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4 14:0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积累与运用
1、多音多义字按注音组词有错的是( )
A. 强qiáng坚强强大 强迫
B. 担dàn担子扁担 一担水
C. 禁jīn禁不住情不自禁
D. 应yìng 应用回应 响应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渡假 娇小 蔚蓝 跌坐 覆盖 吟唱
B. 渴望 迟沌 朦胧 失重 旅行 安慰
C. 寂寞 耗尽 外壳 草丛 漫步 砥抗
D. 起航 延伸 分享 轻柔 凝固 循环
3.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明因为回家途中救起了不慎落水的小朋友导致感冒发烧,真是自作自受。
B. 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以4∶1的总比分战胜了最顶尖的棋手李世石,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成绩跨过了一道微不足道的门槛。
C. 学习要讲求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 近期,《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观众热议,告诉我们的道理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遵纪守法干部要以身作则。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带上她的眼睛》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B. 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雨果最佳长篇故事奖。
C. 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D. 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B.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D.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6.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②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③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④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⑤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⑤③④①② B.③①②⑤④ C.④⑤①②③ D.②①⑤④③
7、依照画线部分,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之构成排比句。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欣赏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冈; , ;欣赏是一注甘泉,浇灌干渴的秧苗。
8、 综合性学习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班要组织一次“孝亲敬老”的活动。作为活动策划者,你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宣传】
(1)请完成海报设计。

①为宣传海报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会选择什么内容的图片作为海报的配图?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实施】
(2)请在横线上补写活动内容。(至少要有一项孝亲的活动)
活动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走进敬老院,慰问老人。
非选择题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仙则名( )
(2)往来无白丁( )
(3)斯是陋室( )
(4)无案牍之劳形( )
10、翻译下列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11、对《陋室铭》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以山、水起兴,引出所吟咏的对象——陋室。
B.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因为陋室里有香味。
C.文中引圣人之言作结,暗示自己就是诸葛亮、扬子云一样的“君子”,深化了主题。
D.文章中作者主要从环境、人物、室中事三个方面描绘了陋室。
12、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⑥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⑦“快看,有人家了。”
  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⑾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⑿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13、文段开头写出了山的什么特征?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14、分析文中第六段景物描写的特征及作用。
15、文中对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描写的顺序是______,写屋的摆设和墙上的字,就表现茅屋主人的精神来说属于 描写(
16、文中“几行粗大的字”一句中“粗大”一词的用意是什么?从小屋布置上看,体现了小屋主人什么美好品质?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店
孙道荣
①刮了几阵风之后,雨说下就下了。他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着门外。开店十几年来,这个时间段,本来就没什么生意,他已经习惯了一天中这段闲散的时光。
②忽然,一个人影匆匆忙忙地走到屋檐下,显然是躲雨的。那人往店里瞄了几眼,犹疑了一下,终于没有推门进来。雨借风势,斜扫,不长的屋檐,根本遮挡不住风雨。他站起来,走过去,拉开门,对那个人说:“别站在外面了,衣服都淋湿了,进来坐会儿吧。”躲雨的是个年轻人。他拿了一条毛巾,递给年轻人。年轻人感激地笑笑,接过毛巾,将脸擦干净,又擦了擦湿漉漉的头发。他注意到,年轻人的头发长而蓬乱,一看就是有段时间没有理发了。他问年轻人:“看样子是来找工作的吧?”年轻人点点头,茫然地看着外面的雨,告诉他:“我去年就毕业了,一直没找到固定的工作。听说这边工厂多,就过来试试看。已经来了两个多月了,再找不着工作,就只能先回老家了。”他安慰年轻人:“别急,总有希望的。”
③他又和年轻人闲聊了几句。外面的雨,一直在下。
④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年轻人,忽然站起来,拿起架子上的理发布,对年轻人说:“坐着也是坐着,不如我帮你理个发吧?”年轻人一听,神色慌张地直摇头:“我只是进来躲躲雨的,不理发。如果我影响你生意的话,我可以站在外面屋檐下躲一会儿。”年轻人说着,就要站起来。他一把按住年轻人:“没关系,我不会强迫你理发的。反正我现在也是闲着。没有生意,帮你把头发简单地剪一剪,你会看起来精神一些,也许对你找工作有利。”年轻人脸红红地憋出一句话:“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太凌乱了,可是,不瞒您说,我的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了,我真的没钱理发。”他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善意地撒了一个谎。年轻人抬头看看他,摘下眼镜,狐疑地点点头。
⑤他将理发布罩在年轻人身上,拿起电推剪,开始帮年轻人剪头发。他先将小伙子的头发轻轻地梳顺,对小伙子说:“我建议你将头发剪短一些,这样显得干练。”小伙子点点头。在嗡嗡的电推剪声中,小伙子长长的头发,纷纷落下。他一边修剪,一边和小伙子闲聊。不一会儿,就将小伙子的头发剪好了。他又帮小伙子将头发洗了一下,然后用电吹风吹干、定型。
⑥小伙子戴上眼镜,看见镜子里的自己,显得年轻、干练,多了很多精气神。小伙子笑着说:“师傅,你的手艺蛮不错的,不像是刚学出来的啊。”他笑笑。小伙子把手伸进外衣口袋,掏了半天,掏出一张五元钞票,递给他,嗫嚅着说:“不好意思,我只能付给你这么多,你别嫌弃。”他推开了小伙子的手,板着脸说:“我说过权当练习。怎么能收你的钱呢?”小伙子红了脸庞,又红了眼圈,慢慢收起了钱。
⑦外面的雨仍然在下。他给小伙子讲了一个故事。小街上有一家剃头老店。有一次,一个头发蓬乱面容肮脏的小男孩走进店里讨水喝。老师傅给他倒了一杯水,还给了他几块饼干。又饿又渴的小男孩吃得很香甜。吃完了饼干,喝好了水,小男孩准备离开。老师傅却一把拽住他,要给他剃头。小男孩说:“我没有钱。”老师傅说:“我知道你没有钱,可是,既然你走进了我这个剃头铺,你就不能蓬头垢面地走出去。”老师傅给小男孩剃了个好看的小平头。小男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忽然恳求老师傅收他为徒。就这样,小男孩学成了一门手艺,再也不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了。
⑧他没有讲那个小男孩是谁。小伙子也没有问,但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⑨雨终于慢慢小了,停了。小伙子向他告辞,并承诺如果找到工作,今后就都到他这里理发。他拍拍小伙子的肩膀,目送小伙子一脸精神地走出他的理发店,他笑着嘟囔了一句:“不管你是谁,你都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理发店,这是一个理发匠的根本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5期)
17.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年轻人的心理变化
开端 年轻人到屋檐下躲雨 ________①______
发展 ________②______ 感激、茫然
高潮 他为年轻人理发并讲述自己的经历 ________③______
结局 年轻人告辞离店并承诺如果找到工作,今后就都到他这里理发 充满信心
18.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在第④段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内容。
19.第⑦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20.本文多次写到“雨”,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雨”在文中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除)
21、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2、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23、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24、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画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25、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三、作文
26、.请以“开在心中的花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 ②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答案
B 2. D 3.D 4.C 5.B 6.A
欣赏是一抹阳光;催开迟绽的花朵
8、(1) ①. 示例一:关爱老人,从心开始。示例二:对老人尽一份孝心,给社会添一分和谐。 ②. 示例:我选择的图片左边是一个小孩扶着老人,右边是甲骨文中的“孝”字,两者形似,更容易使我们理解“孝”的含义,易激发我们的想象能力。
(2) ①. 示例:“孝亲敬老”问卷调查; ②. “孝亲敬老”朗诵比赛。
9、(1)出名、著名 (2)没有学问的人 (3)这 (4)使……劳累
10、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1、B(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12、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13、好大、起伏、陡峭。
14、幽静。优美 营造出美丽的意境,烘托出作者舒适,惬意的心情。暗示了下文故事的情节。
15、由远到近,由外到内 侧面
16、 醒目,易被人发现,说明主人细心、周到。表现了主人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诚意。
17.①犹疑 ②他请年轻人进店躲雨并闲聊 ③感动、若有所思
18.示例:小伙子,你误会了,我不收你的钱。不瞒你说,我学理发时间也不长,这个店刚开不久,你就当给我练习一下。如果剪得不合你的心意,你还要多包涵
19.不能。第⑦段是插叙,补充交代了“他”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既解释了“他”无偿帮助年轻人的原因,也表现出“他”是一个懂得感恩并能传递善良,向社会报恩的人。
20.①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了下文躲雨、进店、理发等情节。②烘托人物心情,由“说下就下”到“一直在下”“仍然在下”再到“慢慢小了,停了”的过程,烘托出年轻人由“茫然”到“若有所思”再到充满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
21、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22、家乡包粽插艾的端午习俗以及端午节的来历。
23、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头跳跃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盼之情。
24、表达了“我”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25、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比如:“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表现母亲勤劳,融入浓浓的母爱;“绣得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