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
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课程标准: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千年未有之变局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两江总督牛鉴对英国火轮船,开始“疑其轮系用牛拉”,而有人将实情相告,仍然“疑信未决”。
请思考:上述史实反映了什么现象?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高翔《近代的初曙》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
——林则徐赴伊犁谪戍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请思考:“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是什么?(手段、内容、目的)
手段:向西方学习
内容:军事科学技术
目的:抵抗侵略,维护统治闭目?鸦片战争开眼【历史现场】 《海国图志》的遭遇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⑴当时中国士大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
⑵守旧官吏为什么认为它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 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⑶日本有识之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对日本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历史现场】 《海国图志》的遭遇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fú)《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四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四维(儒家提倡的礼、义、廉、耻)是也。
——张之洞《劝学篇》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中学:封建纲常伦理
西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关系:“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材料: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问题:上述材料反映出洋务派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中体”指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为主体
“西用”指利用西方的技术
“中体西用”就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李鸿章曾国藩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正是在它的庇护下,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才得以排除顽固势力的重重阻挠,插足于传统文化的世袭领地,渐渐地扎下根来,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对于“中体”、“中学”以强烈的对比、影响,并且最终卓有成效地改变了它们的面貌。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甲午战争的惨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实现“自强”梦想,那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 反思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代表人物问题:(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人”,为什么?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有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康有为政论集》宣传方式:
①讲学:办万木草堂
②著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1)康有为:
思想主张:①变法图强,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②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康有为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课堂探究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法者天下之公器,
变者天下之公理”
——《变法通议》梁启超严复(1854-1921)“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材料一:19世纪末,《知新报》、《时务报》竞相发表维新言论,宣传变法思想,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救国热情,它深远地激发着后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材料二:维新派主张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问题:维新变法思想产生了哪些进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