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5 14:5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一、深度解读教材
《童年的水墨画》作为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是一组精心编排的儿童诗。它巧妙地运用轻快的笔触和鲜活的场景,将乡村儿童的欢乐时光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诗篇中,画面切换如水墨动画般流畅,孩子们在溪边垂钓、江上畅游、林中采蘑菇,每一个瞬间都洋溢着童真童趣,充分展现了儿童世界的多彩与无限魅力。
诗人运用优美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这些童年生活的美好瞬间细腻地刻画出来,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那份纯净和快乐。这不仅是对儿童生活的深情赞美,更是对美好人性的热情歌颂。阅读这首诗,仿佛置身于那水墨画般的世界,与孩子们一同嬉戏、欢笑,感受着童年的欢乐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墨、染”等五个生字,并使他们能够自如地运用“墨、染、竿”等十一个生字。此外,学生应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汇,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授正确的朗读技巧,本课程将帮助学生流利而富有感情地阅读课文,特别要求他们背诵《溪边》一文。同时,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那些令人困惑的句子,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深刻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与乐趣,同时感受到儿童诗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这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深刻体悟诗句所蕴含的意境,沉醉于童年的欢乐与纯真。
2. 难点:巧妙地将诗句与上下文、现实生活相融合,领悟深奥难懂的词句真谛。
四、精致谋划教学活动
教师应悉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生字卡片,以便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精确的知识点传授。而学生则应在课前预习课文中,深度挖掘水墨画那独有的艺术韵味和表达技巧,从而为课堂中的互动和交流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经过师生的共同准备,必将迎来一节水墨画教学盛宴,精彩纷呈,令人难忘。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通过播放一段水墨画视频,引导学生沉浸于水墨画所散发出的韵味与美感之中,深切体会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2. 导入新课:“水墨画,这一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追求的体现。今天,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与水墨画紧密相连的文化之旅,共同品味课文《童年的水墨画》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二)初步探索,感受文本的韵律之美
1. 学生们在课文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全神贯注地聆听每个字音,流畅地吐露每个句子的韵味。
2. 教师展示生字的卡片,学生们满怀自信地认读,并巧妙地将其编织成丰富多彩的词汇,展现了对字词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3. 全班齐心协力,共同诵读课文,沉浸在其中所描绘的栩栩如生的场景中,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和精巧构思。
(三)深度研读,品味诗意之美
1. 探索《溪边》的韵味
(1)展现插图,引领同学们仔细观察,分享你所见的美丽景色,以及它在你心中荡起的情感波澜。
(2)同学们自由朗诵这首诗篇,沉浸其中:诗中勾勒出了怎样的自然画卷?它触动了你内心深处的哪些感受?
(3)我们共同分享彼此的体悟,老师将引导我们深入探索关键词句,共同领略诗中的深层意蕴。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这句话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垂柳和溪水以生命,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溪水的清澈透明,以及垂柳那婀娜多姿的柔美。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句话同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人影与溪水的色彩融为一体,使我们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了清凉与悠闲。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句话生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鱼儿和笑声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们也能亲身感受到孩子们钓鱼时的欢乐与满足,尽享那份纯真的快乐时光。
2. 领略《江上》的诗意韵味
(1)首先,我们将展示一幅精美插图。请你仔细观察这幅画面,感受其中的细节与氛围。图中,碧波荡漾的江面上,孩子们欢声笑语,尽情嬉戏。画面所营造出的欢乐与自由的氛围,仿佛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纯真的快乐。
(2)接下来,请你用心朗读这首诗歌。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你仿佛可以看到一幅生动的画面:孩子们如同刚下水的鸭群,欢快地拍打着水面,溅起阵阵浪花。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与浪花的跳跃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从中,你体会到了孩子们在水中尽情嬉戏的快乐与自由。
(3)我们将展开全班交流,教师将引导我们深入品读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这句话运用生动的比喻,将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展现了他们的欢乐与自在。仿佛一幅画面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水中尽情嬉戏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与兴奋。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这句话巧妙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浪花的跳动与孩子们的欢笑紧密结合。浪花在孩子们的拨弄下跳跃起舞,孩子们的欢笑在浪花中回荡,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传达出他们在水中玩耍的快乐与自由。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这句话以别致的比喻,将孩子比作水葫芦,生动描绘了他们在水中游泳的灵活自如。画面感十足,让人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水中穿梭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的灵活与敏捷,不禁让人赞叹不已。
3. 探秘《林中》
(1)首先,我们将展示插图,邀请学生们用心观察画面,分享他们眼中的景象以及内心的触动。
(2)随后,学生们将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美景,深入体验其中的情感。
(3)在全班交流分享的时刻,教师将引导学生聚焦诗中的关键词句,共同探索并感悟其中的深刻含义。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这句话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松树和雨珠以生命的活力,让我们仿佛能嗅到雨后松林的清新气息,看到那些明亮的雨珠在阳光下闪耀。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绽放。”这句话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小蘑菇比作山花,生动地描绘了小蘑菇的美丽与可爱,一幅鲜活的林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再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们的斗笠比作蘑菇,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在林中欢快采蘑菇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欢乐与兴奋。
(四)总结拓展
1. 总结:《童年的水墨画》以其别致的手法,精心绘制了一幅幅跃然纸上的乡村儿童生活画卷。诗人运用了镜头跳跃的巧思,捕捉了孩子们在溪边悠然垂钓、江上畅游无束、林中欢快采蘑菇的美好时光,展现了童年生活的斑斓多姿与趣味盎然。通过细腻而生动的语言,诗人将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段定格,使读者仿佛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份欢笑与纯真,沉醉于这份深深的感染力之中。
2. 拓展:让我们共同回忆那段珍贵的童年时光,分享那些难以忘怀的经历与趣事。无论是在阳光下与小伙伴们尽情嬉戏,还是在那家门口的老树下聆听老人们娓娓道来的往事,每一幕都如同一幅幅温馨动人的水墨画,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间。让我们将这些宝贵的记忆编织成一部属于自己独特的童年史诗,珍藏于心,永不褪色。
(五)作业布置
1. 请你深情地背诵《溪边》,让那份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你的心中荡漾开来。
2. 以《童年的水墨画》为灵感源泉,挥毫泼墨,书写出一首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儿童诗,让那些无忧无虑的美好瞬间在你的笔触下熠熠生辉。
六、教学总结
我巧妙地引导学生们欣赏水墨画视频,感受其独特的韵味;深情地朗读课文,传递其中的情感;细心地品读重点词句,领悟诗歌的深远意境。这一切的引导,使学生们深入体验了诗歌的浓郁情感与无限魅力。我深知,朗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朗读,畅所欲言,让他们在语言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感受诗歌的韵律与美感。
在课堂上,学生们展现出了极高的参与热情,课堂氛围也变得异常活跃。他们的每一次投入,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与向往。看到他们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走进诗歌的世界,我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让学生们领略了诗歌的韵味与美感,也让他们在阅读与表达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我将继续努力,为学生们创造更多深入体验诗歌的机会,让他们在语言的世界里,感受更多的美好与力量。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旅途中,我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深入挖掘那些含蓄深邃的句子背后的意义。同时,我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和交流,去品味诗歌的韵律和美感,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诗歌的精髓和情感。然而,我也清晰地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需要更多的引导与帮助。另外,也有一些学生在朗读时稍显生涩,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量身打造适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都能有机会展现和发掘自己的无限潜能。