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历史五色斑斓,千姿百态,正是这样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才使得每一阶段的历史都有其独特性,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丰富的个性。
新课程努力全面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进程,从多角度反映人类社会的历史成就,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这样的课程框架结构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能够使人们了解政治制度的由来和演变
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可以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发展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山观高中历史备课组【说文解字】何谓“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春秋战国经济、政治?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文化:百家争鸣 历史规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主要流派二、“百家争鸣”的表现道家: 老子、庄子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墨家: 墨子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孔孟之道——儒春秋发源—至圣孔丘:
(1)哲学思想:
① “仁”的学说 (核心)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兴办私学,编纂六经。子曰:“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春秋发源—至圣孔丘:
(3)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进步)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孟之道——儒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
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战国发展——亚圣孟子
① “仁政”
“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孔孟之道——儒孔孟之道——儒战国发展——荀子
①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性本恶”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孔孟之道——儒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王道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道家——无为辩证的智者(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不尚贤,使民不争。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道家——无为辩证的智者宣传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道家出世的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为君独尊的帝王术——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为君独尊的帝王术——法家(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小生产者的愿望——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出身于“贱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二、“百家争鸣”的表现古代中国文化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 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