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17《陋室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17《陋室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4 17:1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被选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学习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目的是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引导他们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同时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教学目标: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
教学重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自学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这么一处居所,它既狭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看看 “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 ( ) 苔痕( )
2.解词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 斯是陋室( )
(4)何陋之有( )
(5)苔痕上阶绿( )
(6)草色入帘青( )
(7)谈笑有鸿儒( )
(8)往来无白丁( )
(9)调素琴( )
(10)无案牍之劳形( )
(11)惟吾德馨( )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教师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走近作者,解题。
1.刘禹锡:(约772 — 约842),字梦得,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李白并称“刘白”,有“诗豪”之称。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存世有《刘宾客集》。
2.陋室由来:
刘禹锡因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
5.学生齐读,品味押韵。(再读)
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
1.借助注释,小组合作,了解大意。
明确: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子云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研读课文,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在诵读和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给这篇铭文分层,并概括每层内容。
明确: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
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描写陋室的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围绕“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结尾):
运用类比手法结尾,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 “陋室不陋”。
六、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1.读过本文,你认为“陋室”“陋”吗?(学生自由发言)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这是室中之景。
分析:你觉得“上”“入”二字妙在何处?
明确:这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流露出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2)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室中之人。
分析: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作者通过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室中之事。
分析:此处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小结: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既然是作者自己所居的陋室,开头为什么要写山和水,结尾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和子云亭?
明确:开头以山水类比,暗示陋室不陋,说明陋室也可以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写诸葛庐和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明贤的居室比美,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陋室主人的志趣和抱负。
类比的作用:运用类比,突出了主题,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杨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5.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6.全文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明确:孔子云:何陋之有?
7.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隐含着“君子居之”的意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结尾作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有力表现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节操。
七、托物言志,小结主题。
1.本文作者巧借陋室抒发情怀,言明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呢?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本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以及室中来往人物、日常生活情景的叙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八、回顾课文,当堂成诵。
本文作者刘禹锡,他性格倔强,求异心理很强,如我们学过的《秋词》中,他一反古人悲秋的通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本文中,作者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接着再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三个角度具体阐明,最后总结全文,与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展现了自己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诵读本文,品味作者不俗的人生志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