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全国甲卷专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全国甲卷专用)(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4 15:27:41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全国甲卷专用)
(考试时间: 50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部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4 分,12 小题,共 48 分)
24. 《礼记》规定周朝“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都可以进入“ 国学”学习,而在出土
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大学”“右学”之称。这表明西周教育的特点是
A.等级森严 B.承袭商制 C.去宗教化 D.体系完备
25.图 1 所示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局部),呈现了家庭宴饮画面。这最适合用于说明汉代
A.豪门贵族文娱生活丰富 B.南方百姓家给人足
C.儒家礼制遭到严重漠视 D.市民阶层文化兴盛
26. 急脚递铺是北宋时最机要的递铺,“ 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神宗时又设“金字牌急脚递” ,金
牌“ 以木牌朱漆黄金字, 光明眩目, 过如飞电, 望之者无不避路, 日行五百余里。 ”军情由皇帝亲自处分
后,三省、密院不得与闻,而直达军前。这反映了当时
A.崇文抑武的深化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枢密院职能调整 D.专制皇权的加强
27. “铁店里婆娘会打钉”“纺织娘叫不得女工头”“络纬常通夜, 抛梭直到晚”“货郎儿, 背着柜子遥街串, 鼓儿
摇得欢。生意虽小,件件都全” ,类似的唱词于明清俗曲中屡见不鲜。据此可知,当时
A.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D.政府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28. 有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事件“体现了民族正义性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是恢复自然经
济和维护传统文化秩序的保守心理的反映” ,“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希望回到中世纪” 。这一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9.《同安莲花镇云洋村后洋社公禁碑》(1930 年)记载“ 乡社之有规则,犹国家之有法律也。法律不修则 国政坏,规则不整则社风替。故欲整顿社风者,非先禁赌、盗不为功;儿童聚赌,无论何人,一经触 见或报知,罚戏一台,以警效尤;儿童如敢违约偷盗,有人报说,奖赏大洋二员,以彰正直; 田园五
谷或家中什物如被盗窃,经发觉,小者罚戏一台,大者估价,加倍赔偿。”这反映了当地
A.儿童的权益受到重视 B.违法行为已经被禁止
C. 配合政府的“ 宪政"方针 D. 国家治理的民间举措
30.图 5 是某学者统计的解放战争时期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的涉及中国问题次数。这一变化
说明
A. 中共统战策略成效显著 B. 中国革命形势激剧变化
C.苏联全球战略重心转移 D.美苏冷战决定中国走向
31. 1985 年,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理时说:“ 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 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 些 …… 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
附于任何集团。 ”这表明中国
A .积极投身不结盟运动 B .重点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C .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2. “对于政治,除非被迫,苏格拉底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从未表示任何兴趣,虽则他直到生命的最后
一息,在战时和平时,却一直是一位忠诚的公民。他以极其强调的语气断言,他从来没有考愿把政治 作为自己的职业,并断言,他作为一个维护正义的战士的立场也使他与政治无缘。”这反映了苏格拉

A.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B.认为政治与维护正义相悖
C.注重政治生活道德性 D. 以客观立场维护民主政治
33. 资产阶级自由派领袖弗里德里希 · 诺曼将德意志帝国形象地称为“ 穿着农业国政治服装的工业国” ,即这 个国家主要靠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的钱来支持,却受着来自农业领域的传统贵族的统治。材料表明德意

A .国家分裂阻碍了经济发展 B .传统农业制约了工业发展
C .政治进步滞后于社会经济 D .贵族势力控制了经济命脉
34.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 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20 世纪 70 年代, 大多数平民成为教育良好、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
居民,但经济建设却趋于停滞,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一变化说明苏联
A .集权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B .与美国争霸严重消耗了自身实力
C .未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D .改变了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
35. 1994 年,美国提议北约与中、东欧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 ,在军事演习、维和、危机控制等方面进 行合作,但暂不接纳其为新成员国,也不向前华约国家提供安全保障。该提议在北约首脑会议上获得
通过。这表明
A.北约转向了维护欧洲的和平 B.冷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C.北约开启了渐进扩张的进程 D.美国全面控制了北约成员国
二、非选择题部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法国是一个从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的比较晚的国家。由自下而上的政治现代化 先行而启动了法国的现代化,促使法国经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口是交通运输的变革。交通的巨大 变革打破了农村内部的孤立和城乡之间的隔离,统一的国内市场,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 化创造了条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在二战以后才得以最终实现,政府推动土地适度集中,大力推行 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良种化,重视农业科学研究、推广,对农村社会进行现代化改造,使
农村与城市交融,传统农民转化为现代人,法国才最终实现了现代化。
——摘编自许平《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在短时期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 业体系。但最大的弊病是城市里的现代工业与农村里的传统农业同时共存,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阻 滯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使 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先后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 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形成了以土地资源带动农村工业化的新模式,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主
导模式。
——摘编自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法两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
原因。(1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法两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对我国当代农村建设的启示。(5 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历史上的“ 中国”
先秦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洛阳) …… 宅兹中国,自之乂(yì:治理)民”。 —— 西周《何尊》 中国 …… 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 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 《史记》
魏晋南北朝 时朝廷遣使诣(慕容) (jùn), 谓使者曰:“ 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 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 ” —— 《晋书》
唐朝 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 —— 《东晋元魏正闰论》
元朝 诸下海使、臣及舶商,辄以中国生口、宝货、戎器、马匹遗诸外番者,从廉访 司察之。 —— 《元史》
清朝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 雍正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 中国” 的历史论述》等
古代“ 中国” 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古代“ 中国” 的内
涵,并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4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宋代重视地方医疗体系建设, 逐渐确立了派遣医学官员前往地方的驻泊医官制度。《宋会要辑稿》 载:“在京医学等员数甚多,并令尚书省措置。契勘翰林院见今医官至柢候七百余员,并无职事。 ”这 为朝廷派遣驻泊医官提供了基础。公元 1113 年开始, 朝廷实施了按地区分等、分别派遣驻泊医官二 至七人的制度。从有限的记载来看,驻泊医官医术多优于民间医人。驻泊医官除了治疗疾病之外, 还参与地方赈济、救助灾民等事务。在差遣过程中,朝廷对驻泊医官的行为加以严格规范,对其官 品也进行限制, 同时通过任期内的治愈率对驻泊医生进行考核。但是, “ 医职初官, 两迁便至升朝” 的 升迁优势,使得驻泊医官成为转官的阶梯而为人钻营。由于诸州郡驻泊医官的数量有限,在地方医
疗方面的作用又相当有限。
——摘编自陈曦、吕文艳《宋代驻泊医官制度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驻泊医官制度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驻泊医官制度。(9 分)
46.【历史一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从1976年开始, 西欧公众就针对美国政府计划在西欧发展部署中子弹而举行抗议活动。 1978年“ 争 取核裁军运动”在英国发起“ 中子弹请愿” ,有25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名。 1979年在北约会议达成最终决定 之前, 10月举行的反对在东西欧部署新核武器的挪威斗争运动在6周内收集了69000个签名,迫使挪威 政府反对北约部署中子弹,荷兰也出现了反对研制中子弹的浪潮。荷兰的教会和平理事会与其他宗教 政治团体联合在11月的乌德勒支(荷兰城市)发动了2万人的进军……1979年年底北约通过“双重决定 (一面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 一面同苏联谈判) ”后, 引起西欧公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反对在欧洲部署 新的核武器, 要求美苏进行核裁军。英国再次掀起和平运动的高潮。 1980 年4月, “ 欧洲裁军运动” 组织 形成,并发表和平呼吁书,明确提出了和平运动的目标是全面禁止一切核武器…… 想建立一个独立于 华盛顿和莫斯科的从波兰到葡萄牙的欧洲无核区。其后,欧洲掀起了反对核武器和平运动浪潮。各种
抗议运动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持续不断。
——摘编自汤凌《20世纪80年代西北欧反核和平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西北欧反核和平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西北欧反核和平运动的影响。(6分)
47.【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徐光宪,浙江绍兴人,他的父亲精通算术和围棋,幼年时经常教他解数学问题和下棋,激发了徐 光宪对数理化的兴趣。虽然妈妈是那个年代传统的中国妇女,但是教育子女很严格,从小便告诉他:“ 家 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 。1944 年,徐光宪留学美国,努力完成了科研工作。新中国建立后,他 毅然决定放弃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经历层层阻碍回到祖国。他在北京大学讲授物理化学、物质结构、 原子核物理导论、量子化学理论、分子光谱理论等 12 门不同的课程。此外,他还编写教材,希望学生 在学习完课程后,能够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为国家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硕士生。1972 年,为改 变我国稀土工业落后的面貌,徐光宪将研究方向转向稀土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20 世纪 80 年 代,他提出了全新的“ 串级提取理论” ,这在当时是世界首例。这种技术大大降低了稀土净化成本,解
决了当时我国稀土深加工产品依赖进口的问题,被称为“ 中国稀土之父”。
——摘编自澎湃新闻《“ 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矢志不渝,带领中国打破西方垄断的噩梦》
(1)根据材料,概括徐光宪对中国科学事业所作的贡献。(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光宪能够成为“ 中国稀土之父” 的原因。(7 分)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全国甲卷专用)
历史·参考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B A D C C D B
31 32 33 34 35
C D C A C
41.【答案】
(1)特征:法国的突破点是交通运输改革,中国则集中在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法国现代化开启是自下 而上,中国现代化是自上而下;法国通过政府推动土地集中和农业现代、科研化进行,中国通过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法国现代化已完成,中国现代化正在进行中。 (每点 2
分,共 8 分)
(2)变化:城市农村对立的二元结构到农村全面的现代化。(2 分)
变化前原因:小农经济的长期分散性;学习苏联,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变化后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总结。
(每点 2 分,前后原因任意两点即可,共 8 分)
(3)启示:结合国情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始终关注民生发展;改善政府管理智能等(每点 2 分,3 点 5
分)
42.【答案】
【示例一】
内涵:文明之邦(3 分)
阐释:西周建立后,实行礼乐制,礼乐文化通过封邦建国不断扩散,文化认同感增强。春秋战国时期, “ 中 国” 的礼仪与 “蛮夷” 的野蛮形成对比。汉代以来, 汉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 先进的中
原文化影响着少数民族政权。隋唐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华夏文化辐射周边,形成中华文化圈。(9 分)
【示例二】
内涵:华夏正统(3 分)
阐释:从西周到秦汉,汉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确立了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权正统意识。魏晋南北朝时期,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华夏正统观念得到巩固。辽宋夏金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纷
纷以华夏正统自居,为元明清大中国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9 分)
【示例三】
内涵:民族共同体(3 分)
阐释: 先秦时期,汉民族在与蛮夷戎狄的交融中,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秦汉时期,以汉民族为中心的统一 多民族国家形成并巩固。魏晋、隋唐时期, 随着民族交融的加强,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拓展。宋元以后,
在民族政权并立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囊括中原塞外庞大的民族共同体。(9 分)
45.【答案】
(1)政府重视与推动;参与当地社会救济,职能多样;管理严格;注重业绩考核。(6分)
(2)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官冗员问题,有利于平衡医疗资源配置;完善了地方医疗制度;推动了宋代医学
发展;容易沦为官员升迁的工具,成为地方官僚制度中的隐患;对地方的医疗作用有限。(9分)
46.【答案】
(1)背景:美苏冷战加剧,两大军事集团军备竞赛升级;核战争严重威胁人类和平;西北欧民众维护自身 及世界和平意识的增强。(5分)特点:规模宏大.范围广泛;各阶层广“泛参与;运动具有反霸性质;持续时
间长。(4分)
(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苏军备竞赛,有利于世界和平:促使西方各国政府及领导人在其执政时
能更多地考虑人民的意愿;提高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意识。(6分)
47.【答案】
(1)贡献:学成归国,给新中国科技发展注人新的活力;教授科学理论知识,为祖国培养大批科学人才; 编写科学教材,有利于提高中国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能力;提出关于稀土分离的全新理论和研究方法,为
改变中国稀土工业落后面貌作出贡献。(8 分)
(2)原因:深受家庭的熏陶;留学美国的经历;个人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拼搏
精神,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国家的大力支持。(7 分,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