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山东专用)
(考试时间: 90 分钟 试卷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
1 .墨子要求人们顺应天意,认为“顺天意得赏 ”,“反天意得罚 ”;主张“万事莫贵于义 ”,“有义则治,无
义则乱 ”: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提出选贤任能。这些主张( )
A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色彩 B .强调了重义轻利的理念
C .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D .呼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2 .汉代, 御史大夫晁错在上汉文帝的《论贵粟疏》中提出:“方今之务, 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
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其所谓的“贵粟”是指( )
A .适度提高粮食价格 B .引进优良作物品种
C .鼓励百姓开垦荒地 D .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3 .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
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这反映了( )
A .唐都长安的国际化程度 B .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
C .唐对周边的强大吸引力 D .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
4 .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 “生于斯 ”;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 ”也
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 )
A .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 B .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
C .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 D .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
5 .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
时代,中国要存在下去,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这说明当时( )
A .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B .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C .国家安全观的进步 D .总体安全观的形成
6 .1875 年, 福建按察使郭嵩焘在奏折中说:“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其本在朝廷政教, 其末在商贾, 造 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本未遑而姑
务其末者。”这一见解( )
A .坚持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B .揭示了西方富强全部密码
C .助推了洋务运动走向深入 D .表现了对中西体制的省察
7 .表 1 为 1933 年中央苏区部分商品进出口的关税税率表。据此可知,苏区关税征收在当时( )
表 1
出口货物 进口货物
货物 税率 货物 税率
竹 3% 西药 3%
木 3% 酒 50%
家禽 5% 洋参 100%
煤 30% 盐 免税
米谷 50% 铁 免税
注:此处关税指中央苏区和国民党统治区贸易中需向苏区缴纳的税种。
A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 .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
C .保障了战略物资的供应 D .旨在增加苏区财政收入
8 .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调查各类农户的借款用途,范围包括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四个省 14 个区 852
户(具体情况见下表)据此可知,当时( )
各类农户借款用途百分比(1934—1935 年)
用途 平均 自耕农 半佃农 佃农
合计 100 .00 100 .00 100 .00 100 .00
生产用 8 .4 7 .4 11 .6 5 .8
非生产用 91 .6 92 .6 88 .4 94 .2
伙食 42 .1 25 .6 43 .9 60 .3
婚丧 18 .1 21 .5 12 .7 20 .3
其他 31 .4 45 .5 31 .8 13 .6
A .国民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 .农村的租佃关系盛行
C .借款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D .农民的生产能力有限
9 .1942—1944 年的三年中,陕甘宁边区农民所交的公粮, 1941 年占总收获量 13 .58% ,1942 年降为
11.4% ,1943 年降至不足 9%。从 1943 年起, 敌后各根据地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
和蔬菜,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只占总收入的 14%左右。这反映出抗日根据地( )
A .重视解决人民的民生问题 B .为百团大战提供物质基础
C .获得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持 D .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积极性
10 .阿伊哈努姆城(今阿富汗东北部)建于公元前 3 世纪末,城中德尔菲神殿上用希腊文刻着“童年时, 听话;青年时,自律;成年时,正义;老年时,智慧;死去时,安详”的箴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
王(公元前 303—前 232 年)颁布的一些法令都会附有希腊文译文。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印证( )
A .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欧亚文明交流互鉴 B.“丝绸之路”促进了希腊文化向亚洲传播
C .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观念被普遍接受 D .古代希腊文明在文明交流中的中心地位
11 .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将一段话译为, “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仅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
但在实际上,原文并没有这个“仅”字,因而引起了一些天主教徒的强烈反对,路德一生屡次修改他
的译本,但始终不取消此“仅”字。马丁·路德此举旨在( )
A .反抗世俗王权统治 B .建立廉价教会 C .倡导教随国定原则 D .维护教皇权威
12 .下表所示是 20 世纪初有关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状况表。表中现象( )
汽车生产量 汽车价格
1903 年,生产 1700 辆;1908 年,生产 10000 辆 车; 1916 年, T 型车年产量达到 50 万辆 1913 年, 一辆 T 型车从 800 美元降至 500 美元, 1925 年降到 300 美元以下
A .是垄断组织形成与发展的结果 B .证实了美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C .推动了石油开采与化工的发展 D .说明美国是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13 .下表 1、表 2 是战后日美军费负担与经济力量变化对照表。据此可知( )
表 1 日美军费负担对照表 单位:亿美元
1960 1970 1980 1988
日本 军费开支 4 16 89 296
占 GNP 比重 1 .2% 0 .8% 0 .9% 1 .0%
美国 军费开支 392 718 1227 2890
占 GNP 比重 8 .2% 7 .8% 5 .0% 5 .9%
表 2 日美经济力量变化对照表 单位:亿美元
1960 1970 1980 1988
日本 人均 GNP 456 1907 9020 21040
经济增长率 10 .6% 10 .6% 4 .9% 4 .3%
美国 人均 GNP 2308 4839 11590 19780
经济增长率 4 .0% 4 .0% 3 .2% 2 .6%
资料来源: 《日本问题资料》 1991 年第 6 期
A . 日美国民经济发展并驾齐驱 B .冷战推动了美日关系的改善
C .战争最能改变国际力量对比 D .军备扩张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14 .列宁在评价一战期间德国战时计划经济时,认为:“在战争期间为了集中人民的力量不得不由一个中央 机关来调节 5000 多万人的全部经济生活。既然这一点能够在代表少数金融大王利益的一小撮容克贵族 的领导下做到,那一定同样也能够在代表受饥饿和战争折磨的十分之九的居民的利益的觉悟工人的领
导下做到。”由此可以看出( )
A .世界大战促使各国政府机构改变职能 B .新生的苏维埃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C .德国战时经济为苏俄建设提供了参照 D .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15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改革不仅没有结束阶级与阶级斗争,反而使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加强,只要资产阶 级在一个国家内被推翻后还在国际范围内用十倍的力量加紧向社会主义进攻,这种专政就是必要的。
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改革( )
A .遭到西方列强武装干涉 B .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目标
C .严守无产阶级专政根基 D .与马克思的构想相背离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题,共
55
分。
)评卷人 得分
16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引文 出处
先皇母弟之列, 以贤以长, 止予一人。虽在征伐之间, 每存仁爱 之念, 博施济众, 实可为天下主, 天道助顺, 人谋与能……历数 攸归,钦应上天之命。 《元世祖皇帝登宝位诏》
是年(1262 年) 夏,分省至上都,衡疏陈五事:“……国家既自 朔漠入中原,居汉地,主汉民,其当用汉法无疑也……”书奏, 帝嘉纳之。 《新元史·列传第六十七》
成宗皇帝克绳祖武, 锐意文治, 诏曰夫子之道, 垂宪万世, 有国 家者, 所当崇奉……仁宗皇帝尊五经, 黜百家, 以造天下士, 我 朝用儒,于斯为盛。 【元】欧阳玄《曲阜重修宣圣庙碑》
夷而进于中国, 则中国之。苟有善者, 与之可也, 从之可也。何 有于中国、于夷? 【元】郝经《陵川集》
材料二
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推动中华民族向多族群大天下发展的进程,结合所学加以说明。(12 分)
17 .(15 分)目录阅读法是我们建立对整本书结构化认知的有效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目录(部分)
第一章 公元纪年的传入与纪年之争 …… 第二章 政治与时间:近代历法改革的历史考察 科学和实用:晚清知识分子的改历观 政府主导下的改历:政治与民俗的对抗 《中年民国生活历》对官方节庆体系的调适 民国时期的历法科普与改历思潮 第三章 近代计时器的更新与时间计量的变化 …… 钟点时间社会化 感觉与象征一民国文学作品中的时钟与时间 第四章 新式交通与时间 地球观念的更新与时差概念的传入 标准时制的实施…… 新式交通与生活中的时间 第五章 时间管理方式的近代变革…… 时间、工业纪律与近代工人 近代学校兴起与时间管理的科学化趋势 星期制:工作与休闲 第六章 都市时间: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 …… 第七章 守时与惜时:“时间价值”的新诠释 延年会及其“时间”关切 守时: 一场国家运动 民国“时间经济”话语解析…… 第八章 时间观念的近代嬗变……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
(1)根据目录,指出影响中国近代“时间制度和观念”变迁的要素,并任选其一加以分析说明。(12 分)
(2)基于历史阅读的一般程序,请描述你对本目录的结构化认知。(3 分)
18 .(13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权制互动”
农村基层政权、村民自治权、农村土地产权共同构成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三个关键变量, “三权 ”的同 构共变是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显著特征。而国家建制、社会创制、产权改制则成为驱动我国农村基 层治理变革的深层制度逻辑与推动力量, “三权 ”的变革是“三制 ”彼此借用、交错并进的结果。我国农村
基层治理势必立足“权制互动”的实践逻辑,逐步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图 1 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三权—三制”框架图
——据李燕凌、高猛《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三重逻辑》
结合改革开放后的相关史实,对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中的“权制互动 ”予以说明。(13 分)(要求:立论
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8 .(15 分)【公制度量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世纪时, 欧洲的度量衡非常混乱, 教区、庄园、封邑各有其度量体系。 17 世纪, 科学家提出应从“自 然”中寻找精准的尺度。 1791 年,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为了避免 带有国家色彩,采用古希腊文 metron(度量)一词来命名。1795 年,法国国民公会声明,过去的度量衡让 人想起可耻的封建奴役,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 ”来丈量法国的土地。同年,法国宣告正 式推行公制度量衡。从此, “整个计量体系源自同一个与地球紧密联系的普世恒定的标准, 这被看作是理性、 平等与博爱的象征。 ”伴随着拿破仑战争,公制的理念 1800 年法国宣传十进制单位的版画在欧洲传播开来。 1851 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参观者抱怨机械展品的度量单位千奇百怪,给机器制造和国际贸易带来不便。 1875 年 5 月 20 日, 17 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决定设立国际计量局, 为建立全球协调一致的测量
体系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公制已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贯通科学家与普通人民生活的计量单位体系。
1800 年法国宣传十进制单位的版画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公制度量衡的产生和发展。(9 分)2024 年高三高考押题预测卷 01历史试题(山东专用)
历史 ·全解全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B C C D B D A A
11 12 13 14 15
B C D C C
1 .D
2 .A
3 .B
4 .C
5 .C
6 .D
7 .B
8 .D
9 .A
10 .A
11 .B
12 .C
13 .D
14 .C
15 .C
16 .(12分)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疆域空前辽阔;在地方管理上,推行行省制,设立驿站,加强了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边疆管理上,设立行政机构,对西域、西藏、台湾等地区实施比较稳定的统治,与 内地一体化加强,思想文化上,宣扬天命、君德观念,使其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得到认可,民族向心力 增强;行汉法,尊孔崇儒,笼络了汉族士人,有利于增强华夏民族认同意识。(10分)
元朝建立巩固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促进了民族交融, 推动了中华民族向多族群大天下发展的进程。 (2分)
17 .(15分)
(1)要素:西学的传入;旧的时间制度和时间观念的阻碍;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式交通的出现;近代 学校和工厂制度的出现;政治变革;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等。
分析说明示例:以“近代学校和工厂制度的出现”为例
晚清民国时期, 在工业文明影响下, 在外资企业、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推动下, 新式学校 和工厂制度建立、发展, 社会发展需要更加精确的计时, 西方的作息时间实施, 星期制、标准 时、时刻分秒计时制等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时间制度在中国建立, 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促进了 中国人守时、惜时的价值认识及时间观念的变迁。
(2)描述需包含的要素:史观、时空、体裁、体例、主题(整本书主题、各章节主题)、内在的逻辑关系
(章节与主题间、各章节间、章节内部)、史学价值。
18 .(13分)
阐述“权制变动”的角度作答。
如:农民群众不满集中生产、平均分配旧体制, 1978年安徽小岗等村民自发实行“大包干 ”,国家对这 一探索进行试点推广并在农村正式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伴随农村产权改制和生产方式变化,政社合 一的人民公社不能适应基层民主建设,国家逐步撤社建乡;为吸纳农民参与基层民主建设,保障农民合法 权益,国家制定法律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广大农民也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过程中,创造性 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共6分)
分析“权制互动”的角度作答。
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为农村基层治理的变革(“权制变动 ”)奠定了根本前提; (2分) 在土地产权、村民自治的改革进程既有农民针对旧体制弊端自发进行的探索、对体制改革提供了群 众基础与经验启示,也有国家顺应、吸纳农民需求与经验,推动确立新的制度设计,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 家建制与社会创制的交错借用。(能从农民、国家某一角度阐述得2分,全面阐述得3分)
提升整体认识的角度作答。
如: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中“权制互动”的历史进程实质上是农民在农村制度创新中能动性与创造智慧 的体现;更是党和政府坚持人民立场、维护人民权力利益的宗旨的彰显。(任答一点得2分,共2分)
19 .(15分)
参考答案示例:
中世纪时,由于封建制度和教权、王权等因素影响,欧洲度量衡混乱、不统一。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 济和科学革命的发展,原有度量体系无法满足需求,科学家寻求更精准的度量标准。经过启蒙运动和大革 命的洗礼,法国制定了更科学的公制度量衡体系,废除了代表封建残余的旧计量制度。因法国政府的宣传 和拿破仑战争的传播,公制理念得以推广。
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进一 步发展,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对统一度量衡的需求日益增加。多国 合作成立国际组织,使公制度量衡逐步成为国际标准。这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世界贸易的 发展,为国际交流、科技进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公制度量衡是启蒙时代自由、平等思想的直接产物,标准制定中的科学化、国际化努力是公制度量衡 成为世界性标准的条件。它消除了人类长期的度量衡制度的混乱和隔阂,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