如此。
后夜开尊独酌时,月满人千里。
[注] ①陈瓘:北宋朝廷谏官,因正直不苟得罪奸臣屡遭贬逐,此词作于被贬途中。
14.词人用“一叶舟”行驶于“洪涛”中比喻人生,表明人生的特点是 、 。
15.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字数看,“卜算子”词牌在词中属于“中调”。
B.上下阕之间,折射了人生遭遇必然的因果联系。
C.本词意境壮阔悲凉,字里行间透出诗人的无奈。
D.全词语言朴实晓畅,然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16.赏析画线句中运用“独”和“满”的表达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1)《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描述了暮春时节人们到台上吹风的一句是:
(2)《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反问句回答曾皙“唯求则非邦也与”疑问的一句: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三、语言综合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分 )
游泳的起源虽无法考证,但我们可以略为窥探。在战国时代,游泳运动( )。《论语》中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述,大意为鲁人沂水游泳后迎风歌唱。有的史料记载,在一些地方,婴儿刚降世,便需要学习游泳的技能。那远古时候,人们怎样渡过宽阔的河流呢?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人们把抓着葫芦过河这种创举算在他的身上,按照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情结来看,倒也是( )的。“匏”,就是葫芦之类的飘浮工具,《庄子》中有载,“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樽而浮于江湖”,说明当时这样的“装备”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
类似于这种借简易的“救生圈”泅渡,在急流之中是行不通的,环境是促使人们提高游泳能力的一个条件,在中国,水网( ),仅《水经注》记载的大小水道应有一千二百余条,我们的老祖宗学习游泳的环境可谓是得天独厚。
(取材于煮酒君《中国古代的游泳运动》)
18.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A.崭露头角 无可厚非 交错 B.蔚然成风 无可厚非 密布
C.蔚然成风 毋庸置疑 交错 D.崭露头角 毋庸置疑 密布
19.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据《事物纪原》记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B.据《事物纪原》记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
C.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D.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
2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选自《论语·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B.“燧人以匏济水”中的“匏”和苏轼在《赤壁赋》中的“举匏樽以相属”的“匏”不是同一种器物。
C.《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
D.《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著作。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四、作文(共60分)
21. 按要求作文。
自古以来,人们普遍推崇博闻强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有人说,真正的学习是求少而不是求多的。
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木叶是许多名句得以流传的重要因素”说法错误,原文为“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并没有说木叶是许多名句得以流传的重要因素。
故选D。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的能力。
A.“是因‘树叶’可简称为‘叶’”说法错误,原文为“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
故选A。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但中国古代诗歌却只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说法错误,原文为“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说的是很少看见用“树叶”,而不是不用。
故选B。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选文以天才的杜甫使用‘落木’为例,说明古代诗人都富有首创精神”说法有误,原文为“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可见杜甫的“落木”并不是首创,作者也不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都富有首创精神,而是说明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故选C。
5.C 【解析】“找到知音”错。王老五把诀窍说给大关丁是因为丁家富有,少爷阔气,对大关丁没有戒备之心。
6.B 【解析】“大关丁的视角叙述故事”错,是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
7.①暗示了主人公大关丁命运的转折,自然引出下文,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2分)②简短的评说,如话家常,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③通过评说,表达叙述者的人生认知,启迪人深思。(②③任意答出1点2分)
8.①穷不失志,活得坦荡明白。能阔能穷,靠自己手艺吃饭不丢脸,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吆喝都很大声。
②用心研究技艺,精益求精。他精心挑选制作糖堆的原料,他做的糖堆“愈做愈好愈奇愈精”,技术精湛有创意。
③诚信经营,讲规矩。他的一串糖堆赛别人两串,用料足;心里装着老主顾,路线与主顾基本固定。
(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9.AFG 【解析】晏子出朝后,景公命(大夫)梁丘据送给他高大华丽的车马,(晏子)多次退回拒不接受,景公不高兴。
10.C 【解析】A驽马指劣马,即不能快跑的马。B对于/被。C给……吃/吃。D给予,赐予/到达。
11.D 【解析】“晏子表示虽然自己家境贫穷”错误,原文说“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
12.(1)因此所谓的忠臣,是要能将善言善行献纳给君主,而不是与君主一起陷入灾难之中的人啊。
(“者…也”判断句,1分;“于”译为“给”,1分;“陷难”译为“陷入灾难”,1分。句意1分,满分4分)
(2)从君王那里得到很多财物而没有施舍给别人,自身死后财物又转移到他人之手,这就跟主管收藏的官员一样,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厚取之(于)君”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为“从君王那里得到很多财物”,1分;“施”译为“施舍”,1分;“迁”译为“转移”,1分。句意1分,满分4分)
13.①上朝乘坐破车,驾着劣马②在家节衣缩食③多次拒绝景公赠送的财物。(每个要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14.渺小 艰难 15.D
16.人“独”与月“满”相对,产生强烈对比;诗人独自一人饮酒,月圆却人(家乡)隔千里,不仅蕴含着诗人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且与全词隐喻的面对人生起伏从容淡定的心志相交融,因而显得深沉隽永。
17. 风乎舞雩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能力。
易错字有:雩、邦、毋、以、甫。
18.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 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语境中主语为“游泳运动”而不是“人”,应使用“蔚然成风”,排除AD;
第二空: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毋庸置疑:不必怀疑。结合语境“算在他的身上”“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情结”可知,不是完全肯定的,排除“不必怀疑”,应使用“无可厚非”,排除C;
第三空:交错:交叉;错杂。 密布:稠密地排列、分布。结合语境“大小水道应有一千二百余条”意在强调很多、密集,无交叉之意,应使用“密布”。
故选B。
19.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成分赘余,记载:记录于书册。显示:明显的表示。二者语义重复,可以删去“显示”,排除CD;
第二处:语序不当,“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多项定语排列不当。多项定语排列顺序:“表领属或范围+表数量或指示+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中心语”,所以,应为“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位”,排除B。
故选A。
20.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春秋末期”错误,应为“战国中后期”。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