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
A.农民起义 B.积贫积弱 C.重文轻武 D.君弱臣强
2.北宋为加强统治采取了下列措施:派遣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地方官;科举及第后即予授官,且升迁比其他出身者便捷;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并成为制度;武将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在于(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克服了中央和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C.提高了宋朝军队在战场上的应对能力
D.杜绝了地方和军队贪污腐化现象的发生
3 .《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政收入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4.南宋《契丹国志》中记载太祖(耶律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这一段文字记述说明( )
A.汉族人帮契丹灭宋 B.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C.契丹族被汉族同化 D.汉族与契丹族共同戍边
5.两宋期间,在宋朝的影响下,辽、金、西夏皆有向周边政权馈赠统治者遗留物的行为。据材料可知( )
相关记录 资料来源
献礼
官员 (宋)命户部郎中使契丹,送大行皇帝遗留礼物。契丹遣工部尚书以隆绪遗留物来献。夏殿前太尉、副使枢密直学士奉遗进礼物。 《宋会要辑稿·蕃夷二·辽下》《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金史·交聘表》
献礼
物类 (宋真宗遗赠辽朝)金饰玳瑁饮食灌器、琥珀杯、白玉翠石茶器、御酒、名果。
(辽朝赠宋)玉钏、琥珀、璎珞、玛瑙瓶盘、良马。 《宋会要辑稿蕃夷二·辽下》
A.各政权的献礼活动均由六部负责操办
B.良种马在宋朝时首次由辽朝引入中国
C.宋与辽、金、西夏存在友好交流互动
D.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带来了永久和平
6.电影《满江红》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其在词作《满江红 写怀》中写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的“靖康耻”指的是( )
A.辽与北宋之间订立的澶渊之盟
B.重文轻武的政策
C.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D.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
7.《金史》记载:“榷场……互市之所也。”结合图文,可以得出的认识有( )
①榷场处于不同政权交界的边境地区
②榷场贸易开始于南宋与金对峙时期
③不同政权所有商品都通过榷场交易
④宋与金之间通过榷场贸易互通有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恢复顺利,而北方战乱不休,故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至“靖康之难” (北宋),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该材料反映的情况导致了( )
A.民族交融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方战乱频繁 D.经济重心的南移
9.《宋史·食货志》中记载:“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材料反映出宋朝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
A.社会相对安定 B.生产工具先进 C.自然条件优越 D.政府重视生产
10.如图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1.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借道宋境进攻金朝。1234年,金朝经多次挫败,元气大伤,根本无法抵抗蒙军,亡于宋蒙联军之下。蒙古灭金( )
A.使北宋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
C.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D.为蒙古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12.在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爱国英雄,他们为了捍卫中原汉族政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们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是( )
A.岳飞和文天祥 B.陆秀夫和文天祥
C.寇准和岳飞 D.岳飞和辛弃疾
13.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朝廷明确规定:行省只具有支用中统钞1000锭以下的权力,超过该数额,必须咨请中书省批准,若违反此规定,就会受到责罚。元朝此举(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杜绝了官员腐败现象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激化了国家内部矛盾
14.如下图是《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元朝改变了原来运河迂回曲折的路线,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该图可以用来佐证( )
A.元朝海陆交通发达 B.元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C.元朝人民赋役繁重 D.元朝北方农业生产盛于南方
15.李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如下四幅图片提炼主题,其答案最恰当的应该是( )
A.君权的强化 B.民族的交融
C.文学的繁荣 D.经济的活跃
16.北宋东京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全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大酒楼就有72处。南宋临安是大型消费城市,有瓦子23处。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也由原来的直接监管到“以税代管”。这主要表明当时( )
A.城市的商业职能增强 B.商人的政冶地位提高
C.政府放松了市场管理 D.社会上享乐之风盛行
17.中国文学艺术从吟诵的唐诗到吟唱的宋词再到表演的元曲,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重视文学 B.城市繁荣与市民阶层壮大
C.科举考试的需要 D.文人表达个人情感的诉求
18.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下列诗歌属于描写宋代百姓欢度元旦(今春节)场景的是( )
A.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9.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官府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专卖的机构)和买马司(政府管理买马的机构);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这表明在茶马古道的发展中( )
A.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强化了
C.重农抑商受到严重的冲击 D.中原与边疆地区交流弱化
20.唐代火药配方中硫、硝含量相同;至宋代,《武经总要》中硫、硝比例则为1:2或者1:3,并增加了许多辅助性配料,以起到燃烧、爆炸、防毒和制造烟雾等作用。这表明宋代( )
A.科技发展兼具继承性和创新性 B.火药在军事上已广泛应用
C.火药制作工艺居世界领先地位 D.政府更加重视科技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民族关系指的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甲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材料乙绘制的是《唐蕃关系示意图》,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3)材料丙中的“先皇”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的重要意义。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摘自《旧唐书·吐蕃传》
乙 丙
(4)材料丁中的“朝廷”指的是哪一政权?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事件造成的积极影响。
丁:(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摘自苏轼:《栾城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回答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中国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哪个地区?宋朝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最终完成于什么时候?
(3)根据材料三,请列举宋朝的科技成就至少两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D 2.A 3.B 4.B 5.C 6.C 7.B 8.D 9.D 10.C
11.D 12.A 13.C 14.B 15.B 16.A 17.B 18.D 19.A 20.A
21.(1)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开放平等的民族政策。
(2)和亲和会盟;藏族。
(3)唐太宗;促进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关系友好发展。
(4)北宋;檀渊之盟;结束了辽宋几十年的战争,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和平状态,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22.(1)四川;政府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政府专门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成
(3)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