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课件(宁夏专用):一、教材文言文比较整合 (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课件(宁夏专用):一、教材文言文比较整合 (共3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4 14:5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课件
宁夏专用
一、教材文言文比较整合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治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施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2.《曹刿论战》:说明了取信于民对国家的重要性。
3.《邹忌讽齐王纳谏》: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性。
4.《出师表》:提出三条治国谏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最重要的一条)。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劝说 《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 因身份不同,劝谏方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如下:
1.孙权对吕蒙是君对臣的劝勉。孙权以亲身经历阐述学习的好处,劝勉吕蒙学习。
2.马君则是宋濂的同乡晚辈,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3.邹忌是臣,因此委婉劝谏(讽谏),用类比的方式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4.诸葛亮既是臣子,又是后主的长辈,因此他直言劝谏、动之以情,用表文的方式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学习 《〈论语〉十二章》《孙权劝学》《虽有嘉肴》《送东阳马生序》 1.《〈论语〉十二章》:语录体散文,讲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2.《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劝说吕蒙学习,阐述学习的重要性,表现吕蒙学识的进步。
3.《虽有嘉肴》:以议论为主,通过类比阐述“教学相长”的道理。4.《送东阳马生序》:以记叙为主,谈及遍观群书、勤奋学习、专心刻苦、尊师重教。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说理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冥有鱼》《鱼我所欲也》 通过哲理或事例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以指导。具体如下:
1.《富贵不能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有积极作用,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常怀忧患意识。
3.《北冥有鱼》: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借助外力,没有绝对的自由。面对未来,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
4.《鱼我所欲也》: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时时保持“本心”。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 1.相同点: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都是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2.不同点:《桃花源记》以记叙为主,讲述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过程,在一个完整又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呈现理想社会的样貌。《大道之行也》以议论为主,表明对太平盛世的追求,多用排比、对偶句表明作者的观点,在严谨的说理中呈现理想社会的特征。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雪 《咏雪》《湖心亭看雪》 两文中都写了雪景,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咏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雪轻盈、飘逸、优雅的特点。
2.《湖心亭看雪》:采用白描手法,“痕”“点”“芥”“粒”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月 《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中描绘了月下美景,《记承天寺夜游》写月色更具体一些,且借月抒怀。具体如下:
1.《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竹、柏之影与月光互相映衬,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2.《岳阳楼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写湖上烟雾消散,明月朗照;“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写月映湖水,流光溢彩。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山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 都写到了山,但是写山的特点和手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1.《三峡》:第1段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正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连绵不断和高峻,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的山势高峻。
2.《答谢中书书》:写“高峰入云”“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正面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山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 3.《与朱元思书》:写“奇山”,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山的形态之美,再从听觉角度写声音之美,最后以“横柯上蔽”和“疏条交映”形成光影之美。
4.《醉翁亭记》: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仿佛是一个全景镜头。 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和山间朝暮、四时之景等。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水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都写到了水,但写水的手法、表现的特征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1.《三峡》《小石潭记》:两文都运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水的特征。《三峡》用“夏水襄陵”正面写水势之大;“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面衬托出江流之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侧面表现水流之速。《小石潭记》以“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正面直言潭水清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侧面写出水的清澈透明。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水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答谢中书书》:“清流见底”体现了水的澄澈之美。
3.《与朱元思书》:写“异水”,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水之异——清澈见底,水流湍急。
4.《小石潭记》:作者以珮环之音来写水声,玉石相击,其音清越,听来使人身心愉悦,而且还能以水声烘托山林中的幽僻静谧,再以山林的静寂来映衬水声的清朗,二者交互起来,带给人美妙的感受。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水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5.《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的大观胜览。一“衔”一“吞”,气势磅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
6.《醉翁亭记》:“水声潺潺”用寥寥数语写水,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乐 《〈论语〉十二章》《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送东阳马生序》 都写到了“乐”,但“乐”的内涵各有不同。具体如下:
1.《〈论语〉十二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是快乐的事情。“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乐亦在其中矣”说明仁者、君子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乐 《〈论语〉十二章》《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送东阳马生序》 2.《记承天寺夜游》:包含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知己同乐的愉悦。
3.《小石潭记》:由“隔篁竹”听到琤琮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此时作者的内心是愉悦的;当看到清潭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游鱼时,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内容 乐 《〈论语〉十二章》《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送东阳马生序》 4.《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相同点】触景生情,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不同点】范仲淹的“乐”是心忧天下的先忧后乐,立意深远;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
5.《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指作者宋濂以读书为快乐,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在学习中独得其乐。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人物形象 君 《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1.汉文帝:贤明、知人善用、识大体。
2.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安陵君:敏于应对,善于言谈,柔中带刚。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人物形象 君 《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3.鲁庄公:最初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这反映了他政治见识的鄙陋。在战场上,他急于求成,未曾谨慎考虑就出击追敌,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但鲁庄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说明他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后来在作战中他又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这反映了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又询问曹刿取胜原因,说明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人物形象 君 《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4.齐威王:乐于采纳谏言,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刻实施,体现了他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人物形象 臣 《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 1.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是凛然不可侵犯的“真将军”。
2.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3.邹忌:善于思考分析,具有担当、责任意识。他针对生活中的“比美”经历,能够深入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所受之蔽,并果断地进行劝谏。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人物形象 臣 《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 4.诸葛亮:①知恩图报。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深谙治国之道,颇具政治远见。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建议。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人物形象 民 《曹刿论战》《陈涉世家》 1.曹刿:①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②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鲁庄公出谋划策。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人物形象 民 《曹刿论战》《陈涉世家》 2.陈涉:①有敏锐的洞察力。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赢得了人心。②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等死,死国可乎”。③是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首先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然后“并杀两尉”,接着“为坛而盟”。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写作手法 对比 《送东阳马生序》《曹刿论战》《出师表》 1.《送东阳马生序》:“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同舍生”的豪华装束、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的谦卑恭敬、“缊袍敝衣”、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艰苦的学习态度,以及其内心的充实、强大和专注。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写作手法 对比 《送东阳马生序》《曹刿论战》《出师表》 2.《曹刿论战》:①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②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3.《出师表》:将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进行对比,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写作手法 类比 《陋室铭》《虽有嘉肴》《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草玄亭来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表达自己也有他们那样的德操与才能。
2.《虽有嘉肴》:作者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写作手法 类比 《陋室铭》《虽有嘉肴》《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鱼我所欲也》:文章以鱼和熊掌作类比,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4.《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切身感受设喻,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类似处进行类比,巧妙地讽喻齐王,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都借景抒情,但是所抒发的情感不同。具体如下:
1.热爱自然:《三峡》《答谢中书书》。《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2.贬谪生活的乐与忧:《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旷达都包含其中。《小石潭记》:作者“心乐之”,流连忘返,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3.理想生活:《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4.心怀天下:《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境界和“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5.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5.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寓意 《陋室铭》《爱莲说》《马说》 1.《陋室铭》:托“陋室”(象征陋室主人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爱莲说》:托“莲”(象征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者)表明作者洁身自好、正直高尚、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角度 课标篇目 分析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寓意 《陋室铭》《爱莲说》《马说》 3.《马说》:托“千里马”(喻指被埋没的人才)、“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摧残人才的统治者)、“伯乐”(喻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表达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不平,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针砭和控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