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课件(宁夏专用):二、文言字词整合、迁移训练 (五)重点虚词(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课件(宁夏专用):二、文言字词整合、迁移训练 (五)重点虚词(5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4 14:5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五)重点虚词
第1组 之 以 而 于
1.之
温馨提示:“之” 的用法及意义在七下《爱莲说》中比较典型,建议复习时重点识记。
①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者也 助词,的
②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常见用法及意义归类: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对下面句子中“之” 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七年级: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③何陋之有  
④无丝竹之乱耳
八年级:⑤春冬之时 ⑥丈夫之冠也 ⑦汝之不惠 ⑧已而之细柳军
⑨处处志之 ⑩闻之,欣然规往 其此之谓乎 马之千里者
九年级: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醉翁之意不在酒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公将鼓之
徐公来,孰视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辍耕之垄上
用法和意义 归类(填序号)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
2.指示代词,这,这件事,这样(的),那样
3.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4.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5.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助词,在句中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7.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8.动词,往,到……去
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之” 字可代人事物,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定名之间译为“的” 。


②⑤

④⑥⑦



2.以
温馨提示:“以” 的用法及意义在九下《曹刿论战》中比较典型,建议复习时重点识记。
①何以战/可以一战       介词,“依靠,凭借”
②必以信/必以情 介词,“按照,依照”
③必以分人 介词,“把”
常见用法及意义归类: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对下面句子中“以” 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介词,“依靠,凭借”
介词,“按照,依照”
介词,“把”
七年级:①可以为师矣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非志无以成学
④以刀劈狼首 ⑤以我酌油知之 ⑥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八年级:⑦以顺为正者 ⑧河曲智叟亡以应 ⑨以其境过清
⑩去以六月息者也 策之不以其道 自康乐以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全石以为底
九年级: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无从致书以观   以中有足乐者
皆以美于徐公 以伤先帝之明 受命以来 自以为不如
用法和意义 归类(填序号)
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依靠,凭借”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涉及的对象,译为“拿(来),用(来)” “把”
3.介词,译为“按照,依照”
4.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动机,译为“因为” ⑨
①⑤⑩
④⑥⑦⑧


5.动词,译为“认为” (或组成词语“以为” ,译作“认为” )
6.连词,表示结果,有“因而” 的意思
7.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等
8.助词,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方位和时间
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以” 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凭借靠;目的结果是连词,译作“认为” 是动词。


②③

3.而
温馨提示:“而” 的用法及意义在九上《醉翁亭记》中比较典型,建议复习时重点识记。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连词,表并列,“又”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连词,表递进,“而且”
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连词,表顺承,“然后”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并列,“又”
连词,表递进,“而且”
连词,表顺承,“然后”
连词,表转折,“却”
⑤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 连用,“不久,一会儿”
⑥朝而往,暮而归/杂然而前陈者 连词,表状态,可不译
常见用法及意义归类: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对下面句子中“而” 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已而” 连用,“不久,一会儿”
连词,表状态,可不译
七年级:①俄而雪骤   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切问而近思 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⑥濯清涟而不妖
八年级:⑦已而之细柳军 ⑧而山不加增 ⑨聚室而谋
⑩乃记之而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九年级: 然则何时而乐耶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呼尔而与之
言和而色夷   暮寝而思之   夺而杀尉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法和意义 归类(填序号)
1.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才” “然后” ,也可不译
2.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与” “又” ,也可不译
3.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无
4.连词,表方式或状态,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②⑩


5.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但是”
6.词缀,用于表时间的副词之后,表示“不久,一会儿”
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 “而” 作连词要分清,并列顺承和转折,承译“然后” 转译“却” ,还有方式和状态。
③⑤⑥⑧
①⑦
4.于
温馨提示:“于” 的用法及意义在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比较典型,建议复习时重点识记。
①皆以美于徐公     介词,表比较,“比”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与“是” 组成介宾词组,表顺承关系
③欲有求于我也 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受者,“对”
④皆朝于齐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到”
介词,表比较,“比”
与“是” 组成介宾词组,表顺承关系
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受者,“对”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到”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在”
常见用法及意义归类: 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对下面句子中“于” 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在”
七年级:①于我如浮云  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③尝射于家圃
八年级:④相与步于中庭 ⑤舜发于畎亩之中 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⑦征于色,发于声 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⑨告之于帝
⑩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骈死于槽枥之间
九年级: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所欲有甚于生者
受地于先王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欲报之于陛下也
用法和意义 归类(填序号)
1.介词,所在的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译为“对” “对于”
2.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译为“至” “到” “到达”
4.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译为“在”



③④⑦
5.介词,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译为“从” “自”
6.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受者或接受者,译为“向” “给” “对”
7.连词,组成词语“于是” “至于” ,表示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于” 作介词要分清,在到自从和对于,还有比较和向给。

②⑥⑨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 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八下《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篇目)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万钟于我何加焉   
B.夫子式而听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子之哭也 已而之细柳军
D.以至于斯也 策之不以其道
【解析】A.介词,在/介词,对;B.连词,表修饰;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D.连词,因此,所以/介词,按照。
B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弗受
B.苛政猛于虎也 闻之于宋君
C.以待饿者而食之 以衾拥覆
D.终不食而死 溪深而鱼肥
【解析】A.助词,相当于“的” ;B.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被” ;C.连词,表目的/介词,用;D.连词,表示因果/连词,表示并列。
A
第2组 其 为 则 乃
1.其
温馨提示:“其” 的用法及意义在八下《马说》中比较典型,建议复习时重点识记。
①其真无马邪   副词,加强诘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 副词,表感叹语气,“其实”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常见用法及意义归类: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对下面句子中“其” 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副词,加强诘问语气
副词,表感叹语气,“其实”
第三人称代词,它
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七年级:①仁在其中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恐前后受其敌
④其一犬坐于前 ⑤其人舍然大喜 ⑥及其家穿井
八年级:⑦其此之谓乎 ⑧其间千二百里 ⑨故人不独亲其亲
⑩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欲穷其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九年级: 其如土石何 独行其道 其西南诸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公问其故 以彰其咎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用法和意义 归类(填序号)
1.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2.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
3.代词,其中的
4.指示代词,那,那些,那个(表远指);这,这些,这个(表近指)
5.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或许”

②③⑥

①⑤⑧

6.连词,表选择,译为“或者,还是”
7.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
8.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9.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译为“岂,难道” ,或不译
10.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其实”
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其” 字可代“我” 和“他” ,近指远指“这” 和“那” ,后跟数词译“其中” ;副词诘问译“难道” ,还有祈使和感叹。





2.为
温馨提示:“为” 的用法及意义在九下《鱼我所欲也》中比较典型,建议复习时重点识记。
①故不为苟得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动词,译为“做”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介词,表目的,译为“为了”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介词,表目的,为了 动词,做
常见用法及意义归类: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对下面句子中“为” 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动词,译为“做”
介词,表目的,译为“为了”
介词,表目的,为了 动词,做
七年级: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可以为师矣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八年级:④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⑤武陵人捕鱼为业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⑦全石以为底 ⑧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⑨中轩敞者为舱
⑩不必为己 天子为动
九年级: 士卒多为用者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撰长书以为贽
为天下唱 自以为不如 愚以为营中之事
用法和意义 归类(填序号)
1.介词,译为“对” “向”
2.介词,译为“替” “给”
3.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4.介词,表目的,译为“由于,为了”




用法和意义 归类(填序号)
5.动词,译为“作为” “变为” “成为”
6.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7.动词,译为“做”
8.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为” 字用法要分清,介词对替被为了,动词做是成认为,介因被动给对向。
③⑤⑦⑧


④⑨
3.则
温馨提示:“则” 的用法及意义在九上《岳阳楼记》中比较典型,建议复习时重点识记。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乃” “即” ,可译为“是” “就是”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连词,与“然” 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 ,表示“如此……那么”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 “便” “那么”
④则有去国怀乡/则有心旷神怡 连词,表情理或因果上的联系,相当于“就”
常见用法及意义归类: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对下面句子中“则” 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乃” “即” ,可译为“是” “就是”
连词,与“然” 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 ,表示“如此……那么”
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 “便” “那么”
连词,表情理或因果上的联系,相当于“就”
七年级:①则是无信     ②学而不思则罔    
③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有仙则名
八年级:⑤入则无法家拂士 ⑥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九年级:⑦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⑧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⑨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⑩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战则请从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用法和意义 归类(填序号)
1.连词,表承接或情理、因果上的联系,相当于“就” “便” “那么”
2.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反倒” “却”
3.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4.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乃” “即” ,可译为“是” “就是”
5.连词,与“然” 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 ,表示“如此……那么”
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则” 字用法要分清,加强判断“即” “就是” ;假设“如果” 转折“却” ,承接“就” “便” 或“那么” 。
②③④⑥⑦
⑧⑨

①⑩

4.乃
温馨提示:“乃” 的用法及意义在八下《桃花源记》中比较典型,建议复习时重点识记。
①乃大惊      连词,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相衔接,译为“于是,就”
②乃不知有汉 副词,表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译为“竟然,居然”
常见用法及意义归类: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对下面句子中“乃” 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连词,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相衔接,译为“于是,就”
副词,表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译为“竟然,居然”
七年级:①去后乃至     ②屠乃奔倚其下    
③乃悟前狼假寐     ④蒙乃始就学
八年级:⑤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⑥乃记之而去
九年级:⑦乃重修岳阳楼        ⑧久而乃和  
⑨乃入见 ⑩乃下令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胜、吴广乃谋曰
用法和意义 归类(填序号)
1.副词,表判断,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
2.副词,表两事顺承,“才”
3.连词,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相衔接,译为“于是,就” “便”
4.副词,表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译为“却” “反而” “竟然,居然”
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乃” 作副词要分清,肯定就是顺承才,事出意外是竟然,用作连词于是就。

①③⑧
②④⑤⑥⑦⑨⑩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②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③,亦吉否?” 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公孙闬(hàn):齐国人,邹忌的门客。②曲桡: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③为大事:这里指谋反夺权的事。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成侯邹忌为齐相   武陵人捕鱼为业     
B.公何不为王谋伐魏   俱为一体
C.欲为大事 或异二者之为
D.因令人捕为人卜者 为人谋而不忠乎
【解析】A.动词,当、担任/动词,当作、作为;B.介词,替、给/动词,表判断;C.动词,做、干/名词,表现;D.介词,替、给。
D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胜,则是君之谋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B.乃使人操十金     乃悟前狼假寐
C.亦验其辞于王前 安陵君其许寡人
D.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解析】A.副词,加强肯定语气/连词,表示转折;B.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代词,这/副词,表示祈使语气;D.连词,表承接。
D
第3组 虽 然 且 焉
1.虽
用法和意义 例句
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即使” 虽乘奔御风/故虽有名马/虽欲言,无可进者
2.连词,表让步,可译为“虽然” 虽有嘉肴/虽有千里之能/故余虽愚/虽不能察
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虽” 表让步或假设,译为“虽然” 和“即使” 。
2.然
用法和意义 例句
1.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 人恒过,然后能改
2.连词,表转折,译为“可是” “却” “但是”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3.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可不译 欣然起行/屋舍俨然
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然” 字用法要分清,指代连词和词尾,“这样” “但是” “……的样子” 。
3.且
用法和意义 例句
1.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又” “及” “与” 不义而富且贵/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连词,表递进,相当于“而且” “况且” “犹,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焉置土石
3.副词,译为“将要” “将近” “姑且” “暂且” 年且九十/天子且至
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且” 作连词要分清,并列又与况且递,副词将要暂姑且。
4.焉
用法和意义 例句
1.兼词,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 “于此” ,可译为“在其中” “从这里” “在那里” 必有我师焉/惧有伏焉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 “哪里” “怎么”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语气词,可译为“呢” 或不译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又何间焉
用法和意义速记口诀:“焉” 字句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 ,兼词“于是” “在其中” ,疑代“怎么” 和“哪里” 。
即墨①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北泉山人②,薄游海上,南访朐山,登琅邪台,北观芝罘山,雄秀突兀,皆未有若劳山者也。《齐山》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 是劳山之高,高于泰岳矣。然劳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而朐山、琅邪、芝罘,以秦皇之游览也,人人知之。呜呼!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山川且然,而况于人乎?(节选自蓝田《劳山巨峰白云洞记》)
【注释】①即墨:地名,今山东省即墨市。文中的劳山、朐(qú)山、琅邪台、芝罘(fú)山,皆在山东。②北泉山人:作者自称。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且然 天子且至
B.泰山虽云高 虽我之死
C.然劳山僻在海隅 然足下卜之鬼乎
D.而亦有幸不幸存焉 惧有伏焉
【解析】A.表递进,尚且/副词,将要;B.表让步,虽然/表假设,即使;C.表转折,然而;D.语气词/兼词,可译为“在其中” 。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