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河北卷】
历 史
(考试时间: 75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周公认为“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并反复告诫成王和其他大贵族, “天不可信”“天命不于常” ,要通过“疾敬
德”“勤用明德”来保住天命。这反映了( )
A .封建贵族的诉求 B .礼乐文化的内涵
C .儒家思想受推崇 D .道法自然的观念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齐政府曾出钱亿万, 面向市场筹措物资以平抑物价, 救灾度荒, 称为和市。和市规 定,采购的必须是“土俗所产者” ,如在扬州和南徐州“市籴” ,建业和江州等先“市米” ,再买“丝绵纹绢布”、
“胡麻”和“布腊”等。从颁布诏书到执行完成仅一年。这反映了( )
A .专业市镇蓬勃兴起 B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民族交融局面深化 D .区域经济差距增大
3 .词最早出现于晚唐五代, 但创作情调低迷北宋后以柳永为代表的词人把男女情爱作为创作的主题, 生动 而真切的描写对爱情的追求, 同时在词中加入许多俗话俚语(方言),使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这表明,
词这文学形式的发展( )
A .适应了市井百姓生活的需要 B .降低了文人的审美情趣
C .推动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D .顺应了冲破理学桎梏的趋势
4 .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 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 问题争论不绝, 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
意见一 独尊宋统,仿照《晋书》以宋为正统,以辽金为《载记》。
意见二 以辽金为《北史》,两宋为《宋史》,实际上以宋和辽金为南北朝。
意见三 三国各为正统,三史各自成书。
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这一决定( )
A .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 B .造成了国家的长期分裂
C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D .反映了汉法治国的策略
5 .明太祖洪武年间, 政府建立了庞大的官府手工业, 所需物资由官府作坊生产;明嘉靖九年(1530 年),政府 开始采取“ 官搭民烧” 的形式, 按件付给民窑成本, 同时大量的裁剪了官匠和编役工匠的数量,增加雇役工匠。
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 .雇佣劳动关系已经普及 B .重农抑商政策不断松弛
C .官营手工业不复存在 D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6 .辛亥革命前后,很多报刊大量辟有“社论”“社说”“论说”“ 时论”等栏目,且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 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国民日报》
的“黑暗世界”、《申报》的“ 自由谈”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宣传( )
A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 .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C .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D .提出了国家治理新方案
7 .民国初期, “各地货币‘两’的标准有 170 余种” ,各省地方银行如直隶省银行、山西晋胜银行大量发行纸 币,英、法、美、日、墨等国铸造的银元也流人中国市场,外国银行还有在中国发行纸币的特权。这一状
况( )
A .阻隔了区域间商贸联系 B .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
C .促使军阀割据混乱局面形成 D .便利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8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提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认为“离开众庶,则无英雄” 。他又说:“真正的解不是 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冲决,把它打破,从那黑暗的狱中,打
出一道光明来。 ”李大钊的这一思想( )
A .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革命同等重要 B .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
C .认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 .符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
9.1938 年 10 月 24 日起, 截止宜昌沦陷前, 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 总计 150 多万人, 货物 100 多万吨, 大量的轻重工业设备, 教育资源, 人民群众从武汉的撤离被称之为“ 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
退” 。这一事件( )
A .决定了抗日战争进程的发展走向 B .是国共两党团结努力铸就的奇迹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D .为接下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10 .下图是 1978 年与 1986 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 .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B .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 多。 ……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 ……文字就是祭司
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 ”这说明( )
A .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 .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12 .德意志君主已夺取罗马帝国的权力,但缺乏维持官僚机构、法院和军队所需的资金。当时唯一可供选
择的办法就是将地产作为服务的报酬。这可以用来研究( )
A .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B .欧洲统一局面的再次形成
C .中古欧洲的阶层划分 D .欧洲封建制度出现的背景
13 .1603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伏击了葡萄牙船只,并将此船连同货物一起拍卖。葡萄牙将此事上 诉欧洲海事法庭。格劳秀斯撰写了《论捕获法》为荷兰辩护,指出葡萄牙阻止正当的海上商业活动,进而
损害了在东印度的各国商人利益。据此可知( )
A .国际法维护了各国利益 B .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受到冲击
C .旧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 D .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焦点
14 .从 1922 到 1924 年,经过货币改革,苏联切尔文(币)对英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 1924 年,外国 记者惊讶地发现莫斯科“几乎没有追求美元的现象, 美元的供给似乎比需求更大, 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
本土的切尔文” 。这反映了当时( )
A .苏维埃政权赢得人民信任 B .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美元贬值
C .苏联工业化取得成效 D .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
15 .如表是美国 1960—1993 年间科技研发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情况(%)表中数据说明美国科技发展过程
中( )
年份 1960 1970 1976 1980 1985 1990 1993
政府 64.6 56.9 51.0 47.1 45.8 40.6 36.3
企业 33.3 40.0 45.4 49.4 50.9 55.0 58.9
大学 1.1 1.8 2.1 2.1 2.1 2.9 3.1
A .经费来源结构日趋合理 B .市场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
C .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小 D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减弱
16 .1989 年的关贸总协定指出, 正在生效的出口限制协定有 236 项, 其中由美国发起的有 67 项, 涉及对欧
共体发起的有 127 项。这些出口限制大多没有遵守关贸总协定的规则或约束。这反映出当时( )
A .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进程 B .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发生分化
C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贸易冲突 D .国际贸易秩序面临严峻挑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伊始,以宋太祖为核心的开国集团深入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获取治国长策。宋廷
先后下诏编修《唐会要》及《五代史》等史书;宋太祖除了阅史,还注意从亲历者口中了解以往的教训。
宋太祖君臣最重视五代时期的历史,集中在关注教训上;而对此前的大一统王朝,更多注意正面经验,如 赵匡胤反复提及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史事。宋初君臣间对历史的相互探讨成为常态,太祖令赵普等大臣“ 陈 当今已施行、可利及后世者 ”。此外, 臣僚常以五代教训提醒皇帝。在讨论唐后期记录君主言行的实录逐渐 荒废.后,宋太祖意识到保存帝王言行的价值所在。宋太祖时期, 编纂《宋刑统》等法典, 改变了长期以来“有 司不敢绳以法 ”的问题。太祖亲赴国子监并下令扩修孔庙, 改变了其长期受到冷落的状况, 同时提倡民间“崇
孝弟(悌) ”之风。宋太祖朝由此确立的统治路线,被后继者认为是成功的经验。
———摘编自陈峰《宋太祖时期以史经世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时期“ 以史经世” 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宋太祖时期是如何“ 以史经世” 的。(6 分)
18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末, 群雄纷争, 干戈不息, 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出现人烟断绝、土地荒芜的凄凉景象。鉴于此, 明初政府强制移民内地和边疆,从事开荒和调军屯垦。十五世纪中叶,政府强制移民运动已结束,农民自 发的流动成为主流。到了十六世纪,代之而来的是从农村流入城镇,实现空间上的流动:另一种则是弃农 迁业,虽然空间上没有流动,但是从生产的内部分工观察,他们则由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由农转而
为工、商。这一发展趋势最早从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开始。
——摘编自林金树《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
材料二 中古时期英国劳动力流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农业, 农业生产率提高了, 则城市化和非农产业获 得显著发展,农业生产萧条萎缩则劳动力转移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英国劳动力流动历时长达六七个世纪之 久,但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比例的 21%,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仍旧从事农业和依靠农业为生。这一时期英
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路线相对集中,其中尤以向首都伦敦的移民规模最大,使得首都的城市化进程最快。
英国的农民也有行业上的流动,主要集中在纺织等轻工业部门。
——摘编自谷延方《中古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农村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英国农村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4 分)
19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的工业革命是后来居上的代表。19 世纪初, 德意志各邦纷纷实行全民义务教育, 一些邦政 府还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30 年代, 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 德国工业革命起步。在巴伐利亚国王支持下, 德国第一条铁路于 1835 年建成通车。从 40 年代起,汉诺威、普鲁士等邦国开始规划和建设铁路。 1850 年 以后, 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 煤炭、生铁产量分别在 1860 年和 19 世纪 70 年代初超过了
法国。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不变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 目的是 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指标的可比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
制订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表 1 1949—1957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 1952 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140 103 37
1957 784 405 379
表 2 1981—1984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 1980 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1981 5178 2663 2515
1984 7030 3484 3546
备注:本表工业总产值数据不合村办工业, 1984 年如包括村办工业则为 7606 亿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德国工业化的经验。(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表 1、表 2 中数据变化的原因。(6 分)
20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学从理性的角度创立了人文观念, 文学等从情感方面把人文观念渗透到人类的灵魂。科学思想 像盏明灯,照亮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给人以力量;而人文思想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如果说科 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本来在人类精神世界当中,科学与人文是一个整体。科学往往给人的 是一种真,人文给人的是一种爱,就是说人们既能够懂得按规律办事,又懂得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使人类得
到很好的发展,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走向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袁正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运用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023 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01【河北卷】 历史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B B A C D B B D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D B D C A B D
17 .【答案】(1)与治国理政相统一,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借鉴治世经验与乱世教训相结合;注重史料来源
的多样性;重视法律和教化相结合;注重本朝历史经验教训对后世的作用。(8 分,任意四点)
(2)针对唐末五代分裂动荡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针对武将擅权的局面,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针对法制 废弛的局面,加强法律的建设;针对文教废弛的局面,提高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地位;借鉴唐太宗善于 纳谏的经验,出现积极听取臣下意见的常态;针对君主言行实录荒废的现象,重视对君主实录的记载。(任
意三点)
18 .【答案】(1)特点:自发性流动为主;空间上由农村流向城镇为主;出现横向的职业流动。(4 分)
背景:农业发展,人口增加,人地矛盾激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的繁荣。(4 分)
(2)积极影响:推动城市化进程;为中古后期的工业生产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4 分)
19 .【答案】(1)政府大力推进;重视教育;优先发展重工业;交通运输先行;建立统一市场。(8 分)
(2)表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增长幅度和速度均超
过轻工业; “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 分)
表 2: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际局势相对缓和,为轻重工业平衡发展创造了条件;乡镇
企业促进了村办工业的发展。(3 分)
20 .【答案】示例:人文思想给人以方向,指引人类前进。(2 分)
14-17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冲击封建神学统治,促进了欧洲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转型; 17、 18 世纪启蒙运动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欧美社会逐渐向近代 社会迈进。因此, 一定时期的人文思想,往往能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他观点亦可,
如:科学给人以力量,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
发展与进步。)(10 分)观点:有提炼观点,且观点鲜明、正确,表述准确。阐释:能围绕观点论证,史论
结合,史实准确,表达流畅。结论:有结论,且准确、有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