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学类文本阅读——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重难集训【新高考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真
张品成
晚饭时分,各家早已上灯。松明火在狭小的屋子里灿灿地燃亮。田野里蛙噪虫鸣,热浪裹挟蚊群,在浓黑的夜幕里四处骚扰。
瘦小寻思要去祠堂里识字班听那穿长衫便服的红军官长讲学问道理,讲“天地人口手”……长衫先生的话讲得十分在理,他疤胖不就是仗着能识文断字,能玩几分花样,才越发明火执仗地欺压咱穷苦人吗?这样,识字就尤其重要了。识了字便能明白许多道理,再不是睁眼瞎糍粑团任人欺任人捏了。
瘦小一边想,一边就踏上那架子桥。
突然,瘦小听到前面什么地方喧响一片,扭头望去,晒坪方向通亮的一片火光。瘦小便疑惑了,他在桥帮上站住,为好奇心驱使,于是反转身,急切切朝晒坪走去。
第一眼看见的便是疤胖那张恶脸。
疤胖被人五花大绑地捆缚在那棵古樟树上,周边围了许多人,举着火把,吵嚷一片。隐约看见几个汉子朝疤胖喊叫,最响亮的是赤卫队队长老耿的大嗓门。
瘦小朝人群挤去,有人却扯住他。他回头看,认出是木崽。瘦小说:“这是做什么?”
木崽说:“做什么?开心的事情,轮到咱有事做了。瘦小,你要真是好汉,就用烂泥糊疤胖的脸!”
瘦小说:“到底是桩什么事?”
木崽晃晃头,朝那边一指:“你看!”
瘦小望去,老耿正抡了那厚重巴掌,在疤胖脸上造出一声脆响。随之,声音严厉地说:“好你个胆大劣绅,你竟敢破坏红军的标语!”
疤胖可怜兮兮地嚅动嘴巴。
另一个汉子就吼道:“什么?!还说没有!你看!”汉子拿火把照照那标语,火光映着那粗笔大字。瘦小看见那“土豪”的“豪”字周围一片泥糊,着实将那“豪”字完整封住。瘦小霎时明白了是桩什么事,可是那些泥巴不是白天自己胡乱扔上墙去的吗?
汉子嚷道:“疤胖!你这黑心恶霸!你这不是成心戏弄红军赤卫队吗!打‘土豪’,咱要打的就是你!”
响起一片嚷“打”声,就有拳头雨点般朝疤胖身上擂去,又有痰涎飞泻到疤胖那丑陋的面孔上。那本来就哭丧走样的面孔就更不成人样了,瘦小心里那复仇欲望拱动了一下。
这时,一只手从黑暗中探过来捏住瘦小的小手。那是木崽,他另一只手捧了大团稀泥。
“你瞄了他脸上那疤扔,试你眼力行不行。”木崽说。瘦小接过那泥,在掌心不断抓捏着,念头上来时,却被另一种东西压下去,他弄不清那东西是什么……
瘦小惶然,但看到长衫的红军官长,他立刻镇定下来,手心一使劲,稀泥就全从指缝间挤出来。这情形让木崽发觉,不由得瞪大惊疑的眼睛。瘦小却不理会,他从人缝里往前挤,挤到那穿长衫的红军官长面前。
那边汉子们还在拷打疤胖:“快说,是你不是?”
突然,听到身后有个细小的嗓音回答:“不是!”
众人回头,愣住,惊疑的目光都烙在瘦小脸上,四周顿时静了下来,只听得竹篾火把燃烧时“噼啪”的轻微声响。穿长衫男人的眉毛紧拧在一起,突然又舒展开来,他和气地问瘦小:“瘦小,你说不是这土豪所为,那是哪个?”
旁边有个汉子紧接着喊:“瘦小,你昏了脑壳吧?”瘦小对长衫男人说:“是我!”
众人又是一愣。木崽在人堆里喊:“瘦小,你发癫啦?”
瘦小不做理会,依然仰头望着高个长衫红军官长的那张脸,“是我!真的是我!”瘦小说,“晒谷时我觉得烦腻无聊,就抠了田泥打那树疤。”他指了指疤胖身后,“有些就打歪了,不小心弄坏了标语。”
那边壮汉猛地顿了一下脚,“嘿!”他怨怨地朝瘦小喝了一声。
长衫男人俯下身,在瘦小耳边轻声笑了两声,说:“我答应过给你安个名的,我会给你个好名字!”
瘦小弄不懂这笑里话里的意味,他低着头,呆呆地看一块火光照亮的滚圆卵石,他听到长衫朝人喊:“把人放了……大家去祠堂上课……”随之响起四散的脚步声。
众多的脚杆在瘦小眼前晃动,步子懒软,显出失望和扫兴。
木崽爷才要返身,却冷不丁听到崖边树林里蹦蹿出说话声。听听,听出是木崽和瘦小。木崽说:“你哑啦?你哑了!你说话呀,你怎么做出那事?你不是在帮疤胖忙吗?”瘦小说:“我做错什么啦?我……”
木崽说:“你忘了是疤胖害死了你爹你娘还有你叔?……”瘦小说:“他该千刀万剐,可标语不是他涂的,不能无中生有冤枉人……”木崽说:“疤胖不是常冤枉好人?那回他家少了只鸡,不是栽赃到你头上,把你一顿死打?”瘦小说:“所以疤胖是坏人恶人……”木崽说:“反正你今晚不该吭声,让疤胖吃点苦头……”瘦小说:“木崽,你让我也做疤胖那种坏人?”
木崽声音小下去:“你……你不恨疤胖……”
瘦小立即答道:“恨!恨得能吃他一钵肉……可……可我不想做他那样的坏人!”
声音哑下去,四周又归于平静。
到半夜暑气还未消散,星星却缀满了天空。
补记
两年后,红军撤离江西苏区开始长征。瘦小参加了少共国际师随队伍远征。过雪山草地,枪林弹雨,经历无数战斗。一九四一年九月,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瘦小消灭了三个鬼子,肉搏中被日本兵刺穿胸脯而牺牲。烈士簿上,记下他的名字,这名字叫董真,这个“真”字,是那长衫红军官长为瘦小取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瘦小接过木崽递给的大团稀泥,在掌心不断抓捏着。“抓捏”这个细微的动作真实地刻画了他此时犹豫、顾虑、矛盾的心理
B.村人们因为不能再对疤胖进行审判而显出失望和扫兴,内心也怀有对瘦小承认弄坏标语的事是自己所为的疑惑和抱怨。
C.小说中的“长衫红军官长”有文化,有信仰;为人襟怀坦荡,做事实事求是;有勇有谋,履职尽责,是我党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
D.本文属于革命题材的小说,以孩子的视角进行叙述,展现了血与火的年代里人性的挣扎与闪光,构思巧妙,意旨深远。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小题材写大时代,以小故事写大内涵,精选典型材料反映中国人民的情感与理性,这与《大战中的插曲》中的艺术追求是一致的。
B.小说多处使用对比,如瘦小的诚实善良与疤胖的作恶多端,瘦小的清醒理智与木崽的意气用事;善与恶、成熟与幼稚,映照之间突出了人物特征。
C.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句子简短而意味深长,“星星缀满了天空”一句,赞美了瘦小身上体现的美好人性给世间带来的希望和光明。
D.小说中“红军”“土豪”“百团大战”等词语,都展现了战争时期复杂严峻的形势,富有时代气息,以此作为背景叙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3.小说中有关审判疤胖的文字写出了瘦小的多重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4.本文选自张品成小说集《赤色小子》,书中的每篇小说后均附有“补记”,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本文“补记”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国光牌口琴
赵丽宏
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大麦就可以独立完成木制的航模小飞机。阁楼上,有他的工具箱。荞麦非常佩服哥哥,他的手真灵巧啊,他看着图纸,一丝不苟,细心地琢磨着每一个零件,再把它们一个一个安装在一起,让飞机慢慢完整起来。荞麦在旁边看着,他也想动手帮忙,但是大麦不让他碰航模飞机,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只能看,不能动!”
屋顶就是航模的试飞场。试飞的时间总是选在星期天的下午。大麦带着荞麦爬出老虎窗,站在屋顶上,举行航模的飞行试验。荞麦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看着在天上飞翔的航模飞机拍手欢呼了。
荞麦迷恋音乐,也爱唱歌,嘴里常常哼自编的小曲。大麦发现,收音机里一放音乐,不管是唱歌还是器乐,不管是中国歌还是外国曲子,荞麦都会呆呆地愣在那里听得聚精会神。听过的曲子,他随口就可以哼出几段来。大麦觉得这件事匪夷所思,那些曲子,他听十遍都记不住,荞麦怎么听一两遍就能唱出来。
大麦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妈妈,妈妈点点头,没说话。她想起了那次丈夫带荞麦去听音乐会回来后说的话。后来,爸爸生病去世了,那年,荞麦四岁,大麦九岁。这样的回忆,让她伤心。
一天吃晚饭时,收音机里放了外国民歌《小杜鹃》,荞麦呆呆地听着,脸上带着微笑。收音机里的音乐节目结束了,大麦问荞麦:“刚才收音机里唱什么歌?”荞麦不假思索地唱起来,居然很完整地唱出了这首歌,最后模仿杜鹃叫声的那一段,①他竟然也能唱:“咕咕,咕咕,啊恰乌恰,噢的里的噢的里的杜纳噢的里的噢纳乌恰……”
妈妈听见了荞麦的歌唱,很吃惊。②才读二年级的儿子,对音乐如此敏感,好像有特异功能呢。她从箱子里找出一支口琴,这是一支国光牌口琴,她上中学时吹过,已经在箱子里放了很多年,非常旧了。
妈妈用手绢仔细擦拭了口琴,试着吹了几下,口琴的声音有点儿发涩,但还能吹出旋律。妈妈把口琴送给荞麦,荞麦高兴得跳起来。这是荞麦平生第一次接触乐器。妈妈只是简单地向荞麦讲了一下吹奏口琴的方法,荞麦一个人闷头试了一会儿,很快就断断续续地吹成了曲子。晚上睡觉前,荞麦在阁楼上吹出了《小杜鹃》的旋律。
哥哥听着荞麦用口琴吹出动听的曲子,无法抑制惊喜,他拍着手喊道:“嗨,我的小阿弟,你是天才啊!”
那支国光牌旧口琴,成了荞麦心爱的玩具。他成天捧着口琴,吹出各种各样的曲调。可是,那支口琴太旧了,有几个音已经吹不出来。一天晚上,荞麦在阁楼上吹口琴,那几个吹不出的音,让他无法把曲子吹得完整。荞麦停了下来,把口琴随手一扔。口琴被扔在老虎窗前的桌子上,大麦拿起口琴,前前后后看了一下,看不出什么名堂。他也听出来,有些曲子荞麦吹不好,不是吹奏技巧的问题,而是口琴坏了。
大麦搬出他的小工具箱,觉得可以自己动手把口琴修理一下。他检视了一下工具箱里制作航模的各种工具,把可以用的都找出来,整整齐齐排列在桌子上。
荞麦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哥哥不在床上,阁楼里灯还亮着。他看了看老虎窗,窗户关着。再往下看,只见大麦正坐在桌子前,聚精会神地盯着桌上的一堆东西。荞麦爬起来一看,发现口琴已被哥哥拆成一堆碎片,急了,大声喊道:“你干吗?你把口琴拆散啦!”
“别着急,我在修你的老口琴。”“你不会吹口琴,怎么会修口琴呢?”荞麦很怀疑,他不相信哥哥会修口琴。哥哥会做航模,但口琴和航模完全是两回事。
“我试着修修看,也许能修好呢。”大麦说着,用螺丝刀旋开了固定簧板的小螺丝,两块簧板上的每一个发音簧片,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发现,口琴簧板上的发音簧片上生出了绿色的铜锈,有的簧片扭曲了,还有几根断了。
③“这些就是躲在口琴里的病人。把它们治好,口琴就得救了。”
妈妈听到阁楼上有声音,走了上来。她反对儿子太晚睡觉。走上阁楼,妈妈发现大麦把口琴拆得七零八落,有点儿生气。“你这是干吗?不睡觉,和口琴过不去。口琴被你拆成这样,还能用吗?”妈妈的声音中充满了责怪。她伸出手,想收拾桌子上散乱的口琴部件。
大麦起身挡住妈妈的手,他抬起头,很认真地说:“你别碰!我在修口琴。”
“这支口琴,你爸爸也修过,没有修好,你怎么会修?”妈妈也不相信大麦有能力修口琴。
“我试试看,也许能修好的。”大麦的态度很冷静,并没有因妈妈责怪他而生气。
“哥哥聪明,哥哥的手灵巧,他会把口琴修好的!”荞麦看着大麦不慌不忙的样子,也改变了态度。他相信,能制作那么精致航模的哥哥,一定可以修好口琴!
妈妈没有再多说,转身下楼了,临走,关照大麦早点儿睡。
荞麦挨着哥哥坐在桌前,想帮忙,大麦把他往床上一推,说:“你别帮忙,越帮越忙。快睡吧!能不能修好,明天早晨你就知道了。”
第二天早晨,老虎窗里射进晨曦的亮光时,荞麦醒了,他发现哥哥还在身边睡着。荞麦起身看床边的桌子,那支已经被安装好的口琴,安安静静地躺在桌子上,正在晨曦的照耀下闪着光芒。
荞麦拿起口琴轻轻地吹了起来。口琴的声音明显和以前不一样了,变得透明、清亮,再也没有那种涩哑的感觉,那几个吹不出来的音,也能发声了。荞麦无法抑制心里的惊喜,忍不住大声吹起《小杜鹃》。
④大麦醒了,他揉着惺忪的眼睛,见荞麦正在摇头晃脑地吹口琴,不禁笑了起来。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阁楼”“工具箱”,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阁楼”上大麦为荞麦修口琴这个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从制作航模和修理国光牌口琴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哥哥大麦是弟弟荞麦羡慕、欣赏的对象,荞麦对大麦的做法从不质疑。
C.“荞麦吹奏《小杜鹃》乐曲”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小说的又一条线索,与“口琴”线索互为映衬,推动情节有序向前发展。
D.文中的妈妈关爱和体贴孩子:细心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守住人间烟火;努力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呵护他们诗意成长。
6.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的“竟然”意思为出于常情常理以外,写出荞麦的表现出乎大麦的意料。
B.句子②中的“对音乐如此敏感”与第三段中“匪夷所思”照应,印证荞麦确有天赋。
C.句子③中,大麦把口琴出现的毛病称为“躲在口琴里的病人”,强调口琴难以修理。
D.句子④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突出口琴修好后大麦的得意劲儿以及荞麦的开心。
7.文章第四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8.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手足琴”;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口琴。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霸王自杀(节选)【注】
郭沫若
亭长把船摇拢了岸,他到船尾去和钟离昧开坐着,表白了自己的来历。
“钟离昧将军,我现在对你说出真话罢。”亭长镇静地说着。“我自己并不是什么亭长。我只是这儿的一位读书人。我今天来本是没有怀好意的……”
钟离昧愈见惊愕了,把剑按着。
“但你也不要误会,”亭长忙慰解着,“我也不是汉王的奸细。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项王就是因为成功的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秦人的暴政颠覆了之后,他的行动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对他,就和从前对于秦始皇是一样!我们虽不是汉王的奸细,也可以说都是汉王的奸细。我对你说出真话罢,我今天来,本是想把他诱到江心去,我到江心再把船弄翻,然后和他两人同归于尽。我也是死了心来的呢,我现在这样说出真话,你就要杀我,我也是不怕的。”
自充亭长的说到这儿停了好一会,等待着钟离昧的处决。但钟离昧把头垂着了。
“不过呢,”他又接着说起来,“据我今天的经验,我看项王依然是一个好人。我后来也把对于他的态度改变了,真的想把他送到江东去。不料他却起了那样的短见。他的短处是在太年轻,而且———恕我不客气罢———是有点‘不学无术’……我看他的才器最好是做一员大将,他不该生出了野心要来做天下的统治者。以后他所闹出的乱子,说来有点伤心,实在伤了我们中国的不少的元气……人民的死亡在百年之内或者还可以复原,但学术上的损失,就再隔一千年怕也不能复原罢。秦始皇烧的书是烧的天下的私书,楚霸王却把秦人存下的公书也一把火而焚了。秦宫三月火不灭,你是晓得的,你想,那里面是烧了多少的史书呢?”……
说话者又沉默了好一会,钟离昧也沉默着,深深地把头垂着。
“钟离昧将军,但今天的项王对于你和这马的态度,我真是受了感动啦。一个人临到生死关头,能够顾朋友而不顾自己实在是很少的。我们听说汉王刘邦在逃难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儿女都要推下车去。项王在这些地方却比刘邦更有仁者之心了。他这种心肠假使能够推广,他是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的。但他始终不悟,他偏以为是天老爷要亡他,哪晓得是他自己做错了,怎么怪得天呢?只顾自己的权势,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人,是走着自杀的路。项王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啦。”
钟离昧这时候撑着了自己的腰杆,好容易跪下去了。
“项王!项王!”钟离昧向着天,流着眼泪叫着,“是我们误了你,是我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误了你。我们误了天下的人,我们误了中国。中国的元气在千百年后都不能复原,这不是天大的罪恶吗?我们是比秦始皇还要该死。项王,你请等着我。”
他用力把腰间的宝剑拔出了鞘来,但是亭长却把他的手挽着了。
“钟离昧将军,你不要也寻短见。”亭长劝着他,“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们做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我们要抛弃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你现在要自杀,已经做到了抛弃自己的工夫,但于人是没有益处的。我们随时抱着必死的心去做着利人救世的事,不是很好的做人的路吗?……我的家离这儿不远,我所以把船摇回了来,是想把你引到我家里去养伤,养好之后好让你再去尽你做人的责任。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着有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你的责任还很重大,不应该做这样无责任的事……你听我说罢,项王最后的不觉悟,我看,也就在这一点。他晓得不怕死,而且晓得利用死,但他把死利用来只是把自己装饰成一个英雄。他始终都是为的他那个‘自己’……我看你不要再蹈他的覆辙罢……”
钟离昧被“亭长”挽着的手早已消失了抗拒的力气,但头依然深深地垂着。
“亭长”到这时候把他的手中的剑取了来,替他插进了鞘里,接着又说:“我们回去罢,汉兵已经走得很远了。”
他说着便离开了钟离昧,先把马拉上了岸去。回头钟离昧也被背上了岸,费了莫大的力气,被扶上了马背。
……
【注】短篇历史小说《楚霸王自杀》取材于《史记》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写于1936年郭沫若游历日本期间,此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到“亭长”告知其真实身份后,钟离昧“按剑”的细节描写既符合他的身份,又表明他对“亭长”产生了警惕之心。
B.“亭长”是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对项羽心怀怨恨想和他同归于尽,主要是因为项羽焚毁史书造成了巨大的学术损失。
C.面对“亭长”对项羽失败的评价,钟离昧两次“把头垂着”,这一动作描写表明他内心也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作用。
D.“亭长”把项羽对待钟离昧和乌雅马的态度与刘邦对待自己的儿女的态度进行对比,意在表达对项羽最终失败的惋惜。
10.关于文中“亭长”劝诫钟离昧不要自寻短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离昧想要自寻短见,这说明他对自己“武人”的身份和作用产生了怀疑。
B.“亭长”认为项羽的死只是把自己装饰成“英雄”,对利人救世毫无作用。
C.“亭长”劝诫钟离昧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要承担起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责任。
D.钟离昧最终被“亭长”的话打动,他已看清形势,定会履行好做人的责任。
11.小说中划横线句子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2.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乌江亭长只是凸显项羽恪守信义的一个模糊的陪衬人物,到了郭沫若笔下却变得鲜活、生动,郭沫若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有意刻画、增补有什么文学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柳庄拜谒左宗棠
蔡勋建
雪好像学会了“遁地法”,很快就潜入地下;春却像尚未完全孵化的小鸡,还在硬壳一般的田野与草丛里挣扎。那天,我们一路追着北去的湘江,行色匆匆来到柳庄。
柳庄,湘江附近的仿古院落,左宗棠早年耕读之地。远处山野披褐、草木凋零,眼前池塘水瘦、庭院深深。院墙门楣大书“柳庄”二字,是左公手迹。黛青燕子瓦屋顶,白垩墙面,镂空红窗,古意浸染。岁月如梭,左公逝去132年矣。
为什么叫柳庄?我有两种解读:一是柳庄所在的樟树镇巡山村,过去叫柳家冲,柳家冲里建柳庄,合情合理。二是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柳庄是他出仕前的旧居,既为农夫,半耕半读,住柳庄也符合身份。左宗棠似乎很早就对柳情有独钟,在他“湘上农人”正房有一副楹联“士运穷时弥见节,柳枝到处可成荫”,颇值得研究。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一种心灵寄托。我仿佛感到左宗棠没走多远,我依稀看到一个年轻而如柳般柔韧的身影仍在这山前屋后躬耕陇亩,种稻植茶。
左宗棠是一介书生,但读书并不走运。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14岁时,他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高中第二名,道光十二年参加湖南乡试是第十八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三次不第,就等于当今学子没有高等学历文凭,可左宗棠与众不同,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
朴存阁是左宗棠读书的阁楼,上有一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左公23岁成婚时的新房自拟联。这也是他的座右铭,是他的人格宣言。1857年,左宗棠蛰伏至45岁才迁居长沙。在他的人生行旅与政治生涯中,柳庄,就是他在湘江边的一个码头,他在苦苦等待着一艘船。许多船驶过去了,都不是他要搭乘的船。一天,突然有一只“大船”远远地泊在长沙……
1849年,时年64岁的林则徐途经长沙,点名要见左宗棠。于诚惶诚恐中,左宗棠面晤老英雄,将平生所学、毕生赍志尽付一夜长谈。林则徐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悉数赠之。临别,林则徐还将自己的座右铭书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翌年,林则徐身染重病,临终前竟命次子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极力举荐左宗棠人才难得。由此,湘江边上留下了一段“左林会晤”的人间佳话。巧合的是,后来,1876年,左宗棠刚好是在他64岁那年征战新疆。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赶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
柳庄不是左宗棠的出生地,而是他梦想高飞之地。左公的书房,极简陋极寻常:破旧的木柜蜷缩墙角;可能还是柳木制作的桌椅板凳,土得掉渣;桌上的马灯、墨砚,都有厚厚黑黑的包浆。但这的确是左公用过的原物。踱步陋室,我想到两个问题:其一,封疆大吏陶澍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他?陶澍不但与左宗棠成为忘年之交,还结下儿女亲家,年龄悬殊不说,门第也相差甚远。其二,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何也那么赏识他,甚至“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我知道布衣左宗棠曾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终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我也知道左宗棠出佐过湘幕,且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还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惊天评语。可这都是林公逝世经年后才有的事……我看到了左公不多的几幅书法作品,无论是集句还是原创,仿佛雪藏有一种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怀。其中有一联,字也俊秀,语也蕴藉:“能当大事时同仰,自极清修古与齐。”诗言志,歌咏言,谁能说士子出身的左宗棠不是胸有丘壑、志存高远呢?我看到了左宗棠的自信。
我的同行者正忙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考察,而我则在孤独地寻找,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梦想找到某些破译的“密码”。
离开柳庄,望着院内两株新植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左公柳,我再度想起了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边浩浩荡荡行军,一边沿途植柳。我仿佛看到新疆杨柳成行,绿荫满地,凡原湘军所到之处所植之道柳,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它们还让我想到而今长沙左宗棠墓地两侧华表之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最终没能见到左宗棠,先生毕竟作古百余年矣。柳庄里,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
(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宗棠故居之所以得名“柳庄”,可能是因为此地属于柳家冲,也可能是因为左宗棠特别喜欢和推崇柳树,柳树在他心目中是一种精神标志。
B.会试屡屡不第的左宗棠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经世致用”的杂书,这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在左宗棠的为政道路上,林则徐和陶澍堪称伯乐,尤其是林则徐的力荐,使左宗棠得以挂帅带兵进入新疆,收复广袤之地。
D.作者认为,左宗棠能凭布衣之身而获得两位封疆大吏的赏识,缘于他胸有丘壑而志存高远,也缘于他才能卓异、充满自信。
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将“春”喻为“小鸡”,把“田野与草丛”喻为“硬壳”,交代了拜谒柳庄的时节,生动地表现了冬春交接之际的气候特点。
B.文章第二段按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进行描述,抓住了典型意象,表现了左宗棠故居的古朴简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敬仰之情。
C.本文多处语言有诗文色彩,如“池塘水瘦、庭院深深”“躬耕陇亩,种稻植茶”,还多处引用对联和诗句,风格雅致且富有文采。
D.文章以柳庄起笔,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介绍他博览群书、与林则徐会晤、收复新疆等事迹,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
15.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6.作者在文中说:“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一种心灵寄托。”请结合全文分析左宗棠与柳树之间有哪些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小说中并没有着力展现出长衫红军官长“有勇有谋”的形象。
2.答案:B
解析:在是否要报复疤胖的问题上,瘦小与木崽的态度确实形成了对比,但这不是“成熟与幼稚”的对比,木崽一开始并不了解疤胖是冤枉的,而且在瘦小解释原委之后,木崽也认可了他的做法
3.答案:①看到疤胖被捆缚在古樟树上接受审判,他复仇的欲望被激起;②想到弄坏标语的事是自己所为而冤枉了疤胖,他觉得违背良心,心中有愧;③看到长衫的红军官长,他镇定下来,理性战胜了仇恨,决定承认错误,磊落做人;④面对木崽的疑惑抱怨,他内心清醒而坚定。
解析:“心理变化”类题目一般按照以下思路展开作答:首先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等切分层次;本题要求针对“有关审判疤胖的文字”作答,所以首先就这段文字进行情节切分,可分为四个层次,即看到疤胖被捆缚在古樟树上接受审判、想到弄坏标语的事是自己所为、看到长衫的红军官长、解释木崽对他的疑惑抱怨。其次要抓住对推进情节或对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并进行提炼、概括,由“瘦小心里那复仇欲望拱动了一下”,得出其此时的心情是有“复仇的欲望”;由“念头上来时,却被另一种东西压下去”,得出此时其“心中有愧”;由“瘦小惶然,但看到长衫的红军官长,他立刻镇定下来”及其后来的言行举止可知,此时瘦小“理性战胜了仇恨”“决定承认错误,磊落做人”;由“木崽,你让我也做疤胖那种坏人?”“可我不想做他那样的坏人!”可知,“面对木崽的疑惑抱怨,他内心清醒而坚定”。
4.答案:①解释了上文的悬念。小说结尾部分叙写长衫红军官长答应给瘦小起个“好名字”,补记部分为读者提供了答案,使情节更连贯完整。②补充了小说内容,补记部分交代了瘦小后续参加革命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③丰富了人物形象。补记部分突出了瘦小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形象,和正文部分瘦小出身苦难但诚实善良的性格相照应,丰富了人物形象。④突出了小说主旨。瘦小不仅是散发着人性光辉的少年,更是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这使小说更具有感染力,突出了红军这支革命队伍的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补叙部分的作用。补叙是在记叙文中用来对前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解释的一种手法,通常用于对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信息进行补充说明,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作答时可从人物、情节、主旨、内容、表达效果等角度展开,并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答案:B
解析:B.“荞麦对大麦的做法从不质疑”错误。根据原文“‘你不会吹口琴,怎么会修口琴呢?'荞麦很怀疑,他不相信哥哥会修口琴。哥哥会做航模,但口琴和航模完全是两回事”可知在修口琴这件事的一开始,荞麦是对这件事有怀疑的。故选B。
6.答案:C
解析:C.“调口琴难以修理”错误。大麦将口琴出现的毛病称为“躲在口琴里的病人”,这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通俗易懂地向荞麦讲述了口琴所出现的问题。故选C。
7.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大麦对荞麦的音乐天赋的发现,又引起下文有关口琴的故事。
②内容上,妈妈回忆其伤心的往事,引发读者思考,也暗自交代了当时生活贫困的时代背景。
解析:这段文字的作用主要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从结构上看,文章的第三段原文“迷恋音乐,也爱唱歌”“嘴里常常哼自编的小曲”“听过的曲子,他随口就可以哼出几段来”“大麦觉得这件事匪夷所思”等可知大麦发现荞麦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而第四段的开头一句话“大麦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妈妈”正好照应,所以第四段首先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文章的下文写到因为荞麦的歌唱的好,妈妈吃惊,送他口琴,修口琴等故事情节,所以第四段又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其次,从内容上看,妈妈回忆往事,爸爸生病去世,两个孩子年幼,家庭失去了支柱,日子过得艰苦,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也能够暗示当时的生活贫困的时代背景。
8.答案:甲组:“手足琴”。
①行文线索:小说以“琴”为线,以“兄弟之间诸多交往”为纲,“手足琴”构成小说的行文线索。
②丰富形象:荞麦欣赏哥哥大麦会制造航模,大麦欣赏弟弟荞麦的音乐天赋,“手足琴”体现手足情。
③凸显主题:大麦给荞麦修理口琴,是对弟弟的爱,“琴”与“情”谐音,“手足琴”即手足情。
乙组:“口琴”。
①行文线索:“口琴”贯穿全文始终,妈妈给荞麦口琴,荞麦吹口琴,大麦修口琴,围绕“口琴”组织材料,脉络分明。
②丰富形象:给口琴,是妈妈对孩子天赋的支持;吹口琴,是荞麦音乐天赋的表现;修口琴,是大麦对弟弟的爱护。
③凸显主题:口琴里,有妈妈的爱,有荞麦的兴趣,有兄弟之间的情谊,口琴表现出平凡人家如何获得幸福的主题。
解析:甲组:“手足琴”主要从三方面来进行:②行文线索:文章写了妈妈送给荞麦口琴,荞麦吹口琴,大麦修口琴等故事情节,所以小说是以“口琴”为线索来进行的。在行文的过程中,主要描写大麦和荞麦兄弟俩之间的情感,比如,大麦发现“不是吹奏技巧的问题,而是口琴坏了”,主动进行修理;“‘哥哥的手灵巧,他会把口琴修好的!’”荞麦一改开始对哥哥的怀疑而开始相信哥哥,这些都在围绕“口琴”展开的“兄弟之间诸多交往”。②丰富形象:通过文章可以知道荞麦很羡慕欣赏哥哥会制造航模飞机,而哥哥也对弟弟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感到匪夷所思,既欣赏又惊喜。一个“手真灵巧”一个“听一两遍就能唱出来”,都是优秀的孩子。③凸显主题:文中大麦夜里给养麦修理口琴,是对弟弟的爱,是对弟弟兴趣爱好的支持。另外。“琴”与“情”谐音,“手足琴”即手足情,展现的是兄弟之间的真挚情感。乙组:“口琴”主要从三面来进行:行文线索:妈妈送给荞麦口琴,荞麦吹口琴,大麦修口琴,荞麦吹奏修好的口琴等,可见“口琴”贯穿全文始终,是文章的线索。②丰富形象:文中妈妈将擦拭好的口琴送给具有唱歌天赋的荞麦,写出了作为家长的妈妈对孩子爱好兴趣的支持;荞麦听一两遍的歌就能唱出来,吹奏口琴,很快就能断断续续地吹成曲子,这些都写出了荞麦在音乐方面的“特异功能”;大麦给养夜里麦修理口风琴,一直到很晚,最后修好,可以看出大麦对弟弟的爱护,也能体现大麦的心灵手巧。③凸显主题:一支小小的口琴,妈妈送,荞麦吹,大麦修,从中可以看出有妈妈的爱,有荞麦的兴趣,有兄弟之间的情谊,口琴也表现出那个时代平凡人家如何获得幸福的主题。
9.答案:B
解析:B.“主要是因为项羽焚毁史书造成了巨大的学术损失”错误,依据原文“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可知,原因是项羽的所作所为已经失去了民心,而“项羽焚毁史书造成了巨大的学术损失”只是其失民心的一方面。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D.“他已看清形势,定会履行好做人的责任”错误,原文只是说“钟离昧被‘亭长’挽着的手早已消失了抗拒的力气,但头依然深深地垂着”,“他已看清形势,定会履行好做人的责任”无中生有。
故选D。
11.答案:①表明普通百姓虽然不是刘邦的奸细,但同样反对项羽,站在项羽的对立面;
②项羽在推翻暴秦统治后的所作所为导致民心离散,这是导致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③明确民心向背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告诫统治者要真正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解析:“是汉王的奸细”说明百姓反对项羽,站在项羽的对立面;“都是”说明项羽已经失去了民心。结合“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秦人的暴政颠覆了之后,他的行动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对他,就和从前对于秦始皇是一样”可知,项羽在推翻暴秦统治后的所作所为导致民心离散,这是导致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并由此阐明了民心向背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的道理,告诫统治者要真正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12.答案:①乌江亭长在小说中是一个睿智的读书人形象,通过他的话语,展示了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让项羽的英雄形象更丰满。
②乌江亭长以启蒙者的身份对钟离昧进行劝诫和教化,实际上是作者借“亭长”之口评述时政,号召国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③有意刻画、补充这一人物形象,丰富了文章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具叙事效果和传奇色彩,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由“我自己并不是什么亭长。我只是这儿的一位读书人。我今天来本是没有怀好意的……”“我也不是汉王的奸细。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项王就是因为成功的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秦人的暴政颠覆了之后,他的行动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对他,就和从前对于秦始皇是一样!我们虽不是汉王的奸细,也可以说都是汉王的奸细”可概括为:乌江亭长在小说中是一个睿智的读书人形象,通过他的话语,展示了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让项羽的英雄形象更丰满。
由“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们做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我们要抛弃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你现在要自杀,已经做到了抛弃自己的工夫,但于人是没有益处的。我们随时抱着必死的心去做着利人救世的事,不是很好的做人的路吗?”“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着有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你的责任还很重大……项王最后的不觉悟……他把死利用来只是把自己装饰成一个英雄。他始终都是为的他那个‘自己’”可概括为:乌江亭长以启蒙者的身份对钟离昧进行劝诫和教化,告诫他要心系百姓,不能只顾个人的利益和形象。再结合文后的注解可知,作者实际上是借“亭长”之口评述时政,号召国内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读者大多熟悉了《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乌江亭长的形象,而本文出其不意,有意刻画、补充这一人物别样的形象,丰富了文章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具叙事效果和传奇色彩,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也能引发读者有更多的思考。
13.答案:C
解析:“尤其是林则徐的力荐,使左宗棠得以……收复广袤之地”错误,原文中提到林则徐临终前命次子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极力举荐左宗棠和1876年左宗棠征战新疆,但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14.答案:D
解析:“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错误,原文只是提及左宗棠“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并未对此进行详细叙述;且“博览群书”不能突出其民族英雄的形象。
15.答案:①把左宗棠称为“中国符号”,是说他身上有经世济用的民本思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②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过左宗棠的事迹探究他伟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他成为中国理想人格代表的“密码”。③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此地追寻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达了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
解析: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句子含意的关键是理解句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词语,探究其意蕴及其中所体现的作者情感。此句中需要重点理解的是“中国符号”“破译的‘密码’”等。由上文可知,“中国符号”指的是左宗棠,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为什么作者认为左宗棠是“中国符号”,即左宗棠为什么能代表中国,所以我们就要分析左宗棠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典型人格。“破译的‘密码’”意味着要解释左宗棠人格和精神形成的原因,而破解的方式就是回顾左宗棠的生平事迹。整体来看,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到左宗棠故居探寻其精神,饱含了作者对左宗棠深深的敬意。
16.答案:①都有坚韧自强的特征。柳树扎根在荒凉的边疆,顽强生长;左宗棠屡试不第,仍博览群书,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②均泽被后人。柳树成行,带给后人绿荫与美景;左宗棠勇于担当,收复边疆,为人们带来幸福生活。
解析:赏析人物形象和物象解答此题,需回到原文中寻找对柳树的相关描写和解读,再将其与左宗棠的人物精神品质进行相应的比对,找到二者的共同特征。文中对柳树的描写和解读有“如柳般柔韧的身影”“新疆杨柳成行,绿荫满地”“连绵不断,枝拂云霄”等。关于左宗棠的精神品质,就要从其生平事迹中进行概括。如屡试不第却不气馁,依旧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提升发展自己,这体现了左宗棠坚韧自强的品质;再如左宗棠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收复新疆,泽被后世。然后将二者进行比对,即可得出其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