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4 14: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草率( ) 别扭( )  妥帖( )  朦胧( )
商zhuó( ) pì如( ) 拖tà( ) léizhui( )
2.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回望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叶嘉莹先生于颠沛流离中饱受家国破碎、 生存困顿、生离死别之苦。
B.父母教育子女应该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C.王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家长对他十分敬重。
D.期末过后,我明白了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个问题上,就应该不耻下问地向马老师请教。
3.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 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含贬义色彩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B.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C.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D.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5.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可视作引子,主要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文章最后,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6.下面情境下,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夏天某日,初二学生小明给同班好友小亮打电话,约小亮周末一起去江边游玩。想到父母说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出于安全考虑小亮不想去 ,同时也想劝小明不要去。小亮对小明说:
A.夏天周末江边游玩的人多,我父母说不安全,不让我去。很抱歉,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
B.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你脑子没病的话你就别去,反正我不去。
C.周末去江边?你是不是不想活了。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我可不敢陪你去。
D.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我俩年纪小,又没有家长陪伴,就都不要去了。
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前不久,第十四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落下帷幕。经过初评和复评,衡水二中多名同学获得奖项,该校也获得全国团体奖和优秀组织奖。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是目前全国级别最高,最具权威性、规范性、影响力的中学生写作赛事。本次比赛中,衡水二中积极组织参赛,广大学生踊跃参加,通过初评、复评层层筛选,该校409名参赛选手脱颖而出,喜获佳绩。
8.2024年是叶圣陶先生130周年诞辰。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纪念叶圣陶先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策划一个活动方案。(注意各活动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活动一:参观叶圣陶先生纪念馆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展示活动成果——叶圣陶先生年谱
(2)通过这次活动,你一定对叶圣陶先生有了些了解,请你向父亲或母亲介绍叶圣陶先生。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9.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10.将文中横线处所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它的意思。
         。意思是 
11.叶圣陶先生的写作讲究怎样的风格
12.文中提到,叶圣陶提倡“写话”,意思是(  )
A.作文要用语简洁,平易自然。
B.要按照口语原则进行写作。
C.追求白话文的通俗,反对文言文的生涩。
D.作文如同说话一样准确真实。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艺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编辑,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说明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入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入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八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部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部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这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了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
13、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14、选文第③段“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的,“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
15、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品质令人敬佩?
16、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7、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薄 荷
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我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竟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竟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致腻烦。
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嚣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
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
有一回,在居所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很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地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干净,可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一点也不娇贵,好养得很。
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家里那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吗?
我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
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那才叫生活,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18.阅读全文,请筛选出薄荷的特点。
19.依据文章内容,理解倒数第二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20.请简要分析倒数第三段的作用。
21.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向往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三、写作
22、课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相信生活中也总有一些事情让你深受感触。请选取一件小事,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片段。
答案
1. shuài niǔ tuǒ ménɡ lónɡ
酌 譬 沓 累赘
2、D 3.A 4.B 5.D 6.D
7. 示例:衡水二中学生在“叶圣陶杯”全国新作文大赛中喜获佳绩。
8、(1)了解叶圣陶先生生平 撰写叶圣陶先生年谱
(2)示例:妈妈(爸爸),今天我们参观了叶圣陶先生纪念馆,对叶圣陶先生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9.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10.己欲达而达人 (意思是)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11.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12.A
13、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有光先生的几件事。
14、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文集。
15、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求知欲强。
16、这个段落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使文章结构完整。在内容上点明“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和“我获得教益”,升华了情感,深化了主题,同时也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17、示例一:主动提议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文集而不署主编之名。
示例二: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以后,自己买了三本先生文集,亲自参加评审,并评为特等奖。
示例三:自己担任评委时,拿不准的地方请教先生,先生很快就回信提出自己的意见。
示例四:作者与先生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师生往来书信118封。
18.宠辱不惊;清新,清静;好养,不娇贵。
19.对薄荷的喜欢,对家乡的依恋热爱。
20.朋友的话帮助作者理解了小姨眼中光的意味,丰富了薄荷意象的内涵,升华了作者依恋故乡、向往清静简单素朴生活的主题。
21.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过日子的方式。
示例一:认同。慢节奏生活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示例二:不认同。快节奏生活能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2、示例: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踌躇着走上了阁楼,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奶奶的味道。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走过去一瞧,日历正面普普通通,而反面的字让我愣住了。“2013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2013年5月6日晚上八点十分,囡囡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上面是详细的日期和与我有关的事,有的时间具体到时、分。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不自觉地想,在昏黄的灯光下,奶奶是怎样戴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